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毛从军记》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3 03: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三毛从军记》经典观后感10篇

  《三毛从军记》是一部由张建亚执导,贾林 / 魏宗万 / 孙飞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一):童年记忆

  首先,这是一部难得儿童片!而且是从国军的角度出发的电影!同一时期的《大空战》早就被封杀了!而这部电影在儿童片的外表下,又充斥着黑色幽默!他的笑点充满着讽刺悲凉!有点像周星驰的笑从悲中来的意味

  片中展现最有落差部分就是前线与高层之间了!其实不仅是在讽刺那个年代现实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最前线的小人物永远是顶着枪林弹雨如小强般的想尽办法存活下去。而当地震时候洪水的时候,某些高官可能正在某间五星级酒店喝着人头马,高唱“闪闪红星”!

  最后,这部电影其实和周星驰的电影一样需要你去品味,更需要你有了人生阅历再回过头去品味!它毕竟是一部儿童片,如果讽刺的再深刻些,可能就不存在了!而也是红旗下仅有的电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或者说没有人敢,没有人能再来!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二):三毛从军记

  影片开始,就是三毛在日本人的身后,学者日本人德“鸭步”,都得满大街上的人发笑,三毛发现日本人的木屐之后,断然将自己简易木板子做成的血扔到。飞出去的血正好砸到了路边警察的头上,引来了警察的追逐。这一段是从电影技巧创造的喜剧效果,影片用升格的方式,制造人物不同于日常生活动作节奏,表现出喜剧效果,这是模仿早期黑白电影的手法。早期的黑白电影由于不完全追寻24格的定律,往往每秒钟高于24格播放。现代的人观看这种电影万网在感觉上觉得好笑,导演正是在近现代的电影技术上模仿早期的电影令人发笑。 三毛从军之后,国民政府军完全是一幅豆腐渣式的军容军纪,导演在表现国民党滑稽军训时,把一群鸭子左右奔跑的画面和列队表演镜头剪辑成隐喻蒙太奇,将国民党的列队军训看成是一群鸭子的奔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高官围成半圈,某位“高人”口里吐出的枣核般的东西竟然化成了战场上的炸弹,从天而降,不但具有了库布里克电影中猿猴的手里的骨头抛上天后化成宇宙飞船功效,而且还有着非同寻常的喜剧效果。 战争结束后,三毛用被子弹射穿的帽盔盛河水,挂在树枝上淋浴,并怡然自得。当敢死队用一只牛,在牛的身上绑上炸弹,牛的尾巴上绑上鞭炮,牛冲入日本人的队伍。事成之后,敢死队的成员口哨凯奏高歌,魏宗万饰演的老兵发现并纠正了别人走调的口哨声,并躬亲示范的给除了掉。战争是三毛和老兵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使他们生活的全部,生活也不应该完全被战争占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放松,电影就有了喜剧的成分。 当然,电影并不是仅有诸如此类的单体式的喜剧效果。导演还抖了一个很大的包袱。三毛和老兵在撅壕沟时,眼看就要完工,上级要求再挖一尺,除看到此处,多公民党高层更是恨之入骨了。三毛根本上拿不起铁锹,在老兵的帮助下才完成任务,眼看完工在即,却又接到上级的命令,还以为是官僚作风作祟,却原来是导演摄制的一个大包袱。大战刚开始,三毛在凳子下面又垫上石头,才刚刚看到战壕的外面,镜头拉开,所有的战士都站在凳子上面作战。此时迎面而来子弹穿透了三毛的钢盔,三毛倒身在地,惊愕生死,用一种悲凉的幽默表现出来。战争打响不久,在没有败势的情况下,上级竟然下达命令——撤退——所有的人必须带着板凳撤退!又是一个官僚作风的命令!镜头转换,冲上来的日本士兵跳入战壕,却看不到外面,出战壕必然会受到国民军的打击,出路只能是向后退,难就是不能过战壕。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三):关灯拆电影 张建亚独家拆解:《三毛》才不是一部儿童片

