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精灵》是一部由拉加·高斯内尔执导,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 / 杰玛·梅斯 / 汉克·阿扎利亚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画 / 奇幻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精灵》观后感(一):《蓝精灵》:正宗的《喜羊羊和灰太狼》
儿时的动画片,如今已成为儿子的动画片。说实话,除了这堆蓝色小人的形象以外,已经不记得其它。甚至于一直误以为格格巫是个巫婆,才发现原来是个男巫。此次3D版的真假结合,要说看的是回忆,其实看的是新鲜。不管剧情好不好看,家里要是真能养上几只如此小人儿还是挺好玩的。就算不了解蓝精灵的历史剧情也没关系,只要看过《喜羊羊和灰太狼》,其中的人物关系也会了解个大概。一个发明家的老精灵(慢羊羊)带着一帮小精灵(小羊们),和只有一只女精灵(美羊羊),常年不休你来我往的对抗格格巫(灰太狼)。至于小精灵和小羊们谁跟谁如何对号入座,就请更有深入研究的影者们详细解析吧。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煞有介事的演绎了一段蓝精灵原创者的详细背景。看似无关紧要的的剧情,实则是在敬告时下美国沉迷于《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众多粉丝们,比利时人才是原创,而不是被渲染成搞“文化侵蚀”的中国人。另外也顺便警告一下中国人,请尊重原创。其实,如果米国人真的这么重视原创的话,也应该在《变型金刚》里告诉大家一下,这是日本人发明的。
据说迪斯尼已经买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形象版权,把他们的东西又卖给他们,这个可以做。但我们在做买卖的同时更应该分清,哪些东西可以卖钱,哪些东西是无价宝,如果一切事物都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话,那人类就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了。
《蓝精灵》观后感(二):简单的小动画
有一首真的不算好听的歌曲,嗯,的确是你走出电影院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哼,不管是在心里还是哼出声。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美国人总是很自然很成功地在他们的电影表现得很美国。
蓝精灵爸爸和人类爸爸。蓝精灵家庭和人类家庭。
看到被蓝精灵整理得如花园般灿烂美丽的房间,看到可爱又温馨的婴儿房,我很开心。看到两个爸爸一起喝着咖啡。
蓝精灵快乐得仿佛幼稚。他们的快乐仿佛没有逻辑。但是带给他们快乐的是快乐的信仰。人类世界速度很快,人们在做着一些本末倒置的选择。或者是舍本逐末的。比如为了升职放弃脉脉爱情,拳拳亲情,比如为了住上大房子把与家人的距离拉得更大,比如很多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
3D效果不错。格格巫挺可爱的,大坏蛋总是有个单纯而可爱遥不可及的梦想。有梦想的孩子都是好孩子。真正聪明的是那只猫,当然还有那首简单易上口的小曲调。
《蓝精灵》观后感(三):善良、勇敢、坚强------人类永恒的主题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这部电影
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格格巫的出现
则是表现人性中恶的一面
但最终
邪不胜正
美好的东西
不分国界
不分时间
一直都是人们所竭力追求的
我想
所以
尤其是在发展中的国家
所以
真心的希望
所有的导演
能够少做一些无意义的
这样
有时候
真的不是自己想崇洋媚外
只是有些东西
是不是更加应该去坚守那一份美好呢
《蓝精灵》观后感(四):不如你我 好好游荡在这世界
纵使心有千结,也不要在意那么多,不要口出恶言。即使一直攀上去,也是为了去想去的地方,一个更恣意的去处。笑的欢,说难得一致的乐子,调侃和吃喝。
肆意和勇敢都不好,凡事有度,爱情最勇气可嘉,尚大体有勇无谋。现司法制度尚好,不关乎我们渺小游走。还好惜命胆小,更悉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
蓝精灵住在自己的小蘑菇里,他们问那些人类,为什么你们要换大蘑菇,你们那样不是离得更远。
故事中的精灵像是指代性的词语,就好像说希望、爱、友谊。倘若一定要给自己一个为了这电影走进电影院的理由,那就可以说是,我愿意重拾或重温,小时候那么坚信的东西。
《蓝精灵》观后感(五):I say"I like this film not from my brain but from my hear"
第一次在地铁广告里看到这部电影的预告片,有种突然想尖叫的惊喜,不敢相信屏幕上那与记忆中的形象纤毫不差的可爱精灵真的又重回我们身边。
不需要知道电影将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也没有寄期望于好莱坞的造梦大师会有多么新鲜的技巧。不需要任何理由,当蓝爸爸,蓝妹妹,聪聪,笨笨,厌厌.......那一群蓝色精灵的形象出现在眼前,我就急切期待着去影院赴这个约会了。
蓝精灵的故事从来不复杂,时隔多年,忘记了所有的细节,我依然可以告诉你,蓝精灵就是讲述一帮住在遥远大森林里面的可爱的蓝精灵在他们的爸爸--蓝爸爸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斗败坏巫师--格格巫和格格巫的猫的故事
同样是3D数字电影,没有机器人,没有变形,没有打斗,没有奇幻的大场面,英文原版中文字幕,可是满影院里充满了孩子的笑声和紧张之处的吸气声,还需要说什么呢?难道一部动画片,不是本来就应该如此吗?
