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 伊 姐( 周桂伊)
前天在新浪微博,看到一个热搜,杭州一个妈妈花了三个月工资,送孩子去英国进行为期两周的游学。
“孩子念的是私立学校,之前一直没有带孩子出国,一来假期不多,二来出一趟国费用挺高的……但我突然发现,全班只有我儿子一个人,没参加过游学了。”
这件事引发了热议,很多讽刺声音,说矫枉过正。
崇洋媚外,果然从小开始。完整句子都说不出一个,去那儿半个月学到什么了?
那么多语言学家从来没出过国,不照样把语言学的棒棒的。
月收入一万叫做工薪妈妈,那月收入四千的我,是不是赤贫妈妈?
游学好不好?
游学分两部分,游历和学习。
今年暑假,因为我的工作关系,幼儿园中班放暑假的儿子葫芦,去了三条线路游历——松赞(滇藏线)、日本(参加了京都的祉园祭)和新西兰(来汉密尔顿一所蒙特利索幼儿园当插班生)。
葫芦在奔子栏参加篝火晚会,在京都看衹园祭
在游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记不得景点的名字,任何风景、美食和新鲜事物的魅力,在某款手机游戏面前,都黯然失色。
但回北京,全家人还是都意识到了葫芦“有点不一样了”,有了变化。
在云南,他了解到姥姥广场舞的音乐《香格里拉》实际的样子,收入不高的藏区的人如此淳朴亲切,他太喜欢藏民们了。他实际地了解如何初步对抗高原反应:累很正常,休息就好。
在日本,他知道了“地铁不要大声说话,车里不要吃东西,桌面最好保持整洁,哪怕是餐厅吃饭,离开前也要简单收拾一下,予人方便。”
新西兰我们刚到三天,不好评价,至少知道了“就算英语不好,也可以跟草坪上的孩子玩,不用胆怯。”并且飞快适应了寄宿生活,能迅速跟不同的人做朋友。
葫芦今天在汉密尔顿蒙特利所幼儿园自己洗碗
生活自理能力也加强了,自己刷牙洗澡,守时意识也增强了。
这是游历的意义——在细节中改变,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去改变。
至于学习,我对所有短期学习,都不抱很高期待,任何一种学习都是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的艺术,游学充其量找到新的兴趣点,打开内驱力。
所以,游学到底好不好?我觉得有条件的前提下,游学挺好的,不用鄙薄游学,游学从不是为了学语言——
游学是最大半径扩大孩子的眼界,甚至也迭代家长自己固化的想法,见到不同的人和生活,会懂得宽容,参透百态,乃幸福本身。
以及,看得出,国人对游学还是有一定陌生感,在微博的评论里,我注意到一条——
有个家长抱怨自己孩子报了游学项目,结果一直住在宿舍,天天吃面包(其实是汉堡)条件艰苦;交流的高中“学生不到100人,太少了吧。”
正式的游学,就是跟某所学校的,同学们,同吃同住上下铺,或者HOMESTAY,寄宿在当地人家庭,生活习惯入乡随俗,见到改变,学会适应,增强交流能力,自理能力,才是游学的目的。
以及,100人高中在欧美算学生很多的高中了,这完全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点。
去年暑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家长群疯转。我们号写了一篇文章,当时我就说过这个观点——
精英教育需要金钱做支撑。有条件的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资,不止于一个月三万,但前提是这个是他的生活常态,这个消费比例符合他的收入水准,无可厚非。
游学鄙视链好不好?
