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 MOCCA
麦家陪你读书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昨天的共读里,斯通纳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即将开始在密苏里大学英文系的代课生涯。与此同时,因为他干活的时间越来越少,寄宿的远房亲戚将他赶了出来。
斯通纳的父母,原以为他本科毕业就会回到农场帮忙,等了四年,却是一场空。他们请了一位黑人做帮手,虽然他们并不怨恨斯通纳的决定,但斯通纳还是感受到了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在今天的故事里,友情和爱情先后来到斯通纳的生活,这些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
新学期伊始,斯通纳便认识了两位聊得来的新朋友,同为代课老师的戴夫和费奇。
戴夫能言善辩,在英文系里以狂妄自大和莽撞著称。但斯通纳很喜欢他,愿意对他俯首称臣且毫无嫉妒。
费奇身材高大,满头金发,才二十三岁就开始发福。他成绩一般,但很擅长交际,在新生中很受欢迎。也许代课结束,他做不了正式的教师,但是可以做教导工作。
这三个人,每周五都会聚在一起,天南地北无所不谈,畅聊直至深夜。
斯通纳永远都记得第一次聊天,是戴夫用“李尔王”来形容他们这个三人小组——“我们都是可怜的汤姆”,是弱者,是这个世界的弃儿。大学的存在,就是为了庇护我们这样的人。
戴夫激动地说:“即便我们如此不堪,至少我们心口一致,总比大学外面那些满身污秽的人要强。”
斯通纳一直记得这句话,日后,这句话也成了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你的顽疾在于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那里纳闷,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1917年,美国宣布对德宣战,全国的青年们都踊跃参军,包括戴夫和费奇,他们邀请斯通纳一起去应征。
斯通纳犹豫不决,就去请教斯隆。斯隆再一次指引了这个他喜欢的学生。
他没有帮斯通纳做决定,只是告诉他,战争可怕的不是屠杀掉多少年轻人,而是屠戮掉一个民族心中的东西:信念。学者的存在,就是维护这种信念。
“当你试图做决定的时候,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斯隆的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无疑也是一句金句。
最终,斯通纳没有与戴夫和费奇同行。
1918年6月,斯通纳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了全职的大学讲师。他的论文题目是《古典传统对中世纪抒情诗的影响》。
差不多与此同时,他收到了费奇的来信,得知戴夫入伍后被派往法国,战死在了蒂耶里堡。
同年11月,美德签署停战协议。费奇带着陆军上尉的军阶,重新回到了大学,做了学院院长的行政助理。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在复员老员工的欢迎会上,斯通纳第一次见到伊迪丝,并对她一见钟情。
伊迪丝有双美丽的大眼睛,长发披肩,五官柔美,高挑漂亮,但是很少笑。会弹钢琴,有些艺术爱好。她今年二十岁,家在圣路易斯。父亲是当地一家小银行的行长。
认识两个星期后,斯通纳便向她求婚了。他们在1919年2月结婚,伊迪丝坚定地说:“我会努力做你的好妻子。”
他们的婚姻一直处于一种纯真状态,每当斯通纳试图靠近伊迪丝,做出亲昵举动,伊迪丝便会发出强烈抵制的信号。
为期一周的蜜月旅行,对他们而言,像是在监狱散步,压抑又烦躁。
伊迪丝从小接受的是保守教育,要抑制欲念,尤其是情欲。她接受过一系列淑女品德的训练,唯独没有人告诉她怎样找到自我。
斯通纳同情伊迪丝,他想告诉她,他们不幸婚姻的源头在哪里。他试图改变伊迪丝的保守观念,但伊迪丝认为那是一种侵犯,她开始病态般地疏远自己的丈夫。
斯通纳和伊迪丝搬进了距离大学有五个街区远的公寓,开始了婚后生活。
婚后的斯通纳和伊迪丝,变成了生活在同一个房子里的陌生人,伊迪丝喜欢独处,情绪起伏不定,她会突然热情高涨地做某件事情,但稍有疲劳感,就开始歇斯底里。
