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中国,一个小孩要死去几次,才能顺利长大?
日期:2018-12-18 22:15:54 作者:女侠鵺话 来源:女侠鵺话 阅读:

在中国,一个小孩要死去几次,才能顺利长大?

  对我最大的爱,是转发出来

  在看《狗十三》之前,刷到过一堆评价“这才是中国最写实的青春片”,我当时内心是翻白眼的。最近两年好像只要出来一部青春片,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网剧,都会打着“最真实”的旗号,什么小美好啊,耿耿余淮啊,包括我个人觉得还不错的《闪光少女》,《我心雀跃》。

  可是我不得不说,这些作品呢就真的只是没有乱撒狗血,把青春期的那种欢畅忧愁写得低调了点,没有那么多“为赋新词”的感觉,真要说写实,我想说我自己的青春还就真不是以上任何一种那样的。

  真要说到现实,连《快把我哥带走》都显得过于美好了呢~

  可是《狗十三》看了一半,我就想撤回立下的flag……除了我承认这确实是目前最写实的一部青春片,写实到让我觉得内心充满了矛盾的撕裂感之外,还觉得之前为《无名之辈》摇旗呐喊真的损耗了我想狂推电影的一个名额

  不过我又转念一想,就算我呐喊也没用,《无名之辈》到底是商业片,而《狗十三》摆明了不是为了迎合最广大电影观众的作品。《无名之辈》里至少有不少让人快落的情节,可《狗十三》里除了憋屈还是憋屈。也许更多人会觉得,除了无聊还是无聊。

  它的海报上写着“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如果我之前看到这句话,肯定觉得艹啊太矫情了吧,可是看完之后,竟然觉得一点都没有错。

  一个善于拍摄犯罪片的导演用的视角去拍摄一个女孩子的“成长”的故事内容过于真实足够引起不适

  第一次看到上面那张海报,你就无端会觉得那是你自己的影子(当然我的影子还要肥几圈),虽然我不养狗,也没怎么真的叛逆过,可还是在一种撕裂中挣扎了一整部电影。

  电影里李玩遇到的一切我都懂。

  大人们不会在乎喜欢什么,他们只会认为“你需要什么”。

  李玩的爸爸听了班主任说只要英语提高一点就有希望保送重点高中坚决让她参加英语补习班;就像当年我爸觉得学地理前途,极力劝说我报地理系,他觉得不喜欢不要紧,只要使劲学总能学好,完全枉顾我文综地理选择题10道错了8道的惨痛现实。

  可是呢,李玩知道狗丢了疯跑出去找,把为她担心追过来的爷爷推倒在地上,爸爸骂她“一家人为条狗陪你折腾”的时候,我又觉得家长也并没有什么大错,他们不是故意把狗弄丢的,李玩这样实在过分了。

  我感觉就像是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那样,一半还记得自己当孩子的时候受的那些从来不被人重视的、说出来也是无端被人笑话委屈,另一半又已经是一个世故大人抱怨孩子不够听话懂事,太爱折腾不为大人考虑

  有人说过,中国的家长一辈子都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而中国的孩子也一直都在等家长的一句对不起。

  而我就这样从一个不被家长理解的孩子,慢慢成了一个即将不被自己孩子理解的家长,郁闷可想而知

  可很多事我自认为是个大人也做不出。

  爸爸娶了新妻子,生了二胎弟弟一家人欢欢喜喜雀跃无比。爷爷奶奶平时对一起生活孙女千好万好,到了宝贝孙子面前,一个表示女孩无所谓男孩子名字不能乱起”,一个表示得瞒着孙女“不着急,满月了再说”。

  于是在一个父女其乐融融时间里,爸爸带着女儿去了个冰场,指着已经可以在冰上活动儿子对女儿说:

  那个穿黑衣服的,是你弟。

  然后全家众星拱月地给弟弟过生日,而这种待遇似乎是姐姐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可是如果女儿此时选择不满,那必然就是她不懂事不识大体

  看了这个电影,我最直观感受居然是,还是不要二胎了吧。

  从前看钱钟书说不要别的孩子,因为“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瑗呢”,觉得他未免太爱小孩,也太小心了。

  现在才觉得先生至情至性之外,对人性是另一种洞察。

  父母总觉得自己对所有的孩子是公平的,可事实上不管怎么公平总都会有偏颇

  李玩推了爷爷,得来爸爸一顿暴打;弟弟把奶奶头打破,得到的是爸爸温笑着的安慰,真是因为弟弟还太小吗?

  父母总是觉得对小孩已经很好,可那都是他们自认为的。他们在自我感动之余,选择性遗忘了很多事情,然后倒头来一律回答小孩:

  我还不都是为你好

  答应孩子的事总是有各种理由推脱,我懂,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东西比带小孩逛公园展览重要,陪生意上需要巴结的对象喝酒那是事业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若是推掉了应酬选择回家带孩子才会遭人耻笑。

  孩子不喝牛奶,这种事虽然小,可足够细心总会记住,但当爸爸的还是跟第一次听到一样奇怪

  啥时候不喝的?

  接着就又是一句:

  不喝,那来喝酒!

