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与铁》
著者:[美] 弗里茨·斯特恩
译者:王晨
黄金锁链如何蒙蔽人们的双眼,让他们接受钢铁般无情的奴役,最终被历史潮流撕碎。铸成铁与血的财富,引领出德意志帝国摆荡在权力与金钱、民族主义与反犹情绪间的尘封轶事。
1862年在普鲁士议会上的演讲为俾斯麦赢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更多依靠金钱与煤铁,而不是铁血。弗里茨·斯特恩的《金与铁》采取独特的视角,选择俾斯麦与其普鲁士犹太银行家布莱希罗德的关系为主线,描绘了德国政界与金融界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德国的两个世界:资本主义的新世界和古老封建精神的旧世界。身为少数族裔的犹太人的成功及社会流动带来的利益冲突,不但揭示了新德意志帝国及其统治阶层的脆弱,更展现了财富的两面性——既威胁到传统,又提供了社会流动的希望。
斯特恩通过俾斯麦、威廉一世皇帝、德国及外国的政客和银行等与布莱希罗德之间的往来,呈现权贵们如何藉由布莱希罗德获得有形和无形的利益。例如他曾为俾斯麦筹集普奥战争的军资、管理庄园,甚至收买记者充当间谍。然而斯特恩探究的不止于此,他深入讨论当时的反犹主义。权贵们有求于布莱希罗德,背后却对他颇为鄙夷,因为布莱希罗德代表社会弱势群体憎恶的犹太人和资本家的罪恶。而通过这位银行家的回应,《金与铁》展现了德国人和犹太人的虚伪和自欺如何上升为支配体系,最终如何产生可怕的影响。
2.
《剑桥插图中国史》
著者:伊沛霞
译者:赵世瑜 等
历史
中国正史的记载和叙述以及中国的政治演变,显然无法代表中国历史上那些真正引人注目的精彩之处:中国人在每一时代都运用他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去确定目标,回应挑战,保卫自己,增强力量;因为一代人的行为对下一代人继承的资源将会产生影响,所以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变化又是同过去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为此,伊沛霞以独特的宏观视野,从史前时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到儒学、佛教、道教的兴起,从王朝、帝国到现代中国,探讨中国文明得以形成的诸多基本问题,侧重考察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影响;涵盖艺术、文化、经济、社会、对妇女的态度等各方面,从复杂、动态、多层的中国历史中,捕捉到最具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把中国的过去与现在贯穿成一幅前后相续、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历史图景,赋予读者全新的中国历史视野。
3.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著者:王汎森
学术 | 思想史
人真的可以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及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学术与社会、政治的紧张始终未曾消失。
清儒拼命著述而不管现实的风气遭遇了怎样的危机与批评?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在人所共知的精英之外,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呢?个人的隐私为什么会被要求尽可能公开供自己和他人批评?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何以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
4.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
著者:张新颖
传记︱文学︱历史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5.
著者:[英] 毛姆
译者:陈以侃
豆瓣评选2018年最令人期待新书,不能错过的口碑译本。“给毛姆半页纸的时间,你就已经进入那个故事,不想离开。”
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安东尼•伯吉斯就曾评价他写下了“英语文学中最好的短篇故事”。《人性的枷锁》《刀锋》等长篇小说使毛姆名闻世界,而他的短篇则以编织故事的精湛技巧,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为其赢得了更多读者,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1951年,毛姆出版四卷本短篇小说全集,共收录91个故事,并亲自确定篇目和顺序,为每一卷撰写序言。1963年企鹅出版社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版,自此被认作标准定本,多次重版。本书即译自2002年企鹅版全集。
毛姆作品中文译本繁多,短篇小说多以精选集形式出版。本次计划推出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四卷本)将以精彩译文再现毛姆短篇作品的全貌。本书为第二卷。
6.
《唐诗宋词解:诗为心声,词乃情物》
著者:李劼
中国文学︱文学鉴赏
奇人!奇著!重新发现“唐诗宋词”,清扫中国“千年雾霾”!
拿掉《红楼梦》,中国文化的一双眼睛就没有了;拿掉唐诗宋词,中国文化的一张美丽面孔就没有了;拿掉先秦诸子,中国文化就不成立了。今天,剥落什么,就重生什么,中国的思想文化资源需重新整合。
重返唐诗宋词,一言以蔽之:诗为心声,词乃情物。
诗言者,心声也,自《诗经》始。唐诗最为可观之处,就在于如何从初唐气壮如牛的言志,演变成晚唐温柔婉约的抒情。无情,则无词。北宋之词,情盛,所以有如水草丰茂;南宋之词,两安之后,日渐枯萎。一部《人间词话》,最令人感慨的致命伤在于,不知词为情物。
就唐诗宋词阅读的审美观念之改观而言,本著只是开了个小小的口子。雾霾尚未清除,世人还须努力。
7.
