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是一部由Heidi Ewing / Alex Gibney / Rach执导,Sammuel Soifer / Zoe Sloane / Carl Alleyn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经济学》影评(一):经济学+魔鬼化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书里也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作者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他将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幕后制作
《魔鬼经济学》是经济学鬼才史蒂芬列维特和畅销书作家史蒂芬都伯纳的联袂之作,自2005年4月在美国出版就荣登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是2005年第一财经畅销书。这部同名纪录片正是根据本书而拍摄的,由包括阿莱克斯·吉布内和摩根·斯普尔洛克在内的五位导演共同完成。
《魔鬼经济学》影评(二):CUTE
Overall, it's cute.
ix directors for one movie.
On the plus side, it's interesting to see how different directors present the economic question in a distinctively entertaining way.
On the down side, the movie is segmented, absent smooth transitions and a unifying genre.
If you have no patience for the original book and care less about detailed corroborating evidence, this movie is a good alternative.
这个片子最大缺点就是太散,总共有6个导演,5个制作团队来完成:
1. Intro & Transitional Segments (including Real Estate, Parenting, Cheating, Cause & Effect, Incentives) 1 director
2. A Roshanda by Any Other Name 1 director
3. Pure Corruption 1 director
4. It’s Not Always A Wonderful Life 1 director
5. Can you bribe a 9th grader to succeed? 2 directors
0. Real Estate
Does real estate agent really represent your interest?
Incentives matter!!! If you can figure out what people’s incentives are, you have a good chance of guessing how they are going to behave.
1. Parenting (4’26’’-)
Levitt explains what he does in research: to figure out tricky ways to get a causality.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causality and correlation.
2. A Roshanda by Any Other Name
(莎翁名句: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出自原书第六章)
Does name matter? Does name define your destiny?
Resume experiment: African American names vs. White names
View point: Name may not define your destiny but it can dictate the ways other ppl perceive you.
3. Cheating
Teachers could cheat.
4. Pure Corruption (24’20’’-47’48’’)
Corruption in the Sumo World with reference to Bernie Madoff (corruption in the realm of high finances)
*误译:S.E.C (not S.C.C)
很像犯罪纪实片,有点故弄玄虚之感。本可以独立成片的题材,过短而语嫣不详。日本文化对于西方观众/读者本身具有神秘吸引力。也提到了日本和美国媒体的self-censorship,有一定自我批判的意味。
Levitt: The only way to combat corruption is to change rules and undo corruption incentives, unleash more 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to develop strong protections for whistle blowers.
5. Cause & Effect (47’49’’-49’10’’)
Does ice cream cause polio?
6. It’s Not Always a Wonderful Life (出自原书第四章)
Reasons why crime rates drop considerably in the 1990s?
6 most popular explanations (with authors’ verdict): More innovative policing (0%), harsher criminal policing (30%), changes in the crack market (15%), increase gun control, a strong economy, more police on the street (the last three about 10% in total).
(具体怎么得到这些数字的没有解释,这也许是有经济学家批评两位作者是在描述计量经济学的原因,原书中是不是也没有解释?)
Almost half of the drop left unexplained. Levitt’s answer: Roe vs. Wade (the legalized abortion in 1970s)
Unwanted children were not bor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legalized abortion”
书出版之后Boston Fed的经济学家指出Levitt原论文中的统计错误,改正这些错误后不能得到堕胎合法化是犯罪率降低原因的结论。Levitt回应,Boston Fed经济学家的改正由于存在严重的衰减偏误(attenuation bias)也是有缺陷的,改正自己原文的错误后,流产和犯罪之间的联系较弱,但仍然统计显著。Boston Fed的那两位经济学家很快提供了反驳:即使使用Levitt建议的方法来分析数据,该数据不显示流产率和犯罪率呈正相关关系。他们很快指出,这并不否定Levitt的论文,并强调由于该数据是如此混乱和不完整,很可能甚至是无法证明或反驳Levitt他们的结论。
7. Incentives
How Levitt failed to potty-train his daughter with her favorite M&M chocolates within three days.
