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夸夸群风靡各大高校。
这些群大多只有一个规定:夸就完了。
无论你说什么,只要用上“我做了什么+求夸”的句式。
例如,有求夸者发:“我等下要去练车了,能夸夸我吗?”
下面立刻就有人回复:“棒棒哒!”
“开车技术犹入无人之境。”
“你一定会成为老司机的!!加油啊。”
也有夸友发:“上课听不懂,求夸。”
夸友们就回复:“不追求课上呆板的内容,而是向往更远大的世界。”
2.
就如电影《来电狂响》里的一句台词:你真的觉得所有人过得都好吗?
不仅要完成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驾驶证,教师资格证等一系列的考试。
3.
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平台虽然能提供自我表达的窗口,却缺乏一种及时积极的情绪回应。
使其情绪得到正面反馈,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同时增强了求夸者的自信心。
让他们觉得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糟,帮助他们更好的度过生活的水逆期。
4.
夸人还是个技术活,好的夸赞往往需要文采和技术。
例如,有求夸者发:“今天坚持没吃米饭,但是还是忍不住吃了个甜点,求夸。”
夸人者便回复:“有减肥意识,又懂得过犹不及,这是完美的中庸之道,是中国的大智慧,夸!”
夸人者通过多元的视角,看到事物别样的一面,往往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
在不开心的事情上挖掘出其积极快乐的一面,并运用幽默或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5.
夸夸群是否一夸了之?
但面对生活的不顺,我们不能一夸了之。
甚至有些夸赞还暗含了不良价值观的引导,如“逃课好”“上课玩手机说明胆子大”等。
其次,一旦我们过度相信沉迷这些所谓的夸赞,我们极容易形成过度的虚荣感和莫名的优越感。
毕业9个月,我悟出了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