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村:1969年生于成都,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先后供职于四川作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著有长篇小说《蚀城》(作家出版社)《幸福还未到来》(作家出版社),担任多部影视剧编剧、文学策划,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戏剧评论、人物专访。
乘车记(二)
文丨刘晓村
1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上海读大学。其时的上海正处于它的“低潮期”,它对我的冲击依然很大。它以“润物细无声”的含蓄细腻,让我一层层渐次“开眼”。所谓长见识,旅游、参观、培训之类快速突击的方式只能算最为浅泛的一种。长期浸淫于某地或某一领域,静心领悟,方得始终。
即便在那个时期,上海的公交车收车也相当晚。公交车的收车时间只是小细节,但它背后体现的却是城市夜晚的内容和结构。上海毕竟曾是远东第一大城市,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是其魅力的一大元素。天长日久,业已生根。大都市的衰落期,表面花叶不茂,一待“气候”适宜,便会全面复甦。而像成都这种更接近农业文明的小城市,即便在当下,公交车的收车时间也很早。很多路公交车晚上9点半就收车了。成都到它近郊温江的公交车,更是在晚上8点不到就收车,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可见,尽管成都满大街的广告上自称“国际大都市”,它的都市管理在许多方面延续的仍是封闭的小城镇做派。
2
上海的公交车,留给我的记忆那么多。
读大学时,周末,经常和同学看完戏,再徒步去外滩。这么长途跋涉,就是散散步,看一下轮船,乘坐空荡荡的夜车返校。有时也去其它大学玩,参加诗歌朗诵会、观看学生剧社表演、跳舞、找老乡扎堆聊天。玩到凌晨,才又依依不舍地乘坐最后一班公交车返回。坐夜车的感觉特别新鲜刺激,有种众人皆睡我们独醒的优越感。当然,那只不过是荷尔蒙正旺的年轻人的调皮任性,学艺术的孩子的狂妄。
我有不少漂亮的女同学在公交车上碰到过色狼。这些色狼段位并不高,只是有些骚扰动作。但我的同学们,她们大胆犀利地教训了那些家伙。她们出手“稳准狠”,大有“你敢欺负老娘”的泼辣劲!她们让全车乘客为之侧目,那些色狼慌忙逃窜。我拟想过很多次,如果我碰到这种情况,估计就不大敢出声,只能赶紧下车或是挪动个位置。我对我的女同学们佩服得不行,心想,还是漂亮姑娘更有斗争的自信和勇气!
那时,公交车上漂亮的售票员也不少。我们坐公交车去长江剧院或美琪剧院看戏,谁先发现漂亮售票员就互相眨眼示意,让别的人多看几眼。那些售票员五官明晰触目,表情冷漠,喜欢打扮,对工作毫无热心。她们总是低头盯着拨弄着指甲,或是打量我那些表演系的同学们。车子到站了,才匆忙报一下站。不管车厢里有多拥挤,她们很少像别的城市的售票员一样,帮着疏通进出口通道、管理乘客、流动售票。总之,她们大概都是学习不好家庭也普通的孩子,看不到未来前途。打扮打扮,兴许还能嫁个如意郎君,以免在公交车上消耗残生。
前几年,我一度频频去上海作短暂停留。我注意到,公交车上似乎没有了漂亮的女售票员。
3
杭州的公交车上,人们说话粗声大气,显得有些粗鲁。杭州人说话的语气和发音都很像成都人。有一次,买票时售票员问我去哪儿,我用成都话说“武林门”,售票员马上用方言告诉我需要交多少钱。我有点得意,便用成都话又问了一句到朋友家该转几路车,售票员明显没有听懂,不再搭理我。真是自讨没趣!
