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青年》是一部由田壮壮执导,陶金 / 马羚 / 史可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摇滚青年》观后感(一):被折叠的八十年代
因为八十年代末发生的那件事,使得之后的二十多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一些八十年代的影像在今天看来像是在平行宇宙中发生的,比如《顽主》,《摇滚青年》。
木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时代不会越来越好,人也不会,二十一世纪并不会比二十世纪更好。
读八十年代的短篇小说也是这样想:九十年代绝对没有比八十年代更好,之后的新世纪也不会更好。
“那时候无论是谁都可以随意跳上桌子辩论,别人可以大声赞美你,批评你,你也可以大声批评别人,这就是八十年代。”
《摇滚青年》观后感(二):嚯~青年很霹雳!
一身杰克逊的装扮,鲍伊的发型,美国味的中国霹雳舞王子----陶金
在午门广场上的杂技团出身的沙宝亮,后来央视的主持人朱迅……都跳着霹雳舞出场了.
3小段爱情夹在一片片霹雳舞蹈和有点DISO的音乐里。故事就那么些
没怎么大拐弯,没怎么假装演。还有很酷的玩摩托车的。
但是,现在还能打动心。
一茬接一茬,玩过了,还有青年在玩。
但,这片子不同在龙翔(男主角)成功用霹雳舞表达了自己,并逃过了沾沾自喜。
不是不务正业,就是玩物尚志
这片子其实也是用陶金的亲身体会勾勒的——学院和街头舞蹈文化冲突和融合。
看了朱迅的《说出来就过时》和央视在他病逝后追忆集子里说的,总结为:个性。有才华有计划。
向霹雳青年——脱手套致敬~
机缘巧合之下去资料馆看了这部电影,感觉自己和老爸之间的代沟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88年差不多是我爸大学毕业的时间,我一直很好奇他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作为接触新思想最多的一批人,在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小时候我一直认为他们是一直这么迂腐到大的,自己大学毕业后觉得人都有激情的岁月,每个人都有想浪的年纪,每个人都有疯狂的时候,那他们那时候,是怎样“摇滚”的呢?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震惊到我了,恋爱和关系,即便背景是帝都,即便已经开放许久了,即便他们都是搞艺术的,我还是默认大家思想很守旧的,因为现在许多人都挺保守。我猜测,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可能是取到了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极大值。往后发展就。。河蟹。。说起这个,不知为何,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另一部电影,颐和园,记得当时看的时候也是各种毁三观。
感情的事,随着小说电影看得多了,越看越觉得不管处在什么年代都有许多相似。适与佳,得与失,爱与恨,轻与重,这应该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吧。电影里有一句话挺触动我的: 得不到该得到的,失去不该失去的。或许这可以是悲剧的等价定义?23333
之所以我认为这电影给我带来的写实感很强,是因为舞与摩托我都能在我爸身上看到影子。但我从未听他提及他们那个年代的具体故事。或许青春的回忆,只能属于自己吧。
励志的部分就不必多说了,感觉身边像他们这样有思想敢梦敢追的人不多了。
当然,会被查水表的话也不能说。毕竟哪条世界线比较好,这事也没法说,因为没法比ヾ(´A`)ノ゚
看到电影里餐馆咖啡厅的时候,顿时觉得我们现在约会似乎也没啥特别,套路神马的真是几十年永流传。最后我实在是忍不住要吐槽“家里没人”“可是,我明天要考试” ,你明天咋不上天呢?!不过讲真,他应该是明知道明天肯定会翘掉,所以不想承受这份多余的重量吧。
《摇滚青年》观后感(四):1988年电影《摇滚青年》介绍
下文引用From
http://hi.baidu.com/hqfrf
剧情介绍
