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uture
关于这个人,崔永元在微博里如是写着:
崔口中的这个好人,就是大卫。
24年来,
01你也许不会想到,直到现在,农村学生占全国总学生数的三分之二。
在祖国的大西北,数不清的学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或因为家里太过贫穷,或因为留守儿童无人看管,或因为学校资源太紧张,甚至连小学都上不完。
九年义务教育是他们触不可及的梦。
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愿意到农村教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农村基础教育,正在渐渐萎缩...
而这些,是丁大卫最痛心的事。
1969年,他出生于美国克利夫兰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妈妈是一名中学教师,爸爸则是一名行政管理人员,兄弟四人,他是老三。
大学时期,他选择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对中文产生了兴趣。
后来他到中国学习汉语,并在北大进修中国古典文学,渐渐地,他发现相比研究文学,他更喜欢做老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1994年,他来到了中国。
为什么选择来这里?
因为他在新闻中看到过:全球基础教育排名,中国排倒数第二,而且,他刚好学过汉语。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外教,校方倾尽所能的给他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一个月3000的工资,住宿是有空调有洗衣机的单独的房间。
可这些并没有让丁大卫“满意”。
他知道别的老师一个月只有一千,住宿环境也远没有这么好。
他去和校长申请换宿舍,降工资。他觉得自己和别的老师没什么区别。
最后,丁大卫拿到了自己1500的月薪,还和别的老师住到了一起。
想到这里,他一夜无眠。
他说:“这里的学生大都要回到民族地区当老师,这里更需要我。”
结果到了那里,他又一次因为工资和学校闹了起来。
作为外教,学校给他的工资是每月1500,他一打听,发现自己的工资要比别的有资质的老师还要高,就不乐意了,要求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不同意,最后几经磋商,他的工资定在了950。
其实,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他想要的并不是无尽的财富,他只求能有个温饱的生活,然后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他说,其实自己每个月只需要三四百元的工资就够了。
作为很节省的一个人,他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支出除了吃饭,就是买邮票给爸妈写信。
02原以为他能在西北民族学院长久的待下去,结果,他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始终觉得,大学的环境还是太好了,发挥不出他的价值。
有一天,他看到一则新闻“东乡族是全国成人文盲率最高的民族,文化程度综合均值只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程度。”
他替那里的百姓痛心,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东乡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活环境恶劣,民众大多穷困,山峦起伏,交通闭塞。
东乡风貌
2002年,丁大卫来到了东乡,本想一心扑到小学教育上,可到了才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多少小学。
这可难倒了他,思虑再三后,他决定先自己筹款捐赠几所学校。
他到处找朋友、找企业、找公益组织筹款,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渐渐地,他建起了几所小学。当地的小朋友终于有了自己的教室。
村民们感激他:“丁大卫来帮我们维修了校舍,修建了围墙、大门、厕所,打了水井,他可是个好人呀!”
而丁大卫则耸耸肩:“那是一些好心人捐的钱,你们出工出力修的墙、大门、厕所,我什么也没干。”
有一次,有个小朋友得知了丁大卫的善举,通过邮政汇款捐了一块钱给他,他忽然觉得:原来,有这么多人和自己同在。
他给小朋友回了一封信,表示了感谢。然后,把这一块钱的来龙去脉记在了自己的账单上。
他有自己的记账本,收到的善款,小到一块钱,大到几千块,他都会仔仔细细的记录在册,2000-2008年,他足足记了6本,为了防止遗失,他还做了手抄的备份。
记录完,丁大卫会认真的给捐款人回一封信,告知善款的具体去向。
有人说他是在给自己找事,他却说:“别人好心寄来了钱,总要给人家有一个交待!”
03500元,虽然不多,但也能维持起码的生计。
可是在当地人印象中,丁大卫却总是背着一个磨得发旧的帆布包,穿着最为朴素的衣服,除了一张美国人的脸之外,他完全就是个老农民。
冬天的甘肃寒风刺骨,他却一直穿着薄薄的外套,一双有破洞的鞋,甚至连袜子也不穿,一双通红通红的脚暴露于寒风中,看着就让人心疼。可他却说:“我从小就不穿袜子,习惯了。”
教育局给丁大卫分配了一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没有暖气,没有电视,只有一张小小的床,一张老木头桌子,这既是他的办公点,也是他的休息地。
丁大卫有着1.93米的身高,躺在短短的床上,他每天都要蜷缩着才能让被子把自己包裹起来,夏天还好,一到冬天,稍微一不留神,他就会被冻醒。
早在2000年,丁大卫被邀请参加《实话实说》节目时,编导让他带上自己的全部家当来录制,当时,他在中国已经呆了有六年,不少人以为像他这种外国人一定赚钱很多。
两套换洗衣服
装有牙刷、剃须刀的口杯
崔永元忍不住问:“为什么要带一面国旗在身上?”
他说:“我带着它是提醒我,我是在中国,不是在美国,然后我会告诫自己:你是一名中国教师,你要为中国教书育人。”
有人说,他就像雷锋一样,他却觉得,帮助别人都是自己该做的。
"我有两只手,我有力量,
我就可以帮助别人了,
不是雷锋,也不是美国教育,
这个世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并做得到。
我父母也是那样教育我的。"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他只是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唤醒更多孩子的灵魂,来告诉他们,学习,真的能改变命运。
040这么省吃俭用,这么“虐待自己”,他省下来的钱,都给了学生和学校。
他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鸡蛋,买学习用品,给老师送教师节礼物......
丁大卫筹建的学校
在东乡的16年间,他募款修建了11所小学,还组织当地老师到北京、上海等地培训,出版了东乡语和普通话双语字典。
有一年,他带着几名老师和学生去珠海看了大海,他知道,如果不是这次机会,那些老师和学生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走出小山村,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广袤的天地。
当时上一年级的小玉就是其中一人,她在回忆时说:“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大海,特别广阔,无边无际,我高兴的不得了,觉得立马死了都值了。”
看到孩子们能学到新东西,发现新天地,他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25岁离开家,24年异国他乡,他就像个苦行僧,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这一路很累,也很苦,但他只想拉拉那些孩子,也许,就是因为他,这些小孩的命运就改变了呢?
总有人在问他,千里迢迢到了一个这么贫困的地方,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说:
“我是搞教育的,我是当老师的,哪个地方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他还打算,等东乡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他就再去寻找一个更贫穷的地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
就像丁大卫,找不到光,就自己去发光,因为他知道,有千千万万的人在黑暗中迷失着。
而他,想照亮他们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