8. Can a 9th grader be bribed to succeed?
Interesting (but costly) experiment again!
观感:This is the most touching part of the movie and it sort of resonates with the segment on Parenting. But again the authors’ view on parents’ role in a child’s growth is ambiguous.
《魔鬼经济学》影评(四):此片反传统,中字难做,望大家支持啊
字幕终于做完了~~
不过IMDb的评分并不高,可能是因为当中的观点尚存在不全面甚至偏颇的地方(但我猜这正是作者的本意),也应该得罪了不少人……
http://shooter.cn/xml/sub/168/168084.xml
《魔鬼经济学》影评(五):你做过弊吗?
假象蒙蔽我们双眼,让我们看不到舞弊事情, 让我们觉得我们的经济体是个理性的体制, 市场自由,对所有人开放,事实上,操控市场和比赛是门好生意,因为作弊只有少数人知道。
《魔鬼经济学》,中间一度想睡着(创业累,没钱买空调,都是给热的,hhhh),同时也代表这个也跨过我的知识领域,是有一点难度的,但是好在每个章节的例子都好有趣,前段时间了解一本叫《自私的基因》的书,异曲同工之妙,理性的体系VS适者生存的基因,到底是根正苗红,还是内有隐藏?
父母给孩子取名字,好的名字能让其一帆风顺,坏的名字就能倒霉一辈子吗?在美国,黑人(Molique、Nayshan)和白人(Jake、Mary)在取名字上有明显的印记,调查显示相同内容的简历,黑人名字比白人名字少收33%的面试通知,也就是说一个白人找工作要10周,同等条件的黑人则要15周,失业要多5周。让我想起上学的时候,小明一直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人,因为他好忙,每天都会出现在课堂各种不同的场景里。
说到课堂,你在学校读书时作弊过吗? 想当年作弊情形依旧仿佛昨日,那年不知夏天还是冬天,反正是语文考试,有一道加分题,默写两首课外学习的古诗,我只会《江雪》,恰好同桌只会《忆江南》,我们两加起来就有两首了,在偷瞄到对方的试卷后,相视一眼,我们默契地实施了明知故犯的 ⌈作弊⌋,为的就是想把分数拉高点。到现在都记得那两首古诗,可见那次惊险经历有多“刺激”。日本相扑界有两个词特逗的,⌈本音⌋、⌈建前⌋,本音表示真相,但在取悦观众的表面背后,其实存在舞弊,如果揭开本音就会引起不安,处在一种极度不信任的状态,这种不信任产生解体,而这些社会顶层的代表事物的人和机构,掌握着经济体系的舵,操控着看不到的交易,如果金字塔由成千上万的金钱堆砌而成,那由下至上的面额一定越来越高。想到有人说过,每天看新闻联播基本就废了,了解的都是被画过妆的“假象”。
如果为了三岁小孩能学会在尿盆里尿尿,每次做对了就给巧克力豆,最后她尿一滴就找你要糖,然后她就变成一个可以睡衣控制尿尿的高手;对九年级学生做实验,月考进步相应给与金钱奖励,这个项目让额外35-50%的学生过了九年级,过级率5-7%增幅。纪录片中这样的激励方式,我保持怀疑,不是很认同。似乎将外在激励多重于内在激励了,前一段读过《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是构建体验、唤起情绪的独特方式,激发人们参与艰苦工作的强效工具,游戏四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主动选择艰苦的工作时,就会享受这种刺激和激励的乐趣。强烈投入的状态说不定比获胜的满足感更令人愉悦,这样的心流(flow)状态着实令人着迷的。艰苦的乐趣堆情绪还有一项更重的好处:自豪(fiero),自豪这种情感,最初让人产生了离开洞穴,征服世界的欲望,它是一种客服挑战、赢得战斗、击溃危险的渴望。
尾篇我看了三遍,试图从中找出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所有篇章的关联线,谈到挑战传统观点的方法,我没看出方法具体是什么,就这一点上,我对这本书是有兴趣的。但是06年出版的书,和10年上映的纪录片,他们的部分观点在现在看来似乎不是太对,whatever,在问全然不同的问题上,在已知却不是人人想的那样的事情上,是有启发性的,就像这两句话”A thing worth having is worth cheating for”、 “If you ara not cheating,you are not trying”,我不在为小学那次作弊感到羞耻,换个角度来想,世界真有趣。
《魔鬼经济学》影评(六):撕开野鸡的假面具,还原世界真面目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9日,
2017年诺贝尔奖中的最后一个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
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理查德·H·泰勒获得殊荣。
经济学,
它跟随着社会的脚步
不断变化和前进,
总结出一套体系。
而这套体系,
却常被嘲笑为“投机取巧”。
美国纪录片
《魔鬼经济学》
用独特的角度和别开生面的表达,
向大家叙述了一个个
“反传统智慧”的事实:
这个世界,
并不像你所想的那么理所当然。
1、你的名字与你的人生,毫无关系!