《郊游》
著者:荞麦
小说
生活的精华,就是要在目标的彼岸生活,超人气作家荞麦2018年短篇小说新作;还没人这样写过那些疲惫的年轻人,也还没人这样写过那些愿望仍在的人的生活
兴之所至的漫游、酒醉后的告白、虚空的梦想、疲惫的爱。
新年夜晚的烟火,行向大海的旅程,兴之所至的郊区漫游,边喝酒边想象着熊的午夜……在这一系列偶然偏离日常所触发的时空中,那些似乎代表着过去十年冒险与获利的自大中年人,与全新的、却仿佛站在废墟之上的千禧一代,他们相遇,重逢,厌倦,分离。酒醉后的告白常与习惯性的失望并行,对爱情的追逐始终和自私自利相伴,而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梦想则往往遁入虚空。
*特别收录《浮游》别册
同期写作旅行笔记,从东京的虚空到釜山的暗金,从村上春树的动物园到大选之后的美国中部。真实的行旅与虚构的郊游对照,形成别有意趣的互文。
8.
《小王子的领悟》
著者:周保松
绘图:区华欣
散文︱亲子
与小王子一起追询爱与责任的意义;小王子的领悟,也是你我的成长之路。刘瑜、陈冠中、陈嘉映、崔卫平、傅月庵、钱永祥、沈祖尧等联袂推荐!
《小王子》是许多人热爱的文学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经典。周保松在多次重读《小王子》之后,对书中小王子的选择与行动,又有新的感悟与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哲学札记,是一个书迷与读者的阅读分享,也是周保松写给五岁女儿的成长礼物。
全书共十五章,周保松用他的哲思和童心,每章以小王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困境与际遇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对驯服、梦想、生命、责任提出新的思考与解读,思索生活的意义与美好,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经典中思考哲学意义,在写作中与读者分享阅读体验,在领悟之后继续认真感受生活,更加坚定前行。
9.
《小王子》
著者:[法]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缪咏华
经典︱亲子
献给大人的理想译本,简洁素雅,充满哲意童趣,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放心引用的底本。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能够在这一版译文中,感受到《小王子》的既深奥又简单,既悲伤又美好。
小王子住在一颗名叫B612的小行星上,每天的生活是打扫三座火山,清理有害的猴面包树树苗,以及看落日。有一天他的星球上长出一朵玫瑰花,小王子对她呵护备至,又因为感情的懵懂而频频冲突。小王子伤心出走,四处游历,来到了地球,认识了狐狸和飞行员,也见到了五千朵玫瑰的花园。在见识了许多也学会了许多之后,小王子决定回去B612,回到他的独一无二的玫瑰身边。
小朋友在这个故事里,看见的是对于成人世界的想象,大人们在这个故事里,看到的是美好童心的可贵。每一次重读小王子,都是对于成长的一次反思。
10.
《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
著者:杨林青
艺术︱设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中文字体应用工具书,联合全球最大中文字库品牌“方正字库”。一本引导读者正确使用字体的权威之作,设计、出版、广告、动漫、网络行业入门必备参考
◆ 收录全球著名中文字体公司“方正字库”近30年出品的422款字体
◆ 按照应用目的分为排版字体、创意字体、书写字体三大类别
◆ 每类字体按其属性匹配例文,并场景化呈现每款字体的样貌
◆ 全新梳理数字时代的中文字体术语,帮助辨识、判断和选择字体
◆ 5种索引方式为应用者和研究者提供便捷的查询路径
◆ 本书应用范围涵盖广告传媒、图书出版、屏幕显示、影视动漫和社交网络等领域
11.
《唐鲁孙作品集》(新版)
著者:唐鲁孙
散文
王家卫、陈晓卿、老树、雷颐、小宝、赵珩、扬之水、梁实秋、高阳、夏元瑜、逯耀东 一致推荐;一席民国盛宴,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
12.
《摄影小史》
著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许绮玲、林志明
艺术理论︱摄影
现代摄影理论的思想之源,与《论摄影》《明室》齐名的“摄影圣经”;摄影昭示了一个灵光消逝的年代,但也正是摄影,“让一切又重新清新明朗”。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13.
《翻译研究》&《翻译新究》
著者:思果
翻译 | 散文
翻译家思果的经验之谈,四十年赞誉不断
专治劣译和欧化中文,药到病除
思果先生毕生从事翻译工作,心里挂念的始终是中国文化,为了自己深爱的中文,他根据几十年翻译生涯积攒下来的大量实例,写成《翻译研究》、《翻译新究》。在他心目中,译文要像自己佩服的散文家的散文那样,流利清通,精确妥帖,而这两本书就像是给读者的“军用地图”,告诉人哪里有地雷,哪里有险滩,哪里有流沙。
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