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您好!
女儿出生后母乳到七个月,因奶水不足,断奶了。接着我便出来工作,女儿则放在老家由奶奶带。
刚分开的时候特别想念,每次都忍不住哭。想把她接到身边,可是老人又走不开,无法帮忙带孩子,如果我带,就不能上班,老公一个人工资也不够开销,很无奈。
想回去看看她,可工作的城市离家较远,也舍不得车费和请假,每年只能在国庆节和春节时回去。走的时候女儿还小,不记事。等我再回去的时候,她已经不认识我了。
不让我抱,不跟我说话,不跟我睡。在她面前我只是个陌生人。每到这种时候,就觉得心酸。于是就下定决心,就算没人帮忙带也要把女儿接到身边来,不能再这样分隔两地了,也误了对她的教育。
就这样,女儿在老家长到了3岁,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终于,我把她接到身边了。开始了又上班又带孩的生活,真的很累。
但是我仍坚持自己带。我发现分开的这几年,使我对她的感情已不像原来那样深了。于是自我安慰,过一段就会好了。
可是现在已经两年了,她也5岁了,还是如此,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看到她时心里不是像以前那样充满爱意,而是一种厌恶,很可怕。
对她很没有耐心,一件事做不好,我就会忍不住发火。她是个内向的孩子,刚来的时候,基本上看见人不说话,别人跟她说话她也不理,目前好多了。
以前在老家什么事都是奶奶帮忙做,她自己什么都不会。而我的理念是,孩子自己的事还是要自己去做,要独立,就要求她遵照我的规则,进行学习。
她不适应,总是用哭来威胁我,我也不受威胁,任她哭,老公说我心真狠,可当时一点都不心疼她。觉得她真笨,什么都不会,教她也不好好学。
对她更厌恶了,有时她向我撒娇,我都懒得理她。
平静下来想,孩子有什么错,她本来就是什么都不会,就是需要慢慢学习的。于是我就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耐心点,不要总否认她,要多鼓励,表扬她。
然后到了想对她发火的时候就忍着,但是好景不长,有效期很短,很快我就又变回以前那样。我觉得一定是我的心理有问题,但是我找不到原因以及处理的方法,请老师指点,支招。
关于对女儿的不认可,总是批评,在看了这个公号的文章后得知,小时候妈妈对我的不认可,不肯定以及对待我的方式,正是我现在对待女儿的方式。
我很想改变这种状态,有过尝试,但好难,希望老师能帮我分析分析。
谢谢!
读者:
你好!
你的麻烦的源头是娃娃很小的时候,你不在身边,所以她不太亲近你,母女之间天然的情感联系出现了一点问题。
你的当务之急,不是想着去怎么“教育”孩子,而是修复你们之间自然天性的亲密关系。
可以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零食、玩具,然后跟她慢慢说,我是妈妈,不是坏人。
妈妈回家少,你不认识妈妈,没关系。不管你亲不亲我,我都喜欢你。这些礼物是给你的,喜欢就拿着。
然后就在家笑呵呵地耐心等她重新接纳,而不是急着让她亲近。
孩子那么小,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她就不知道“妈妈”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只要娃娃把你当成一个喜欢她的,对她很友善的人就好了。次数多了,孩子慢慢就有了习惯,有了记忆,自然就会慢慢亲近你。
你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母亲,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然而亲子关系又有点问题,所以会感到辛苦、焦虑,有时候还会觉得很无助。
如果自己又感到来自公公婆婆、老公的体贴和理解不够,在跟孩子相处时多少会有些情绪,这都很正常。
怎么改变呢?
