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钱,你就不爱我了吗?!
昨天半夜跟朋友聊天,差点把我乐死。
她跟几个朋友聊天,不知道为啥聊着聊着,有人就开始说自己一年赚了十几万,有人说买了房子,还有人……总之,就开始谈钱。
她本来呢,也觉得无所谓,大家生活好了,收入高了,是挺开心的事儿;
但是呢,有人开始攀比现在买什么包包用什么高档化妆品去什么餐厅吃饭,还有人说年终奖发了多少,接着开始讨论年终奖,这个是多少个月的工资,那个是几万,然后有人问她了:你收入怎么样,比以前有提高没有?
她干脆地说,“我也喜欢买房,刚买了第二套,我不喜欢贷款,一把付。”
接下来的场面,可想而知,“哈哈哈,瞬间画风突变,有一会儿没人说话,然后再说话的时候,我们开始讨论精神层面了,风花雪月,岁月静好。”
“以后谁再拿着这种小心眼跟我谈钱,我也就不用客气了,好像自己赚了点钱就了不起一样,还真比别人多二两肉咋地?”
……
本来呢,很多人就喜欢谈论钱;
到了过年,发年终奖的时候儿,肯定有个你多我少,你公司蒸蒸日上我单位千年如一;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同学朋友聚会,钱,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弯儿。
多了吧,他们会“啧啧”赚这么多啊,艳羡之情溢于言表,没准还得加上几句“那以后跟你借钱你可别那啥哈”’;
少了吧,他们会“啧啧”才赚这点钱啊,还不如回老家啊,你说咱这里厂子打工都不止这点钱,你还能离家近点,你说是吧,看着大城市光鲜有啥用?!
说着说着就变了味,好像不比较一下谁家子女赚钱多,谁家买了新房子房子大装修花钱多就没啥可聊的似的。
好多人还不好意思怼回去,就忍着,忍出内伤来,到后来走亲戚成了恐惧。
本来忙碌一年回到家享受天伦之乐是欢快幸福的时光,谁知道,要为这些事情憋出内伤。
朋友聚会也有这样的场景,酒过三巡,开始各种谈啊谈,年薪多少,开什么车,孩子报了什么幼儿园上了什么辅导班,说来说去,说完就是一个字“钱”。
何必呢?
快要过年了,好多年轻的小朋友提前就开始准备各种怼亲戚高招,其实就怕到时候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要么矮三分,要么气糊涂。
容易么?!
太不容易了。
本来呢,谈钱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儿,甚至是理所当然的。
我也是在那样的大环境里长大的,虽然不喜欢,但也没少见。
在我们老家,人们凑在一起——不管是平时,还是逢年过节,只要凑在一起,谈着谈着,就会谈到土地收成,一年收入。
种地的谈论这一季卖了多少钱,上班的谈论涨工资了没有没有啥补贴。
直到现在,很多人经常会把自己的工资多少,补贴多少,退休后拿多少钱之类的,心安理得地谈一谈,特别常见。就差没告诉人家自己有多少存款了。
当然也是有比较的,人的心理嘛。
有个小段子是,好多年前,我们老家那边的经济作物都非常赚钱,只要是勤快能干的农民,收入都不错的,九十年代还流行万元户呢,他们就是;
当时教师收入很低,尤其还有民办教师,每个月也就二三百块钱的工资。
乡邻中,有一个种植大户听说教师收入这么低,以打趣的口吻跟我的一位老师说,“你不如别干了,回家跟我学着种地算了!”
尽管只是开玩笑,尽管可以理解为他没有恶意,但是从我的老师的角度来听的话,又何尝不是一把刀子插入心头呢?
在经济地位相仿的环境里,大家谈谈钱,说说境况,大概没什么伤害。
就如同都是整容的网红,所以谈论一下打什么针,怎么垫高鼻子,其他人不会觉得怎么样。但如果有的人是,有的人不是,有些话,听起来就会刺耳。
但如果经济地位非常悬殊,那种话说出来,即便“原本没有恶意”,射出来的也是子弹,而不是温柔的关心。
收入是一种隐私。
即便在我们的环境里,也应该是“关心地谈”,而不是嘲讽的、比较的、炫耀式地谈,否则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反正我就很反感。
大概因为我的态度太过鲜明,反而很少有人跟我谈钱。
他们谈的时候,我听着,年薪五百万也好,年薪五千也罢,若是这个人跟我三观还契合,能做朋友,那跟他的收入没有一毛钱关系的;
但是,就不要跟我扯上关系了——我的收入跟你有一毛钱关系吗?
说起来,我也是被无数次问过:你写书能赚多少钱,你写公号能赚多少钱?
我会非常直接地说:就算一分钱不赚,我也写,因为我喜欢。
我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用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这都是我乐意的事情,我能力之内能做的事情。
你好奇什么呢,窥探我的收入,难道就能让你变得更了解我一点吗?!
有多远,走多远。
亲戚如此,朋友如此,好多人都如此。
虽然说什么嫌贫爱富是天生的,但是我想,我们还有纠正人性中不好的一面的能力和义务。
当然,我偶尔会主动地跟爸妈或者公婆说一下我们的经济状况,是为了让他们放心——他们很少干涉我们,但是我知道他们关心我们。
除此之外,呵呵,少跟我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