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为什么当初你们不逼我学?
2019-04-04 俊哥儿0图……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
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
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
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错过新风景。
——蔡康永
1
有太多的遗憾,叫“我本可以”
小时候那些“可能”做到的事,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盖棺定论为“不能”,而看到别人做到了时,我们只能默默羡慕,默默遗憾。
太多以“如果”开头的遗憾,叫“我本可以”,让我们喟然叹息。
有了孩子之后,绝大多数父母都不愿让这样的后悔,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上演。
随之而来的,是逼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课外实践活动。
对此,我们听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比如“父母绑架了孩子的自由”、“强制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成长”等等。
但尽管如此,仍有无数的父母“视而不见”,坚持逼自己的孩子学习。
他们为何如此“一意孤行”?难道他们真的完全不会考虑孩子感受吗?
或许为人父母后,你就会明白,那些父母无比担心,害怕将来有一天,孩子问自己:
“为什么当初你们什么都不逼我学?害得我被别人骂没用,什么都拼不过人家!”
2
逼孩子学习和放任孩子,哪个更残酷?
然而,近些年来“快乐教育”“减负”等字眼频繁刷屏,很多父母陷入纠结:
到底是该逼孩子学习,还是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郎朗的父亲郎国任曾在《我和郎朗30年》这本书中写道,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很残酷,经常用非人的打压方式来让郎朗努力弹琴。
后来还毅然辞职,让妻子一人承担家庭的开支,带着郎朗去北京求学;
郎朗9岁时,因为误以为儿子贪玩误了练琴,勃然大怒的他甚至扔出狠话:“要么跳楼,要么吃药!”
郎朗的童年就在不断的练琴练琴练琴、挨打挨打挨打中度过,郎国任从未给过郎朗第二个选项。
回忆这些成长经历,郎朗则说:“有些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天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就。兴趣是练出来的!”
当然,很多人称郎朗是被逼出来的“钢琴家”,其父亲的教育方法也颇受争议,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残酷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快乐。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残酷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培养孩子的远见,以及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决心。
我们在看到逼孩子学习的残酷时,也不应忽视另一种残酷,那就是孩子长大后,所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的残酷。
明白这一点的父母心里清楚:所以在孩子还小,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见识做出正确的决定时,身为家长,必须替孩子做出选择。
3
“快乐教育”的放任,会害了孩子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
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尤其是这样,他只会觉得眼前的快乐最重要。
很多人在推崇“快乐教育”时,却忽略了这一点。
当孩子掉队的时候,很多父母会想:
孩子还小,快乐最重要,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他对学习没兴趣,可能不是这块料,大不了以后不吃这碗饭。
这样的“快乐教育”,只会带给孩子一个结果:
既没有所谓的快乐童年,也没有一技傍身,回望过去,目之所及,不过一片空白。
在教育问题上,“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应成为父母逃避责任的挡箭牌。
因为若说天性,知难而退、半途而废、避重就轻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在孩子无法尚且无法懂得这些道理时,父母“逼”孩子坚持下去,就变得格外重要。
因为必须让孩子懂得学习和坚持的意义,而不是让“放任”害了他。
4
最根本的目的,其实还是培养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
因为在学习上,孩子的兴趣其实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里的一颗小火星,很容易熄灭。
父母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劲,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小小的鼓励,坚持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和瓶颈期。
因为只要坚持下去,当兴趣变成了特长,孩子就会享受这种感觉,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相反,如果孩子总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那么他将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
这些远比成绩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其实都是未来生活的预演。
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任何取得一定成就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曲折,充满着艰辛。
要想有好的成绩,就必须要努力,要辛苦付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的未来,学习这件事,别轻易让他放弃或松懈。
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