也是在杭州,和朋友一起乘公交车去杨公堤玩。我坐到了座位,朋友则站着。一会儿,上来一位很老的老太太,我起来让座。老太太到我的座位有点距离,她明显挪步艰难。她周围站着不少人,却没有一个人去搀扶她。我赶紧过去把她扶到我的座位坐下,下车时再把她送到门口。后来朋友善意地提醒我,这种事最好少管。杭州和全国一样,发生过好几起独行的老人摔倒,摔得不轻,家属却讹诈那些帮扶老人的路人。我看过这类报道,天性胆小怕事的我当然很怕被讹诈上。不过,捎带手做的事往往出自本能,我来不及想后果。
那年国庆,我和外甥在苏州坐公交车。乘客们上车就都自动投币,没有售票员。那辆车的司机头脑非常清楚,车已经开出去好远,我正兴致盎然地看着窗外霓虹闪烁的店铺,只听司机用苏州味浓郁的普通话说有两位乘客还没有投币。我心想,“就只一块钱车费,还有想逃票的嗦”……一会儿司机又提醒还有两位乘客没有投币。司机的语气很肯定,却没有不耐烦或是生气,想来是个好脾气的人。又过了一会儿,坐在前排的外甥回头看我一眼,我问他:“你上车投币没?”,他说他没零钱,以为走在他前面的我投币了。原来司机是在“指控”我们!我再四下里一瞅,全车人都在围观我们这两个“逃票”的外地人。我赶紧去补钱。简直尴尬羞愧难当!
在重庆和四川自贡这种山城,每次坐公交车我都会略为紧张。自贡发生过多起公交车直接开进河里的事故。山城的公交车司机多是一些胆大心细的人。越是道路不平坦,公交车开得也越快。上世纪90年代初,有年在重庆,我正处在一段纠缠不清的感情中。我们坐公交车外出,在车上淡淡地说了几句未来前景的话。我知道他身边不止我一个女人,其实早就知道,那一刻却突然万念俱灰。公交车开得飞快,我想,如果这车反生事故,开进了长江,生命在瞬间结束,该多好!
4
英国的公交车相当普及。伦敦之外的城市,公交车上往往没几个乘客,乘坐公交车特别舒服。我们当年居住的小镇也是如此。我常带着2岁多的女儿书言乘坐“专车”去镇中心的图书馆。一来二去,两位公交车司机都和我熟络起来。两位先生应该都有60岁左右,他们风度翩翩,和蔼可亲,气质就像大学教授。他们见我独自带着孩子,行动不大方便,每次都会走下车,帮我提这提那,还不停地逗书言发笑。坐在空无一人的车上,窗外是如画的风景,身边是和善殷勤的人,我从未有过的感觉良好:原来当妈妈是这等荣耀的事情!
伦敦的公交车上班时间也会有点拥挤,司机和乘客似乎却都较有耐性。有两次下车时,我才向司机问起转车的线路。大概见我是外国人,司机给我解释该怎么走时语速很慢,致使车子不能及时开走。乘客们也都在等待,没人催促司机快点。我倒很不好意思,也不管听没听明白司机的话,一个劲点头,赶紧下了车……伦敦的双层观光车上层敞篷,这个城市的风雨很多,且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我路遇多次突降大雨的情形,双层公交上的人们并不躲闪,反而兴致盎然地惊叫欢呼起来,频频向路人招手致意。每个城市总有它独特的乐趣。
苏格兰的爱丁堡被誉为“北方的雅典”,是座文化名城。爱丁堡的观光公交可不是北京王府井那种只为赚钱、线路单调的观光车。爱丁堡的观光车都是双层簇新的红色汽车,“颜值颇高”,非常神气。它走街串巷,专门去爱丁堡城内颇有名头的历史文化遗迹。最让我意外和惊叹的是,其中就包括爱丁堡好几家最著名的剧院和它们的剧场。观光车上,所到之处的讲解也是非常详尽,包括这些剧院的历史、代表剧目和它们目前正在上演的戏剧都有讲到。每年8月,爱丁堡都会举办世界闻名的国际艺术节。迄今为止,艺术节已经有70年历史。这座古雅灵秀的城市不放过任何一点展示自身文化的细节。它做得自然脱俗、恰到好处,处处透着骨子里的自信。所谓文化氛围,就是这样慢慢酝酿发酵而成的吧。
5
我们一家在荷兰的鹿特丹经历过一次挤车经历。下午5点,在鹿特丹某个商业中心路口,等公交的人站得密密麻麻。人们上车下车井然有序,但车内的拥挤程度和北京高峰期一个样。虽说是两节车厢的长拖车,却连插脚的地界都没有。3岁的书言被她爸爸抱着,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怕孩子受不了,我们只好提前下车步行。而在阿姆斯特丹,我们乘坐的公交车都比较肮脏。不知咋地,阿姆斯特丹的地铁也是特别的脏。有次坐地铁,我们面对面坐着一对恋人。两人手臂上黑乎乎一片纹身,都喝多了,衣衫不整,满口酒气。他们不停地亲吻傻笑,还将香烟头胡乱地弹来弹去。书言很害怕,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松开。
