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控制》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8-15 03:0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控制》经典影评集

  《控制》是一部由安东·寇班执导,萨姆·赖利 / 萨曼莎·莫顿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控制》影评(一):a hollow man

  最震撼画面出现在结尾,教堂的尖顶,前面是一片墓碑,教堂后面的烟囱里冒出了黑烟。

  生命是什么,最终都会变成那一股黑烟。

  这部黑白电影,如同它的画面,在里面,生命没有了颜色童年一闪而过爱情一闪而过...

  当生命只剩下cunfusion和失望,以及各种不确定带来的压力,还有疾病无时无刻不在威胁自己选择死亡,虽然冲动,但不无奈

  我相信有一种人,生来忧伤。不是用来愉悦的那一种忧伤,不是情调,不是刺激...ian应该就是这种人。他的情绪就像他的脸一样苍白,他的情绪就像他在台上舞动的肢体一样慌乱,他的情绪就像他生病时候那样在颤抖着。

  没有什么能让他坚强。没有什么能令他愉悦。

  他只是在念叨着自己的解脱,一步步的寻找着解脱。本来爱情是解脱,本来音乐也是,但终究还是只有死亡。

  景物都在他瘦长的身影后面变成模糊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响起,他就像是个hollow man,需要救赎,需要被纪念

  to joy division.

  《控制》影评(二):Don’t Break My Heart·摇滚不死

  Don’t Break My Heart·摇滚不死

  稍稍失望,估计是我将这两部无论类型、题材还是国籍都相差甚远的电影联系在一起的唯一理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两部电影无论单独将哪一部提出来,我都不认为足够撑起一篇文章。可是当我将二者联系起来,却发现有许多相通的思绪,逐渐在脑海中蔓延开来。

  先来说明一下好了。这两部片子一部是娄烨拍摄于2005年的《颐和园》,该片当年曾经入选为戛纳电影节参赛片,可惜剧组即将成行之时,被通知电影没有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也就是说,该片在中国大陆成为一部禁片。不仅如此,此后该影片在海外的发行也只能在地下进行。因为这是一部中国影片,没有海外资金背景。于是,类似于贾樟柯、王小帅当年同样的命运,娄烨成为了一名地下导演,《颐和园》也以一种“秘密”的方式流传着。其实,全世界各地都是同样,越打着禁片的旗号,电影的知名度传播程度也就越大。好比全世界闻名的《索多玛城120天》,如果它上映了,可能票房也会少得可怜,因为没有人肯在宽银幕前目睹那些场景。所以,没几个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影迷,甚至至少是“第六代”的关注者没有看过《小武》、《站台》、《任逍遥》、《南海姑娘》等等诸位导演的代表作。不过以我个人来看,贾樟柯、王小帅解禁前的影片要比现今的好很多。

  有点儿偏题了,说回《颐和园》。该片有点儿出人意料地由郝蕾和郭晓冬主演,很难想象两位颇有知名度的电视演员,是怎样走入娄烨的视线,又是怎样决定突破自己的银幕形象的。该片讲述了几名男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几年间人生变化。这故事听起来就不是很有新意,再加上大量根本必要情爱场面,男女主角大胆贡献更是令人瞠目和费解。《颐和园》没去戛纳根本不是它的损失,反正也不会有多少好评。而且娄烨还将“六四”涉及进来,并且堂而皇之地将其作为本片的卖点之一。一直以来,政治运动都是大陆电影的雷区,一碰则禁,沾一点儿边都不行。在已经开放许多的2000年之后,仍然没有些许改变。所以《青红》这种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片子,都能拿“险些被禁”来炒作。更别提《颐和园》了。老实说,也许我看到的是多次剪辑(却依然被禁)的版本,片中的政治运动撑死了是导演的自以为是,或者是剧组的整体无病呻吟。因为它既没有交代当年事件前因后果,也没有表现此次运动所带来的知识分子反思挣扎。恰恰相反,娄烨呈现出的是男女主激动地唱着歌、兴奋地挥舞着标语、迎着风向前进的亢奋场面。不像是“六四”的愤青,倒像是“文革”的红卫兵。在形势突变到来之后,结果也只是女主角精神病发作般的嚎哭与抽搐。这场“文运”与他们真正相关吗?说实话没看出来。

