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档青少年真人秀《少年说》引起热议,这档脱胎于日本综艺节目《未成年的主张》的天台喊话类节目,通过让中学生喊出心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各式成长的烦恼。在节目中有两组孩子向家长喊话,但是家长不同的回应方式让沟通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自说自话”式初一学生袁璟颐鼓起勇气向妈妈喊话:“为什么别人的家的孩子会给我这么大的压力呢?因为我妈妈总提及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的我的好闺蜜。妈妈你总是说:‘你学习那么差,她为什么会跟你做朋友呢’,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看不见呢?”
台下的妈妈面对女儿的问询是这样回答的:“璟颐,其实我觉得你很棒,但是你还可以更努力。我比成绩的时候不一定是和一个人比,是和很多优秀的同学在比。我希望你能通过比较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和习惯可以伴随你的终生,我觉得做事情要事倍功半,而千万不要事半而功倍,这些和成绩好坏没有关系。你再想想你给妈妈的承诺做到了吗……”
袁璟颐听了妈妈的回应,哭着说到:“你总是说别人数学很厉害、英语很厉害,但是我的努力你怎么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呢?我知道别人很好,但是你可不可以不要用别人的好来打击我。” 然后就哭着跑下了天台。
卡耐基曾经说过:“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袁璟颐喊话的中心思想是希望得到妈妈的鼓励,不希望家长总是用和别人比较的方式来打击自己。面对女儿的诉求,妈妈并没有直接予以回应而是依旧摆出家长的姿态,滔滔不绝地向女儿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女儿的诉求完全没有反馈。这种“自说自话”的说教方式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而且“大家长”的姿态会失去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让对话沦为无效沟通。
“亲身说法”式和袁璟颐相仿,有一位男生走上天台也是向妈妈吐槽她的教育方式,他说:“到初中以后有一种科目叫做社会实践课,别的同学都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可以了,而我的妈妈却像唐僧抓到紧箍咒一样,在我写完作业之后逼迫我做家务,扫地、摘菜、淘米,这些不是实务体验,而是家务体验,非常占用时间,我希望妈妈以后不要再逼迫我做家务了!”
妈妈笑着回应:“不可以!我37岁才结婚就是因为你爸爸在姥姥住院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他的任劳任怨感动了我,婚后我也没有后悔嫁给你爸爸,到现在我依然觉得很幸福。我要求你学做家务是为了你能够给未来做准备。将来你的另一半也是千娇万宠的,为什么她要承担全部的家务,她也要工作、也要学习、还要带孩子,你现在做家务,会有培养你的责任感,将来你也会对家人承担责任,你的另一半会很幸福。所以,不管你今后成绩怎么样,我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东北纯爷们儿!”
妈妈的这番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宋庆龄曾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同样是驳回孩子的诉求,这位妈妈的回答却十分成功。孩子认为自己不该承担家务的主要理由是学习是当前主要任务,而做家务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妈妈针对孩子的核心论点,结合自身经历说明做家务对培养其责任感的重要性,妈妈亲身说法情真意切,让听者从叙述中感受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 ◆ ◆ ◆ ◆
—法国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少年说》中的两场喊话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沟通方式所产生的截然相反的沟通效果,家长要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是亲子沟通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