2004年夏天,最炎热的时节。丈夫到荷兰的海牙出差,我带着书言跟着他去玩。他在海牙海边的某处会议中心开会。我们住在城市另一头的某家较便宜的旅馆。每天清晨,丈夫先行去开会,午饭过后,我带着书言乘坐公交车去海边与他汇合。我们买的是全市公交联票,车程长短不一,票价也都不同。上车时,司机要在不同的票价处打孔。丈夫出门前总会教我好几遍目的地的英文读法,可我这个“英盲”听完即忘。那个星期,每次上共交车前我都紧张得不得了,我无法用英文准确说出下车的站名。好在那些司机都特别有耐心,总是努力地猜测着我的意思……每天我都会急出一身大汗。
海牙。尽管从旅馆到海边有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程,下车时,我和书言还都不情不愿。且不说沿途各具特色的建筑、住宅前的花园、流动的行人无不赏心悦目,更为激动人心的是,这条公交线路要穿过一片城市森林。公交车在森林中的穿行时间不过几分钟,但只要进入森林,气温便会下降好几度,清幽的风阵阵袭来,让人神清气爽。真是无法形容被参天林木环绕的惬意!更难以想象它竟然就在城市的中央。坐车穿行期间,算是小小的奢侈。
公交车横穿过森林后,就该上来一帮放学的孩子了。他们大概5、6岁的样子,由两个老师领着,每天准时出现在车站。最初几分钟,书言和那些孩子们都很羞涩,不愿直视对方。很快,他们便对比他们更小的书言产生了很大好奇。他们趴在书言的座位前打量她,叽叽喳喳地议论她。书言则羞涩地看看他们,又看看我。孩子们全都漂亮得像天使一般。一连几天,在同一时段,我们总能在车上遭遇彼此。孩子们对这样的相遇感觉神奇,他们面露惊讶的神情和我们打招呼,可爱极了!
6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闻媒体每隔几天必有关于爱尔兰共和军的报道。我不是关心时事的人,但也知道爱尔兰共和军在英国以及北爱尔兰频频制造“恐怖活动”的事。在这些恐怖活动中,公交车上的爆炸案不止少数几桩。
2004年初秋,我们在爱尔兰自驾穿行,几乎走遍了全岛。爱尔兰风光绮丽,人民淳朴,经济比英国落后不少。其时,爱尔兰的城市和乡村风平浪静,我在都柏林多次乘坐公交车,那也是一百个放心。那么,它曾经的风云际会哪儿去了……
爱尔兰短篇小说大师威廉.特雷弗写过不少关于那些年动乱日子的短篇佳作,其中有篇小说叫《悼念》。《悼念》的主人公是在伦敦打工的爱尔兰小伙子利亚姆.帕特。帕特23岁,家里非常穷。爱尔兰穷人都盼望去英国打工挣钱养家。在英国,他们一群爱尔兰打工仔厮混在一起,他们同住同劳动,闲暇时去泡吧,猛烈地发泄着对英国人的怨恨。帕特单纯而有理想,他不愿意重走家乡人的老路,他的梦想是成为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英雄。
帕特被一位隐藏很深的共和军同乡利用,这人热切地关心他,持续地给他进行政治洗脑,但并未强求他加入共和军。最终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帕特被这人的情谊驱使,拎着一只装满炸弹的运动包上了伦敦的一辆双层公交车。他的任务是把这包送到一栋空无一人的大楼里。包里的炸弹已经设置好时间,它定点会自动爆炸。
在公共汽车上,恐惧突如其来,接受任务时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帕特感觉到的只有疲惫和恶心。他眼前出现了他的行动所能导致的后果—碎片凌乱,惊呼呐喊,血肉横飞……这感觉一旦产生,就会膨胀,就会充盈全身。空荡荡的双层公交车上层,除了帕特,只有两个嘻嘻哈哈的女孩子。其中一个女孩找帕特借火点烟,他给了那女孩子一盒火柴。他手抖得太厉害,无法划开一根火柴……帕特觉得眼前的一切像是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带着运动包坐在公交车上……