3D只是它的噱头吧,谁让这个时代的电影不来点立体就上不了档次呢。至于故事,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蓝爸爸一定会带着孩子们打败格格巫,无论他们遇到的情境多么惊险,而电影里的好人一定有好报,你也是如此吧。但是为什么从头到尾,就能那么屏息静气,该笑的时候笑,该感动的时候就湿了眼角呢。我才不要去想,为什么,这就是告诉我,起码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动画片,一部我花了一百块钱坐进电影院看完觉得值的电影。
好莱坞式的煽情,即使在他的动画片里也从来不会少。“never give up of your family"--原来从小就受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无论是自作聪明的聪聪,总是惹麻烦的笨笨,凡事发牢骚的厌厌,还是格格巫造出来离间蓝精灵家庭的蓝妹妹.....每个蓝精灵都不完美,每个蓝精灵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惹了或大或小的麻烦,可是,他们的大家庭总是那么和美,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不会抛弃任何一个成员。
lue moon--这个电影基于原故事基础上的新创意点个人觉得很成功,当历经磨难的蓝精灵们用魔法再次呼唤出蓝月亮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激动地低声惊叹了,好幼稚可笑吧,呵呵。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植入式广告当然不可或缺。可是,当看着厌厌依偎在M&M豆豆的臂弯里倾诉心声的时候,你会责怪甚至厌恶吗?当然不会,那是多么逗人的画面呀。
know what you should do not from your brain but from your heart.
o,I say "I like this film" not from my brain but from my hear.
也许有些90后或者更小的小朋友以前没有见过蓝精灵,电影结束后听着周围一阵阵的感叹”好可爱呀“,我觉得自己好幸运,曾经有这样一群精灵陪伴过自己的童年。
生命中最珍贵的也不过几个瞬间,如果曾经拥有并曾经珍惜,已经是一种幸福。
一直看到结束字幕出来后格格巫对着我们叫”what are you looking at"然后用魔法棒对着我们喷射出精灵药水,哈哈哈叫着从座位上跳起来,哼着可爱的蓝精灵工作之歌走出影院。喜欢这部电影,但我并不期待有蓝精灵2,3...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嘿嘿,你哼出的是否也是那快乐的旋律,脑子里闪过的是否也是大森林里一群忙碌可爱的蓝色身影呢?
