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蔡依林哭了”的热搜登上微博榜单,在发布会上,她感慨自己做音乐的不易。
回顾做音乐的历程,她哽咽道:“我想告诉你们在自我否定的时候要相信自己,我都走过来了,你们也可以。在泥泞中生长,始终看向前方。”
蔡依林的成长之路,其实是一条逆袭之路。
从不被看好的歌手,硬是凭着后天的努力,成为华语乐坛潮流的风向标人物。
刚出道时,她被同行的前辈公开批评是“十大烂歌手”之一,后来与周杰伦合作歌曲,报纸上写的是:因为有周杰伦,蔡依林的歌才有人听。
一开始,她跳舞同手同脚,四肢僵硬,请来的舞蹈老师都不知道要怎么教她。
但她对自我的要求是:别人要求我做到100分,我就要做到130分。
她开始拉韧带,学跳舞,别人练两个小时,她就练习六个小时。身上因为跳舞多次受伤,她也继续练。
2007年,苦练舞技的蔡依林凭借《舞娘》,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女歌手”。
颁奖典礼上,她说:“我要谢谢曾经很不看好我的人,谢谢你们给我很大的打击,让我一直很努力。”
她并没有因争议而停滞不前。2014年,她再度获得金曲奖最佳专辑奖。
有一句话曾在网络上流传很广:“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
蔡依林就印证了这句话,从资质普通到现在唱跳俱佳的音乐人,其中付出的努力,远远比我们知道的更多。
获得别人100分的认可,不如先付出130分的努力,用实力让曾经不看好自己的人闭嘴。
龙应台是蜚声两岸的著名文化学者,1985年,她所写的《野火集》曾引起台湾地区的巨大反响,直陈社会议题,针砭时弊,是八十年代对台湾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成就的母亲,她的儿子安德烈曾经问她:“如果我变成一个平庸的人,你会失望吗?”
安德烈觉得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妈妈,自己未来的样子,最有可能是成为了一个很普通的人,有普通的学历、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
在这个时代,我们能看到很多人一夜之间出名或者暴富的例子。这无形中加剧了人的焦虑感,似乎不年入多少万,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
接着,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出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一定要功成名就,才算是成功的人生吗?
努力做事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和别人比名利大小,而是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成就感和尊严。
若一个人是充满忍耐地做着一份工作,即使那份工作令人羡慕,对这个人来说也如同牢笼。
如果说,蔡依林一开始的努力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那么二十年后,她的心磨炼得愈发强大。
她依然努力,但不再为外界的争议而苦恼,也不再为他人的期待而改造自己,而是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最终,我们要学着享受努力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而不仅仅是他人注视的目光。
我想起自己很敬佩的一位学姐的故事,学姐家在农村,家境贫寒,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对她来说,只有读书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她永远是班上,甚至是全年级最刻苦的人。
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已经起床了。她的书桌上,永远放着比别人高很多的习题。
第一年高考,她发挥失误,决定复读。开学第一天,乱糟糟的教室里,老师就看到她在座位上安静地看书。
第二次高考,她是全省的文科状元,以全额奖学金考入了香港大学。毕业后,她留在了香港一家跨国公司工作。
高二那年,她为我们做了一次讲座,眼前的她,很难与老师口中的学姐重叠在一起。
老师说,上学时她永远是穿着不合身的过时衣服,不善言辞。家访时,看到学姐还住在旧瓦房里。
而多年后站在我们面前的她,气质从容,面容中透着自信和活力,娓娓道来这几年她的人生经历。
“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内部走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我们走进。只因为有许多人,当命运在身内生存时,他们不曾把它吸收,所以他们也认不清有什么从他们身内出现。”
写在最后:
人与人之间哪有多大的差别,谁都不是生来优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拼尽全力,为了一件事情真的努力过。
你所做之事,构成了如今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