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具备—牛之倔、鹰之谋、羊之腹、蛛之团
目录;
成大事者具备—牛之倔、鹰之谋、羊之腹、蛛之团……
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第一节;成大事者具备—牛之倔、鹰之谋、羊之腹、蛛之团……
创业之前,创业者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创业?“如果不想通过长期的努力来获得成功,或者仅仅把创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这样的创业者对我们投资人来说,是很难得到关注的。
什么样的创业者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呢?那就是这个创业者有没有一种狂热。
因为那是一种信仰,而一旦有了这种信仰和追求,当在创业路上遇到各种困难时,创业者才不会打退堂鼓。这就是我们最关注的创业初心。”这是当年在某一次演讲时听到的一次分享。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应该做?我们可以从大自然动物身上获取很多创业的灵感!
1、土狼。
比如,华为在业内一直被冠以“土狼”的称号。狼是唯一在快速奔跑中可以思考的动物。不是在思考中高速奔跑,是在奔跑中快速思考!首先不是思想家,而是行动家。其次,够快够狠够执著。同样是闯荡江湖,同样是流迹社会,流氓有大小,痞子有高低,不然为何《上海滩》那样的题材可以迷住不少人呢?
实力不够不怕,只要你有土狼精神,就够狠,就够酷。至少什么是土狼精神,可以去看看《狼图腾》,那个说得够细致,够生动。虽然华为也有一些遭人诟病的地方,但是不得不承认,华为作为企业,是成功的。这也是华为土狼的成功。另外,狼还有很多优点,比如适者生存永不放弃,比如善于团队作战,等等。
2、蜘蛛。
发展到今天,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创业者一定要学习蜘蛛的织网精神,能够吸引比自己强大的人才。刘邦创立了著名的“三不如”理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兴亮幼时读到此处,每每对张良、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年岁渐长,却对刘邦的敬仰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3、老鹰。
雄鹰懂得“追两兔而不得其一”。企业的经营者与领导者,都希望企业能够走向国际,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龙头之一,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当他全神贯注于某一件事时,他才会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所以要想实现企业的这一目标,就要培养自己和员工专心致志的能力!
4、不死鸟。
在这里说到不死鸟,我不想扯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那些传说,也不想它与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和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我只想借着这种动物的名字。最后提到的这个动物,并不是让创业者学习太多,只是一定要牢记这个名字。
对于一个创业的公司,不死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初创业者和那些已经碰到各种艰难险阻的,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如何活下去。
5、鹦鹉。
肯定会有人不少人奇怪,怎么会有鹦鹉?其实,创业者非常有必要学习鹦鹉的语言沟通能力。创业初期,跟团对的沟通、跟投资人的沟通、跟客户的沟通等,太重要太重要了。因为你的很多想法还没实现,你的很多业务还没做起来,这个时候沟通尤为重要
6、牛。
在蒙牛乳业的董事长牛根生的名片上写着一段对牛的评价:吃苦、勤劳、坚韧不拔。蒙牛乳业的企业文化认为,巨大的成功不是力量而是韧性。坚持和韧性是创业者最重要的两点,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创业者要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能够在原来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创业过程进行微调和改变。要有胸怀和格局,能够探索适合自己和团队的、能够激发大家动力和共同奋斗的合理的股权结构,否则也很难走到最后。要有极强的执行力,因为现在在创业中,很难做到技术独有,成功者依靠的就是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的执行力以及团队的配合。
第二节;世界只有三件事:做事、做式、做局
世界的上的人,其实只分为三种:做事的人、做式的人、做局的人。
01、先看做事的人
把一件事情最好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它遵循的是“事道”,讲究的是“技术”。
这是社会上最多的人,他们往往是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零工、兼职人员等等,他们依靠出卖劳动力和技能生存,比如司机、农民、会计、律师、工人、医生、老师,首先需要自己拥有某项技能,当然越厉害越好,然后乘以自己投入的时间,这就是自己可以获得的财富。
他们往往需要找到一家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公司或平台,然后将自己特长发挥出来,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没有人一天有25个小时,所以大家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比如同样是靠演戏赚钱,明星和群众演员的报酬就是天壤之别;同样是靠设计赚钱,有名的设计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设计师,同样是靠帮别人打官司赚钱,大律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律师;同样是靠治病赚钱,名医就是要花大钱才能请到。
所以,“做事”的人在初级阶段靠“技术”,到了一定程度是靠“名声”,但成名靠的是运气和机遇,它并不只是技能高超到某种程度的结果。
02、再看“做式”的人
这种人往往并不在意一件事如何做好,他们考虑的是设计出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能让那些喜欢做事的人更好的去做事,它遵循的是“世道”。
记住:“式”永远都在“术”之上。
这种人除了懂技术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意识,需要对新产品、新渠道、新工具、组织变革有深刻的洞察。创业者、企业家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人。
在懂管理和善于梳理的基础上,他们更关注一个团队、一家公司的模式创新,因为有了模式就可以成全无数个做事的人。
“做式”的人必须要懂三样东西:一是看懂社会大势,趋势如滔滔江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二是看懂新工具,比如互联网,三是读懂新政策。
创业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做事”努力升级到“做式”,这就意味着一个人不用再靠“技术”去挣钱,而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靠设计“模式”去赚钱,同时自己的经济、人身、人格都实现了自由。
“做式”的社会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运作效率,也因此“做式”是有风险的,如果模式并没有真正帮助那些埋头“做事”的人,或者对他们起到了误导作用,这说明模式是不成立的,这就是很多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03、最后是“做局”的人