《蓝精灵》观后感(六):对我来说特殊的电影
其实属于看的比较晚的一批,昨天晚上才去看。
某天我问她:小时候听过蓝精灵的磁带没有?她说:听过。
我就偷笑着悄悄的去买票了。
我似乎小时候跟她做过很多同样的事情,有过类似同样的喜好。如果说巧合,为什么跟其他人没有这种感觉。
一个外表看起来有点强悍的女人。在看到格格man出现的时候,会有手挡住眼睛。看见蓝精灵从高处跳下来的时候,会伸手去接住它们。
约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多希望电影中可以出现这样的对白:“所有在荧幕前的人,请握住跟你一起来看电影的人的手。。。”那样我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去握住她的手了。
电影本身属于那种中规中矩,看到开头,猜到结尾那种。我们会猜到一直捣乱的笨笨在最后的结尾会发挥出主角效力。
但是,导演也许就是追求这样一种直白啊。我看完之后,除了格格巫的红裤子之外,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小时候的蓝精灵,陪我度过了一个个家里只有一人的夜晚。长大后的蓝精灵,也许可以再次把身边这个女孩带给我。
出了影院,跟她一起哼着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的感觉呢。
正如很多人说的,心灵扭曲过的就不要看了。大家都曾经被当年这个2D的时代感动过。干嘛非得要求3D的忧国忧民呢。
送她回家后,她有传信息过来说她又犹豫纠结了。。。我想不出剧中哪句话可以安慰她。
lue moon , I love you。
《蓝精灵》观后感(七):蓝精灵告诉我们的事情。
在上海看完《蓝精灵》。好多小朋友都在蓝精灵回家时哭着喊:“爸爸蓝精灵走了。”看的时候我也哭了。我想这就是中国的反达尔文动画(喜羊羊)永远所无法给小朋友的感动和教育意义。
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对于蓝精灵的记忆,仅剩一首耳熟能详但唱不完整的一首歌。那些住在小蘑菇里的蓝精灵们,这次通过电影,再次告诉我那些遗忘的感动。
这是一群团结的蓝精灵。当格格巫发现蓝精灵的时候,蓝精灵们正准备过蓝月亮节,这突如其来的坏蛋让蓝精灵们逃到了森林里。这所表现的并不是一种懦弱,而是更好的保护自己,不让责任心重的蓝爸爸担心。当后来蓝爸爸被抓住时,聪聪带来了整个村子的蓝精灵来对抗格格巫,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而战,即使是那么的弱小。
影片中有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笨笨,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笨笨总是笨笨的闯祸,大家多多少少有些不待见他,包括蓝爸爸也有一些对他的不信任。但是最后笨笨却抓住了格格巫的法杖,战胜了格格巫保护了家人。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像笨笨一样的孩子,他们身上背负了太多家长的期望。考清华北大的孩子毕竟是少数的,能飞黄腾达的孩子也是少数的,能拿什么什么第一三好学生的孩子也是少数的。当这些笨笨的孩子达不到这些期望的时候,我希望所有的家长,能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如其他蓝精灵对笨笨一般的,无限的宽容和信任,你的孩子,有一天一定也会成为英雄的。只要你相信他,宽容他,爱他。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个爱家的男人,他努力的工作,给予妻子更好的生活。却忘了妻子心中的感受。这群的蓝精灵的闯入,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更加明白“家”的含义。“房子太大了,两个人的距离就更远了。”我太爱这句台词,给这个世界狠狠的一耳光。
《蓝精灵》观后感(八):欢乐的蓝精灵
周二晚上和老公一起去看了蓝精灵,小小的剧院里,一大半都是12岁以下的小朋友。其实,这是部典型的好莱坞动画大片模式:一群正义的小精灵,被坏透了的格格巫追杀,误入人类世界,误打误撞遇见了在事业瓶颈期的男主角,经过一系列的误解,相处,感动,斗争,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小精灵们回到了自己的森林。是那种在看了开头就会猜到过程和结尾的片子,甚至桥段都能猜的差一不二。其中的一些搞笑桥段,也让我这种好莱坞动画大片迷不怎么欢乐起来。但是自从电影开播,周边就笑声不断,这些小朋友们全程笑的前仰后合,连蹬带踹,我还听到后面的不到10岁的小朋友和他妈妈说过两天要他妈妈再带他来看一次。
一开始,我还觉得身边吵吵闹闹的很烦,但是渐渐的,我也融入到了这种欢乐之中。孩子们的欢乐真的很简单!跟着孩子们一起笑的时候,才发现,哦,原来这些桥段真的很搞笑!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不和他们一起看的时候,就感受不到这种欢乐呢?
