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brunch是绯闻女孩里女主说,没有brunch根本不叫周日上东区女孩周末手持香槟,出现在满是食物的房间里,不禁令人心驰神往,好高级的生活
第一次看到家委会,是在美国喜剧电影里,家委会的英文名叫PTA,家长教师协会,一般来说,跟brunch是上东区人士最爱一样,PTA只在富人学校出现,可爱的孩子,无忧的生活,其中危机密布,是全职妈妈需要奋力拼搏的舞台有钱有势的PTA主席,群妈之首,几乎可以让学校和社区都闻风丧胆,一般来说,是电影里最讨人厌的角色,她的小孩会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呆板,热爱仗势欺人PTA遍布学校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妈妈们无时无刻不在统治之中,上班的妈妈总是会被全职母亲白眼,你对小孩太不负责了
十年前看这些西方国家腐朽生活方式,脑海中的想法和19世纪的法国人托斯维尔一样,美国的年轻姑娘可以享受自由,也有机会和小伙子们恋爱交往,并得到尊重,一旦结了婚她们就像永远被囚禁在修道院里
没想到十年后,我吃上了brunch,也经常时不时要跟幼儿园家委会打交道
真的,我一个郊区人,打开大众点评,搜索最近的brunch,就在三公里外,正好和幼儿园差不多距离昨天还忍不住问问辞职后全力带小孩的丈夫: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去参加家委会?
他断然摇头,算了吧,还不得累死
郊区的家委会,和郊区的brunch一样,比较粗糙,最近幼儿园有件大事是周末亲子运动会,一个班12个小朋友,需要选取12名父母参加拔河比赛在我眼里针尖一样大的事,班级家委会某妈妈,每天都需要统计两三遍参赛人数,比起小朋友来,大人实在太不好控制了
一开始报不满,后来好不容易报满了,今天一个妈妈提出她有事,明天另一个爸爸提出脚扭了换了我可能要大喝一声:来不来,给句准话,你不来,你爸来也行啊
不过我属于沉默的家长,我就每天默默看着班级群里,家委会的某妈妈耐心询问:还有人要报名吗?还差一个噢
她怎么会揽上这活呢?作为一个家长我百思不得其解人和人真的太不一样了,吃brunch和做家长都是一个道理,比如我,点了一份brunch,根本不会询问你这个培根是什么产地?根据售价我大概能认出来,应该是超市卖15块三包那种
很多家长走进幼儿园,马上开始用热心询问老师,用的什么教材,有什么理念,惊了,当时我儿子才两岁多,刚开始上托班,我只关心一件事,他会逃跑吗?
幼儿园每周都会发个菜单过来,我一看,哟,伙食不错,比家里强,讲究营养搭配据说有妈妈认为课间点心是牛奶配饼干,有点太简陋了那配什么,英式下午茶?家委会每年需要举办好几次活动,在我们这个幼儿园还比较高端的时候,犹如某城乡结合部唯一的一家brunch供应点,当时学校里总能看见几个外国小孩,时髦夫妇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什么样的咖啡都比没有咖啡强后来富人们逐渐不满足于才几千块一个月的幼儿园,纷纷带着小孩跳到一两万一个月的幼儿园去了
不过在那之前,我以杉菜父母的心情,在幼儿园参加过慈善捐款活动慈善,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身心猛然一振
爱心捐款是一种很家常的方式,十块二十不嫌少,一百两百差不多可到底要多少钱才能够得上慈善的规模?
不敢问
即便有慈善捐款,国产家委会总的来说,还是缺乏一种高级感有个朋友小孩在一所不错的民办小学,她每次说起自己班家委会那位妈妈,听着意思都像大观园里众姐妹提起赵姨娘
就她,也配扑腾成那样?
小学家委会和幼儿园家委会还不太一样,后者一般一年出镜两三次,开学毕业典礼,校庆仪式,负责出来说几句场面话,每次我都在玩手机但是小学家长们充满了鸡血意识,当台上有一个家委会成员,拼尽全力在讲一些自己小孩的优秀事迹时,我猜大部分家长都会默默翻个白眼
随后迅速有人扒出这个家委会成员的全部简历,要是名校毕业还好说,万一只是大专三本院校,像我朋友这种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的,当然在心里拍案而起,当年像你这种人只能上垃圾学校,你也好意思在台上给我传授经验?
中国人真是太擅长互捏几斤几两的游戏了,brunch到今天成了家喻户晓的玩意后,立刻就有人不屑了,什么班尼迪克蛋,不就是煮鸡蛋吗?这家店拿出来的红酒是国产的,也配收488一位?
英国人做过一个记录片,采访不同阶层的小孩,说明教育是多么有用富人区的小孩才七八岁就侃侃而谈,离开小学后,上宫廷学院,之后如果通过考试,就去威敏斯特寄宿学校,21岁进入牛津大学他7岁时的规划和长大后丝毫不差,毕业成为一名律师,新的上层人士我小时候也有一条路线,上市重点,再考重点大学,清华北大就是最好的
可惜的是,现在的小孩没有我有一个根本没念过书,也没怎么出过国的土豪亲戚说,他的小孩初中会去国外念规划到此为止
家委会里会有看起来很懂的人说,这取决于小孩将来留学是美国方向还是英国方向,更看重升学率还是兴趣活动丰富,硬件设施完善还是师资队伍牛?她作为全职妈妈已经研究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