  一冰

  每年夏天的银屏雷打不动的除了策马奔腾的《还珠格格》,还有一部二十年来持续让人笑出腹肌的《三毛从军记》。

  清一色的五星和满屏的“搞笑”就知道这部国产喜剧的地位

  导演张建亚本人超会讲笑话,他说之所以开拍《三毛从军记》是缘起一次他和徐根宝(前国足教练)在电视台接受采访

  有人就问他,既然和徐根宝会了面,不如拍部关于足球的电影吧。

  张建亚答:中国最臭的两样东西放一起,那还有人看吗?

  引得在场人爆笑,从此也成了圈内口耳相传的经典段子

  张建亚

  然而这个笑话让张建亚敏锐意识到,导演必须拍观众喜欢,有好感题材,于是把《三毛》漫画搬上银幕想法就在他的心中浮现了出来。

  开机前相演员,“三毛”是个漫画人物,不同于其他情感戏,他的肢体动作尤为重要

  于是张建亚就开始从舞蹈学校、歌剧院,甚至是马戏团里找小演员,少说也看了几百个。

  一天吴天戈从北京打来电话,说从中国戏曲学校找到一个小孩儿特别好,叫张建亚一定要来看一看。

  张建亚赶到北京,往宿舍里只瞧了一眼就认定是他没错了。

  看着像个老实孩子,但那双大眼睛里又透着机灵气,这不就是漫画里的三毛吗?

  可当张建亚向这个孩子发出拍电影的邀约,却被他一口回绝了。

  跟我拍电影好吗?不好

  你不想拍电影?不想。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这个小孩儿叫贾林,湖北人,出身著名梨园世家身子板好而被伯父指定一定要学戏曲,练武生。

  他九岁就来到北京刻苦学习翻跟头,扎马步都不在话下

  加上这一身才艺更是坚定了张建亚要用他的决心

  于是剧组只好一点点给他做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和学校调剂,把孩子借出来。

  往昔不同今日,那个年代的学校更希望学生基础功练扎实了再出道,而不是过早地成名。

  好不容易疏通完,剧组又要面临拍儿童戏的世纪难题

  不过这难不倒张建亚,早在与田壮壮、谢小晶合拍《红象》时便积累丰富经验

  小孩子忌讳有演的感觉,唯有让他们把这一切都信以为真才能拍出最好的效果。

  于是张建亚安排执行导演崔杰天天给贾林用说故事的方式讲戏,让他相信剧本中人物的生存方式是真的存在的。

  最终呈现的效果甚至到了贾林在片场都不用演,光靠玩就能达到完美状态

  这也让剧组的气氛格外好,士兵们、大人们都玩得不亦乐乎,而张建亚就在这个时候拍出最理想片段

  外景地取在苏州,每天都要把样片送回上海,而制片厂里的人一天最期待的就是《三毛从军记》的样片,因为实在是太好玩了,常常把审片员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进入剪辑阶段后,张建亚反而发现按照顺序排列的影片不如一段段拆开看好玩,有了声音的不如无声的搞笑,这怎么回事

  张建亚召集了一帮电影厂和美术片厂的老师傅集体“会诊”,终于找到了笑点丢失的原因

  人们看剧情片时是有心理预期的,即使面对笑点也会故意缓一缓看看后续剧情再决定是否好笑。

  而片段式的素材正好合了四格漫画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它是短促的片段,该笑的地方就笑,用不着迟疑

  发现了这一奥妙的张建亚立刻把《三毛从军记》的叙事顺序重组,抽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穿插进一些非线性的,把影片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来表现,打破观众看剧情片时设置的“笑点障碍”。