为了使社会更好运转,他们默默地在幕后布置一个大局(系统)。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叫“做局”。
“式”在“术”之上,“局”在“式”之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数量化,把数量问题程序化,把程序问题体系化,这就是“做局”的基本逻辑。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列国征伐不断,人们生活不得安宁。躲在深山老林里的鬼谷子,起心动念:谋划一个局结束这乱世。
一阴一阳谓之道。他教了文和武两种徒弟,文有苏秦、张仪,武有庞涓和孙膑,让他们相生相克。
鬼谷子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先让庞涓下山,他帮助魏国傲视群雄,这叫起盘;然后孙膑出任齐国军师,把魏国控制在一定范围。这时齐国成了传统强国,和后起之秀的秦国形成东西对峙,这叫对局。
然后,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联络其它国家从南向北对秦国成包围之势,称为“合纵”。使强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最后张仪出山,他采取了“连横”策略:逐个沟通许诺,远交近攻,孤立各国,然后各个击破,最终一统了中国!
鬼谷子独坐深山老林,却可以遥控天下,弟子们纵横驰骋,如同一步步落下的棋子,这就叫布局。
“做局”的人永远不在局中。他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做局”的人,都是胸怀天下的人。他们心系天下苍生,有一种大爱藏于胸前。
“做局”的最高境界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大我无我。
这就是这三种不同的人,从做事的人,到做式的人,再到做局的人,其实就是技术——模式——格局的升级,也是事道——世道——天道的升级。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格局的升级。
曾国藩有这样一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什么叫格局?
格是内心的位置,局是外在的局面。
大格局是一种智慧,大智若愚;大格局是一种境界,大勇若怯;大格局是一种深度,大音希声;大格局是一种品性,大巧若拙;大格局是一种姿态,大象无形。
当我们在二楼的时候,看到的会是满地的垃圾;而在二十二楼的时候,会将满城的风景,尽收眼底。
人也一样,当我们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就会有不一样的视野和胸怀。
而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这些就决定了你的人生视野,也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从古至今,读书一直是人类开启天蒙,获得知识,明了事理,学会做人的最基本方式。
读书能使一个浅薄无知又孤陋寡闻的人变成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智者。
有人要问了:一个人读过很多书,但是后来往往大部分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究竟有没有意义?
其实,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认真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尽管当下是一个看颜值的时代,天生丽质到哪都成为一种优势,然而,美貌只占短暂时光的便宜,气质方能久远打动人,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历久弥新。
气质绝不是五官上的玲珑剔透,而应源自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才华。
曾国藩曾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实际上,只有你平日留一些心,不难发现,那些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可以从他们谈吐,或者周身散发出的气质,基本可以判断出谁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几天书未必能让自己有什么改变。
但是,读多了,在日积月累中,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有所改变,洗涤内心,放大格局,进而影响我们的人生。
一个人所读的书,也决定了他的格局大小。
读书有格局,你的阅读才能超越琐碎和平庸,抵达某种理性与灵性相结合的境界。
读书的格局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知识的广度、独特的识见、高度的创造能力。
在物欲横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谈的“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教诲,会注入一般清醒剂,快乐地生活着;
当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你要笑对生活,让你重拾工作的激情;
当抱怨自己一无是处时,书又会告诫你,“天生我材必有用”;
当志得意满时,书会提醒你,看似满满的一杯水还能容纳100多个回形针,自己还有许多能量可挖掘;
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在耳畔响起……
有人说,就算你读了那么多的书,懂了那么多的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读书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现实的利益和好处。
读书,是为了避免被琐屑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
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读书,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气质,放大人生的格局。
02、走过的路:观天地万物,成宏大气象。
如果说读书,是在字里行间旅行,江水徐徐行万里。那旅行,则是从山川湖泊读书,天地悠悠读万卷。
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
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
旅行会让人谦卑,你会知道地球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视野愈加开阔,你会发现,人生开始变得不一样。
见的世面广了,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不再愤世嫉俗,与人为敌,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我国古代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非常推崇壮游文化。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
司马迁,二十岁遍游九省,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作品之一《史记》,就是在司马迁的壮游后完成。
司马迁是其父太史公司马谈刻意栽培的接班人。
他从十岁开始读万卷书,父亲为他延请当时大儒孔安国、董仲舒为师;二十岁那年,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的、有计划的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
司马迁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于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还有李白、王维等人,都是通过旅行中的积累,不断增长见识,才能写出“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样豪迈而有气度的作品。足不出书斋的人,仅凭想象,可以做到吗?
