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弄不清的草药|混乱博物馆
日期:2018-09-17 21:45:07 作者:混乱博物馆chaosmuseu 阅读:

弄不清的草药|混乱博物馆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源自各种传统文化的替代医学正越来越收到公众关注信任

  这种信任的主要根据是“古老”,即相信虽然没有坚实科学理论支撑,但这些替代医学流传了相当漫长时间,也就应该拥有现代医学不可比拟的丰富经验,必有其过人之处

  但这套观点完全站不住脚,一种实践积累多少经验与它消磨了多少时间没有任何关系——就拿草药来说,它什么都没弄清楚

  文字稿-

  我们之前讨论过各种野生植物的毒,我们也常常将计就计,将它们用作治病救人药物——但具体应用效果上,却大相径庭了。

  茄科植物的莨菪碱等生物碱是一个已经了解过的例子,我们利用它们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治疗各种疾病。麻黄属的植物也与此类似,它们富含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活动,在周围神经系统起到镇痛和麻痹的效果——因此可以提取出来*,或者用于麻醉——但也必须控制用量,否则会有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神经亢奋失眠幻觉副作用,所以绝不能用在食品保健品中——而且要注意,麻黄碱或伪麻黄碱还原后能制成强效中枢兴奋剂,甲基苯丙胺,临床治疗多动症和肥胖症时颇有疗效,但也常常会被滥用,俗称冰毒。

  我们还能举出更加极端的例子:肉毒杆菌消化产生的肉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物质,半数致死量大约1ng/kg,几粒花粉质量就能叫人全身麻痹而死——但我们只要提炼得精准,就能控制好剂量,成为抚平皱纹消瘦脸颊利器

  乌头属的草药应用则是著名的反例了:它们富含的乌头碱能与细胞膜上的Na/K通道结合,使其持续保持开放状态,也就令神经和肌肉无法兴奋,小剂量使用可以起到镇痛的作用,但只要用上3毫克,大约1粒米的重量,就能令人全身麻痹心脏骤停而死。而乌头碱在乌头属植物中的含量并不固定,同一个物种的含量差异有数倍左右,根本无法实现如此精确的剂量控制——传统草药却将它用来缓解全身各种部位疼痛症状,每年都会毒死许多人。

  马兜铃科植物的药用就更加讽刺人们只见它花开像个张嘴的管子,低垂的果实成熟后又把种子撒在地下,就相信马兜铃能帮助喉咙里的气体下行,止住咳嗽;又看见它是四处蔓延的藤本植物,于是相信吞下它的茎叶就能让经络气血畅通,也就能让风湿麻痹的关节舒展开来——却没想到弄清它们究竟有些什么成分

  但事实正如我们此前了解过的,马兜铃酸是致癌率极高的一类致癌物,奈何肝癌肾癌发病漫长,原始医学没有系统的临床统计,也就无从发现中毒与用药之间相隔数年的因果关系了。

  弄不清剂量,弄不清有效成分,这都还则罢了,自古以来的草药往往连名字都弄不清楚。

  就拿青蒿素来说,《本草纲目》把两种蒿属植物叫做青蒿:一种生长在低海拔湿润沙地,现在统称青蒿(Artemisia carv)——但它根本不含青蒿素;另一种生长在高海拔的旱地,《肘后备急方》叫它青蒿,用来治疗疟疾,现在统称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却正是青蒿素最主要的天然来源

  所以毫不奇怪屠呦呦拿到了《肘后备急方》,也用青蒿做了很久的抗疟研究,好长时间的功效却连胡椒都不如——但这已经很幸运了。

  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是常用的草药原料,姜科小豆蔻属的小豆蔻(Eletteria car)和山姜属的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都能叫豆蔻也就罢了,没什么药效无功无过,肉豆蔻科的肉豆蔻(Myr fragrans)也能叫豆蔻——而肉豆蔻富含肉豆蔻醚(Myr)和榄香素(Elemicin),都是副交感神经的抑制剂,用错了就会抽搐、心悸、晕厥、脱水乃至癫狂幻觉。

  的确,山药在山东就是指薯蓣,在山西就是指马铃薯,马铃薯在河北叫土豆,到福建花生才是土豆——如果连名字都不能统一,整日李代桃僵,草药研究还从何说起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科学的生物分类法,分类学又一定要用拉丁语——青蒿就叫Artemisia carv,黄花蒿就叫Artemisia annua,小豆蔻就叫Eletteria car,肉豆蔻就叫Myr fragrans,全世界的科学体系都不会弄错。

  当然,背离了科学的体系另当别论:山慈姑在中国药典中的是指兰科的附片杜鹃兰(Cremastra appen)其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血管生成,缓解紫外线引发的炎症,而在云南的地方标准里,山慈姑是百合科的丽江山慈菇( ),其中的秋水仙素毒性堪比砒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混乱博物馆更多视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弄不清的草药|混乱博物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