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抑郁时,不管家属还是患者本人都会面临很多很多的选择,比如是否应该休学、辞职,是否应该服药、住院,是否应该......如果你也面临同样的困难,那么建议你阅读本文。作者提出的及时止损原则,或许能给予选择困难的你一个指导原则。
国庆节假期,原本该照常工作的我,因为抑郁症再一次席卷而来不得不在家休息。五天之后,我提起所剩无几的毅力再次走入公司,回到岗位上。心中不由得呼出一口气:“万幸!我又度过了一次危险期!”
不过几天后的中午,我就收到了来自海南的一条微信。
“一切都结束了!”
我心中咯噔一下,心跳的极快!啪啪的回复信息,打电话,可是对方无一丝回应。担惊受怕了一整个下午,傍晚时分,对方终于回了消息:
“...我回家了...一个人回来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来的......”
一瞬间,有种鼻子微酸,热泪盈眶的感觉,庆幸、感动、内疚充斥心中。我与这位海南的郁友,相识在知乎平台上,这两年来,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倾诉心事,我为他取名“向日葵哥哥”,希望他有一天能如向日葵一般,向阳生长;他告诉我该看看海南的海,有温暖的味道。
我与他成就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能被他人理解,却能让我们彼此善待。
从最初认识互相讨论,他一路的挣扎,怀疑,直到今年8月,他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自闭,恐惧,焦虑压抑,自责麻木,无来由的狂躁,严重的躯体反应,都让他无从摆脱。面对家人的不理解,言语上的刺激,痛苦的反应,他却无能为力,心灵上的反复折磨如同一头残暴的凶兽,毫不留情的撕咬着他的所有。
每一次呼吸仿佛都要花费一生的力气,每一个念头都足以让他失去活下去的信心。同为抑郁症患者,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也能感受到那种绝望悲痛,黑暗无光满是压抑的愤懑无助。
这是人生的黑洞。它让你失去做人的尊严,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对世间所有情感的体验。你被迫封闭了你的感官,变得麻木不仁,变得虚假无情。有的是对自己无限的苛待,自我折磨自我厌弃,但你早已习以为常。
能诉说的痛苦还不够苦,抑郁的折磨却会让你连诉说的力气都没有了。
能喘气,便是活着。
“今天好吗?”
“不太好。真的。”
“今天感觉好吗?”
“都想好怎么告别了。”
“为什么我还不好?”
“一定要说出来!我要和领导说我病了”
“连去洗澡、买菜我都觉得好累...”
“我觉得你要把自己当做正常人会好一些吧。”
“我想走出来,我不想整天浑浑噩噩...”

2016年,国内15岁以上的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1600万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中抑郁症患者已达到了9000万。
这还只是根据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的数字,而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有多少人受到抑郁症这类精神疾病的折磨?
出于病耻心,经济压力,家庭压力有多少人得不到正规的治疗?又有多少年轻的生命还未绽放就已凋零?
如我这般,未能接受正规治疗,能够花2年时间走出来,逐步恢复到正常生活的,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我幸运的是,周围有一些人怀着善良宽厚的真心待我,幸运的是我能有个安稳的环境自我疗愈。
抑郁症病人大多数有着易感特质,过于神经质的特性,也就是他人口中所说的“想太多”。
最开始面对这样的说法,我的心中极其不是滋味,和大多数郁友一样,我也曾遇见过好心办坏事的“劝慰者”。
你就是想太多了!
要是知道了,你哪有这么多矫情?但只是比别人想的多些,又何至于罹患抑郁症呢?
每个人都会思考,从每一天起床思考今天该穿什么,午餐该吃什么,工作要如何做...大脑每天都在运转,人每天都会想很多。
所以区别不在于你比别人想的多了,而是面对同一件事你是如何想的?
大对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不带感情色彩的处理事务,而抑郁症患者每做一件事思考出发点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一整天下来,光是处理这些负面思考就让你筋疲力尽,更别说有些负面思考纯粹是潜意识的,在你还没意识到时就已经发生无法制止了。
在抑郁症爆发初期,不少郁友都有极相似的情绪体验:无法停止脑中的负面声音,无法控制自己已然崩溃的情绪,拖延,逃避然后是极深的自厌悔恨,毫无价值感,心灵的痛楚让自己死去活来,只想求得一个解脱...
如果无法找到一个突破口,你只能陷入这样的情绪泥潭里,任由自己被淹没。你只能错误认识到:呵!也许我永远也只能这样了!并且你认为这个结果再正常不过!