  除此之外,影片的其他内容更是不值一提。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事变迁,早就不是影视创作新鲜话题了。出国、回国、自杀、迷茫婚外情结婚离婚……哪一个不是该类题材的典型内容?本片老老实实地将各种元素全部包容进来了,至于结局,更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中。

  片中唯一打动我的,是穿插在那段表现时光飞逝的平行蒙太奇之中的歌曲——黑豹的《Don’t break my heart》。算是黑豹的代表作了,不知道的朋友可以找来听听,虽然颇有年代感,但是好歌永远不会过时。这首歌曲选用得很恰当,九十年代初期,正是黑豹红火的年代,同时歌词也和电影水乳交融。多年后再听这首歌,确实感触良多。想当年意气风发的窦唯兄,在经历了结婚离婚再结婚,现在是否又离婚不得而知的十多年后,竟以烧车重新回到了娱乐版头条,真是有物是人非之感吧。

  说起摇滚乐,就要提到第二部影片。拍摄于2007年的英国独立影片《Control》(《控制》)。该片讲述了一代摇滚明星Ian Curtis困惑、纠结、短暂而又辉煌一生特别是影片的黑白处理,勾勒出摇滚乐崇尚的黑白分明态度,以及更多人无奈接受灰色世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乐是所有当时标榜另类先进青年共同的精神寄托。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摇滚巨星乐队诞生在那个年代。The Beatles, Rolling Stone, Sex Pistols, Bob Dylan甚至猫王,诸如此类等等都成为这段岁月的永久符号。而说起来,这些摇滚明星们大多结局凄惨,不是死于非命便是酗酒吸毒甚至自杀,能够善终的实在太少。大概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为了灿烂闪耀自己非凡的一生。如同最璀璨的火花只能燃烧瞬间一般,他们来到,挥霍生命,之后便如彗星划过夜空,消失在地平线之外。Ian也不例外,他于1980年5月自杀,终年23岁。在Ian短暂的一生中,他同样与毒品女人纠缠不清,这也成为其自杀的最主要原因遗憾的是,电影仅仅将镜头对准了Ian与女人的感情纠葛之中,而将他的癫痫病症以及吸毒史一语带过。不知道这种癫痫、狂躁甚至抑郁症,是不是某些本不该降生的生命的特殊表现。就像梵高患有精神分裂症一样。当这些极为敏感脆弱天才心灵面对常人大多可以成功跨越的人生关卡,比如成长责任情感波动,以及社会变迁之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甚至逆其道而行之。《颐和园》的女主角也患有一种特别的病症,郝蕾在片中总会莫名紧张惶恐患得患失,甚至是暴躁痛哭。不过娄烨表现得有些莫名其妙,那些嚎叫和眼泪直让人怀疑女主角的精神状况。但是Ian作为一名摇滚乐队的主唱,这种病症明显不是凭空捏造。我猜想,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沉迷毒品的悲惨下场

  名不见经传的Sam Riley虽然并不形似Ian,却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这位孤独痛苦单纯冲动的摇滚奇才。特别是身为一名癫痫病人,Ian每每唱到高潮处总要无法自制的挥舞双臂,那种企图冲破现实束缚,却终究只能拜下阵来的无奈和迷茫,Sam Riley都非常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只是Ian的感情纷扰,使观众无法对其同情。对于妻子情人,他看起来至多是一个抛弃家庭拒绝负责的负心汉。其实这些摇滚乐高人大多存在此类缺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像Sid和Nancy那般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大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几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无论是《Control》还是《颐和园》中的故事,都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在这个星球上。但是人类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Don’t break my heart》里唱到“Don’t break my heart,再次温柔,不愿看到你那保持的沉默。独自等待,默默承受喜悦总是出现在我梦中”。黑豹早已解散,可是歌曲还在。多年之后,重新播放,这份感动依旧。同样的哀伤,同样的失落,同样的挣扎,同样的欢笑人们的故事仍然继续。尽管摇滚乐早已不复当年荣光,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但那份精神还活着,起码活在对于那段岁月的记忆中。《Control》的结尾,Ian被埋葬在他的故乡曼彻斯特。这座著名工业城市,常常漫布乌云天空下,高耸的烟囱冒出滚滚黑烟,仿佛在宣告:英人已逝,精神不死。

