二战初期,1940年5月,法国西北海滩,敦刻尔克小镇。几十万英法联军正在等死。
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的是德军的装甲车和坦克,已形成合围之势,英法联军背对大海,插翅难逃。待命的还有几千架随时起降的德军轰炸机。
英法军被挤到了粉色区域顶部那一小片白色海滩
距离最近的德军只有十几公里
《真实的敦刻尔克(一)》这篇文章说到英美联军被围困在海滩的原因:大局判断失误,错误地估计了希特勒的野心。两月之内,西欧尽丧于纳粹之手。“闪电战”之快,远超想象。
在电影中,全片都弥漫着那种不知死亡何时到来的恐惧。而77年前战场上的气氛,恐怕百倍于电影。不怕对方兵强马壮;甚至连士兵贪生怕死都不可怕;怕得是我军士气低迷,人人都知道死在临头,负隅顽抗也只是多活几天而已。看看敦刻尔克海滩上这些丧荡游魂,就是“士气低迷”的最佳注脚。
士气低迷 如同天气晦暗不定
英法联军唯一的出路是渡过英吉利海峡,到对岸的英国多佛去。哪怕辎重武器都不要,只要有人就还有希望。但北大西洋浪高风急,英吉利海峡水冷海深,如何渡海,成了难题。
英军的驱逐舰满载的情况下,能装3000-4000名士兵,而此时在海滩上等待救援的人数是40万。何况还有德军随时待命的轰炸机,虎视眈眈的陆军装甲部队。此情此景,英国人法国人如何逃得活命?
驱逐舰吃水太深无法驶进沙滩 只能蹚水上船
这个过程中有人被浪冲走 不知所终
彼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刚刚上任十几天,就面临如此棘手的军事难题。英国官方的计划是:最少运回3.5万人,也就意味着,剩下的三十几万人,要么被俘,要么战死海滩。
我刚上台就遇见这事......
驱逐舰一次只能运送几千人,何况条件有限,没有码头和栈桥,大量士兵只能靠小船登舰。可就是登舰成功,也不意味着能逃得活命。德军的飞机常常盘旋在海峡上空,撤退期间,满载军人的驱逐舰被炸沉了3艘,每艘船上的最少3000人葬身海底。
如果此时德军猛攻海滩上毫无防御工事的英法联军,无异于瓮中捉鳖。但天助盟军,长达七天,德军没发动一次像样的进攻。只是零星的小股骚扰,外加两个整天的空中轰炸。为了尽可能多的撤走战士,英国动员了一切能动员的力量:军舰、商船、舢板、私人游艇和渔船。就差划着澡盆来接人了。
电影中的老爷子就是开着自己的小游艇来的
理论运力13人 实际承载130人
如同蚂蚁搬家,9天时间里,33万英法联军被运到英伦三岛。而距离十几公里之遥的德军,始终没发动总攻。
德军为什么不攻?这是二战早期最大的谜题之一。不夸张地说:如果德军进攻,二战的结果绝非现在这样。好在,历史不能假设。
希特勒能打下大半个欧洲,小半个世界,他是疯子,但绝不可能是傻子。
我混蛋!我抽自己大嘴巴!
按兵不动,事后分析绝对是个昏招,但我们研究任何事,不能跳出背景和情境。现在回头看二战历史,我们是站在上帝视角上。当时的希特勒的主观顾虑是要不要和英国撕破脸皮?毕竟少个朋友就多个敌人,多一分棘手。东线还是西线,顾此失彼还是略留颜面,我们只能略作推测。谁又能真实还原当时他的想法呢?
在这种顾虑下,元首没有发动总攻令,德军的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心急如焚。俩人南征北战东挡西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战术,只在希特勒之上。但大哥有令,小弟焉敢不从?只能按歌词唱的:眼睁睁的看着你却无能为力;任你消失在世界的尽头。
这里还有我?
虽然这次撤退英法联军丢弃了大量的辎重和车辆,但保留了30万条人命,这才是最宝贵的有生力量,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看谁笑到最后?
四年后,280万盟军部队从诺曼底登陆欧洲大陆,一场改变人类命运的大战,终于被推向了高潮。
(乌安完)
收听前文点击:
真实的敦刻尔克(一)
苹果关闭打赏功能,支持原创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