不知道有多久,就已经失去了这种放肆的欢乐。之所以说放肆,是因为这种欢乐是无所顾忌的,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会笑出来的,是不用特意给任何人表现的笑,是不必看别人脸色的笑。不知道这种欢乐上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至少,我现在回忆不起来。
上周末在家看电视,看到一个很老的国产动画短片,叫超级肥皂。整个动画没有对白,只有简笔画似的图像和简单的音乐。讲的是一个卖肥皂的,他卖的肥皂可以把任何的衣服,任何的东西都洗成白色。大家争相购买,纷纷把自己的衣服染白。到最后,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白色,连送亲的队伍也变成了白色,送亲的脚步也开始变得沉闷,整个世界的气氛也变得凝重。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穿着花衣服的小女孩,蹦蹦跳跳的,大家眼前一亮,全都跟着这个小女孩。原来这个小女孩是肥皂商的女儿,肥皂商现在开始卖起彩色肥皂了,大家又纷纷购买起彩色肥皂,世界又变得靓丽了起来,人们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其实小时候就看过这个短片,当时只当个乐子看。现在细细回想,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曾经购买过白色肥皂的人。因为工作,因为金钱,因为社会地位,因为种种我们追求的东西,也许是我们真的需要的,也许就是看别人有,所以我们也要追求。我们渐渐的在用白色肥皂把自己一遍一遍的刷洗,把自己变得和这个社会的苍白一致,我们的脚步也变得低沉,我们的心情也变得凝重。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们渐渐失去了童年那种简单的欢乐。听到影院里面孩子的笑声,觉得好熟悉,又好陌生。当我们发现的时候,我们又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买彩色肥皂。动画里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可以跟着小女孩找到彩色肥皂,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能找到这个彩色的小女孩呢?影院里的笑声,仿佛像那个彩色的小女孩,一下子让我看到了彩色肥皂的方向!为什么我们不放下心里负担,痛痛快快的去享受生活,痛痛快快去放肆大笑呢?
《蓝精灵》观后感(九):怎么了
被冠以“承载了70后80后两代人集体回忆”的动画片改编电影《蓝精灵》终于在8月10日正式在内地公映了。尽管和上周的《哈利·波特7(下)》一样主打的是“情怀牌”,但《蓝精灵》却不幸没能掌握取悦媒体的路子,从而不幸沦为了某些媒体和影评人自我满足的牺牲品。为什么要这么说?上网搜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骂《蓝精灵》“剧情弱智、毫无灵魂、玷污童年记忆”几乎已经成了主流论调,更可笑的是,很多媒体和影评人为了显示自己见多识广,集体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蓝精灵的八卦上,什么“蓝精灵象征着共产主义”、“蓝爸爸是马克思的化身”、“蓝精灵带有歧视女性的男权主义色彩”等等等等……如果说《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那么《蓝精灵》则让内地的电影评论家们集体看见了百度百科,很多媒体和影评人对这些百度来的蓝精灵段子津津乐道,不但不嫌费劲的反复念叨,还称“蓝精灵背后的故事要比《蓝精灵》电影精彩的多!”,面对这样的大场面,我想是时候来为《蓝精灵》说上一句公道话了。
事实上纵然《蓝精灵》并没有什么惊人的造诣,但绝对保持了好莱坞动画片的制作水准,无论是对蓝精灵由2D转3D的重新设计,还是简单欢乐、寓教于乐的剧情,抑或是蓝精灵的配音和真人演员的阵容,都拥有着好莱坞高质量动画片的水准。打个比方的话,可以说《蓝精灵》在剧情上是动画版的《小鬼当家》,制作上是mini版的《阿凡达》,“卖萌”与“犯贱”的程度上则堪称美国版《喜羊羊与灰太狼》。总而言之,《蓝精灵》绝对是一部适合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去看动画片,因为它不仅能让孩子看的开心,还能免除掉家长陪孩子看《赛尔号》时产生的苦闷。
