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村:1969年生于成都,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先后供职于四川作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著有长篇小说《蚀城》(作家出版社)《幸福还未到来》(作家出版社),担任多部影视剧编剧、文学策划,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戏剧评论、人物专访等作品逾百万字。
片段
/
上海之
六
1读大学时候,认识一个人并交上朋友,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不记得是怎么认识陈君的了。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反正是有好几个上海男青年都到我们宿舍来玩。星期六中午,宿舍的4个上海姑娘回家了,我和另一个四川女生接待了这三个上海男人。他们仨,一位姓陈、一位姓王、一位姓俞。
这三个男青年都已经工作了,年龄也就是二十六、七岁,比我们大那么几岁。但因为工作了,他们自己和我们,就都认为他们很大。那个年代的人,不屑于装小装嫩,反而是喜欢装大装老。他们互相之间讲上海话,和我们讲普通话。我们两个女孩老练地叫他们小陈、小王、小俞,他们反而叫我们全名。大家经常在一起说说笑笑,非常开心。
小俞做外贸工作,做得非常好,赚了不少钱。小陈在国旅工作,小俞说他,“伊蛮老实格,依爸爸的关系,早做经理了,还用自己做的?”小陈忙阻止小俞,让他别说下去。至于小陈爸爸到底做啥的,我们也没兴趣问。小王在师范大学教美术,谈吐明显比前两位博学,气质更落魄一些。
青春的故事总是这样的发展走向。一来二去,大家就会不满足老是一团一伙的玩。小俞正在追我的一位老乡,她不是戏剧学院学生,在另一所高校。小俞让我去和这女生疏通一下。我们吃喝小俞不少,尤其是西餐啥的,价格颇为不菲。于是吃人嘴软,我就去找那女生疏通。那女孩有个热恋中的男友在无锡,是位著名的才子。那女孩对我的话置若罔闻,她讽刺挖苦了小俞半天,并让我一定多“吃”多“喝”小俞,他有的是钱,就是没事儿干。
我将措辞降低八度、婉转地对小俞表达了他梦中情人的意思。不料,小俞毫不介意,他反说她有性格,很可爱,他是追定了!有一段时间,只要那女孩出现,身后必定有小俞。小俞甚至送她去火车站,送她去看她男友。小俞说她答不答应他的感情无所谓,他只要和她在一起,就很开心、满足。那女孩是个非常豪爽逗乐的人,好讲笑话。小俞听她说话,常常笑得前仰后合,并告诉我说你们四川女孩真可爱啊!其实那女孩经常呵斥小俞,我们都看不下去了,小俞却根本无所谓,把它当作她在撒娇。
那女孩早我们一年毕业,离开了上海。小俞跟着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
2小王的故事比较短暂,也许他追过我,也许是我的错觉。他让我去他家,他要给我画画,被我一口拒绝。他自尊心很强,再没来和我们玩过。有才的人总是这样吧。
3小陈很高,他是小俞带来的朋友,大概有近1米9。我个子也是太高,找男朋友不易,小俞就有点给我介绍对象的意思。小陈小时候在武汉的爷爷奶奶家长大,会说一口湖北话,因而也可以说点不标准的四川话。小陈搞旅游,早期全国到处跑,哪儿的事都知道一点,眼界很开阔。小陈长得周正,特别安静、文雅。不知怎的,我就是对他没有一点感觉。
有一阵子,我们几个女生常去小陈家玩。记得是在华东师大附近的一个小区,属于上海比较偏远的地方。他一个人住,三间房,也没几件家具,家里空空荡荡。每次我们去玩,小陈就提前把各种蔬果菜肉饮料买好。我们自己做饭,像过家家一样兴致勃勃,把他推出厨房。吃完饭,我们在他家又笑又闹,他就在一边微笑着,似乎很享受的样子,像是我们的长辈。然后我们就告辞走了,留下一大堆脏脏的杯盘碗盏,说些虚假的客气话。他把我们送到回学校的汽车站,我们一直说笑聒噪,似乎把站在一边的他给忘记了。