某歌舞团独舞演员龙翔,不甘心整天在舞台上重复着毫无新意的"老套子",为了冲破传统舞蹈的束缚,他决定辞职。为此,龙翔与女朋友--歌舞团舞蹈演员圆圆产生了磨擦。但他还是和自己的好友、杂技团的摩托车手大路相继辞了职,成为自由职业者。经大路介绍,龙翔结识了星星时装公司经理、女设计师罗丹,并应聘为该公司表演队教练。龙翔将现代舞与时装表演有机地结合,使星星时装获得了大奖。与此同时,龙翔的专场舞蹈也赢得了成功。这时,罗丹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龙翔回避了,他心中仍爱着圆圆。但是当他带着成功的喜悦找到圆圆时…
****************************************
电影《摇滚青年》是淘金和马羚主演的,其实根本不是反映摇滚青年的,而是一帮霹雳舞仔的。音乐也不能算是摇滚乐,只不过带点迪斯科风格。电影其实没什么意思,但原声绝对值得收藏。
影片中的音乐、歌曲非常好听,曲作者徐沛东功不可没。西北风时期的唱匠孙国庆、屠洪刚、王迪和范琳琳等在唱片中都发挥得极其出色。
屠洪刚唱的"给你一片温柔"是一首感人的情歌,屠洪刚的演绎非常到位,其实在影片中这首歌是范琳琳唱的;王迪的"生活就该痛痛快快"当年也曾是迪厅的热门曲目;孙国庆的两首歌也充分展现了他出众的唱功;另,专辑中的几首演奏曲音乐也都不错。
这张按照标准的电影原声模式制作的唱片,必将以其高度的原创、优良的歌曲质量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曲目:
01.摇滚摇滚(王迪/范琳琳)
02.给你一片温柔(屠洪刚)
03.九万九千九百九(孙国庆)
04.生活就该痛痛快快(王迪)
05.幽默的霹雳(演奏曲)
06.爱入梦(演奏曲)
07.我不在乎(孙国庆)
08.红绸舞(演奏曲)
09.爱的迷惘(屠洪刚)
10.闪光的霹雳(演奏曲)
****************************************
沙宝亮参演过电影《摇滚青年》,在片中大跳霹雳舞。
那时候放了一部电影叫《摇滚青年》,里边有几个跳霹雳舞的小伙跳得很好,我想那时候他们应该是全中国最顶级的了。前些日子看沙宝亮的访谈节目,说他就是那几个小伙当中的一个,这才对上号。
沙宝亮说,他也曾经很“摇滚”。那是拍摄于1988年的一部电影《摇滚青年》,沙宝亮在电影里扮演晚上在紫禁城边上拼舞的街头霹雳舞迷,没有对白,没有多少镜头,甚至在镜头里都认不出是他。但每每回想起当年的那段从演经历,他还是激动难抑。那个时候他还是杂技团的呢,不过因为在杂技团,很多霹雳舞的技巧动作做起来到是得心应手。
原来《正大综艺》的外景女主持朱迅15岁的时候还拍过电影——《摇滚青年》,沙宝亮是当年培训她跳霹雳舞的老师。
(以下摘自央视主持人朱迅的博客)舞蹈老师同样是一个新新人类——沙宝亮,简称沙宝。沙宝跟我(朱迅)差不多大,可比我老练多了。他的本行是杂技演员,同时也是赫赫有名的“震动队”的主力。他酷极了,花几块钱在摊儿上买回件运动衣,画上只猫状物,就成了大名牌——PUMA。
10多年后再次碰上他的时候,我几乎认不出来了,深情大气的《暗香》中已经看不出当年霹雳少年的身影。当时的沙宝老师简直是魔鬼式的训练,面对没有一点舞蹈基础的我,他在我的宿舍里拉了一根绳,没商量,每天要钻上200回,练习霹雳舞中关节的灵活性。舞鞋磨破了3双,脚板蹭出了大泡,终于小有成效。
《摇滚青年》观后感(五):导演说
一般来讲,歌舞片是一种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往往是突出类型的特点,满足观众的特定口味,而不是突出个性的艺术电影。导演田壮壮在拍摄《摇滚青年》的时候,正值当时的艺术创作氛围和思想探索氛围相当宽松,舒展艺术个性,突显思想探究,成为当时青年艺术家的追求,所以这部影片在遵循歌舞片类型的同时,表现了导演的艺术个性和独特思考,影片在寻找着个性张扬与歌舞影片的契合对应。编导在寻找歌舞影片视听组装的和谐完整,并不违背歌舞片内部的语法规律,让这种类型为他的个性服务,个性却不破坏歌舞片类型的自足结构。由于编导在寻找个性与类型的完满契合,所以有人把它当艺术片看,认为它反映了导演当时的心态;有人把它当歌舞片看,从中感应歌舞的韵律和节拍。也正是由于个性的存在,这部影片不可能是极端纯粹的歌舞片,所以怎样让呈现个性的故事隶属歌舞类型,着实让编导花费了一番气力。