行路,是在阅读天地万物,一草一木都被我们辨识。
生命的禅意不在一经一卷中,而在一呼一念里;
心态的超脱不在一字一句中,而在一言一行里。
走过了,经历过了,就是人生的路。
正如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在《达化斋日记》中说的:
“所见大则所志大,所志大则所学大,所思大,所为大,斯为大人矣。所见小则所志小,所志小,则所学、所思小,所为小,斯为小人矣。”
03、遇过的人:学会包容与感恩。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的格局,也体现在对人的包容上。
世上找不到两个一样的人,正因为此,每个人才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恰恰因为人各有所长,你的长处才不值得你引以自傲。
因此,人的格局大小,往往不在于你身怀什么长处,而在于你是否看得清他人的长处,容得下他人的不同,并能跳出身份、地位带来的成见,既以冷静审视他人,又用胸怀包容他人。
在“容人”这一点上,“战国四公子”中的孟尝君无疑值得今人学习。但凡投奔他门下的门客,无论擅长什么,他通通以礼相待。
而他对门客们种种个性的包容也得到了丰厚的报偿。
他在秦国遇险,被秦王关押,便想找秦王的一个宠妾说情。宠妾同意说情,但要一件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作为交换条件。
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位妙手空空儿,他偷出了狐裘,带给宠妾,孟尝君得以获释。
出狱后,孟尝君连夜逃到函谷关,可守卫有规矩,偏要等鸡叫才开城门。
这时,一位会学鸡叫的门客就发挥了作用:他一学鸡叫,引得关上公鸡纷纷鸣叫,守卫开门,孟尝君终于逃离秦国。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
“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单影只,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
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无赖,依据“杀人偿命”的律条,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辅助刘邦攻打项羽,一统天下。
韩信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容天下之不能容,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在这个释放自我,人人都想追求成功的时代,努力的人很多,懂得忍让与宽容的人却很少。
以欢喜心看事,事事皆为我而生;以感恩心看人,人人皆为我而来。
遇到爱你的人,学会回报;遇到你爱的人,学会付出。
遇到你恨的人,学会原谅;遇到恨你的人,学会道歉。
遇到欣赏你的人,学会笑纳;遇到你欣赏的人,学会赞美。
遇到不懂你的人,学会沟通;遇到你不懂的人,学会理解。
格局大的人,会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陌生人,也感恩那些给我们带来欢乐、麻烦、困扰甚至痛苦的人。
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是他们让我们看清了人性中的另一面,考验了我们的坚强,使我们成长和成熟。
也正是这些在你生命里不断出现的人,构建了你的人生格局。
第三节;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人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人与人,和和气气,笑颜开;邻与邻,和和睦睦,胜似亲;国与国,和和谐谐,享太平。
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争则无忧,淡泊明志,淡而久香,宁静致远,静而心安。
人之初,性本善,初心是善良的,被利欲所熏心,被权势所折腰,人行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怀善心,做善事,一生无愧;懂感恩,知图报,一生无悔。
做人,一定要说话算数,别让誓言成空谈,别让承诺成欺骗。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千万不要失信于人,更不要逃避责任。做人德为先,做事勤为先,待人诚为先。
第四节;人要有三明——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先见之明是智慧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论做人还是做事,眼光要长远,要有预见性。
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
没有远见的人只能看到眼前,而有远见的人会看到将来可能存在的机会并积极做好准备,要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生路总是布满荆棘,先见之明可以帮助你趋利避害,寻找机会,减少路上的阻碍。
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先见之明的人能够见微知著,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大致方向。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二人进行了一番对话,这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给刘备指出了一条“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之路。
隆中对策的故事还衍生出了一个歇后语: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有先见之明的人有格局有远见,每天的生活都是限量版,生命需要的是未雨绸缪不是亡羊补牢。
自知之明是修养
人贵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没有全能型的人才,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
《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是一种修养。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也别高估自己。
生活中高估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别人的成功只不过是碰到了好的机遇或是得到了伯乐的赏识,要知道不论是运气还是赏识都需要实力。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陈寿在《三国志》中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领兵北伐,“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北伐失利虽不能归咎于诸葛亮一人,但陈寿认为诸葛亮对此有很大责任。
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争取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定位。
正如韩信对刘邦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知人之明是成熟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
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苏轼曾说“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之明有助于帮助我们在茫茫人潮中找到心灵相契的朋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准确了解一个人,应该从细节、小处入手,时间会告诉你谁是你真正可以信赖的人。
知人之明是一种成熟,是经验的积累。有知人之明的人不会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词、自己的一面之缘就对他人下判断。
诸葛亮写过一篇文章《知人性》,文中提出“知人七法”。
诸葛亮一生识人的最大收获恐怕就是刘备。刘备生性良善,“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三顾茅庐,一再邀请。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正是看到了刘备的这份良善,诸葛亮才甘为其驱使。
人生就是一条长长的隧道,也许途中你会遇到暂时的黑暗,记得带上三盏明灯上路,以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照亮前进方向,走好人生道路。
原创:王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