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物生活家 格格邬
隐藏技能是解魅除惑。
前几天,乔克叔叔写了一篇关于男生衣品的文章,指出中国男生衣品普遍不好的问题,不料炸出许多直男癌,评论区一片哗然。其中有一种言论是:那些衣品好的、爱打扮的精致男人都是在装逼。
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审美,努力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这就是装逼?我表示很不解。
后来,一个朋友看了这篇文章后和我说:我知道自己衣品不好,但是看到周围的男生都和我一样丑,我就放心了。
听完之后,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注重外在形象的男人会被骂装逼。因为,大多数男人是不精致的,所以大家都很心照不宣地“丑”得心安理得。而那些花了心思精致生活的男人,混在其中就显得很违和了。在“大多数”的眼里,他们的与众不同就是一种“出格”的行为。
被鄙视,不是因为本身有错,而是因为所谓的出格。
在一个平庸的环境中,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说这种格格不入就叫出格,那么,我宁愿当一个出格的人。
年过三十,我已做过太多选择。选择无非就是两种:多数人走的大路和少数人走的小路。前者宽阔平稳,一眼看得到终点,后者荆棘遍布,充满神秘,不知前方是否畅通。
在我看来,那些脱颖而出的出众之人,往往义无反顾地选择走少人的路径。看似出格,实则最易出众。
被从众的力量,太难抗拒
有一个观察类的节目,做了这样的实验。作为被观察者的一个妹纸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她身边所有人都定住了,一动不动。面对大家的异常,目瞪口呆,自己也不敢动了。
接着,周围的所有人都快速奔跑了起来,妹纸踌躇着,也跟着小跑起来。左右观察的眼神中,写着妹纸心里的疑惑、害怕和惊慌。
其实,那些表现异常的人都是群众演员。在所有类似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和妹纸一样,在犹豫中选择了从众。
生活中的我们,其实和这个妹纸都差不多,虽然心里也曾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选择和身边所有人保持一样的步伐,即使身边的所有人才是不正常的。因为抱团能给予我们安全感。
但往往就是这样,我们的理智、判断和选择都为外界人群所干扰。所有人不正常,我们就跟着不正常,所有人平庸,我们就跟着平庸。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那么合群,该有多平凡”。当身处的环境“不够好”时,与其被从众而不自知,不如成为一个格格不入的出格之人。
出格,从平庸中突围而出
出格,意味着要抵抗强大的被从众心理,在众人中,保持独立、清醒的思考,即使不断地被众人质疑,嘲笑。
出格的人遥遥领先跑在前面,跑得越快,跑得越前,同行者越少。这是否是通往成功之路,他们也心怀忐忑,但不前行,注定平庸。
当年的周杰伦多么有个性,他写出的怪歌没人想唱,索性自己来唱。在慢节奏抒情歌当道的当时,他创作的《双截棍》这种快歌简直太格格不入。倘若周杰伦当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而没有坚持自己的个性,恐怕一代巨星就泯灭于众人了。
曾看过网友讲过他的故事,20年前,他去杭州一家小公司面试,公司里只有几个人。那位面试官和他讲的话很新鲜,听起来很奇怪,他当时误以为是传销,面试完就跑了。后来他才知道,面试他的人正是马云,那家公司是他创办的电子商务公司。
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在当时那个年代,互联网确实是个新奇的事物,新事物总是倍受质疑。就像当年马化腾上街拉人注册QQ时,想以百万卖掉QQ之时,大概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吧。
虽然说“站在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但要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又谈何容易?他们顶住了所有人的嘲笑、质疑和一次次失败的打击,才终于打开通向成功的缺口。
只要你坚持的东西是对的,别怂
也许,对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出格仅仅只是为了彰显个性,但对成熟的人来说,出格是为了坚持自己内心那个理智的选择。
十几年前,在那个十八线小镇,重男轻女的风气依旧盛行。女孩子读到五六年级就辍学打工,然后十几二十来岁就结婚生子,在当时是常态,很少女孩子会质疑那种生活。
而邻居的姐姐却非常大逆不道,她非常拼命地读书,不但读了高中,还坚持高考读大学。除了争取学校的奖金,她每个假期都打工赚学费生活费。
后来她申请到美国的大学奖学金,出国读书,谋得工作,逃离了小镇。
其实,直到现在,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很多像这个姐姐一样的人,他们是身边人眼里出格的人,但最后以出众的姿态让人们闭上了嘴。
如先哲苏格拉底所言:“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谁不是第一次活着,活着,最难能可贵的是,一颗心不为旁人所左右,即使世人皆不懂我,亦能坚守自我。
众人都说你太出格,太固执,嘲笑你的一次次失败。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失败?王小波写过:“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
在我看来,懂得出格的人,敢跨越自己限度的人,就是“胜利”的,因其深知生命价值独一无二的分量。
今|日|互|撩
你身边有什么“出格”的人?
▼点击阅读全文,进入极物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