  既然是改编中国漫画,那当然就要有中国漫画的风格,这是张建亚独创的一种模式

  迄今为止能模仿得像的人一个手就能数过来。

  电影《三毛从军记》从开拍之初就被定性为是一部儿童片,占的是上影厂儿童片的份额,后来还拿了金鸡奖的最佳儿童片一奖,但是张建亚一直坚定它是拍给所有人看的。

  这也是张乐平创作《三毛》漫画时一而贯之的严肃态度,《三毛》从不只是儿童读物,大人读来更能体会到其中深意

  虽然二十年没有再翻开过《三毛》,却依旧对里面的笑料印象深刻:

  三毛在街上找丢了的一粒米,结果引来了满街的人弯腰携皮夹子(上海话:捡钱)。

  三岁的我且能为此捧腹,现在快三十岁的我细思起来竟又感到一阵悲哀

  在哈哈大笑之余,更体会到一个时代辛酸

  《三毛从军记》也继承了这样一种哲思:

  三毛这个年纪的小孩原本应该是在爹妈的怀里享受最快乐的儿童时光,却因为战争被迫放置到了一个连成年男性都无法承受险恶危难环境之下……

  这就是战争给一代人,乃至全人类带来的伤痕

  影片最后,三毛站在一排排十字架墓碑前,整个班士兵只有三毛一人光荣复员。

  “八年了,八年了……”抗战终于结束了。

  旁白说着:“(他)结束了动荡军旅生涯等待他的是……”

  旁白没有说下去,而我们知道往后三毛还要在战火中继续讨生活,直到解放

  明明是喜剧,却有悲情观者胸中升起。

  这就是一部好作品分量

  重映场次

  FC上影影城百联大上海店

  黄浦区西藏中路500号第一百货8楼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四):荒诞不羁与现实反思

三毛从军记

  电影是一种集大成者的艺术,从它产生的本原上看,就是一种生活的表演艺术。喜剧电影要在陌生国度引起注意,就要看重在表演上的喜剧效果的设置。台词构成的喜剧效果只是一种中国这种有深厚文化底蕴文明古国的阳春白雪,一旦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就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正是从这方面出发,《三毛从军记》部分方弃了语言上的优势,效仿西方喜剧电影在技巧上的设置,从情节上完成了对电影的喜剧造型,加大了演员的表演戏份。 提起“后现代”,大部分的人想到的都是周星驰,随着《大话西游》在大陆的走红,“后现代”已成为一种时尚标签,被影迷们贴在星爷身上大加崇拜。殊不知中国第五代导演张建亚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了两部后现代主义杰作,《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代表作《三毛从军记》在形式大胆打破传统喜剧的创作规范,以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兼收杂取、拼贴戏仿、花样翻新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在艺术上不注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严谨唯美,更多的是故事性的拼凑与解构,但对道具、表演、场面及电影镜头形式的夸张搞笑特别注重,让观众在获得观赏影片当下获得瞬间快乐满足,并不需要更多的深刻思考。 反讽社会: 张乐平先生的《三毛》原本书写的是一个在旧中国的街市上游荡乞讨的苦孩子,他的境遇是对旧世界嘲讽和控诉。而在张建亚的影片中,三毛却成了一个在诸多偶然因素造化中屡屡胜利的“抗日英雄”,排长、团长师长通通都只是他的陪衬。这无疑是在戏弄嘲笑所谓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讽刺社会现实。影片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代表,遵循底层百姓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力图撕扯正统权威虚伪面具,还原历史真实事实是:做了英雄,以为成功了,但仅仅是以为。影片开头,大人物发话“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于是三毛去当兵,做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受过苦吃过难,虽然没有为国捐躯,但也立下过不少功劳。可到头来,还是被人遗忘,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无名的小人物。小人物永远是小人物,小把戏永远是小把戏,他和牛师长一样,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最后一句台词“完了”一语双关,也同时把我们拉回了现实。

  影片的反讽通常具有双意指向,表层意义似谜面,是一种不可靠叙述,所言非所指。一方面采取佯狂超然立场,另一方面又用多种手段暗示引导观众洞察谜面背后的深层隐喻。人们在嬉笑滑稽可笑的同时,不断参悟到一些思想机智和反讽的锋芒。   联系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对芸芸众生尤其是灰色小人物来说,自我命运无法把握,以“无厘头”式的滑稽模仿产生喜剧效果,来缓解现实生活中压力,这样才能在电影这个“幻想世界”里获得某种想象性的满足。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五):《三毛从军记》对正统的完美解构