相比于一些人,在受到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或是生存环境的过度压力仍无法下定决心,没有机会切断抑郁源头,我更倾向于“及时止损”。
在自我无法承担更多的负面情绪前,把自己好好保护起来,未尝不是一种疗愈机制。
但不是所有罹患抑郁症的人都能够有“及时止损”的意识和毅力。
在与郁友的交流中,不断的会向我提出,“我该吃药吗?”“他们都不想我吃药,我还要继续吗?”“我不想面对副作用...”
我的回答是:现在的你能够控制脑中的负面想法吗?你能够让自己及时止损吗?
明明知道想着过去的不堪只会消耗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力,你却无法控制一味的沉浸在过去?
或是负面情绪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但还是要扛一扛,想像个巨人一般,幻想自己还能刀枪不入?金刚不坏之身?
而你确信,你要为了不能确定的药物副作用放弃极有可能康复的希望?
“及时止损”意味着你明白唯有正确取舍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及时止损”是一种思维,一种生存法则,更是一种信念。
在疗愈抑郁症时,最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自身的信念来。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医生来说,他永远也救不活想要放弃自己的病人。
在患抑郁的这些日子,我面临了太多次关于信念的选择。是继续工作还是专心休养?是全力一搏还是从此浑噩度日?是把它当做人生的第二次机会还是就此消沉湮灭?
每做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涉及到“你是否想要健康的生活”这样信念的抉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现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你的人生还没来得及受损更多时,想方设法的阻止继续损失。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及时止损”也是一个基本的生存法则。
因为易感特质,他们原本对于世界感官的输入就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只有在一开始就学会分辨,制止不恰当的负面输入,从源头上切断负面思维,才有可能从最开始的情绪黑洞中走出来。
毕竟能主宰我们情绪的永远是当下的思考,负面情绪永远来源于你负面的思考。
困难的是,在抑郁症发作初期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那些负面想法显得再真实不过,导致你无法分辨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但其实,这些想法往往充满了谬误,就如脚下的山路,一开始你就极有可能走在了一条错误的道上,你却一无所知,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
正因为如此,在确诊为抑郁症的前期,需要以外力来为你“及时止损”,与其因为错误的思维让自己陷入更黑暗的绝境倒不如什么都不想。
所以,是否服用药物?不需要问他人,只需要问问自己:我能分辨出我在思考什么吗?如果不能,请及时用外力止损吧!

更多时候,面对郁友的困惑无助,我能做的也只是在基于自身对抑郁症的理解和经历上给予适当鼓励、方法以及信念。
作为非生理性造成的抑郁症,其复原的机会其实很大,走不出来的原因大多是未曾对症下药。
抑郁症既然是一种疾病,就如其他疾病一样,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找到症结,对症下药。
许多郁友对造成自身抑郁的“根源”并不清楚,一味的把症结归于情绪上的无法自控,没有尝试着去深究—那些让你痛苦莫名的情绪因何而生?
但即使对了症,很多人也不能给自己下恰当的药---也就是“如何治愈的方法”,毕竟每个人罹患抑郁的原因不尽相同,这需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觉察、顿悟。
治疗心理上的疾病,即使有专业的心理医师进行定期诊治尚且需要时间,何况是自我疗愈?回首心路历程,其中的辛酸苦痛辗转喉间,又岂是一言能够轻易道出的?
所幸,相比两年前,我已取得了太大的进步。虽离痊愈还有一段距离,但至少我知道,我所选择的这条路已然通往正确的方向。
那些与我相识的同病相怜的朋友们,至少我该把这治愈的微光传递给他们。或许,这也是抑郁这件事赋予我其中一项意义所在。
(李小胖,笔名:高塔上的向日葵;个人微信公众号:光明在左,黑狗在右。)
更多作者的文章:
27岁前,我曾抑郁过
作者:李小胖 | 图源: https://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