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权力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社会活动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可见,独立人格来源于一个人的人格真实性,而不是依附于权力、道德、伦理上的虚假性。
在电影《七十七天》中,蓝天有一段话: “我什么都没有!我还要激情澎湃地给别人演讲,我还要表现得那么乐观!有时候讲着讲着,我把我自己都给骗了!不然我怎么办?我靠什么活下去?”这就是典型的虚假人格操控下虚假人格的行为表现。
诗歌中的虚假人格行为,因为缺少真实和诚实写作态度,往往在表象和表象之间制造语言回流;因为对现实的提炼能力先天不足,往往在常态和异常之前回避实质;因为缺少必要的传统承接,往往在修辞上制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
1.无限高蹈,道德标本
2.恶意批判,排我否定
5.利益写作,收费成诗
6.缺乏发现,丧失判断
当然,诗歌中的虚假人格远远不止这几种,它正以瘟疫的形式和速度在诗歌生态环境中传播,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警惕。文中观点对应的诗歌文本,比比皆是,读者自查。
你为什么反对抒情诗
诗歌是一种表达,不是一种解决。诗歌表达是无法离开抒情的,无论写得再怎么理性,再怎么声称拒绝了抒情,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离开抒情,只是浅和深的区别。诗歌如果成为一个智者在讲述什么,那么我们去读哲学、百科、历史好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开始反对抒情,通俗的一点儿的比喻式反问是:大米可以离开水稻自己独立成为大米吗?鸡蛋能拒绝一只母鸡吗?诗歌真的可以完整地离开抒情吗?一个诗人,能在毫无情感参与的状态下能写出一首诗吗?如果能,那么这样的诗会是什么样子?谁可以提供一个这样的标本吗?“拒绝抒情”到底在拒绝什么?
在当下,一首情感丰盈充沛,能调动读者个体经验跟随的诗歌产生,就会有等量甚至超量的批评产生,这无可厚非。我们的诗歌经历过强迫抒情的阉割、裹挟和奴役,这才应该是抒情需要警惕的滥情、虚假和伪造。抒情的实质意义其实是对生命的未竟状态的尊重,拒绝为无聊生活进行粉饰,拒绝表达低级情感,是希望和理想的存储和容纳,是对美好情感的输送。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诗歌生态环境中,各类鸡汤类文字分了行开始冒充诗歌,但抒情和鸡汤应该具有严格的界限之分,没有这个严格的界限的概念,就容易把抒情理解为类鸡汤。我无意抨击鸡汤文化,毕竟这世界还是需要鸡汤的。把抒情和鸡汤等同,这就不是审美情趣和意义上的缺陷,而是文化上的认识偏差和误会。
并不是所有的绳子都是蛇,非黑即白的批评观点实际上就是白萝卜经过消化后的气体状态。我由此表达我个人的观点:拒绝中学生作文点评式的肤浅批评家们对抒情的任意曲解和言说,拒绝伪装成批评家的平庸和狂妄,拒绝眼高手低的“专家”。
妄想以平庸建立批评制度的批评家,应不应该觉醒?
拒绝抒情,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空虚和缺失诗歌信仰的表现,是对抒情的嫉妒和怨恨,这种“拒绝”自始至终都会是一种偏见,连傲慢的资格都没有。
诗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