  影片开头那段话“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民族的岳武穆”

  这部影片是一部经典的解构影片。影片开头那段话是战士参军参加战争的意义,这种保家卫国崇高目的被解构成如此。影片的内容也是如此。影片中三毛参加军队理由以及在军中的生活都是很无厘头的。影片中,三毛是因为要逃脱警察的逮捕而参加军队。影片中对于三毛在军中的行为进行了解构,影片中,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三毛当兵时的训练已经脱离了一本正经或称严格了,发的军服不合身,训练时三毛笑料百出,吃饭必须考争先恐后等等。此外,有一段上海名媛给士兵表演的片段,也解构了军队的崇高。影片中三毛把自己想象成了岳武穆,他成为能够抵挡子弹和以一敌百的岳武穆,这种崇高的目的却荒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解构。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六):八年了,别提它啦

  当三毛嚼着草茎跟战友咕哝出这句话时,距离他们被丢在丛林里已经八年了。

  那时他们做敌后先遣队深入腹地,靠着小聪明与口技杀了一群日本人,满以为自己能立个功什么的。结果首长们在会上吵架——结果是“再议”,再议论议论,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比较比较,再思考思考,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等等等等——就让三毛从三毛变成了白毛。

  三毛其实并未想到参军的,大概是被宣传蛊惑——“要以无数无名的华盛顿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无名的岳武穆造就一个有名的岳武穆”。非常时期嘛,总是要支持国家的,刚好又犯事儿被抓到了,索性去当兵。征兵的长官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昂首回答,“岳武穆”,人家敲他一下“三毛就三毛,叫什么五毛(武穆)”。

  当兵的日子大体很快乐,虽然领到的军服大了不知道几个号,虽然吃饭永远都抢不到,像蹒跚的鸭子一样走正步,练习刺刀,抬木头挖壕沟,还能利用体型优势时不时偷个懒。战争突然就打起来,噼里啪啦,轰里轰隆好大的阵势,他们带着小板凳跑来跑去,不小心把头抬高一点头盔上就多了好多弹孔,敌军一个炸弹扔过来,他还没能体会到国家是什么呢,直接就被埋在国土里了。一只断手突然飞到身边,惊叫着赶紧扔掉,战友刚好捡到,好歹多活了几年呢,先把戒指扒拉下来再说,还没忘看看手相,骂了声,生命线这么短,怪不得早亡,短命鬼!

  三毛用有洞的头盔当莲蓬头,洗澡洗得正开心,又是炸弹,炸出大鱼,又有炸弹,鱼也熟了,他吓得三根毛一下子立起来,假体鼻子红彤彤的,和密密麻麻的雀斑正好相得益彰,可爱极了。

  国民看军人打仗打得太辛苦,专门组织了劳军演出,年轻貌美,丰腴健康的女学生们在台上跳大腿舞,看得两个首长的望远镜都不住往上抬。而后往下扔慰问品,三毛捡到一份,一包香烟,一包梳子——并没有一样是他想要的。后一个节目是京剧,这次上场的总算是是岳武穆了——而在三毛的想象里,“我也就成了他”。他所有的幻想, 不过是贤惠的妻子,三根毛的双胞胎,杀掉的敌人,国家的寄托。这一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小人物的理想,然而——