  一个未成年女孩子,平时被爸爸看到喝酒,上去就是一顿爆捶,你学坏了,想死了;这里不想喝了,却拼命劝你,求你,要挟你喝。

  这时候让小孩喝酒能成一笔大单子?只是为了面子,面子太重要了。

  狗丢了,丢了就是丢了,非得显得自己对孩子上心,再弄一条自以为一样的新狗,告诉孩子狗找到了。孩子当然不能接受,可大人们竟然一起来指鹿为马,睁着眼说瞎话,这就是你的狗,你记错了。

  继母眼睛里闪着精明而戒备的光:

  你是跟狗过不去,还是跟我过不去?

  在一次次的失望心碎,流泪,流血的过程里,李玩终于接受了新狗就是旧狗的谎言,也接受了家人的其他安排

  她懂事了,成熟了,成绩也好了,可是狗狗还是因为咬伤了弟弟,而被爸爸无条件送走,当初把狗买来的继母恶狠狠地说,把它送到火锅店里!

  狗狗不过是一个道具,是继母用来收买人心证明自己在这个家里地位的道具,现在道具完成使命,就活该退出舞台了。

  女儿的苦求再可怜,也比不上儿子被咬伤重要,虽然是弟弟撩狗在先。

  买狗的是他们,丢狗的是他们,弄条新狗来骗人的是他们,逼着孩子承认谎言的是他们,把狗送去火锅店的又是他们。

  到头来,他们还要对孩子说;

  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就明白了……你啥时候才能长大呢?

  长大有什么好?

  变成开口闭口都是“大智慧大气魄”,贬斥《时间简史》是小孩看的书,只能记得传统文化里的封建糟粕的那种成功的大人?

  高放只是一个故作成熟的,见一个爱一个的死小孩罢了,可李玩已经看穿了这种虚伪,她问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后来李玩在路上偶遇了丢失的爱因斯坦,故作轻松地对堂姐说,好怕它会扑过来,还好它没有。

  她已经习惯失去学会了妥协,得知新狗死在了收容所,却一脸平静地对着爸爸说谢谢

  她试着喝下牛奶,吃下狗肉主动端起酒杯,大人们都惊讶欣慰于她的成长,可他们都不知道,现在的李玩已经死去了好几回。

  可尽管如此,李玩作为女孩,成长环境已经相当好。她长得漂亮,成绩也好,家里有钱,爷爷奶奶和爸爸至少在大部分时间都宠着她。即便这样,尚且难以承受,何况是中国最广大经济状况普通乃至欠佳的传统家庭里的小孩(尤其是女孩)状态

  我可以说,长这么大,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人在谈到自己家庭的时候,可以声称自己从来没有受到过来自父母的伤害

  看《狗十三》,再看隔壁厅的《龙猫》,都是童年,怎么能差这么多。

  《龙猫》是完全的虚构,那看ins上走红的华裔小女孩selah,初被收养的 时候,她还是典型中国小孩的长相可爱乖巧,怯生生的。

  可后来就慢慢就脱胎换骨,变成了另一个样子,网友说的“华裔女孩”的样子。不是变成了白天鹅,而是一种格外的自信舒适的状态,脸上没有受过欺负的痕迹

  在中国,即使活得最自在的女孩子,脸上也难以寻觅这样的表情

  (图片来源见水印)

  沉迷于某些传统文化的人,能不能用“老祖宗的大智慧”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在同一个人身上会有这样奇妙变化

  (图片来源见水印)

  电影里,李玩最终还是在自己喜欢物理上得到了好成绩,爸爸高兴得不能自持,说她是自己的骄傲,好像当初兜头一巴掌逼她学英语的是另一个人。

  《垫底辣妹》里最后父亲也表示女儿是全家的骄傲,但被女儿当场怼了回来:

  从来就没有关心过,到现在说什么漂亮话?

  有时候我真的怀疑,大人们为好成绩而高兴,到底是为孩子的进步,还是为自己脸上有光。

  李玩的爸爸打电话妈妈,互道珍重,行动得体,可他却在《再回首》的歌声里哭成一条狗,分明往事不堪回首

  既然大人们也都是这样一遍遍死去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大人”,可为什么对孩子们痛苦,就那么嗤之以鼻,完全不能感同身受呢?

  李玩也可能会长成爸爸这样的大人吧,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

  堂姐李堂(这家人名字起得都好听~李玩李堂李昭)应该才是那种大人比较喜欢的小孩,智商高成绩好,会察言观色够乖觉,可她也有青春期的苦闷,高放只是她寄托感情的一个处所,因为“总得喜欢谁”吧。

  电影的高明处就是没有把堂姐处理成李玩的又一个阻碍,让几个小孩陷入三角恋。李玩跟高放在一起喝酒喝牛奶,被爸爸和堂姐发现,我好怕姐姐上去就开撕啊,结果她只是去摸了摸妹妹的脸,安慰她,啊真的松了一口气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堂姐到底在哪见过,百度都没百度出来,到晚上洗澡时候才灵光一现,啊,这不就是小江亚菲吗!

  女侠鵺话原创

  欢迎勾搭,欢迎转发

  转载要提前告知~

    女 侠 鵺 话

    一个不求上进公众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中国,一个小孩要死去几次,才能顺利长大?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