传统的歌舞影片中人物的日常活动用舞蹈来表现,人物的言语用歌唱来抒发,故事情节的发展与音乐舞蹈的设计合拍相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歌唱舞蹈都在日常生活的真貌实景中进行。美国影片《奥立弗》里的孤儿们在饭厅里对权贵老爷的反抗用集体性的舞蹈歌唱来表现,小偷团伙的胡作非为也用歌唱舞蹈来表现,而且表现在逼真的贫民窟中。大概是歌唱舞蹈的空间环境太毕肖于生活,歌唱舞蹈的动作又太常超离于生活,这两者的组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自相矛盾,背离了艺术的本性。所以从80年代起,歌舞片一般不再把日常生活实景中人们的言行举止当做歌舞表现的内容,而是选取从事舞蹈活动的人员为表现对象,对于这些人来说,舞蹈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也就表现了他们的舞蹈,这样日常生活起居的歌舞形态也就得以避免。影片达到了外部的真实,也更适应观众的口味。
正因为出现了歌舞与日常生活言行的分离,所以出现了歌舞展示的限制,这就是说,只有生活中的舞蹈动作才能表现歌舞,人们的日常言行不用歌舞来表现,故而造成了歌舞部分与故事部分的对立冲突。从世界影坛歌舞片的创作来看,这一矛盾的解决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故事情节为歌舞服务,故事是歌舞的载体,怎么有利于表现歌舞,故事就怎么编。美国影片《霹雳舞》就是如此。另一种是歌舞为故事服务,歌舞有利于展现人物的心态情性,更极端的是把歌舞作为表现生命个性的符号。例如美国影片《脏舞》,每次舞蹈的出现,都是男女主人公情绪的交流,都是对贫富贵贱等级秩序的反抗。而《摇滚青年》的选择是双向的,故事既为歌舞的展现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歌舞又为人物的情绪运行、故事的推进发展提供了方式和手段,编剧设计了专业舞蹈演员走向民间跳霹雳舞的过程,为传统的学院派舞蹈和社会青年中流行的现代霹雳舞蹈提供了表现的场所,每次舞蹈高潮的安排出现,都使主人公的意志充分显现,使他的情绪得以尽情宣泄。
第一次龙翔在审查节目时表演了内含霹雳舞成分的舞蹈,其身体的扭曲怪动,张猛强健,一反传统舞蹈的优雅和谐,这时的舞蹈语汇,不仅使观念获得了视觉的快感,而且感受到逆反传统的狂放不羁。
龙翔的第二个舞蹈高潮是在辞去铁饭碗到时装表演队上任之后,那时他的肩肘膝踝,显现出类似电流通过的自由律动,这律动仿佛在讴歌生命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
第三个舞蹈高潮是龙翔到大学去免费为校庆演出,在那种全景纵深镜头中,在龙翔的带动下,舞台上下的歌舞狂欢,似乎又是生命本体在商品经济社会对金钱限制的抗争和顶逆。我们在这舞蹈中感受到血脉的扩张和心律的跳荡,三个舞蹈高潮和故事内含的融合,使我们体味到编导对现代城市的理解,对演变中城市里一种新人格的希冀。这就是年轻人摆脱对传统价值体系的依附,同时又逆反金钞银钞的限制,按自己的性情和梦想,自由开心地生活。
影片充分运用摄影手段表现这种洋溢着自由精神的舞蹈跳动,因为霹雳舞的美感是从躯干到肢体的内里律动,它有时从头肩开始一直传递到手脚,如果直观这种舞蹈,容易忽略局部器官和骨关节起伏涌动的自由和精彩,而电影用特写配以节奏铿锵的电子音乐,表现霹雳舞中手的怪招,脚的旋扭,背的摇颤,头的摆晃,把生命的舒展和开朗展示得细致而透彻。与此同时,导演还有近景呈露舞蹈者的心灵气质,以及他在自由舞动中的陶醉和迷狂,并且还用摄影机的俯、仰、推、拉、摇、移展现整个现代舞潮的声浪和态势。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视听优势,力求舞蹈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对应吻合,使舞蹈增添了音乐打击的节奏感,音乐扩大了舞蹈的情绪激发力。
对霹雳舞的空间环境设计,导演凭直觉选定故宫午门为背景,这激发了我们欣赏者的浮想联翩和深思回味:霹雳舞是反传统的动作体系,午门是传统的威严象征,青年们在那巨大的皇宫城楼下狂跳乱舞,有着十足的反叛意味,而且这种舞蹈与午门的构合,又与美国霹雳舞扭动于摩天大厦之下形成鲜明对比。无独有偶,本片的摄影也一反常规的禁忌,在霹雳舞的拍摄中大量使用底光、侧光,其效果,似乎强化了自由生命的不可扼制以及无拘无束的身心快乐。
《摇滚青年》观后感(六):遥想摇滚青年时
本人blog上的拙作一篇
跳舞!不停地跳舞!不要考虑为什么跳,不要考虑意义不意义,意义那玩艺儿本来就没有的。