  《控制》影评(三):9月26日。上映第一天。風雨交加的Paris。在MK2 Bibliothèque。

  枯坐等開場時,打電話給redhousepainter。他央求我一定要寫觀感。我說,別抱太大希望,我寧願被憋死,不能寫。怕掌控不好煽情又挨駡。幾乎放棄了,臨睡還是坐到電腦前。嗯,只是觀感,並非影評。

  老實說,現在的我聼Joy Division的頻率極低。大部分時候響在耳邊的都是些不痛不癢、不刺激、不傷心……的東東。然而,與搖滾樂關係密切的攝影師兼MV導演Anton Corbijn帶著《Control》甫一亮相Cannes,錯過電影節展演那一場的我便虔誠地開始期待影院全面上映了。每天定時溫習《Unknown Pleasures》& 《Closer》。魂牽夢縈愁雲慘淡。

  對於Joy Division的發跡及Ian Curtis的生平,70後的我們這一代樂迷都已爛熟於心。但《Control》的蠱惑在於,戴著“遺孀”光環的Deborah傾情“奉獻”(販賣?)的私隱、Factory的創始人之一Tony Wilson坐鎮co-producer、導演和編劇大量的採訪搜集,這樣一部做足了功課的傳記片叫fans如何抗拒?

  不出意料。觀衆不多。十幾個而已。都是跟我差不多的年紀。奇的是,參雜一位拄著拐杖老婆婆。也是歌迷

  燈光一層層暗下去再亮起來。廣告一段又一段。越來越冷。我環抱雙臂陷入沙發裏面。隱忍不發。

  am Riley的聲音,在第一個黑白的特寫畫面中升起:“Existence, what does it matter...”我強裝的淡漠終於崩潰,在黑暗中,淚水無聲泉湧。好,既然這份由來已久的情意結無法掩飾,就讓它帶我重溫那段失控的punk時光吧。

  黑白片。正是我要的。我沒去過曼徹斯特,卻在夢中造訪過無數次。似乎熟悉所有的街道和它的氣味。逝去的光陰,年少的夢,悲劇英雄,都是黑白的。

  年輕的Ian。英俊善感、天生的詩人。在那場Sex Pistols演出之前,他是個躊躇滿志卻無的放矢的青年。對著喜歡的女生念出William Wordsworth的詩句。聼Bowie、Iggy Pop、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捕捉靈感的筆記本裏面隨想隨寫。遇上Bernard Sumner及Peter Hook,成爲Warsaw主唱,晚上在club裏面演出,白天依然是正襟危坐的公務員——他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幫助失業者甚至殘障人士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Ian人生的最後幾年,除了聲名鵲起、演出不斷對他原本就靦腆、自閉的個性造成壓迫之外,病魔纏身及感情糾葛也是將他逼上絕路的重要因素。癲癇病加上藥物的副作用,把他折磨得生不如死,並嚴重影響他的演出。我甚至錯覺他那獨創的抽搐、扭曲的舞蹈動作,根本也是受到疾病“啓發”吧?

  Anton Corbijn對於三角戀著墨過多情有可原。如果Ian的青春以搖滾樂爲主,偶爾無傷大雅地談情説愛,那麽結局也許不同。可惜婚姻比搖滾樂更早地佔有他——早婚簡直便是萬惡之首!不要怪我刻薄。即便是普通男生,28嵗之前結婚都太早,更何況是Ian!但,誰敢斷言呢?以他帶有自毀傾向的悲劇個性,或許注定了殊途同歸。

