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去洗车,冲洗由手洗改成了机洗,在日本看到过,自己也体验到了。
☟我拍了小视频
但洗完内外擦还是人工的。每次去,这些中年男女工人都懒洋洋的,擦车一点都不认真仔细,随便把水一吸了事,擦完钢圈上还都是泥巴,车内仪表盘一半干一半潮,感觉抹布随意拂了一下,而车上的鸟屎也还有很多在。
我买车的4S店提供终身免费洗车服务,4S店出钱给一个老板设了一个洗车点。
我想着可能是老板给的工资不够,所以基本上不要求这些工人,每次他们擦完我都自己绞一块毛巾里外擦。
今天这些工人有些过分了。
他们擦完,我跟他们借吸尘器,车里有好多细碎垃圾想吸一下。有三女一男分别在擦不同的车,我问一个女的:能否把吸尘器借我一下?
不理我。
我又问另一个:请问吸尘器在哪儿,借我用一下?
她说:吸尘器没有。
我说我经常来洗的啊,上次借过的啊!她说我不知道。
再问一个,指着对面说,在那儿。我一看,哪儿啊,对面都是空的。
这时我有点火了,我说,这是你们的工作,你们不做,我自己吸,跟你们借个工具,还不给我,你们是几个意思?
其中一个说:在屋子里,今天没拿出来过……
洗了一天车,还没用过吸尘器。感受一下他们的工作质量。
这时屋子里的大概组长或者洗车经理出来了,拿着线都缠得好好的吸尘器,让我用。一边骂工人:你们也太懒了!拿个吸尘器的事都不做!
自己吸完尘,把剩余的鸟屎擦掉。
这个过程我的脑子一直左右互搏:一穷就是有穷的原因,做事不用心不负责任。二是也许老板钱给得很少,他们提不起劲儿,也不在意是否会失去这个工作。
免费洗车是这个4S店提供的服务,是他们为此买的单。听说这些工人并不是按洗车的数量提成,而是固定工资,也就是洗多洗少一个样。
所以,天天就那个死样。
但我还是觉得这些人是不长进的,这和家庭影响,受的教育,个性都有关系,并不完全因为他们身处底层。
有多少底层的人内心有着强烈向上的欲望,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愿意尽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好,从而获得上升的机会。即使要跳槽,跳之前的工作态度也是认真的。
而有的人就会像一摊烂泥。
02
做向阳花基金,每个申请救助儿童的调查报告我都是看过的。有不少的家庭不是父亲找不到了,就是母亲跑了,孩子留给那个没跑的父亲或者母亲。
最近有个7岁的男孩子,白血病,湖南人。5岁确诊白血病。父亲和母亲没有领过结婚证,孩子生病后,当爹的一开始还有参与,但现在已经联系不上了。
所以对底层,有着复杂的感想:很同情,但碰到有些情况又觉得不知道穷是原因还是结果。
是穷而处于底层,还是懒,不负责任而处于底层。
前两天我写的那篇黄色信箱(文章链接☞「黄色信箱 152」我儿子的成绩在班上垫底,这个社会还有他这种人的未来吗?),有关孩子成绩垫底,一个每月工作28天只赚2000多块的85后妈妈的悲怆和焦虑。
我大致提供了两种思考,一是要鼓励孩子,看到他的好,二是妈妈自己也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
大部分读者同意这些观点,也有两位很激烈地不同意,其中一位是这么说的:
他说:
说人家做28天拿2000少的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因为你们无法体验过按照她们的知识结构和人脉圈子及能力就睁眼说瞎话,拿一个保姆有四五千所谓的高工资来作为证据,那我想说鲁大姐你真的失败,同样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我知道的论薪水还是地位都比你鲁瑾高得多的多的,你这样一个从业人员不能富可敌国,影响力不能全球出名的,你真是太失败了。
就文中求助者,你得了解这个群体的工资水平在多少,你这么有能耐,别人来求你介绍份高工资,你能办得到吗?
