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号》是一部由让·维果执导,米歇尔·西蒙 / 迪塔·帕尔洛 / 让·达斯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特兰大号》影评(一):這部我也想叨叨 囧
太牛了 好新潮的構思
可是我太難過了 這是 Jean Vigo先生最後的電影 那時候才29歲.....
看的時候 就是 笑中帶淚 淚中含笑.............跟做夢一樣
他們都好可愛 大叔最可愛
《亚特兰大号》影评(二):短评
某些地方还存有默片遗迹。故事较为流畅,但其复杂度和艺术深度不如茂瑙等同时代导演(当然他们是不一样的风格)。最后大副(真是一个好人)偶遇女主略显得太轻松;男主在等待过程中也毫无心理斗争(妻子去巴黎做了什么?将会以怎样的心境与自己重逢?),甚至对大副是否真的能找到妻子也深信不疑。这样的故事情节略显单薄,像是平庸的轻小说。(巾城)
《亚特兰大号》影评(三):非常好
我总是比较喜欢这样类型的影片,带点行游性质,资本原始积累充满活力,每个人都野心勃勃的社会背景。而这里又带上了一点法国的浪漫和悠闲。
情节挺有意思。维果对情节推进和人物情境的变化的把握有种和候麦相似的感觉,微妙中让你接受一些变化。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白描了很多当时法国的人文风情,感觉舒缓。
一部奇妙的电影。
1934年,正方形的黑白电影,让·维果的最后一部作品。一个简单的相识、相爱、相契、相厌、相离、相聚的故事,有着各不一样的灵魂,踏实、努力、有些善妒、安守于现状的小人物船长,美丽、善良、带点虚荣、充满好奇心的新婚妻子,邋遢、愤世、却又善良有趣的大副,社会底层生活的艰难和巴黎的纸醉金迷,没有刻意描绘,只是娓娓道来,美的很诗意的画面,特别法国。
《亚特兰大号》影评(五):《冬日印象》:亚特兰大号的弃用/未用片段
女主为摆脱好莱坞和之前的形象 大副为支持被捕的无政府主义者之子而出演。
一段弃用的长镜头 沿着谷堆绕圈 :为选素材/忽视世界—对塔可夫斯基、埃索里奥尼等一代苏联导演的影响。
演小偷的人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弃用镜头:精通影像文理,选择。
小贩的3种拍法。
《亚特兰大号》影评(六):1
让维果遗作,诗意现实主义(而不是反应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是幽默和浪漫),水下摄影,雨雾,男女主辗转反侧交织的画面,在巴黎寒冷的运河外景拍摄,导演也在影片拍摄后因病离世。一方面对现实世界即驳船上的重复生活,感到乏味又无法脱离,另一方面对巴黎都市的热闹生活感到暂时的欢乐。
lt;Le chaland qui passe>
......
youngsters who sign on for a boat
ea-change the longer they're afloat
他们在海上漂流得越久,变化也越大
Their skin is tanned a darker hue
他们的皮肤被晒得褐黑
Their eyes are wind-bleached paler blue
他们的眼睛被风漂得淡蓝
The bargees steal them away
那是船长把它们都偷走了
《亚特兰大号》影评(八):电影学习札记
特吕弗推崇他的电影灵感来源于只有三部短片一部长片的让·维果,按照风格流派分,让·维果的电影属于欧洲电影先锋运动末期的社会记录派,紧跟这的是二战前法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法国的电影先锋运动先后经历了从印象主义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社会纪录派。我想,社会记录派是吸收摒弃了欧洲电影先锋运动各流派利弊的集大成者。
电影从剧作到构图摄影,剪辑都十分成熟。两个场景很喜欢,留声机放映音乐后船长跳水的水下摄影。表现两个人都很寂寞的交叉蒙太奇叠化镜头。
《亚特兰大号》影评(九):亚特兰大号
一艘船临时靠岸
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早上
一个水手不慎落入河里再也没有上来
船长安慰小孩
他是水手 会游泳 不上来 是因为他在水里张开了眼睛
一个叫朱丽叶的女孩今天出嫁
嫁给一个水手
一边织布一边破口大骂
该死的孩子
一定是在水里睁开了眼睛
一个刺满刺青的船长
喜欢在船舱里听从巴黎小酒馆偷来的断断续续的留声机
他每天都会想起那个闲晃的夜晚
好运?难道是和你这个胖女人?
女人说 你走吧 千万别在水里张开你的眼睛
《亚特兰大号》影评(十):诗意现实
作为今年上影节观看的一部老片,感觉没有去年看的《战舰波将金号》,前年看的《党同伐异》等老片那样让人震撼。为此看后特地去翻了一些影评,才了解到影片的经典是在哪里。 首先它只是一部讲一对新婚男女蜜月的故事,所以不存在《战》《党》等老片那样的大场面让人震撼的场景。 然后,它的经典是体现在它在电影表现手法上的开创性上。它被称为诗意现实影片,比如男女主在船头依偎的场景直接被后来的铁坦尼克号所模仿,又比如男女主相互思念时的叠影,这种表现手法据说是首创,还有演员表演的自然性据说是打破了原来演员公式化的表演,影片还有意识地展现了当时巴黎的风光,如此等等。 由于不懂电影发展的历史,自然不能体会到这部影片的伟大。但是还是感觉到影片拍摄的自然清新,演员即有默片时代的舞台表演功力,又有现代电影演员表演所体现的那种现实感,尤其是大副的表演,让人喜爱。 印象最深的是男女主在分别一段时间后独自睡觉时相互思念继而引动各自情欲的那一段场景表现,颇有中国古代艳诗遗风,虽淫靡而不外露,比如苏轼名句“一树梨花压海棠”,你得细想才能体会它的激烈情欲,不象现在的影片都爱简单粗暴地直接用两具裸体啪啪啪地就交待了。 也难怪会有诗意现实影片的称号了呵,可惜不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