  而Debbie,原本也算清麗可人,怎麽一結婚就升級成了歐巴桑(或者只是Samantha Morton給我的錯覺?)?叫人根本懷疑,Ian對她的愛更多是親人般的依賴吧?以他的年紀,根本不懂得如何經營與維繫家庭生活。加上Natalie出世后,Debbie全心凝神關愛女兒,更無暇“看管”演出多多的丈夫,所以外遇這種老掉牙的橋段才有發揮餘地。我不覺得Annik Honoré插足有罪,這樣的女子,不同于那些只會發瘋尖叫並自動躺平的狂熱女fans,她和Ian有磁場共振,台上與台下四目相接火花立現。Ian跟她相處很自在,遂難分難捨。但他對Debbie餘情未了,無法把她當黃臉婆丟垃圾箱。以至後來一方面他覺得婚姻是個錯誤,另一方面他又不願意離婚。這種進退維谷的狀態除了選擇“逃生”,別無他路。

  唔,果然是Ian Curtis的傳記,果然就不干樂隊其他人什麽事。redhousepainter還盼著看Martin Hannett這位鼎鼎大名的製作人呢,但此人根本就沒怎麽“入鏡”,屬配角中的陪襯。我想對於樂迷來説,Joy Division的焦點從來就只有Ian一人。所以一旦他離開,剩下三人的New Order,儘管直至今日仍不服老地堅持推出新作,但氣勢明顯大爲遜色。更別提Peter Hook的那支Monaco,無名到了可憐的地步。然而他們97年的《Music For Pleasure》我倒覺得不錯呢。

  值得一書的配角中的重要人物除了Tony Wilson,還有他們的經紀人Rob Gretton。此人講話我不怎麽聼得懂,得不時瞄下法文字幕,看得我那個累啊!他第一次出現時活脫一個英國土著流氓,一口難聽的鄉下英文,每句都夾雜至少兩三個髒字,真是厲害。不過他相中Joy Division,堅信假以時日,他們前途無量。事實證明他獨具慧眼。

  am Riley作爲10000 Things這支無名樂隊的領軍人,音樂底子不錯。《Control》並非他的第一部電影。在另一部描寫曼徹斯特傳奇厰牌Factory的影片《24 Hour Party People》裏面,他也露過一小臉。只是很抱歉,我完全沒印象了。他曾坦言Joy Division不是他的那杯茶,因爲角色需要才開始聼。有一個他貼近車窗的特寫,像極了Jude Law,害我恍神了幾秒。對於Sam的表演,我只能說,他真的很用功。雖然他在嗓音方面跟Ian相距頗遠。但Ian在gig中的神態動作,他學了個九成,包括那舉世無雙、無法拷貝的“Ian版機器人舞”。更重要的是,Ian的眼神。那空洞、深幽、神經質、讓人驚痛的眼神。從Anton給的大量面部特寫中,我看到借“屍”還魂的Ian。

  一口氣寫到此,突然想起,《Last Days》也是趕在上映的第一時間去看的。爲了Kurt Cobain,我青蔥歲月的另一個悲劇英雄。也是自殺。自殺真是搖滾樂不離不棄的好朋友。其實,它不過是一種結束生命的方式。既然我們沒有權利選擇生,那麽如果可以掌握死也不錯。

  http://meowyoung.spaces.live.com/blog/cns!640BD17014B6C78F!2175.entry

  我一直訂閲的周刊《Les Inrockuptibles》,以《Control》為本期的重頭戲。網絡版雜誌有Anton的採訪視頻:

  http://www.lesinrocks.com/index.php?id=38&tx_extract[notule]=207610&cHash=c07b9d544a

  《控制》影评(四):控制谁,又被谁控制

  ——简评《Control》

  文/老丁

  电影在60大寿时候的戛纳摘下“金摄影机特别奖”,另外还有“最佳欧洲电影”等诸多奖项,却与金棕榈绝缘,俗世男女和文艺青年也并不去过多关注拿奖的事,Joy Division或者Ian Curtis的乐迷或有欣喜和遗憾,欣喜的是终于等到这样的一部传记电影,些微的遗憾却是没有得到更大的肯定以及被更多人关注。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介入Ian Curtis生活并最终让他难堪重负与分裂的比利时记者Annik Honore问他一句话:“你最喜欢看的电影是哪部?”Ian很尴尬地搔了下头,想了一会儿颇有些尴尬地说:“嗯,是《The Sound Of Music》。”这个回答让美女记者大感意外,却也被诸多乐迷忽略了,因为这个《The Sound Of Music》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音乐之声》,很难想象这个唱出黑暗心声的摇滚歌手去喜欢这部凡夫俗子都喜欢的音乐片,因为在文艺青年的神圣记忆里,Ian Curtis的最后凝视是德国导演赫尔佐格的《史楚锡流浪记》,这部弥漫着极端悲观主义的影片因为Ian Curtis连同Iggy Pop的《The Idoit》,已经成为摇滚乐历史上最让人心碎的画面。