  三毛立了功,师长接见,授了锦旗——结果照相时举得太高,相片里只剩师长了。师长很欣赏三毛,要把他放到身边。战友告诉他,你要发达了哇,这次是师长,说不定下次就是军长、司令、委员长呢,成为岳武穆指日可待呢。可是实际呢?帮师长擦鞋烧水点烟,帮师长太太洗衣服,伺候师长熊孩子——非常时期嘛,一切都是爱国,没有理由抱怨的。师长用电击疗法决定是否打仗,太太穿开叉到大腿根的旗袍,和别的男人暧昧不清,三毛告诫自己,不该看的别看,不该做的别做。终于,师长因为花天酒地贻误了军情,被停职查看,醉酒后落寞于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失落地吃了颗花生米。葬礼办得很热闹,报上称他为民族魂。

  终于,故事回到了开头,三毛那时候才体会到师长的话,才知道他们不过都是“小把戏”。

  抗战胜利,作为为他们班唯一生还的人,他站在坟地中间,两旁的道路组合成一个大大的v字。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七):值得学习的三毛精神

  昨天晚上看了中国教育频道的《三毛从军记》,重温了儿时的记忆。

  这次感觉三毛其实还是有蛮多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1、三毛有梦想:不管是他想去放牛也好还是男耕女织,哪怕是抱个大胖小子,这些都是他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看看我们,现在无非是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为这房子车子等等而疲于奔命,哪有三毛这样的来得单纯。

  2、三毛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情:这种认真的精神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管是顺风顺水还是艰难,三毛都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大到抗日歼敌,弘扬岳武穆精神,小到替牛师长的儿子擦屁股,都能认真执着的对待,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试问现今有几人能够做到?余世维所说的执行力不是在三毛的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吗?难说余世维老师不是从三毛那儿得到的启发。

  3、三毛聪明伶俐,:能够在及时的皈依老兵(战友老鬼?),并与之并肩作战,整合了对自己有利的优势资源;利用牛来冲锋陷阵,重重打击敌军,简直可以说是诸葛亮第二。

  4、三毛遇事能够提得起放得下,以平常心度之:三毛在取得胜利后不骄不躁,虽然调任勤务兵兼职保姆,仍能保持平和心态,确实难得。

  5、三毛正义感强、遇事敢于承担责任:从他能挺身而出争当敢死队员足以见之。

  6、三毛遇事沉着冷静、颇具大将风范:与老兵(战友老鬼?)在树林遇到鬼子,沉着应敌,不慌不忙,能屈为小丑疏敌人防备之心,同时不忘把握时机借游戏敌人之际扔炸弹以二歼多敌,非平常人所能为也。

  综上所述,三毛确属一人才,只是因为时势而不得出人。不怕各位嗤之以鼻,试对比以上几点,问而今有几人能够做到?

  http://hi.baidu.com/vinjun/blog/item/92f71dd5800fccc451da4b00.html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八):导演说

  从儿童观众的角度看来,本片最大的一个优点就在于它较好地吻合了儿童电影的“快乐原则”,适应了儿童观众的游戏心理,具有浓厚的热闹、好玩、情趣盎然等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特色。这是儿童电影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难于做好的一个要求。

  孩子们天然地喜欢游戏,也天然地知道游戏的基本规则。那就是:在游戏中,一切都是假装的、荒诞的。老鹰和小鸡是假装的,新娘子和新郎官是假装的,解放军和大坏蛋是假装的,打仗和壮烈牺牲当然也都是假装的。这一假装,孩子们就无拘无束啦,就热闹啦,就开心啦。孩子们就喜欢这热闹、这开心。这就是他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着的心理特点之一。为儿童而创作的文艺作品,如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心理特征,往往就能使孩子们喜欢,使他们叫好。