——村上春树
作为80年代生人,成长在90年代的我却很早就开始怀旧了,迷恋那个文学青年风靡一时的时代。《摇滚青年》就是我这种情怀的一个代表。这是一部并不为当代人熟知的电影。但我却觉得这部1988年由田壮壮拍摄影片,却着实有着其独特的地位,至少那是一代青年人亦真亦幻的理想写照。当影评家纷纷在评论田壮壮后来没有公映却为人熟知的《蓝风筝》,以及重新出山之作《吴清源》的时候,在我们心里,或许那个跳霹雳舞的青年的形象早已模糊了。只有在某个阳光斜射进窗口的午后,录放机播放着80年代的老歌,当我们重新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时,眼光里不知是否还会有当年一起跳舞的背影…
八十年代是朝气蓬勃的年代,每个人都在呐喊自己的声音。在第五代导演之中,田壮壮没有像当年的张艺谋、陈凯歌那样直接以《黄土地》、《红高粱》那样的当时的大手笔去反思并张扬民族与时代,而是通过《九月》、《猎场札散》、《盗马贼》这样的影片从自己的视角去讴歌普通人的灵魂与生命。虽然题材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八十年代的人文与反思的精神一脉相承,张扬的同样是对人的热爱。
这部《摇滚青年》是改编自刘毅然的同名小说。我是刚上高中的时候从书堆里翻看老杂志,在88年的一期《新华文摘》里看到的这部中篇小说。当时贫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并没有限制住青年的追求,相反,他们更加执著的去追寻理想和爱情。当时代即将进入九十年代时,八十年代初的文化萌芽状态已然成熟,青年们在结束了成长的挣扎,却又不得不面临现实的束缚。在这之前,电影往往表旧体制在新时代的落后,比如《黑炮事件》,在这之后,则更多的是青年人的理想在商业化面前的彷徨,这有着九十年代众多的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表现。而在这承前启后的时代大背景下,面临着双重压力,所谓“摇滚青年”们只能用自己全部身心投入艺术的霹雳,在幻想中去突围现实。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一系列的变更与演进过程中,当年电影人对人生的反思和最真挚的讴歌却从未停止,这种精神贯穿于《人生》、《棋王》、《孩子王》等影片,直至《摇滚青年》。
事实上《摇滚青年》讲的并不是“摇滚青年”,这些青年与摇滚乐并没有关联。真正反映摇滚青年的影片是日后老崔那批人的《北京杂种》以及新世纪的《北京乐与路》。在这里,“摇滚青年”只是一个跳霹雳舞的青年。或许是用摇滚青年这个词语来表现青年人的对生活的无奈、对传统反叛和对自身的呐喊。顽强的表现出那个转型剧变时期痛苦、迷惘的一代人寻求前途和希望的奋斗。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在当今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背景下再去看当年这部片子难免会觉得并不特别。但考虑到时代背景,田导在当时首次突破了《红高粱》等电影所钟情的民族、历史文化等范畴,而转移到时代的初步商业化的生活气息中,当时被称为娱乐片。而现在看来,这部所谓的娱乐片,远比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严肃的多,当时的创举,更是映出是几年后其他第五代导演转型的苍白无力。
一个并不寻常的故事:一个接受了“霹雳舞”意识和技巧的青年,自感不容于单位——一家舞蹈团,于是离职走上社会,他与一时装公司合作,将现代舞蹈与时装表演合二为一,取得了成功。但是,他的精神依然茫然无所措,于是又脱离了时装公司……其间,他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女朋友抛弃了他,女经理向他暗送秋波,女广告制作小工在向他“报道”之后以身相许。在世界纷纭复杂的变化中,他需要什么?他能得到什么?——他的大脑一片空白……
