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线的片子比较多,除了我期待已久的姜文,没想到还能看到《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挺不错的。
故事框架很简单,就是一个性保健店的老板为了挣钱当倒爷倒卖药品最后被绳之以法的剧情。
潦倒到连房租都特别吃力的性保健店老板程勇(徐峥饰),被白血病人吕受益(王传君饰)告知“有一种药国内正规渠道卖4万,印度只卖几千,你一倒手就能挣钱”,他一开始拒绝这种走私违禁药的事情,但是父亲还在医院,自己又没钱给房租,才决定去印度买药。
然后程勇发了家有了钱后决定不卖药了,但是病友们祈求他继续卖比正规渠道便宜不少的药,于是,他从“为钱卖药”变成了“为情卖药”。
差不多就是这条剧情线。
实在话,我看过的电影不算少,能让我思考的不算多,流量当道的时代里,有太多看完后让我有点懵逼的作品了。
不说难看,是因为我的做事风格,不说好看,是因为我的为人原则。
有人问好演员和流量小生的区别,大概就是我看过《亮剑》后过了好几年,才知道李云龙的扮演者叫做李幼斌。人们能记住角色,记不住演员,这叫好演员,人们能记住演员,记不住角色,这叫流量小生,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我不是药神》里面无论是徐峥还是王传君,无论是周一围还是谭卓,我个人都觉得演技是在线的。
瑕疵肯定很多,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看完后还是让我沉默着思考了太久。
关于活着。
1
不是那句“他才20岁,他想活命,他有什么罪?”
也不是那段“四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被我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好不容易有了500块一瓶的便宜药,你们非说是假的。是不是假的,我们不知道吗?谁家不会遇上一个病人,你就敢保证自己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
而是那个药贩子的那句: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春节那会儿有篇文字,在朋友圈被刷爆了,叫做《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字用几万字的篇幅告诉大家一个年收百万的家庭是怎样被一场流感击碎的,到最后只能用镇定来缓解痛苦。
我跟不少朋友都聊过这篇文字,但还是觉得有点儿遥远,并不是病遥远,而是年入百万距离我们实在太远,我们根本聊不起这个话题。
类似的素材在我的素材笔记上有不少,但我很少去写,因为太过于真实,又太过于绝望。这类事情,就是我常常说的最能打动人的事情,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明明谁都没有错,但是结局却是一片狼藉。
医院这种地方,本来就是人性阴暗的地方,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比比皆是。
2
有句话你可能不爱听: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包括我们国家,穷人的命真的是不能算作一条命的,只是算个直立行走的牲畜,很多时候,连牲畜都是不如的。
这话刻薄么?我觉得不。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为了“活着”已经是竭尽全力,他们不会在乎什么蓝天白云,不会在乎什么诗与远方,不会在乎什么理想梦想,他们在乎的,仅仅是今天的肚子怎么填饱以及去哪里睡觉,换言之,就是他们仅仅考虑的是怎么活过今天。
他们没有七情六欲,除了活着根本谈不上其他话题。
这个提问下的答案我看了一些,有点感叹各有各的难处,但是做媒体这行做久了,你就会明白,穷是没有下限的。
举个例子,我在很久之前写过一篇名为《我在成都和谁一起假装悲伤》的文字,那个时候我还在九眼桥莲桂路那边住,这篇文字里我写了一个流浪汉,他每天晚上睡在天府国际后面那条街上,要等到别人打烊后才能睡,因为有屋檐,可以避雨,他的被子褥子这些是隔壁饭馆的厨师好心给他拿的。
那天晚上我回家的时候路过,给他买了一瓶热牛奶,完事儿聊了聊。
他四川仁寿的,五十多岁了,没什么技能,家里还有个姐姐,早就出嫁了,和他没有往来,老婆带着孩子离开他有十多年了。老家的房子因为暴雨冲垮,他想来成都好找工作,于是借了一百多块就来了。
结果没人愿意雇佣他,确实,没技能,年龄又大。最开始到了一个工地,做保安,只做了一周,就被别人顶了,工地给了他五十块钱。
然后他就在成都街头流浪了一两个月,从垃圾堆里捡别人没吃完的食物,所有的钱都留着雨天买馒头,偶尔有好心人给他递点零钱。
他也想找工作,但不知道哪里招,路过有招人的店他一进去就被人轰出来了。几个月没洗澡也没换衣服风餐露宿,早就让他恶性循环。
那天,我把身上的烟和打火机留给了他,又把身上所有的现金掏给了他,不多,因为实在话我也不怎么用现金。
那段时间是我觉得自己非常穷的时候,我早前跟你们说过,就是为房租犯愁为外卖犯愁的时候,但也是那天,我忽然意识到我当时抽的那盒烟对他来说都很奢侈了。
两三个星期过后,我就没有再见过这个男人了,或许是拿着我给的钱回仁寿了,或许是找到工作了,或许是饿死了。
是极为夸张的特殊例子吗?
