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认识的一个小姐姐,最近提干了。
刚毕业的时候,她也烦恼过一阵,专业极其偏门,工作不好找,所幸的是这古怪专业有对口的公务员,进了体制内。
这是个二线城市的体制内,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二十多岁刚进去,望着邻座50岁的阿姨,那就是未来的自己。
结婚的时候,她找了一个大自己12岁的老板。
别人都说,这肯定不是因为爱情,她就是不想吃苦。很多同事暗地里冷嘲热讽——居然嫁给土豪,那就乖乖当生育机器吧,就像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一样,本质是玩偶,根本就不独立。
于是按照女人必须“独立”才能过得好理论,这个小姐姐,无论事业和婚姻,将来肯定都会是一团糟,很多人等着看她笑话。
然而,人家偏偏就过得不错。
老公赚钱能力很强,自然承担了家庭主要经济压力,她呢,就把心思都用在家庭生活上,她是丈夫最信赖的家庭财务总管,日常生活都由她来安排,她教育子女也很有一套,并不单纯溺爱孩子,孩子从小自理能力很强,学习也很棒。
由于她是公务员,轻松解决了小孩上学的问题,而住他家隔壁的一对儿双华为职工,正发愁这个“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众所周知,在中国,尤其是非一线城市,光有钱其实没啥卵用,也就底层屁民觉得金钱万能。
丈夫和子女都非常尊重她,家庭生活很愉快。
她在家庭中的愉悦,令她在工作中的状态一直都是从容的,同事领导对她印象很好,再加上这个小姐姐在体制内是所谓的“无知少女”,很快就被各种提拔(尽管没啥实权)。
现在,她已经是正处级干部了。
收入也还不错,至少万一老公破产了,她还养得活全家不至于叫老公去跳楼。
别的妇女,都大喊中年危机。
她反而活得精神焕发。
所以,“女人必须独立才能过得好”这句话是错的?
不,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很多人一直在误读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她们把独立等于体制外,等于要折腾,她们所谓的独立,更多是摆出一副姿态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独立。
还有些妹子,把这种“独立”走火入魔到宣扬不结婚、不要孩子,仿佛只有摆出这样一幅极端的姿态,就可以证明她们独立了。
就像有些所谓努力的学生,一整个晚上都在走神发呆玩手机,然后发了张朋友圈证明自己凌晨三点还在学习。
现在有这样一条鄙视链——
玩命加班的女人,鄙视那些顾家的女人,觉得没出息,不独立。
坚决不结婚不生娃的女人,鄙视那些养育子女的女性,觉得她们根本没有事业。
谁跟你们说过经营好家庭,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谁给了你们勇气,看不上人家创造的社会成绩?一个在家庭生活中尽心尽力的女性,她所创造的价值,并不逊色于职场女性。
岳母刺背,流传千古;孟母三迁,传诸史册。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战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舞台。
战场和舞台本身,并没有高低区别,只是每个人在各自领域的付出与成绩,才真的有高低。
都说中年危机,如果一个姑娘在职场中,始终对工作兢兢业业,又能坚持充电进步规避行业没落的风险,真正做到了极高的不可替代性,哪个老板会裁掉这样有价值的员工?
就算老板完蛋了,你也完蛋不了,真正的人才在哪个时代都是稀少的。
同样,在家庭这个奋斗领域中,一个在家里非常称职的女性,是全家依赖和喜爱的对象,谁会愿意离开她?
想想马皇后去世时,朱元璋的体验你就明白了。
谈起女性“顾家”,有人总会拿《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来怼小编,但是罗子君压根就不是称职的家庭主妇啊,她总想依赖别人,家里的事情搞得一团糟,根本就是只长岁月不长心的寄生虫。
这样的人,如果在职场,一样也是浑浑噩噩混到三十多,行业完了,被淘汰的对象。
这年月科技文化发展极其迅速,被淘汰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有些人总是拿影视剧的夸张,或者“我身边,我同学,我朋友”吓唬自己,现实生活中,真正在家庭关系中做得很出色的姑娘,其实个个家庭都非常幸福。
你们咋不问问,马云怎么还不踹掉自己当全职主妇的老婆张瑛呢?
独立,不是一种奋斗摆拍姿势,不是走火入魔的标榜。
真正的独立,是心理独立,心灵的自由和强大,它可能有各种表象,比如能独立赚钱,或者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等等。
不是说只有出去工作、不嫁人才是独立女性。有些姑娘可能事业上有点成绩,赚了个北京市平工资,但心里还在幻想高富帅来拯救自己,让她从苦哈哈攒钱买LV变成一堆爱马仕拍死她,这算独立?
离开表象,直指核心——心理断奶,才是独立。
无论你是顾家还是工作。
世界千姿百态,别推己及人那样的想当然。
舞台各种各样,不管做职场女性,还是全职妈妈,只要你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有主见,有自己的既定步骤,并不会因为失去谁就没了主心骨和方向目标。
在任何领域,都能过得精彩。这就是独立,这样的女人,无论做什么,都会过得很好。
若您想要系统学习撩汉、两性相处、自我成长,成为情感自立的独立女性,请点击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