尽管被媒体指责是“看了开头就猜得到结局”的低幼动画,但事实上《蓝精灵》不仅保持了好莱坞动画中共有的精彩动作场面,还充满着生动可爱的小细节。“三个苹果”高的蓝精灵们不慎通过神秘隧道穿越到了纽约市,又阴差阳错的寄居在了一对年轻夫妇的家中。这些机灵的大眼睛小家伙,与人类擦出了火花,先是蓝精灵笨笨通过不断“卖萌”博取了女主角的喜爱,继而又和男主角一起演出了一场摇滚版“蓝精灵”之歌;蓝妹妹也在摇滚大妞凯蒂·派瑞的配音下摆脱了柔弱无骨的小模样,出落成了一个敢于和阿兹猫斗智斗勇的辣妹;蓝爸爸带领着流落纽约的蓝精灵们没头没脑的在众多富有代表性的场景间跑来跑去,时代广场的大苹果、中央公园的魔法泉,连出租车上的广告都是百老汇著名的“蓝人表演”;蓝妹妹对着商场里芭比娃娃的裙子大呼小叫;什么都烦的厌厌则意外爱上了M&M 巧克力豆的大玩偶,躺在玩偶怀里说什么都不肯走;勇勇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展示了蓝精灵帽子的“降落伞”功能;知识渊博的聪聪面对google的强大搜索功能也瞠目结舌。更有趣的是,在影片的结尾,蓝精灵们通过努力回到了蘑菇村,他们把在纽约的所见所闻都应用到了对蘑菇村的建设上去,聪聪设计了“摩天蘑菇楼”,笨笨、勇勇和厌厌组了个摇滚乐队天天演出,巧手的蓝精灵给厌厌缝了一个M&M 玩偶,有一天他坐着马车和玩偶结婚了,而蓝妹妹虽然依然只有一条裙子,但蘑菇村村口模仿自由女神像建起的“自由蓝妹妹”已经足够满足她的虚荣心了。
在卖萌犯贱追逐打闹的同时,《蓝精灵》也像所有美国家庭喜剧一样,有着抚慰孩子心灵,辅导孩子成长的深远意义。影片中,总是摔跤,什么都做不好的笨笨有着一颗渴望被重视的心,然而蓝爸爸每次都将他留在家里看家,表面上他已经习惯这样的状态,但内心的自卑感却越来越深,直到他在纽约学会了打架子鼓,直到他无意帮男主角发出了那封“蓝月亮”的广告邮件,直到与格格巫的大决战中,他飞身抓住了魔法棒,这一次他没有摔倒,而是成了全体蓝精灵中的大英雄。这样的情节,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孩子们最好的励志故事,它像个贴心的好朋友一般,安慰着孩子心中很难被家长察觉到的地方。同时,《蓝精灵》也给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上了一课,影片中为工作忙的焦头烂额的男主角,在蓝爸爸的开导下终于成长为了一个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的真正的父亲,而蓝妹妹一句再简单不过的“大房子只会让你们离的更远”,也是为了告诉现在的年轻人,生活中家庭和爱情永远比物质更重要。
面对如此种种精心安排的趣味细节和用心良苦的教育意义,还有技术团队挖空心思为蓝精灵们打造的“萌”态,我觉得《蓝精灵》在面对那些张牙舞爪的指责时完全有实力理直气壮的反问一句:“剧情幼稚又怎么了?”。事实上,“剧情幼稚”的《蓝精灵》恰恰影射出了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电影除了在技术水平与行业成熟度上有着很大差距之外,在意识形态上更存在着的巨大的鸿沟。我们或许可以瞧不起好莱坞批量生产毫无个性的三俗家庭喜剧,但不得不承认,每一部批量生产的家庭片都拥有的那个独一无二的、简单又深刻的、毫无说教意味却能让人反思的人生道理,确实让中国电影望尘莫及。我们的电影人就像我们的媒体和影评人一般,常常陷入某种充满小资产阶级情怀的自high之中,却无法跳到意识的怪圈之外,无法以更宏观的视角,去更简单的审视人生。这种狭隘的意识形态,不仅仅造就了“《蓝精灵》是烂片”的悲剧,更造就了“中国需要文艺片”和“中国导演要掌握剪辑权”的悲剧。(文/宋小卡)
来自网易
《蓝精灵》观后感(十):看童年怎样苏醒
电影院的观众六四开,大人比孩子多。这部电影,更像是孩子陪家长在怀旧。身边一位年轻的母亲时不时地做着实时解说,一边问:看懂了吗看懂了吗?两三岁的小伙子使劲儿地点点头——没有背景知识,并不妨碍拥抱快乐。
所以,事实证明,最合“老少咸宜”这个标准的,就只有动画片。大家一起肆无忌惮地开怀,直到散场灯亮,也还有那么多人一齐等到片尾“彩蛋”结束才肯离开。
你有没有觉得这是对童年的一次集体致敬呢?也许很多人只能记起“蓝爸爸”“蓝妹妹”“格格巫”和“阿兹猫”的名字,却淡忘了故事是怎么讲的。但伴着“啦啦”歌,是不是那些记忆就慢慢醒过来了呢?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这是我好喜欢的一句话。是的,每个人心里永远都有一个孩子。
别夸口你已经历经沧海,别抱怨你已经身心疲倦——不管怎么样,他一定都在。别说找不见他,人家只是顽皮地跟你躲了个猫猫。
.谁还记得那个开场白:这里是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祖,巴巴拉拉……
labla,大概就是从那来的吧。
o,你还记得属于你童年的那几句咒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