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等我老了,就去乡下找个房子,种菜赏花,钓鱼爬山。可这样的愿望,有多少最后都成了空呢?
对其奕和知音来说,愿望就是用来实现的。工作疲惫后,那就出去吧,看看花花世界,重新寻找生活的激情,工作的灵感。走累了,那就寻一处乡间的小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双手劳作,感受其中的质朴与清明。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视觉志(iiidaily),作者:xk。 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迷恋着宫崎骏动画?我想是因为他给了我们一个最美好的想象吧。
有那么一个地方,不是城市的钢筋水泥,而是幽绿茂密的森林;没有拥挤的交通,只有山间自由自在的风;人心不再尔虞我诈,唯有善良和亲近…
我们以为世间大概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吧,可是在景德镇,一对小夫妻正如此生活。
他们就是刘其弈和陈知音。
其弈学雕塑专业,而知音也是设计出身,两个人在景德镇一个小市集初识,知音就被眼前这个有趣的男生吸引。
两个人从相约一起制作温暖的器物,到一起开了工作室,再到一起约定走完余生,果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014年,其弈和知音结婚了。婚房就是景德镇乡下一处200多平的旧民居。
青山绿水间,一处房子
这就是其弈知音的家
两个人谁都没想过去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生活。
那种上班路上就要花掉1个多小时,996的工作时间,动不动就加班到凌晨,大半工资都还了房贷的日子,给你太多欲望的同时,也有太多艰辛和无奈。
他们想慢下来,静下来,细细品尝生活的味道。
所以其弈花了4万8千块——一个不足以支付一线城市一平米的价格,买下了这座房子,开始了无数人向往的生活。
穿过大半个村子,经过一条干净的老石桥,在一座森林的入口处,就是其弈和知音的家。
拿到这座老砖房,两个人就开始了爆改。
先是完成了基本的粉刷和电路改造,接下来,就是给这个家印上两个人的气质。
自己动手盘一方土灶,山间落木无数,捡回来晒干,脆生生的柴燃起硬堂堂的火,锅里蒸着城里人吃不到的柴火饭。
数九寒天里蹲一只陶罐,
满室生香。
家里泡澡的浴缸,
每个房间的壁炉,
都是其弈亲手做的。
也都是两个人在自家的窑里慢慢烧制出来的。
其弈烧制的玻璃器
不仅擅长动手,
他们还乐于“捡破烂”。
村子里谁家拆房剩下的木头,
被两个人捡回来做成了陈列的案板。
在镇子的早市上淘来
都是多少年前不偷工不减料,
早晨起来闻着茶香,
老木头钉一个盖板,
砍几棵竹子做成的晾衣架,
偶尔还有小猫来家里做客:
改造这座房子,确实没花多少钱,但却花了两个人不少的心思。
人们常说:两个人能不能长久,要做两件事。一件是一起去旅行,另一件就是一起装修。因为这两件事,是突发情况最多,最能暴露一个人性格的。
而在装修之前,两个人已经完成了另一件事——旅行。
时间退回到2014年,其弈和知音相恋三年,也是两个人开工作室的第三年。那一年,他们和所有上班族一样,在职业上遇到了瓶颈——日渐麻木、没有灵感、失去动力...
只是不同的是,我们不敢承担贸然辞职的风险,而他们两个,却突然决定暂时关闭工作室,出去旅行。
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在路上寻找那些将近失传的老手艺,寻找灵感。
带好基本的生活用品,
就这样上路了。
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这一走,就是长达几万公里的旅行。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
这漫长的一路,两个人非但没有一次争吵,反而在一路遇到的简单美好的东西面前,越来越理解彼此。
他们在黟县遇到过一位70岁的老人。在这个一分钟就能从手机上网购十双鞋的时代,依然坚持千层底、万针线地做一双花布鞋。
他们还看到了传承了
这些最简单、最真实、最美好的东西,都在山野、在陋巷、在无人知晓的角落。
因为他们认真,所以他们太慢了,慢得跟不上我们的需求,慢得满足不了我们的欲望。
可是欲望真有这么多吗?
