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月11日(周日)13:00-19:30;
购票:3月5日(周一)14:00,
详见购票指引;
【讲者介绍】
不是让人们特意去看我的作品,而是在他们生活的地方为他们画画。
ETH出生于巴黎,90年代起在街头作画,成为巴黎街头艺术运动中著名的人物画家。2003年他开始环球旅行,在世界各地与当地人一起在墙上创作。儿童是他最喜欢的主题,在他的画里,孩子们有时在做梦,有时在思考,作品总是充满童趣和想象力。
他试图通过壁画讲述不同城市的故事,比如乌克兰革命后,他在基辅的街头画了一个少女,手捧着不确定的未来;在巴以边境的墙上,他描绘了一个遥望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女孩;他也在上海老石库门废墟里作画,希望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记忆。“我尝试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加入更多的温情,这就是城市涂鸦的生命力。”
柒先生作品
乐在其中的那个状态最来劲。
王南治学兴趣的转变发生在大学三年级,那时他读到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于是从一心一意想成为建筑名家转向对中国古建筑的无限向往。他和三位同学一起组织“新营造学社”,重走三四十年代营造学社考察路线,每到一处,白天测绘,晚上读前辈们的调查报告,开启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2013年起,王南开始在《读库》连载“建筑史诗”系列文章,用普通读者能看明白的文字条分缕析地介绍中外经典建筑史迹。这次演讲,他将以梁思成及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破译”北宋《营造法式》为线索,结合自己研究中的新发现,来呈现中国唐、宋、辽、金建筑之洋洋大观。
最重要的不是留住他的服饰、他的房子,而是留住大山之子的那种野性,他们民族真正的内心的特质。
景颇山寨地处中缅边界,长期以来深受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许多14至16岁的少年选择辍学打工,有些更是难以抵御随处可得的廉价毒品带来的诱惑。
2009年,李旸和她的丈夫乐安东共同创办榕树根公益组织,利用周末和假期免费为当地孩子提供各类教学活动和职业教育,陪伴他们成长,希望借此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找到身份认同。
“孩子长大得太快了,我们拼命地工作觉得都不足以赶上在他们青春期到来之前,给到他足够多的东西,让他能够安然地度过这样一个危险的年纪,去抵御毒品和种种社会问题对他的侵害。在乡村教育里面,小修小补真的不解决问题,它必须是一个结构性的改变。”
你看这些房子都不美,都谈不上好,但它里面是最活色生香的生活。
“说起宏恩观知道的人并不多,在明朝的时候它是一个佛寺,到了清朝变成一个道观,是给太监出宫后养老用的地方,解放之后又变成北京标准件二厂的厂区,国企下岗后又变成了拥有菜市场、台球厅、小超市、咖啡厅、设计事务所、高级会所的商业综合体。”
这是建筑师朱起鹏在不画图的时候记录的其中一个案例。他常常在城市的发展里寻找那些自发形成的东西,比如唐山大地震后人们在空地上临时搭起的防震棚如何演变,随清政府迁到北京居住的俄罗斯族人的建筑对周边街巷建筑风格的影响。这些是正统建筑学里不关注的部分。
赵牧阳 音乐人
他是中国摇滚乐黄金时代的参与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被人称作“西北鼓王”。巅峰时期,《中国火》 、窦唯的《黑梦》、许巍的《在别处》,这些中国摇滚的经典专辑里都出现了他的名字。在参与的最后一个摇滚乐队鲍家街43号解散后,赵牧阳选择了另一条路,背着三弦,行走各地,远离故乡,歌唱故乡。他的歌里都是宁夏的影子。
周仰 摄影师
看到我们拍摄的那些老人的状态,让我觉得或许四五十年之后的生活还有希望。
2008年给外公外婆举办金婚庆典的时候,摄影师周仰就有了拍摄他们的打算,两年后,她开始了正式的拍摄。原本该是一个温馨的家庭相册,但是随着外婆被诊断出阿尔兹海默氏症,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
外婆去世后,周仰开始着手编辑多年来积累的照片,还考古挖掘一般地深入到家庭的老照片和外婆年轻时设计的布料花样之中,试图在现实与外婆的记忆之间架起桥梁。她用三年时间编辑设计了样书《漫长的告别》,先后入选了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和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其实从八年前在英国读硕士的时候开始,“衰老”就是周仰探索的话题,她的毕业作品《老去》用平静细腻的手法记录了伦敦老人的生活状态。2012年到2017年,她还同时和写作者李君合作了关于中国老年人的肖像和采访项目“如何变老”。
周仰作品(左右滑动)
梁鹂 当代首饰艺术家
首饰在人类世界里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西方女王头上的皇冠,还是当代每对夫妻的结婚信物戒指,从权力的世界到情感的维度,首饰都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十年,又衍生出一种新的首饰门类——当代首饰。和当代艺术一样,它更注重的是个人观念的表达。生活在瑞典的当代首饰艺术家梁鹂从事当代首饰学习和创作十多年,在她看来,当代首饰让艺术和我们每个人的距离都有了更近的可能。
水果能够历经时空和岁月的筛选而存活到现在,不早不晚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从树尖到舌尖,这本身就是一个个奇迹。
在过去的十年里,杨晓洋一直在跟着植物的脚步探索、记录,哪里植物多,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而植物也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炒南瓜籽味的红肉榴莲、毛线团一样的香菠萝蜜;穿山甲一样的野生蛇皮果、传说能让人放屁都是紫罗兰香味的香波果;果中尤物“女人屁股果”、能化酸味为甜味的仙蜜果、甜度是蔗糖三千倍的翅果竹芋;水中的孑遗物种水椰子……
他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来和每种水果从初识到熟知的故事,希望打破人与植物间的无形冰墙,将这些奇妙的物种和基因保存下来。
何志森 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街头卖糖葫芦的大姐,生活在弄堂里的居民,游走于贫民区的流浪汉……这些都是何志森关注的对象。通过追踪和研究,理解他们对日常空间的使用和需求,进而为这些常常被主流规划视角忽视的人群提供空间设计和改造的可能性。
在墨尔本读完博士之后,何志森选择回到中国做一名“流浪”教师。从2015年到2017年之间,他游牧于中国各大建筑院校,用Mapping工作坊的形式带领学生走出围墙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和关注平凡的人群。对于何志森来说,“设计”这门教育不是为了教这些关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如何画图和背规范,而是教他们如何思考和创造生活。
【购票指引】
购票时间:3月5日下午14:00;
特别提示:务请阅读购买页面中的「查看商品详情」,10日中午12时后不再接受退票,如遇不能出席,请联系客服退票,切勿私下转票以免兑换门票过程中出现问题;
余票将在3月9-10日出售。
【交通指引】
剧场地址: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650号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
到达方法:地铁10号线 水城路站2号口,2号线娄山关路站2号口。
10万+演讲,请点击 阅读原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一席app
iOS Android用户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