如果你去过云贵川陕这边的大多数地方,你就会发现,这不是幸存者偏差,但是每每在网上说起这些事情,总有人觉得是记录的人危言耸听。
你可能不知道,几千块的电脑,对很多人来说是没法拥有的东西,一个能上网的手机,一个月十几二十块的流量费,就挡住了很多很多穷人在网上发言。
我经常在川大打球,从红瓦寺街出来有个学府影城,影城门口经常有一个老太太摆地摊,卖一些廉价的鞋垫什么的东西,会卖到很晚很晚。
我没有和她聊过天,只是在那边看完电影会顺便买点什么东西,虽然可能我是真的用不着。
我和月薪只有一千出头的清洁工聊过天,她告诉我还要租房子还要吃饭孩子还要上学,你告诉我这一千块该怎么计划,才能在成都这个城市活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自己穷,确实也穷,但还没有穷到我们除了填饱肚子别无他想的地步,而实际上,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正在经历这样的人生。
3
以前我和朋友聊天,谈及此事,朋友侃侃而谈,开口就是如果我到了那个地步,我会怎样,然后学习什么,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那个时候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我如果到了很穷很穷的时候,我也会像他这样,我也曾经说过这个社会只要人不懒,想饿死一个人还是很难的,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话毛病不大。
但只有当你真正接触过这些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很多,也才会明白“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话其实不止是王健林先生当初那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连谈懒或者不懒的资格都没有,你让他怎么办?
能活命,就是最好的了。
至于活得好,这在很多人眼中是个伪命题。
就像我写这篇文字,一定会有很多人来告诉我,并不是我写的这样,我完全是在胡编乱造,就现目前的这个国家这种人都是极少数了。
对此我无法反驳,因为我想说的主要人群,基本都看不到这些文字,也没办法出来说一句:“他说的没错。”
这些人不会关注公众号,不会点开来看,他们根本没这个闲心和工夫,只会想着这个月能有多少钱,够用吗,能不能多抽两包天下秀或者多喝几瓶啤酒,他们才不会管这些作者会写什么样的文字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
就像电影里那个大娘,当一个人生病把房子吃没了,家庭吃垮了,但还得继续煎熬的时候,除了活着,还会对什么有希望呢,还会对什么有兴趣呢?
说并不如此的这些人只是看到身边的人罢了,也不能就说他们是错的,但也不能说我们这些当作者做媒体整天听这些看这些的人就是错的。不信的话,你可以有意识地多关注这方面的报道或者其他,或许能让你有所思考。
4
如果再思考看病为什么这么贵,这恐怕就是长篇大论还得加上各种搜集来的资料,这一向是我不愿意写的文体之一,太过于冰冷。
就以《我不是药神》中的抗慢粒白血病的药物“格列卫”(电影中叫格列宁),中国目前的售价是23500元一盒,能吃一个月。
但这里面能怪正版制药公司?不能,人家投入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研发新药,绝大多数都会打水漂研究失败,只有少数可以把绝症变成有药可医,但是仿制药物的出现让制药公司的利益受损,因为仿制药物的原材料和研发投入的关系,成本比起正版公司实在是太少了。可以预见长久下去,正版制药公司将会不再研究也没有谁敢承担这么大的风险去研究新药。
那么到最后,究竟是吃不起药好还是无药可治好,就没人能说清了。
我以前问过类似的问题,从事着医疗行业的朋友告诉我原药进入中国市场还要有很长时间的临床试验,这中间还有各个地方多轮审批,而从研发过程到新药,我们国家还是没有特别好的研发环境的,所以只能选择进口,这些时间加在一起,仿制药很早就出现了,避免不了。于是就会成为恶性循环,打个死结。
而在中国,这类靶向药还有很多隐形成本,一层一层下来各种回扣与关系成本,这些成本肯定也是加在患者身上的,这也是同样的药为什么在国外要便宜一些的原因。电影不会说这些的,因为还要过审,实话实说他们敢碰这个深水寒潭一样的题材我都觉得非常牛逼了。
但问题还是在那里,问题不会因为你逃避就消失。
可是那些得了病活不了买不起药的穷人,是决计不会思考这些的,他们只会因为没钱而去买仿制药,也只会因为没钱而等死,谁他妈会去思考正版药和仿制药间的矛盾冲突问题?
活着,只能从下往上看。
5
那几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字让人很触动,而电影最后“此案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程勇获得减刑并提前释放,政府持续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大批慢粒白血病人陆续得到有效救助。”的字幕也让我有了点希望。
我们写文字的,会采用各种方法比如图片、权威机构的材料来证明我们举的例子是真实的,但往往最杀人心的,就是这种你根本就不会怀疑真实性的作品。
真实得让人很难过。
首先,希望你们好好珍惜你们的拥有,如果往上看你很自卑,但我希望你能往下看看,学会感恩以及珍惜。
然后,我希望你们在有病痛之前就能挣到足够的钱,这应该足以成为你奋斗的理由。
最后,请持续相信你关注我是因为你爱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