饰演跳霹雳舞的青年的演员是陶金,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了。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个英俊的青年绝对是霹雳舞的首席弄潮儿。当年不知引领了多少人走上街头去跳霹雳舞。我曾想,在高仓健这种硬汉形象深入人心的八十年代,导演选择这样一个白面小声,的确具有对于日后审美观念转型的前瞻性考虑。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他跳霹雳舞的高难度动作,还有两个场景。一是在自己独自奋斗成功后敲开女友家们,只是迎来她一句“我已经结婚了”的回应。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脚步在雨中踯躅,依稀看出长安街的景象。二是影片最后一觉醒来的一个特写,他很平静,可是难掩眼神的困惑,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将在哪里?只是可惜,九年之前,一代舞王就这样离去了,悄无声息,似乎象征着那个年代雕琢的风格被风蚀和遗忘。
饰演他女友的是年轻漂亮的马羚,女友反对他对传统的舞蹈团体制的背离,很明显,追求理想的他和她的注定没有结果。饰演女经理的是成熟性感的史可,代表着新兴的商业体制,可是这也不是他的追求。夹在传统体制和商业化的中间,他感到双方的压力和极度的不适应。而最后那个十几岁的朱迅饰演的干净、倔强、自我的女孩子,或许是代表了他的一种理想,但是显然这并不是他的出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录放机反复播放着那首歌让人心醉,可是他的眼光依然迷茫。
此外,本片可称得上是第一部歌舞影片,大量的霹雳舞表演让人应接不暇。北京街头那许多跳霹雳舞的青年让人难忘,还有许多火爆、帅气的霹雳舞表演及摇滚歌演唱的场景。天安门城楼跳霹雳物的镜头很让人难忘。
也许在现在看来很普通的故事,在当时却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上的彷徨。在此之前的两年,美国影片《霹雳舞》引入中国,掀起了霹雳舞的热潮;崔健首次在工体唱响《一无所有》,揭开了摇滚的篇章。时代在急剧的变化,商业化的趋势看上去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在迅速的改变,都在十字路口作出自己的选择….
或许以后的影片对这种状况的表现会轻车熟路,可是在当时的首创,确实在歌舞的表象下让人深思。田导把自己对于现实的怀疑和否定,对于过去的怀念和对于将来的憧憬的一贯思想贯穿于其中。所以影片无处不体现的那种追求自我的执著与真诚,无比热爱生活的热忱,以及对现实的选择彷徨,都是一个年代青年心灵的最真实写照。这种精神在当今进退维谷的国产电影中被稀释了,所以也是我热爱八十年代国产影片的原因。
在我看来好的故事片有两个元素,一个是能够动听的讲一个故事,一个是能够完美的表达一种情愫。第五代曾经擅长于前者,第六代则是偏执的追求后者。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第五代放弃了曾经执著的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讨论与追求,那些转型之作的苍白;第六代则是长期沉溺于自我的幻听,在地下自娱自乐。我们所欣赏推崇的好的国产影片难觅,更使得我们愿意回首那个曾经年少轻狂的岁月。
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什么时候看到摇滚青年的身影,有过理想的我们总会偶尔梦里依稀跳起霹雳舞的舞步。我想回家后再翻翻那些八十年代的电影和文学的旧杂志,拂去上面的灰尘,不知道再见是何时。
最后,以电影的插曲之一,这首摇滚版的邓丽君的《夜色》结束。
夜色正阑珊
微微荧光闪闪
一遍又一遍
轻轻把你呼唤
阵阵风声好像对我在叮咛
真情怎能忘记
你可记得对你许下的诺言
爱你情深意绵
夜色正阑珊
微微荧光闪闪
一遍又一遍
轻轻把你呼唤
阵阵风声好像对我在叮咛
真情怎能忘记
你可记得对你许下的诺言
爱你情深意绵
:影片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歌曲,找不到了,歌词好像在原小说中反复出现。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插曲是《九万九千九百九》,强烈的西北风风格让我一直把它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弄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