首先,你应该先体贴一下自己。
情绪上来时,先不急着想要怎么“教育”孩子,而是让自己缓一缓,如果有可能,平时让孩子爸爸多分担一点“教育”孩子的“任务”,毕竟,父亲一般都会更亲女儿,这样对孩子更有好处。
你自己平时吃好一点,穿漂亮一点,有时间找闺蜜逛逛街,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多做一些,让自己先开心起来。
养娃娃的确是我们生活的重要责任,但远非生活的全部。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追求,就是给孩子上佳的教育资源。
其次,你要尝试让自己接受这个事实:闺女小时候你带得少,她天然会对你有点隔阂。
这并不是孩子不爱你,不要你这个妈妈。
你换个角度想想,这么小一个娃娃,从小妈妈不在身边,突然就来了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非要让她喊妈妈,还要听她指挥,做这个做那个,她心里也很难受啊。
你辛苦,娃娃也很辛苦呢。
所以,你现在应该做的,不是想着怎么教育孩子听话啊,有独立能力啊,而是要让孩子重新慢慢地认识你,接纳你,喜欢你。
但这种情形,不是坐等时间流逝就会自然出现,它需要我们做爹妈的付出更多耐心和爱心。
之前孩子的爷爷奶奶会为她做的事情,你先接着帮她做;
有些她做不好的事情,你耐心地跟她一起做;
娃娃有求于你的时候,你多试着面带笑容地帮助她……
等她愿意亲近你的时候,你再跟她说说你的想法和要求,一起慢慢改变,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比如,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比长辈更先进,处处要显出自己的能耐来。
在中国的家庭里,尤其以当爹的看不惯娃娃外公外婆的带娃方式,当妈的看不惯娃娃爷爷奶奶的带娃方式最为常见。
我个人的意见是,我们做小辈的,如果长辈帮忙带了孩子,心底首先要感念长辈的付出。
知道感念父母的好,我们的怨念自然就会少一些。
你娃娃的奶奶估计也是这样,很多年轻父母都会把这种“隔代亲”当成溺爱来否定,甚至会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批评和攻击长辈的做法。
然而,闺女亲奶奶,就像你亲外婆一样,也是会记一辈子的。这样的感情,有时候是我们做爹妈的都给不了孩子的。
孩子越小,她与成人的情感关系越重要。
如果孩子本来获得的情感被父母所否定的话,孩子的情感世界就会割裂,这是一种很严重的伤害。
当然,具体的教养方式上,我们肯定会跟长辈有一些不同,我们需要耐心地让孩子慢慢体会到,我们也是爱她的,只是具体方式上,会跟爷爷奶奶不太一样,而不是让孩子陷入到此是彼非的两难选择的窘境。
还有,养育子女,不是记着几条从书上、从学堂里学来的刚硬的原则就够了。
靠某种外在的责任感来勒令自己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表扬;来命令自己要让孩子独立自强;来强求自己要学习运用各种育儿办法,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出于所谓的“责任”,而非内心自然意愿的做法,往往撑不了多久就会打回原形。
只有慢慢捋出自己各种情绪和主张的源头,找出自己内心从情感到理智都愿意接受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才能行得正,走得远。
我们做人父母的,如果去回忆和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尽量尝试回到童年的情境,想想小时候,爸爸妈妈哪些方式让我们自己很不开心,很难受。
然后,我们再回到自己为人父母的角色,想想如果时间倒流,我们会怎么去疼爱那一个曾经幼小的不开心的自己。
是的,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我们如果想爱孩子,先要学会疼爱自己。
一个知道去疼爱自己,体贴自己的人,天性里的温柔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这时候,你再想想,孩子是我们的亲骨肉,是我们的“影子”,我们想明白了要如何去疼爱童年的自己,那就试着这样去疼爱孩子;
我们想起小时候不喜欢父母怎么对待自己,我们就不这样去对待孩子,很多问题就会慢慢地不成问题了。
总之一句话,我们与自己相处得好,才能与孩子相处得好。
亲子关系好了,咱们再跟孩子一起尝试、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样自然就会少一些硝烟弥漫,多一些欢声笑语;
你试试看,希望会对你有一点帮助。
也许你还想看:
90分的婚姻,是能让双方把话说完我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我该怎么办?我对妈宝老公“性冷淡”,我该怎么办?打孩子的妈妈,和打老婆的老公,没有任何区别▲
陪伴每个妈妈和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