这位的逻辑我没看懂,因为我在这个行业里面不算高,所以就是失败?
我原本只是为那个妈妈出主意,如果更努力,赚到比现在更多的钱,也是给孩子的一个榜样。而我认为达到这个目标并不需要知识结构的重大改造,也不需要太多的人脉圈子,只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以及更勤快。
另一位说得更具体一些:
她说:
在这不知道是几线的小县城里,每天都要八点到厂里干活直到四点下班接小孩子,一个月赚2000多少已经不少了,一家人的开销,如果不是接送孩子,谁还愿意去赚2000多呢?(要不是)为了让孩子不成为留守儿童,谁不希望去杭州那种一线城市呢?什么地方说什么样的话,工资高的厂谁要带小孩的人上班呢?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苦……,在大城市混的人真的不知道小城市的工资水平,大小城市房价差不多了吧!可是工资差的就是一倍了吧!
这两位,第一位的前半部分和后一位的大部分说的还是事实。
但他俩的意思是一样的:底层是无法选择的,所以你说的通通是白说,是站在你的高度的乱指挥。
阶层板结和固化确实是现实问题,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说所有的人没有改变的空间。
杭州目前钟点工30-35一小时,金华25-30一小时,差得并不多,一个月做满大小城市可能差600元左右。我家胡姐一个月三份工赚6000,小城市的85后妈妈努力点工资翻个倍可能性很大。
但前一位又说:
你说的这么轻松就给她介绍一份五千的工作,想想除了做保姆工作,又需要照顾到孩子的,说说你能给她介绍的工作?
这种思维方式我觉得就是会导致贫穷的思维方式:首先为什么要除了保姆?为什么不能做保姆?其次,我要是不把饭碗端到她手里,就是居高临下?
有关第一点,我想起前段时间有个报道,山东有个20多岁的女子秦玉瓶,在上海的一个形象设计学校工作。在老家的弟弟出了车祸,处于植物人状态。为了有时候照顾弟弟,期望能唤醒他,她辞职回到老家当了搬砖工。
这就是面对现实迅速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人遇到任何事都不会只是哭喊:我有什么办法?我还能做什么?
有关第二点,我只想说小城市读书不多的勤快人,卖卖早点工资过万不稀奇,看你吃不吃得起苦了。做早点可能会来不及送孩子,夫妻俩到了时间分个工呗!自由职业辛苦一点,接送孩子也不会耽误。
我写了你可以做什么,你就说你给介绍啊,那是把自己完全靠在社会和别人身上,要是有人给你出个主意,就会说“你帮我做”或者恨不得说“你给我本钱”。
有一句话叫“自助者天助”,你不自助,抗拒改变和努力,老天也不会帮你。
我一直很同情穷人,我家也是很穷的过来。
我上大学时,城市学生爹妈给的钱一般是60-80元一个月,我是35,后来加到50。当时周末我和妹妹回家吃饭,爸妈烧一桌子菜,我们回学校,剩菜他们要吃三天。更小的时候,我记得到了月底买菜的钱都没有了。
但我爸妈从来不说“我们有什么办法”这种话,他们对工作和生活都是从来不懈怠的。他俩工作都很出色,我妈自己买了布给我们做衣服,我们永远是两个体面的孩子。
我们向阳花基金资助的一些孩子的家长,明明有新农合和学平险,就是懒得去弄懂,觉得申请个救助基金更容易。这里面有受教育程度的原因,也有思维方式的原因。
一个社会,贫穷很多是因为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我们想去改良的,包括做公益基金。但贫穷的思维方式需要自己通过学习去改变。
◆ ◆ ◆
喜欢这篇文章吗?赞赏请长按二维码
◆ ◆
猜 你 还 想 看
你吃过的方便面,以后都可以拿来吹牛
老年妈妈也在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