他本来打算把运动包放在公交车上,然后迅速逃离。却没能如此……在大本钟附近,他下了车,把运动包扔进了泰晤士河……他走开时在哭泣,他为那个扔炸弹的人哭。那个人险些就是他自己。
帕特回到了爱尔兰。有时他去参加别人的葬礼,他觉得他像是在参加自己的葬礼,在为自己哀悼……他祈祷他的悼念永远不要结束。
特雷弗极度冷静,细腻入微地揭示出帕特的心理变化。公交车上那段描写篇幅并不长,却是帕特人生的大转折。公交车上短短几分钟,在帕特的心中不啻是漫长的“百年”。帕特失去了之前5遍探路时的自若,失去了效仿爱尔兰共和军大人物举止时的自信,失去了就要干成大事的兴奋,他浑身肌肉僵硬,胃痛恶心。
稀松平常的人们,两个笑得直不起腰来的疯姑娘……他们仿佛是公交车上的急刹车,撞击得帕特改变了方向。一桩爆炸案未能引爆……真是看得人惊心动魄!
7
惊心动魄的事还是别发生为好。就像2012年,印度德里医学院那个女大学生乔蒂,她和男友在晚上8点不小心上了一辆黑公交车。结果,她在公交车上被包括司机在内的6人轮奸致死。这件事震惊全世界,更在女人地位极其低下的印度,引发了全国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公交车像是个社会盒子。它把各种各样的人装在一起运行。社会生活所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在它里面发生。
初稿:2012年6月
修订:2017年6月
作家·刘晓村丨专栏
1.成为一个作家
2.胡同里的人们,悲欢离合
3.编辑部的一段往事,回忆小黎
4.每个人都有回家的路,你我终将告别
5.诗人们迸发的每一首诗,都是这个城市闪耀的荣光
6.下乡的故事丨说不上经了风雨,但长了见识
7.《苏珊和老虎》丨感受英国儿童教育中的人性化、低调、日常、温暖
8.童年没有玩伴的孩子,长大了会忧郁
9.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童年,长大后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方式
10.从孩子的眼里,看见了原谅
11.再也没能见到,那个比鲜花更漂亮的种花人
12.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充满善意
13.埃文河畔,宁静的土地上埋葬着伟大的灵魂——莎士比亚
14.在英国女王的住所温莎城堡,见识大家风范
15.霍沃斯,因勃朗特三姐妹而不朽
16.牛津是大学中有城市,剑桥是城市中有大学
17.在青春的荷尔蒙和节日的氛围中,总会陷入一种迷乱的情感
18.所有人都是快乐的,惟独我在外
19.全部的戏剧,多于全部的生活
20.印象上海,既浪漫又虚无的感觉
21.上海的地气,浸润在城市丝丝缕缕中
22.走出四川,印象上海
23.未被真正占领的青春,异常动人……
24.一个人喜欢你,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
25.有个人在记忆里,他永远年轻、清秀、干净
26.故人已逝,惟愿斯文儒雅,获得终极幸福
27.刘晓村丨时而勤奋痴迷,时而狂放不羁
28.刘晓村丨我们活着的人,也还是孤独的
29.刘晓村丨张荷花(一)
30.刘晓村丨张荷花(二)
31.刘晓村丨张荷花(三)
32.刘晓村丨冯国祥(一)
33.刘晓村丨冯国祥(二)
34.刘晓村丨《羊道》: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
35.刘晓村丨乘车记(一)
—FIN—
文丨刘晓村
排版丨慢师傅
编辑丨David Linco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