  另外一部出现在《Control》里的电影对白是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现代启示录》,这个从英雄变成恶魔的变态的口头语就是“The horror…The horror……”他经常梦到一只蜗牛“徘徊在剃刀边缘”,而在他的心目中只有恐怖和道德心虚才是最好的两个朋友。Ian Curtis从《现代启示录》中也窥探到了自己的生命启示,并在生命的流线中与这部影片在幽暗中纠结。因为有《音乐之声》、《现代启示录》和《史楚锡流浪记》这样的影片,因为Ian Curtis和Joy Division,因为导演Anton Corbijn(他可是Joy Division的忠实拥趸以及声名远扬的摇滚乐造型摄影师以及MV导演),乐迷和影迷有理由对《Control》有更高的期待,毕竟相比与Ray Charles或者Johnny Cash甚至是Bob Dylan,Ian Curtis要离现代人以及现代心理更贴近,前几位大师更多意义上是上个世纪的人,拍成的传记片最大的情感投射是缅怀;Ian Curtis这样的不同,和另一位早逝并主动干掉自己的Kurt Cobain一样,他们才是新世纪文艺青年的精神偶像和思想灯塔。但就如同《Control》影片在各大影展只拿了几个技术大奖之外,却无法和《现代启示录》以及《史楚锡流浪记》比肩,成为新生代经典,问题在哪里,也可能就在“Control”本身上。

  音乐人传记片有这样的一个例行的公式:发迹——变质——沉沦——救赎,《Control》除了在影片的色彩上与《Ray》、《Walk the Line 》不同外,并未真正脱离这个窠臼。电影也是还原了Ian Curtis从一个歌迷到歌手的身心过程,影片从1973年,那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着David Bowie、Lou Reed黑胶唱片的少年开始,到1976年一场在曼彻斯特举行的Sex Pistols的演唱会从此改变生命轨迹,到邂逅苦寻主唱不得的Bernard Sumner、Peter Hook以及Stephen Morris,再加上得力经纪人Rob Gretton以及乐队恩人Tony Wilson的四处奔走,因为独特的气质以及表演风格,乐队逐渐步入佳境,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美女记者的出现打破了过早结婚的Ian Curtis和妻子Deborah Curtis之间的和谐,再加上癫痫病的困扰以及吃药所伴生的抑郁症,变质和沉沦早已经不可避免。

  导演Anton Corbijn的专业技能早已经在业界受到肯定,一众Bob Dylan、David Bowie、Bjork、Rolling Stones、U2、Depeche Mode、Coldplay甚至Johnny Depp都曾乖乖接受他镜头的指挥,他为Nirvana拍摄的《Heart Shaped Box》以及为Joy Division拍的《Atmosphere》经典得无须赘言。而出于对Joy Division的热爱他还搬离家乡荷兰而到英国居住。而为了达到起码意义上的真实,编剧Matt Greenhalgh费尽功夫采访了影片中出现的相关人物,甚至想办法搞定了从不接受采访的Annik Honore。影片本身改编自Ian Curtis遗孀Deborah Curtis的回忆录《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Ian Curtis and Joy Divison》,而她自己更是亲自担任制片。这些最了解Ian Curtis的人没有刻意夸大他在青春期以及艺术道路上的痛苦,只是想把他刻画成一个过早被婚姻、名气和疾病纠缠,同时深陷“婚外恋”泥沼的普通男人。所以在影片《Control》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孩子,他长得不帅,也不是音乐神童(甚至不会弹吉他,这一点倒是和Jim Morrison一样),上课时还经常走神(也许是癫痫病的先兆),经常把诗人华兹华斯的句子挂在嘴边,躲在贴满摇滚明星和堆满CD的灰暗的房子里抽烟,一副多么普通文艺青年的场景。所不同的是,他早早就搭上女孩子,没怎么考虑就傻傻结了婚,自己都还没长大就先做了爸爸。为了维持家业,白天还要在职业介绍所上班,一本正经地穿西装打领带,多么“黑白”质感的正常人生活。