这一路走来,其弈和知音近似“穷游”。不是故意节省,而是当你发现生活删繁就简之后,花销真的不多。
每天在车里睡觉,在公厕里简单洗漱,在菜市场排队买煎包吃,跟公园里的学生打乒乓球。
甚至有时候,就地的几块石头,捡一把柴火就能做一锅饭,舀一壶山泉煮开泡茶就是最清冽的饮料。
在黄山南麓,
其弈用几块干香菇,一小把咸肉
就做了一顿松软清透的香菇咸肉饭。
在舟山岛退潮的石缝里抓点小蟹,
在岩石间生火,
看远处飘忽的船影和星光。
之后不管过多久再回去,
“你终于回来啦!”
或许是见过如此简单生活的人,内心是怎样的平和。旅行归来的其弈和知音,也归依了这样的方式。
自己种出来的米,
好像分外香。
门前开一小块菜地,一点农药也不打。叶子是没有超市里那么好看,上面还有虫子啃食后的小孔。
有虫子没关系,
专门低头找虫吃!
山蕨也要趁着
还有路边采回来的野生杨梅,
也要抓紧时间泡成酒,
滋味才最足!
抽空还要去摘几把艾蒿捣烂,
做成好吃的青团。
刚忙完这些,
一想到夏天就有自己地里长出来的西瓜,
瞬间打起精神!
但上面这些还不是最让其弈夫妻最忙碌的。因为他们还有一件大事没办,做茶叶。
知音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老茶树,每年春天,他们两个人都会背着小竹笼,采清香的茶叶回来。
然后晾干,炒制,
做出一家人一年要喝的茶叶来。
送给来山里找他们玩的好朋友。
过了春天,其弈和知音也未必能闲下来,因为他们要开始烧窑了。
看到这里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他们到底是靠什么生存下去的,就靠着种点米,挖点菜吗?别忘了人家还有自己的工作室呢!
装修房子的时候,其弈和知音就把其中一层空出来做了工作室,又在家旁边,搭建了一座柴窑来烧制自己的作品。
最让人佩服的是,就连柴窑,也是他们一块砖一块砖,亲手搭建起来的。
有了窑,两个人就正式开工了。
明明是刚结婚没两年的其弈和知音,却像一对过了多少年的老夫妻一样默契,待在工作室里,安静地做各自的设计,等到需要烧制时,就一起取土、揉泥、制器、装窑、劈柴、生火...
炉膛里的火渐渐熄灭,两个人的日子倒是日渐升温。
自家烧制的茶壶、茶杯,亲手翻炒的春茶,喝起来真是有一股由衷的喜悦啊。
还有其弈学吹玻璃器时
带回家的花瓶、盘子,
每一个都能让人
有源可溯,有情可依。
之前其弈烧制过一套瓷泥的杯子,叫“山行”,每一只看似相同,却全不一样。
就像他们的山居岁月,似乎每一天都不过是吃穿用度的几件事,可每天都不是重复,每天都能遇到那么一点新的乐趣。
今天蒸一锅馒头,
看面皮在炉膛上烤出脆脆的锅巴。
明天去菜地,
踩着松软的泥土,
摘一碗豆子回来做菜吃。
今天进山钓鱼,
在炉子上慢慢烤熟,
有野生的新鲜的香气。
在路上低下头
找一个草窠就能慢慢爆香。
在院子里打赤脚,
一日三餐,
每天当成一件大事来看,
认真咀嚼,认真吞咽,
也在认真生活。
这样的山居生活和城市生活,哪一个是更好更正确的吗?
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
我只记得钱钟书先生有一句话,他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因为没有挂碍,所以才不会焦虑。
去年,其弈和知音迎来了自己的宝宝小茶叶,自己也更新了身份,变成了父亲母亲。
一定有很多人在想,有了孩子就要搬到大城市背上学区房,有了孩子就不能这么自由了吧。
谁说一个人的教育是绝对的学校教育呢?大概那些贵族学校,也永远教不会一个孩子,小脚踩过青苔是什么感觉,小手拂过溪水是什么感觉吧。
虫鸟为伴,抬头见山,水边行走,感受每一个细小的感动,缓慢认真地生活。
俗世的成功法则无法套在每个人身上,可生活却有唯一的标准,那就是“真”。
就像其弈自己说的,
“很多人说这样的生活像隐居,
但在我们看来,
这只不过是一种再平凡不过的乡间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用双手劳作,感受其中的质朴与清明。
如果你要的不多,就能安住于此。”
“如果你要的不多”,
或许才是幸福的秘密。
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