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
文 / 远夏
一。
这一年来,接二连三的逝世消息,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微博上悼念的热搜爆了一次又一次,唯一不同的,只是不断更新的逝者名字。
我们记忆里的美好,从小到大陪伴过我们的东西,随着这些重要的人离开,正在加速地定格在最后的画面里,不再会有下一幕。
二。
之前做过一个调查,9798年出生的读者已经成为了杂乱的大部分,这意味着,我这个95年的作者在他们面前都算老了。
20多岁的我们,意味着大部分我们的父母顶多50多岁,如果不出意外,再忽略掉啤酒肚和松弛的皮肤,父母们都仍然能够被划进“健康”这个范畴里。
去到爷爷家,发现大人们都面色凝重,眼圈发红,围在床边不说话。
那时候还小,不太懂得这意味着什么,傻乎乎地将纸巾递给我妈,说:“不要哭哦,不然会吵到奶奶。”
下一次亲人去世,已经是十多年后了。
大学的某个假期,在家半夜听到我爸急匆匆出门的声音,第二天我醒来,便接到电话说,要我赶紧打车去医院见姑姑最后一面。
而就在那前阵子,姑姑还和我们家出去吃饭,刚把几百块塞到我手里,叫我在学校里别亏待自己。
结果下次“见面”,却是在ICU里。
之所以要加上双引号,是因为,最后时刻,姑姑已经无法说话了。
最后我亲眼看着她上了灵车。
坦白说,看到灵车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大哭,而是对自己说了一句“原来灵车长这样”。
我睡醒午觉走到阳台洗漱,端起盆子时忽然想起那架灵车的模样,站在镜子前嚎啕大哭。我想起我的姑姑,也意识到为什么那天下午哭不出来。
因为我不能吵着姑姑。
三。
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面对离世,该如何在最后时刻好好道别。
所以每一次,我们的反应都是猝不及防:要么奔溃,要么冷静得不像自己。
但好在每一次,留给我们去接受,去抚平这种“猝不及防”的时间也足够长。
这意味着,在我们二十岁之前,身边那些重要的人去世,基本都可以算是“意外”。
奶奶和姑姑,都是因为心脏病才突然离世,那时候姑姑也就五十多岁。
可惜啊,还这么年轻,儿女刚成家,孙子也有了,本该是享福的时候,太早走了,也太突然了。
每次听到这种话,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但又找不出来。
在这些“可惜”背后,其实还夹杂着一点点“自我麻痹”。
因为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意外是偶然性事件,它不会经常发生,人平均都会活到七八十。
除开那些意外,我们还有大把时间,去和那些重要的人相处,去接受他们的爱,去感受他们带给你的快乐。
当时看到金庸逝世的新闻,后边写着“享年94”,已经是高龄了。
同样的,斯坦李也在这个世界整整度过了95年。
即便是年轻些的霍金,走的时候也76岁了。
但事实上,他们都已经活过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寿终其实是件“正常”的事情。
四。
写到这里,难免会想到我还健在的爷爷,外公,外婆,其实他们也早就已经过了那条平均寿命线。
随着我们成长,身边那些重要的人的离去,会越来越多地从“意外”变成“正常。
而父母的年龄,也会愈发地逼近那条线。
因为他们一定会在不久之后接二连三地离开,我们必然会面对到未来那一波逝世的浪潮。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面对死亡,
有的人决定每个周末都回家吃饭,
有的人一声不响,只是不断加班。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是一定会来临的,所以这些准备,根本阻挡不了它们的步伐。
只是作为一个正在接受“重要的人会随时离开”这个事实的年轻人,
我们能做的,好像只有这么多。
“
不过事情并没有你说的这么糟糕啦。
因为那些最后离开的人,都曾经在这世间,留下过一些珍贵的东西——
有人留下伟大的作品;
即便是最平凡的人,
也会被某些人珍惜过,
留下过快乐,与爱。
所以我们只要不遗忘,他们就不会真正地死去。
”
上面这段话,是我将这篇推文的初稿发给一位朋友后,他告诉我的。
是真的吗?我不知道。
晚安。
作者/远夏
“春已远而夏未至”
歌曲/ 无
问两个问题:
点赞了吗?
星标我们了吗?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