  正是音乐给了他真正的生命舞台,而在一个个体存在的在场意义上,音乐无疑比爱情给了Ian Curtis更大的救赎,他对节奏的天然领悟,他的独特的肢体语言,他表演以及歌词里的诗意。一般歌手走红了不是嗑药吸毒就是滥交滥饮,这一点上Ian Curtis要更淳朴下,因为他身体的病痛,更因为他思想上的单纯。影片在这点上的着重描绘凸显出的概念是Ian Curtis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外遇真正毁掉,癫痫病是生理以及身体上的,婚外恋却是精神和灵魂上,这两样东西出人意外地撕裂侵袭着他,与一般意义上的负心汉不同,他没有抛妻弃女携新欢一走了之(这点普通人都能做得到,更何况摇滚乐史上诸如列侬这样的风月高手),他两边都要兼顾,无解的痛苦伴随像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爆的炸弹的癫痫,别忘了这只是一个24岁的年轻人,一些东西过早地挤占了他的生理心理空间,对妻女的愧疚,有外遇的罪恶,对躯体的无力,以及音乐上的迷惘,在记录片般的平淡琐细和表现主义风格的黑白影象中,传奇和真相编织在一起,交响成一种“青春极速消逝”的渐离的苍白感。

  “存在,有什么意义?我耗尽全力地生存,但过去与未来混淆不清,而现在…已失去控制……”控制谁?又被谁控制?《Control》并没有过多去探讨追究,而最后的救赎就只有一条路——自杀。死亡才是不朽的开始,而对于个体“存在”的唯一明确选择,无疑就是自杀。或者可以从存在主义的理念上去解释Ian Curtis最后走向自毁之路,但影片并没有给出更多内在的梳理。Ian Curtis用自杀让黑暗摇滚的帝国得以建立基石并开始运转,而所谓的“颓废美学”更给后世的英伦摇滚铺就血路;Ian Curtis自己却留下他自己不能控制的一切,他的过于单纯,从喜欢《音乐之声》的回答可见一斑;他的过于分裂,从舞台上的晕倒和爱情上的徘徊可以找到根据。单纯和分裂两个极端的性格特征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就会因为相互作用而自动放大,所以一个女记者就足以可把他的生活搞得一团混乱,因为单纯,秩序的观念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最终却逃不过现实,用一个人的失控,给时代涂抹了残酷的底色。

  他什么都控制不了,为了实现对秩序的掌控最后只能自杀;到底是什么在控制他?从后期New Order的成功操练来看,Joy Division并不是Ian Curtis一个人的乐队,尽管味道改变但仍可以继续前进,不象The Doors没有了Jim Morrison就一蹶不振乏人问津。是乐队和经理人在控制Ian?还是妻子和女记者在控制他?他并没有纵欲,更没有被酒精和药物这些身外之物俘虏。是个体存在的单纯和分裂在控制他?而这些只是被控制的外在表现而已。到底是谁在控制Ian Curtis?这无疑不是《Control》影片留下的一大悬案,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进行考量,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影片只收获了电影节的技术大奖,并且也不能像《现代启示录》以及《史楚锡流浪记》那样铸成经典。《Control》在纪实的角度完成得卓越,却在内在逻辑的归整上束缚了脚步,所以影片也就不能像Joy Division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一样可以成为跨越时代的艺术品。因为严谨,《Control》在一系列的音乐人传记片中是难得的精品,正如《泰晤士报》的评论,“《Control》的每一寸胶片、每一个细节,都高度一致地令人感到真实可信,这是一般音乐片很难做到的。”这些需要归功与导演和演员,《Control》试图还原Ian Curtis和他的时代,却没有能够超越那个时代,导演也最终没有给出在艺术上所期待的特写,在轰然一声和喀嚓一声之间,在一种历史真实和影象真实之间的落差,而正是这些,才是Ian Curtis被什么控制以及当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依旧渴望回到那个时刻以及对Ian Curtis鼎礼膜拜的缘由。