  本片正是从头到尾都贯串了这种能适应孩子们的游戏心理的场面和细节——一开始,胖警察追三毛,就像是一场孩子们常玩的老猫逮耗子的游戏,三毛的机灵,胖警察的笨拙,已能逗得孩子们发笑。接着,三毛在练兵场上,抡大锤砸了别人,练石锁摔了自己,扔手榴弹炸了长官,打枪被后坐力推倒,竟朝天打下了一只野鸭子,这就更加让孩子们开心了。到了战场上,长官命令士兵把战壕挖得深深的,然后带了板凳去放枪,一旦壕沟丢给了敌人,敌人没有带板凳,就陷入了“灭顶”之境。这种令人捧腹的、恶作剧式的异想天开,正是只有稚嫩的孩子们才能想到做到的“绝招儿”。反“扫荡”中,三毛和那农村姑娘一起,用石头弹弓、跷跷板、活动楼梯之类的“武器”,像玩杂技似的打击鬼子,比起那真枪实弹、血肉横飞的真正的地道战、地雷战来,会更使孩子们觉得可乐,好玩。三毛跳伞空降,在岌岌险境中竟忙里偷闲,随手逮了一只从跟前飞过的小鸟儿玩耍,这真是一处绝妙地吻合了儿童心理的神来之笔。到了敌后树林里,三毛跟鬼子兵比赛学公鸡叫,玩老鹰抓小鸡,这实际上是电影对一场真正的儿童游戏的模仿。孩子们看到拍电影的叔叔阿姨居然也跟自己一样,喜欢胡逗傻闹,自然会乐得哈哈大笑了。此外,三毛幻想当了老太爷,并有了两个小三毛的场面,给师长送葬的场面和细节,“中国狼不咬中国人”之类的语言等等,都极富于儿童游戏的色彩。一部影片有着如许多的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思和艺术把握,就当然会博得孩子们喜欢,令他们手舞足蹈了!

  作为儿童文艺作品,在使孩子们觉得好玩、开心的同时,当然也应使孩子们感受到某些具有认识和教育价值的内涵。它不必是真正的历史,不必是真正的现实,但它却可以是真实现实的曲折反射。这种曲折反射经过孩子们头脑的联想和“翻译”,他们就能感受到某种符合客观现实的真谛,从而能对孩子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启迪。本片中,日寇军政大员们瓜分、吞食中国地图形状的蛋糕和日本飞机坦克蹂躏中国国土的场面,三毛给师长当勤务兵的诸多场面和细节等等,都可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日寇野蛮侵略中国的情景以及旧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腐朽侧面。三毛这一可爱、可怜、可悲的形象,也会使孩子们在同情、联想、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不同时代生活现实的认识。

  前面说过,本片是一部具有特殊风格的影片。因此,影片放映以后,有些评论者主要不是从儿童片的角度,而是从它的风格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它,这也是很自然的。评论者们有的认为它明显地具有后现代文化倾向,有的则说它是一次后现代主义文体的自觉实验。他们指出其后现代主义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风格和题材的不协调。它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却没有去表现战争的残酷、悲壮,而是对战争作了一种游戏化的叙述,因而有时颠覆了我们熟知的因果关系,有时则形成对传统的历史叙述的机智反讽。其次,影片大量使用了后现代主义者所宠爱的滑稽模仿。片中采用了电影《地道战》的立意,京剧《沙家浜》的场面,《白毛女》的造型,以及黄梅戏《牛郎织女》的意境。同时,还把《西班牙斗牛士》、京剧音乐、电子游戏《魂斗罗》的音乐混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模仿,有意识地“破坏”了叙事的真实感,使叙事从一种“历史”代言人变成为一种人为的叙事游戏。此外,影片还采用了后现代主义者常用的类型混杂的文体来拆解叙事常规。如它明明是一部怪诞的虚构之作,但却在片头赫然地写着“本片全无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从而提醒人们意识到叙事规则的人为性。又如影片故意把现在经过排练拍摄下来的场面,经过作旧处理,制造出一种纪录片式的效果,从而暴露了所谓“纪实性”叙事的本质。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九):你看喜剧,我看悲剧。

  偶然再次看到《三毛从军记》,发现现在市场上的喜剧根本就是苍白无力的。

  我喜欢的电影有这么几点,荒诞,黑色,睿智,讽刺。所谓讽刺就是看不出来是在讽刺为佳。《三毛》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而且很后现代的风格,拼贴,解构,

