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故事说的是,男主孟云和女主林佳因为一件小事争吵,最后冷战闹到了分手的地步。
全片最戳泪点的情节,在接近结尾的地方,孟云为了放下这段感情,装扮成至尊宝站在街上大喊,最后被保安拖走。
林佳为了体面的结束,吃了一箱芒果,导致过敏。
这是他们的分手仪式,或许显得有些极端,但却是一个契机,让自己勇敢放手。
记得很多年前,堂姐出嫁的那天。
一向严肃的伯父在台上致辞,他甚至连普通话都说的不标准,但依旧笨拙地念完那张稿,每一字每一句都念得很认真。
因为他们听懂了,那个由父亲一字一句亲手写下,再一字一句亲口念出的过程,叫做:托付。
后来堂姐聊天时跟我说,她这一生活到现在,第一次听到她内敛的父亲,在众人面前毫无形象地哽咽着,高调赞扬自己的女儿。
因为人生在世,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转变,每一次转变,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
仪式仿佛一道门,这道门,把我们的人生划成两段,前一段属于过去,后一段属于未来。
同时它也在告诉我们,你正脱离过去,迈向未来。
02
还记得电影《入殓师》带给我的感动。
第一次看这个片名,有点抗拒,总觉得处处透着一股死亡的冰冷。
看了影片后才知道,入殓师这个职业,不只是送葬,也不单单是为了逝者修整面容。
会和家属们一起,帮逝去的老者穿衣......
片中入殓师在亡者面前那种从容、庄重的仪式感,让人在感动之余,对死亡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去年大热的电影《寻梦环游记》,让我们知道了墨西哥用狂欢的亡灵节,来祭奠死亡。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设定,已逝的先人会在每年的亡灵节回到人世间,但条件是要有后辈将其照片供奉起来。
如果一个人死后被所有人遗忘,他在亡灵世界就会越来越虚弱,直至变成一缕青烟随风而逝,这个结果被称为终极死亡。
这让我们开始意识到,仪式感可以让人怀有敬畏心理,它能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尊重。
精读君在成长词典词条“118:仪式感”中提到:仪式感能够帮助我们强化某种价值。
我们需要赋予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意义,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来肯定我们存在的价值。
03
小仓广在《做事的常识》一书中,提到自己独有的一个开工仪式。
在家工作时,他会习惯性地打开音响,放自己最喜欢的轻音乐,换上轻便的牛仔裤,然后才开始工作。
做完这些事情,他就能找到习惯的工作步调,自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做出最好的效果。
《走出非洲》的女主角即使在荒蛮的非洲,也会带一套精致的餐具。
《花样年华》里面的苏丽珍,出去买个菜都要重新换一身与昨天截然不同的旗袍,鞋子也是绸面的拖鞋,带着优雅的气息。
《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明明经济条件不好,也永远昂着头,带着一种贵族般的高贵。
正是这样诗意的仪式感,才让苍白的生活熠熠生辉,映照心中美好的向往。
把一种行为与自己的某种感觉结合起来,当你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感觉就自然出来了。
当时有个室友,在我们都只赚得一点实习收入时,她会每天从楼下的花店里,把没有卖出去的特价花买回来,耐心而细致地插到洗干净的玻璃牛奶瓶中;
她会很早就起床,给自己好好地做一顿营养早餐,认真摆盘;
周末的时候,会放着歌打扫房间......
我当时不能理解,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人,为什么会额外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用庄重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才能体会到不易被发掘的乐趣。
04
如果你说下午四点钟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
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
所以,要有一定的仪式。
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更多haruko的原创文章,请点击:
一个人沦为废柴的3种表现
为什么每天,一定要写点什么?
2017年你的目标,完成了几个?
留言有礼
今天点赞数第1名的留言,精读君赠送《成长词典》1个月使用权益(不重复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