  《控制》影评(五):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黑白画面的真实感 画烟熏妆的男人 有摇滚的天赋 凡人的挣扎 是梦想的起飞与破灭 面对爱情时抵御不了诱惑以及不完美的肉体之躯带来的折磨

  后朋克的声音很闷 真的

  说句欠扁的话 我比较喜欢男主角唱的版本

  每次听向前走 都会联想起伊恩摇摆的手臂

  似乎摇摆的是一整个内心的不安和动荡

  遥远的触摸 对未来的预测和了解 唤起幻觉似的中坚力量

  其实你真的可以被他每一个慵懒的音调或表情吸引

  失去控制的 何止是表层昏沉的支架 还有横切面的黑色颗粒组织

  既然明白 深入骨髓 那就彻底摆脱轨道 至少还有选择的权利

  《控制》影评(六):音乐不错!

  有人说结尾落入俗套,但作为传记拍至此 程度尚属不错,很多画面构图单侦都算上一幅不错的摄影,看完片子个人的理解Ian Curtis自杀未必全部是私人情感的原因,一些片外的东西需要通过解读他的作品去思考与联想,投入太多情感的演出已使其有点分裂了,再加之癫痫病症的折磨,与安妮尔以及妻子的情感,过早组建的家庭`````没有丰富的情感他也就创作不出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也许注定某一方面拥有超出常人能力的人在另一方面必定要承受超出常人想像的痛苦。那以上种种矛盾中在他丰富的情感之下在其头脑中都会被投射放大,在演出中他是另外一个不能控制的自己,长期的矛盾与分裂````越是有生气和纯真,就越会在无望的世界中,在照片里那永恒灰暗的天空下,快速的归于殒灭。

  《控制》影评(七):细节几乎让这部影片一无是处!

  看了之后觉得很平淡,事实上是太平淡了!还被老婆反唇相讥了几句,诸如“哟,原来这就是伊恩·柯蒂斯啊”,搞得我相当没面子!

  很多人会失望这是肯定的,因为在这部影片中伊恩·柯蒂斯的角色由一个被神化的殉道者退化成一个莽撞多情的普通人,最可恨的是还搞起了婚外恋,着实让快乐小分队的粉丝们不爽。

  通观整部影片,伊恩·柯蒂斯的那句“年轻人,肩负着重担”肯定是影片的核心思想。他的成名、癫痫症、家庭、婚外恋无疑让这个年轻人不堪重负。但导演在处理这诸多线索时缺乏一个明确的着力点,缺乏一个合理的逻辑关系,造成了整部影片叙事凌乱、缺乏重点的硬伤

  从伊恩·柯蒂斯英国版的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这样一个信息:伊恩·柯蒂斯非常敏感,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脾气来了也会对他的妻子(当时还是女朋友)拳脚相加,但是为了给她买一件心爱的衣服,伊恩·柯蒂斯卖掉了他当时唯一的吉他……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影片中插入了这个细节,那么伊恩·柯蒂斯东窗事发后对他老婆所说的那么多句“莫名其妙”的“I Love You”是不是也变得好理解了呢?

  当然,我们不能奢望像伊恩·柯蒂斯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嫩头青能够妥当地处理婚姻、家庭和爱情的关系,否则他早就如《老子》所言“涤除玄览”,“没身不殆”。我以为这个导演的思路还是可取的,把伊恩·柯蒂斯从“神”还原成“人”确实也是对“快乐小分队”的历史的重新解构,但细节上的处理不当几乎让这部影片一无是处!