因为有小陈,我们几个人每个假期回家乡,都能买到火车卧铺票。我们有时会从老家给他带点土特产作为感谢,他总是又把那些东西平分后又转送回我们。
41990年夏天,上海持续高温,我要到北京实习。那个时候,上海和北京之间刚开通直达特快,特13、特14,车票非常不好买。自然,小陈还是给我买到了票。临走那天中午,小陈提了可乐和水果来送我。他满头大汗,衬衣后背湿了一大片。我第一次有了内疚之心,之前都自欺欺人地想,反正大家都是朋友,他又不是光在和我玩。那天在宿舍,我告诉小陈说,我有男朋友。他微笑着点点头,说是早就知道,小俞告诉过他,我的男朋友在北京工作。我涨红了脸,很是尴尬。我说我们还是朋友吗,他说当然是了,一直都是嘛。
火车站很挤,候车室里的几只电扇完全不够用。小陈和我都大汗淋漓。我一直有些密集恐惧症,人多的地方就有点头晕。我低着头,强忍着不适。突然感觉头上刮来一阵凉风,抬头一看,比我高出一大头的小陈正在用报纸给我扇风(年轻人嫌扇子土,从来不用)。我非常感动,但因为依然无法对他动心,感动中更多掺杂着愧疚和自责。
5临近毕业的初夏,是个6月天。我已经和北京的男友分手,几乎患上了抑郁症。小陈提前打电话给我,他说我就快离开上海了,他打算陪我去一次周庄。我说好啊,叫上小俞和女孩子们,大家一起吧。小陈说:“就我们俩行吗?”我楞了一下,还是同意了。
时隔20年,我真的已经遗忘了大多数细节。只记得在周庄的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小陈带我进去买冷饮。小陈说这家店的人他都特别熟,他做导游时常来此买东西。我开玩笑说,是你拿回扣的商店吗?他认真地说不是,公司对指定消费的商店都有一些规定,他从不逾越。他个子无比高大,眼神却像孩子般纯净,让人不敢相信他居然做过5、6年导游。那个时候,社会上谁不知搞旅游的人是最油滑的。
走进商店,我才明白为何他带我来了。商店的售货员都是些四五十岁的阿姨,她们异常热情地在招呼小陈,还不住地看我。两个年纪大些的阿姨径直说,“小陈,你女朋友蛮漂亮!怪不得我们给你介绍对象你老看不上。小姑娘哪儿的?”小陈不置可否地微笑说,“瞎讲八讲。人家是戏剧学院学生。”那些阿姨更是嚷嚷开了,恨不得扯着我看。我明白小陈的心思,啥也没说,只是看着小陈微笑。她们都纷纷给我夸赞小陈特别好,说她们不知接触过多少导游,就小陈人长得好看,又正点。
那些阿姨热情非凡,非要留我们吃饭。小陈说时间不够,下午要赶回去。她们就送给我好些吃的东西,话梅糖、蚕豆、果珍粉、饼干……我真是收获颇丰。
回市区的长途公交车上,夕阳如血,田野如画。上海的初夏,真是美丽不可方物。小陈问我,他能不能握住我的手。我立刻拉起他的手,紧紧拽着。他羞涩地将头转向窗外一边,轻轻地用上海话说-他在我面前从来不说上海话的,“今朝我老开心。谢谢侬!”
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6我没有告诉小陈,我离开上海的具体时间。尽管他一再叮嘱我要告知他。我知道自己今后也不会再与他联系。
有个人,在记忆里,他永远年轻、清秀、干净。在他的记忆里,也许,你也一样。
作家·刘晓村丨专栏
1.成为一个作家
4.每个人都有回家的路,你我终将告别
7.《苏珊和老虎》丨感受英国儿童教育中的人性化、低调、日常、温暖
10.从孩子的眼里,看见了原谅
11.再也没能见到,那个比鲜花更漂亮的种花人
12.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充满善意
14.在英国女王的住所温莎城堡,见识大家风范
15.霍沃斯,因勃朗特三姐妹而不朽
16.牛津是大学中有城市,剑桥是城市中有大学
18.所有人都是快乐的,惟独我在外
19.全部的戏剧,多于全部的生活
21.上海的地气,浸润在城市丝丝缕缕中
22.走出四川,印象上海
23.未被真正占领的青春,异常动人……
—FIN—
文丨刘晓村
图丨网络
排版丨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