我们从小吃的老婆饼、扬州炒饭、瑞士鸡翅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毫无关联的地名或者人名,配上物美价廉的小食,简单易记还朗朗上口。
这些小食那么多年来都经久不衰而且广受人们欢迎,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特别的名字,使得这些本来普通的食物,多了一层经典又独特的意义。
但是一个人的名字真的会与他人生的成就所挂钩吗?美国有一个母亲,希望给女儿改名为《天才老爹》中她最喜欢的角色:Tempestt。
可是没文化又懒得查字典的母亲,最后给孩子取了一个读音相似,但是意义却完全不一样的名字:Temptress(妖妇)。孩子从青少年麻烦不断,青少年阶段未结束,已经面临蹲大牢的窘境。
传统思维会认为:“呵呵,这样的名字能有什么好人生?”但是媒体发现,Temptress的家庭才是她糟糕人生的罪魁祸首。
父母终日游手好闲、家无宁日,贫穷、不安、争吵的氛围终日围绕在Temptress的身边,所以才会让她向外寻求存在感,走上犯罪之路。
名字的确承载着家庭对于新生命的美好祝愿,某程度上更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一种心理暗示——但是这并不是许多不称职父母的借口。
真正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的,除了他自身的奋斗,成长的氛围也尤为关键。
而名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为零。
2、学校给学霸现金奖励,还能坐悍马兜风?
美国有一所高中,为了激励学生,承诺每个学生,只要他们的学科达到了“C”等级或以上,就会获得现金和坐豪车兜风的奖励。
传统的思维第一反应通常是:什么?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什么要进行物质奖励?这样的举动会让孩子们的学习动机不纯!
然而仔细一想,如果通过这种“设计激励机制”,能够让孩子产生主观能动性,学习成绩提高,完成阶段性的胜利,对于孩子、父母和学校百利而无一害。
“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固然没错,可是当惰性和忙碌成为限制人们发展的桎梏时,这种机制何尝不是一种“优化再生”的尝试?
3、总有野鸡给自己加戏,记得别给他们舞台
但是魔鬼经济学的逻辑可以应用到每一个犄角旮旯吗?显然不能,设计激励机制并不是对每一个孩子都有效。
毕竟青少年为了哗众取宠,是会“视金钱如粪土”的生物。
可见在任何的机制与模式中,“人”是最大的变数与不可控因素,这就说明了社会在采取算法措施时,需要顾及到尽可能多的意外与特殊原因。
这更是经济学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换句话说,这部纪录片就是“你以为你所以为的世界就是你所以为的吗?当然不!”的戏谑解释版。
而无论是哪种解释,都只是为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当人们的认知和事实,真的实现“误差最小化”甚至统一的那天,或许经济学就又是另一番解读的角度了。
——————————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DOCO热纪录 | ID: docochina
知乎 | 豆瓣 | 爱奇艺 | Bilibili 平台均已入驻!
官方APP:DOCO热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