有条件的话,游学是好的,但时下日益兴起的游学鄙视链,是毫无意义的。
任何教育,一旦陷入功利、攀比和目的性,就足以抵消它的全部价值。
游学本质更多的是“沉浸式体验”,感受万物的不同,与灵性、自然、宗教等无形和有形的力量做更多的连接。而父母的态度、理解、支持,允许孩子全然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时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平时做到这些的父母,本身教育就不会太差。
教育的变量太多,不是一掷千金定终身的。所有“不做这个就完了”,“不这样就输了”的二元论都值得警惕。
一双有认知的眼睛,带孩子去农村过暑假也是可以找到意义的,李亚鹏就这么干了。
哈佛有一项调查表示,决定孩子成为谁的,从来不是父母说了什么,用什么方式教育他,而是“父母自己究竟是谁”。
游学鄙视链怎么形成的?
跟学校日益增高的要求有关系,很多小学生被要求写一些体验作业,暑假去到哪些地方,有了什么感受。家长也开始暗暗较劲。
与商业模式也有关系,中国中产对教育的重视在这个时代简直前所未有,机构多了,产生一种“人人都去了除了我”的错觉。
但最大的问题,跟家长的恐惧有关。
这次来新西兰很大一个感触,这里免费的东西在中国是昂贵的奢侈品。
在新西兰北岛,这样的草地和游乐场,是常态。
在北京,它分别非常像某所国际学校的草坪,以及一个奢侈早教的放大版。
这些本应该公立的教育资源,在国内,你需要进入某个阶层 才可能把这个当作常态。
在去年写“暑假攀比的家长们”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只看到家长的攀比,但今天,我看到了家长的恐惧。
所有狂热、非理性、一窝蜂的教育现象,不仅仅局限游学热,都是恐惧。
家长在恐惧什么?互联网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好的标准,更看到大环境离好的东西差多少。
大家拼命想提高的起跑线,但事实上,起跑线不只取决于自己。
继限制生育和奶粉之后,香港开始限制疫苗,我身边的中产朋友,开始讨论购买相应保险,在日本打疫苗。
我们当然可以嘲笑他们矫枉过正,至于吗,但是,不值得理解吗?
你当然可以说,要相信国货,徐峥在《我不是药神》里说,未来会越来越好的,但,这都是理性认知,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不都在用钱,为自己感性的潜意识投票吗?
在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不知道怎么办的家长是可怜的,自己负重千斤行走,但一路走到了今天,咬碎钢牙,也不能让孩子输了啊。
我们在一个飞速迭代的大时代进程中,教育、医疗、住房资源、全面跟不上互联网带来的心理认知。
这一代人用恐惧做内驱力,做了很多看似疯狂的事,去弥补“所得”和“所知”的差距,期间表现的过犹不及也好,矫枉过正也好,都是必然。
月薪一万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条热搜下面最大的评论是,一个月一万收入,报个班就别那么纠结了吧。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以低价造假的APP“拼多多”上市,引发大量指责,但也有穷人求理解拼多多,大家问得最多的是,到底什么人在用拼多多?
答案:大部分中国人。
拼多多里,折射了真实的中国。
中国80%的居民,人均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如果你家庭的人均月收入超过了5412元,就能跻身全国前20%的行列。
10000的月薪收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打败了90%的中国人,尽管他们没有任何感觉。
作为生活在北京的妈妈,我当然理解一万月薪对于养孩子意味着匮乏:房贷、车贷、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如果没老人帮忙,还有阿姨的雇用费用……
但是,作为一个痛苦的中产,在各种对比的漩涡里打转,恭喜,你已经是时代的幸运儿,你有话语权的——“你的抱怨,是被听见的”。
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去游学,与其说,孩子必须去游学,不如说,在这个艰难的时代,你强迫自己进入你想像的阶层,不是打败大多数,而是打败大多数中的大多数——那你就老老实实付出代价。
说到底,所有教育心态,本质都不是为了孩子,而是自我的投射。
如果觉得做不到,就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毕竟——
教育投入与钱有关,但不是正比例关系,更多关系是,父母本身是谁;父母的专注力和时间,有没有真的花在与孩子做有效的沟通上。
暑假怎么过,就跟父母怎么做一样,是一个永恒的废话问题。
闭上嘴,抬起腿。
选你可以承受的,承受你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