  这是一部拼贴似的电影,各种桥段,在这里都显得那样合适。影片开头,警察追逐三毛的戏就十分经典,背景音乐配的是《在山魔王的宫殿里》,要知道这段音乐被应用于很多电影里,包括剪辑大师大卫芬奇2010年的《社交网络》,以及后来的宁浩《黄金大劫案》都采用了这段音乐。可曾想很早的《三毛》早已拿来作为电影插曲了。

  荒诞

  人撞破玻璃,留下一个人形。人被炸飞,最后在天上闪一下。因气愤嘴巴里冒出火焰……等等。人们对于这些往往报以大笑,但仅仅是因为它的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规。荒诞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不仅是因为这种手法的超现实,更能抓住人心,还因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通过将他荒诞化,才能呈现在大众眼前。

  三毛幻想着自己成了岳武穆,导演用戏曲的手法表现出来。之后三毛又幻想着娶了媳妇,还生了小三毛。影片这样的幻想比比皆是。导演甚至还专门分出一个章节“半梦半醒”来展现三毛的幻想。

  黑色

  黑色往往带着自嘲与反讽。将最严肃的事情拿来调侃。影片处处都是黑色电影的痕迹。旁白,模仿纪录片似的镜头,还有葬礼上喜庆的配乐,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对白……不计其数。这些黑色幽默构成了整部电影对于小人物命运的探讨。

  值得提一点的是,影片在描写日本人时,将他们描述成毫无智商的低能,而我们的英勇便由此呈现了。这是影片需要的表现手法,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此后的中国电影,电视剧好像都沉浸在这种意淫之中。

  小把戏

  一段经典旁白:再议,就是再议论议论,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权衡权衡,再比较比较,再考虑考虑,再观察观察,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等等等等....

  “再议”让牛师长延误军情,成了替罪羊。牛师长与三毛的对话可以作为全篇的一个主题。也就是小人物的悲剧,牛师长反复问三毛谁是小把戏,师长,司令,委员长?三毛只是一个普通小兵,当然说自己是小把戏。可是牛师长说这不对,他才是小把戏。最后,两人喝了就冒出一句:“我们都是小把戏。”而后,牛师长饮弹自尽。

  这样的桥段,其实就是导演故意安排的。意在给观众抛出一个问题,谁是小把戏?

  三毛为什么从军,因为他想成为岳武穆。大人物说:“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小人物三毛明白了,他就是华盛顿,就是岳武穆,只不过是那无数的,无名的之一。这是悲哀的,也是小人物注定的命运。

  喜剧?悲剧!

  影片结尾,三毛徘徊在无数牺牲者的墓碑前,不知何去何从。旁白念叨:三毛结束他的军旅生涯,等待他的是……旁白就此打住。许久,三毛流泪说了一句:“完了。”完了,真的完了。一语双关。既是影片黑色幽默的一部分,意味着影片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三毛这样的小人物彻底被历史的遗忘。一句完了,导演将我们从荒诞的故事里狠狠的拽回现实。就像是如梦初醒。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十):真实的框架下的儿童,喜剧

  从儿童电网的角度看,这部电影是中国大陆拍的唯一一部及抗日,儿童,喜剧于一体的电影,背景很真实,面对着已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机械化步兵师团,中国军队无助而又悲壮的抵抗,我想毕竟是一部儿童电影不能反映得太血腥,但又不乏真实性,比起近些年来的,及小兵张嘎之类的抗日剧要强很多,因为它告诉孩子们战争的残酷性,炮弹落下后会把人炸得血肉横飞,而不是想过家家那样的好玩,当然夸张的手法在本片中集中的运用,产生了很多的黑色幽默,让孩子们看了觉得搞笑,但仅仅是搞笑,不是好玩,因为我想孩子们应该不会觉得日军笨到跟个小丑一样,那都是主人公三毛杜撰出来的,就像影评里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可这样表现出喜剧的一面,又跟残酷的现实对立了,这就像英国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电影一样,笑中带泪,泪中有笑,这才是经典之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毛从军记》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