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谈谈福报 |婵琴
日期:2018-07-09 16:36:09 作者:婵琴 阅读:

谈谈福报 |婵琴

  看到一个观点大意是,“女人有生之年,不要亏待自己。”所谓不要亏待,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吃喝享用,全然只凭自己的兴趣感受。或许在她们看来,这就是享福。用佛法的观点来说,就是有“福报”的。

  但人往往容易顾此失彼,以为享福了,就是对得住自己了。但很少会想到,自己到底有多大的福报,能承受该有的享受?若一味消耗、享受,又如何积蓄新的福报?

  我们不难发现,人在享受福报这件事上,比如,为了住大的房子、有好的事业、用奢侈服饰豪华轿车……可以昧失良知,不折手段为所欲为。这些表面物质享受,在外人看来,似乎是有福之人;但就因缘本身来说,很难说它不是一种消福。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学习根基并不是很好,但父母却为了迎合外界眼光满足自身的虚荣,一味拔苗助长,反而适得其反。人的福报同样如此。因缘不同造化各异、境遇有别,最终,人在俗世里,所呈现的生活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人若一味为了享受福报,而不顾及自身命运能承受的分量始终外求,甚至将欲望之手,伸向不属于自己的地盘,享不应该享的福,反而容易成为错误追求

  我们想得到好的花期,必须埋下好的种子;我们想享用好的福报,同样需要积累资粮。它是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的积累、持戒、给予、布施后的果报

  所以你又会发现,凡尘俗世里的很多人,有的出生后,就能享尽荣华富贵;有的无论怎么努力,始终辛劳负债;还有的在年轻之时,付出艰辛,在年老之时,也能得到享受,成为大福报之人;还有一类,年轻时,享尽俗世福报,年老时疾病缠身、孤苦无依……这些都是芸芸众生,生存于世间现实写照。它们本质上与自身福报基石有很大的关联

  佛法里谈到:“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到受苦而不怨恨,享福而有所克制、本分温柔地待己,大抵算得上真正的不亏待自己。

  反之,一味纵容、盲从享受,甚至将自身的喜乐与虚荣,建立在他人的痛苦压迫之上,最终的结果,要么是享了不该享的福,日子也会“如竹篮打水一场空”;要么会因自身福德不足,而盲目、错误、强行、万般透支地去追去一些福报,结果让生活也成为了“灾难”。

  我们在享受福报时,当然需要“德”来承载。所谓“德”大抵包括无私、利他、博达、仁爱……所有源自内心深处美好德性,并实践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曾努力培养、修持所有良好品格,则很难有力量去承载俗世里所谓的享福之事。

  再比如,很多人本来福德因缘就浅,还成天心不善、人不仪,总是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付出、也不愿意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生活的美好。总想靠不切实际、非长久之计的想法,从身边人那里捞点好处。这样久而久之,不仅滋养了自己的惰性,还洋洋自得,以为自身命好,不用努力,也能过上好日子

  素不知,这并非是福,而是祸。

  这就好比一个人极其容易被俗世里的“享受”所诱惑,而失去生活的动力,久而久之,被表象的生活安逸与享乐所愚弄,最终失去一切时,发现已经为时过晚,自己也因为假象的享乐、放纵,而失去生活该有的体验,人也会因此变得虚弱、无力。这或许又是另一种代价

  生而为人,遵循因缘法则重要,福报也不例外。如果你真正是一个有福之人,那么你的心性也会如同大海,能容纳万象,你自然也能承载更多的人、事、情;如果一个人的福报不够大,自身所遭遇的一切,也会随业风任意摆动。

  在这里,福报看似一个很抽象概念事实上它可以量化、联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诸多微小的言、行、举止之上。

  另外,世间真正所能享受的福报,并非以财富、物质、权利的享用去衡量,它无疑更应该包括智慧增长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性的辽阔……诸如此类内在的生命成长特征,它同样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付出、实践、养护的过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谈谈福报 |婵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