  《控制》影评(八):7月8日《控制》

  “爱把自尊击碎,体无完肤,曾经的清白无罪之身,如今早已罪孽深重,笼罩在乌云之下,我的每一步都投下阴影,一直到走进记忆深处,那里有曾经是爱的东西。”这就是这部传记体电影《控制》,黑白色中描写Joy Disvision主唱Ian Curtis,这样一位黑暗灵魂人物,电影画面可以称得上细致的极美,Ian Curtis说,“以前一切的一切都是简单的,现在都变了。”最后他的年龄停留在了24岁的年轮上吊自杀,毁于现实的复杂与思想的简单中不断挣扎的人生中。

  “有些人就是他们生命的本身,有些人只是寄居在他的生命里,不晓得该如何去对待。拥有了生命的同时,就会有放弃它的诱惑。诱惑越是强烈,越是感觉自己只是自己生命的房客,不晓得该何时归还。”-----Susan Sontag。我们往往得到的越多也失去的越多,只是看似主动追求的得到跟无力选择的失去之间到底孰轻孰重,我们永远看不透猜不清藏在躯壳之内的那个叫灵魂的东西到底哪一天再也托不起这个肉体的重量,一个大男孩喜欢《音乐之声》的大男孩,在英国乐坛可以用伟大标注的名字。看完电影,我原以为世界上应该用男人跟女人来划分,可现在觉得应该是可怜的灵魂不过是要么顶着一个强迫症要么顶着自闭症的躯壳在行走,“活着,那又有什么关系,我已尽力活过,昨天已成明天的一部分,今天我却无法主宰。”是控制,还是被控制。

  《控制》影评(九):伦理爱情故事

  我为什么那么讨厌Control?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来鞭尸一番?因为它把伊恩科蒂斯的故事拍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还不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居然是个伦理爱情故事。同样是过度强调爱情、将之作为传记主线,Walk the Line还知道美化一下小三形象,Control除了展现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之外对ian curtis的形象没有任何助益,白瞎了德国女记者那么美。它解释了什么?描述了什么?他是死于背叛的羞耻么?还是在所是与所求之间的软弱犹疑?整个片子拍下来,主线就是成名则嫌糟糠之妻,出轨不堪良心压力,身体出bug精神崩溃,遂吊死自己……这么个意思。

  相比之下24 hours party people和乐队的纪录片都还不错,拼在一起是足够完整的故事了。

  am Riley那张娃娃脸真可爱,尤其是影片里,跟毛都没长全的高中生似的。没错,ian curtis死得早,本来就应该是年轻的;但相由心生,片子里那一脸纯真局促慌慌张张的小表情,要说写得出Atmosphere和New Dawn Fades,写得出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aiting for you和i got the spirit but lose the feelin',那真是洞洞都能领跳广场舞了。

  ……等等,想象了一下洞领导还真能。

  我真的很少讨厌一个东西,对烂片儿虽然没有容忍度,但通常采取视而不见避而不谈两眼无神六根清净的法子——不喜欢你,就直接忽略掉了,谈不上讨厌的地步,毕竟情感限额就那么多,爱还不够用呢,怎么能浪费在厌恶上。但Control真是时不时蹦出来挑战一次神经,没办法装看不见——我宣布我真的很喜欢Sam Riley,毕竟和皮特多合体是同一卦长相,喜欢他现实中的漂亮老婆,喜欢片子的摄影,喜欢里面呈现的几场演出……然而,Control真是个很糟糕的传记电影,它破坏了我对教主深沉的爱。

  真的是深沉的爱。这话跟活人讲不出口的。

  《控制》影评(十):如果你不懂摇滚乐,请绕行此片!

  以前只是知道Joy Division这乐队很牛逼,影响力很大。以至于听Unknown Pleasures和closed这两张专辑的时候只是觉得post punk这种风格很爽,很嗨!仅此而已,因为不懂歌词的含义!

  这个片,可以告诉你一代一代的摇滚音乐人是如何受影响然后又去影响下一代人的,音乐本身而言很真实,只有他们的音乐可以做到无人能替代。从Lou Reed.Iggy Pop 和Davie Bowie.还有Sex Pistols.对后面的punk音乐趟出一条光明大道。

  从另外一点出发,就是伊恩面对他的生活的状态,他是个天生的偏执狂,摇滚天才,妄人,冲动的结婚,莫名的出轨,然后又害怕演出。 你可以说是药物的原因,但是如果生活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会怎么样呢。也许就不会有伊恩的存在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控制》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