斯通纳大部分时间都选择在图书馆度过,每天很晚才回家,回来后,就睡在沙发上。
1920年的第二学期,斯通纳获得了加薪,还在新成立的暑期学校兼课。
1921年夏天,斯通纳翻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把它改写成了一本书。
在这年春天,伊迪丝平静又无动于衷地告诉斯通纳,她想要个孩子。
“结婚都快三年了,难道我们不应该有个孩子吗?”伊迪丝的话让斯通纳无法反驳。或许,有个孩子会改变一切。
六月的时候,伊迪丝怀孕了。怀孕前两个月,“要孩子”这个念头将两具肉体拉到一起,但他们都知道,那和爱没有任何关系。
怀孕后,伊迪丝明确地告诉斯通纳,“你可以停止对我的冒犯了。”
1923年三月,伊迪丝生下一个女儿,取名格蕾斯。斯通纳非常喜欢这个漂亮的婴儿,好像要把那些无法对妻子流露的情感都给女儿。
格蕾斯出生一年了,伊迪丝还处于卧床不起的状态,她总觉得自己在生病,可医生说她一切正常。
这一年里,斯通纳成了称职的奶爸,做家务,照顾一大一小两个无助的女人,按时上课、备课、批改作业。
对于女儿,伊迪丝更多的时候觉得她像一个陌生人,对她的厌倦大于喜爱。
斯通纳是葬礼上的抬棺人,也是唯一一个哭泣的人。这哭泣,那么孤独。他在为失去一个良师益友哭泣,他也在为自己而哭,为自己的过去和青春。
他回想起了斯隆背诵十四行诗时的场景,回想起和斯隆的第一次谈话,甚至想起了死在法国的戴夫。
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另一部分,自己的另一部分过去,正缓缓地离开他,没入黑暗。
斯隆去世后,费奇暂代英文系临时主任的职务。而接任斯隆教务工作的,是新聘来的劳曼克思,级别是助理教授。
劳曼克思刚从哈佛取得博士学位,为人傲慢,说话间和气中总带着嘲讽,对于密苏里大学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他从不遵守。
他讲课生动,经常在课上有荒诞不经的举止,是个颇受欢迎的老师。
斯通纳总是莫名地被劳曼克思吸引,他的狂妄与言语间的尖酸,仿佛有着戴夫的影子。他想和劳曼克思做朋友,却又发现自己早已经没了青年时的坦率与渴望。
这年年底,斯通纳的书写好了,也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凭借着这本书,他升为助理教授,获得了终身教职。
在今天的共读里,时间跨度是九年。
九年里,斯通纳结婚、有了女儿,出了一本书,事业上小有成就。看似圆满,实际上他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
他和伊迪丝的婚姻,用当下流行的说法,属于闪婚。他第一眼被伊迪丝的美貌吸引,结婚后发现两个人几乎格格不入。
伊迪丝从小接受的教育造成了她性格的扭曲,让她根本没办法过正常人的婚姻生活,她选择装病与虚弱不堪来逃避该面对的问题。但斯通纳也选择了忍受。
他们婚姻的裂痕从婚后一个月便开始了,两个人都没试图改变这种困境,生活让他们麻木,仿佛是身上多出来的一个瘤,尚未病变,但也不会好。
斯通纳面对伊迪丝,会有淡淡的同情,勉强的友情,再没有爱情。
这样的家庭环境,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格蕾斯更像是这段婚姻的牺牲品,只是,等斯通纳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垂垂老矣。
在共读中,我们也会发现,这对夫妻之间,几乎没有过有效的沟通。你认为在良好的婚姻关系中,有哪些是必要的因素呢?
上期回顾:
《斯通纳》精读第1天: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领读人:西楚。不务正业的财务。爱阅读,爱文字,爱旅行。公众号:四分之三的鱼。
主播:杨枪枪,主持人、配音员,一个有情怀的声音匠人,执着发声,丈量世界。微信平台:小杨说事儿。微博@杨晨太沉。
责编:胡杨
往期回顾:
苏童:一个被欲望摧毁的女人,却成就了一部完美小说微信改版啦!
按照下图步骤把 麦家陪你读书 设为 星标
继续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哦
————————
却难解人心的密码。”
——麦家
▼
————————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