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是一部由杰瑞米·德桑 / 安迪·尼曼执导,马丁·弗瑞曼 / 乔治·麦凯 / 安迪·尼曼主演的一部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鬼故事》观后感(一):《纽约时报》影评:烂番茄指数比影片本身更让人可怕的《鬼故事》......
作者: JEANNETTE CATSOULIS
翻译:界境
《鬼故事》中的马丁 · 弗里曼(Martin Freeman)图片来源:IFC IFC MIDNIGHT《鬼故事》制片组把英国同名舞台剧搬上大荧幕,烂番茄爆裂式的高分指数比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更让人震惊。
电影是根据2010年的英国舞台剧改编,由杰里米 · 戴森(Jeremy Dyson )和安迪 · 尼曼 (Andy Nyman)编剧和执导的,这部电影的主角古德曼教授由安迪 · 尼曼 (Andy Nyman)出演,揭露了超自然现象和其中奇幻虚假的真相。 故事开始是由一盘神秘的录音带指引主角去调查三个据说是超自然现象的受害者:被遗弃的避难所守夜人(保罗 · 怀特豪斯Paul Whitehouse饰演) ; 认为自己看到了鬼怪的焦躁不安的年轻人(亚历克斯 · 罗瑟Alex Lawther 饰演) ,; 认为自己被幽灵缠身的有钱鳏夫(马丁 · 弗里曼饰演)。
《鬼故事》电影预告片(来源:IFC MIDNIGHT )每一个故事只是令人困惑的恐惧的简单描述,故事叙事的框架往往在结尾都显得十分松散。
鳏夫给一个看不到脸的怪胎婴儿喂养狗食,年轻人和父母之间的剑拔弩张的不稳定性要比引发恐惧的“鬼怪”更焦灼不安。 而主角古德曼反复提及的反犹太主义观点没有得到清晰性的深究。
在英格兰约克郡拍摄的《鬼故事》让人感到幽闭和压抑,它的黑暗和压抑:时而传来哭泣声的地下隧道,潮湿难耐的地下室,恐怖外形的拖车,这些元素都让观众的眼睛和内心倍受煎熬。
“幽灵们”在电影中仿佛试图把他们的手指伸向古德曼。
而至于个中每一个“手指”的故事缘由,
对不起,你必须看到最后才能知晓。
《鬼故事》虽然是恐怖片,但恐怖元素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剧情。与其说它是鬼片,不如说是剧情片或者悬疑片。
电影有一定的悬疑感,也有一点点烧脑,但是导演没有刻意拍得让人看不懂,取而代之的是拍得比较通俗易懂,让人看一遍就能看懂大概是怎样一个故事。
电影中,古德曼受卡梅伦所托去调查了三个灵异事件,当事人分别是守夜人托尼、少年里夫金德、中年男子麦克。
因为看片的时候没有太过用心,看完才知道是这样的故事,于是,想到了看的过程中我自己注意到的几处细节,跟大家分享一下。
细节二:海天一色’的景象,有可能为了形容古德曼已分不清真假,分不清真实与镜像的处境
细节三:一个人在医院里,冰冷的器械和瓶瓶罐罐,朋友缺失,亲人缺失
细节六:总是停不下的水滴声=吊瓶液,以及总是响起来的药片撞击药瓶声
细节七:1,在撒谎与说真话的选择时机遭遇羊头恶魔拦路,也就是最终没有说出二傻这事的映射,2,而前面,恶魔出现在墙壁上,以及这里的对话,都表明,古德曼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也在思考自己是不是被恶魔附体了,他躺在有些冷的病床上,被医生护士和其他人看着,他的大脑内部还在活动,3,这里说到自己有个完美哥哥,以及父母不在意他,这充分体现了羊头恶魔的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第二个原罪:嫉妒。也可能是他撒谎的原因,是因为嫉妒自己的哥哥,希望自己在父母那里表现得更好。
细节八:第二个故事和第一个故事结合,古德曼的妻子分娩死亡,女儿巴蒂天生缺失。
细节九:最后这里说巴蒂并没有睡着其实应是指死亡,前面妻子玛利亚说的:我们都死了,应该就是暗指她和孩子都死了(也可能是指古德曼的死亡),这里可能是线索倒置,而且前面古德曼说,没人相信巴蒂会活这么久,以这种方式活这么久,这种方式,可能是活在他的大脑里,现实中弄个假娃娃当孩子,假装孩子还活着,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细节十:最后潮爷说出了古德曼的自杀方式,是锁在车里窒息,而电影里也说了鬼的含义,所以,这里的窒息方式可以说成是二傻子的一种报复方式,也可以说成是古德曼的自己的鬼,他所有所做之事留下的痕迹,以及因果和纠缠不休
细节十一:小教堂会所墙上的数字,和二现实中的傻子数数再次对应
今天跟喜马又聊到这部电影,喜马看的特别仔细,他提到了很多细节,下面是喜马所说:
1,第一个故事里的手电筒和现实男主小时候二傻子事件挂钩,手电筒也是忽明忽灭,加上紧张,空间狭小,导致的空气不足引发哮喘。
2,第一个鬼故事里,鬼娃娃把手指伸进守夜人嘴里,其实现实里是吸管。
3,第二个故事里的树枝变鬼压向少年,可能其实就像他小时候被其他人欺负。
4, 第二个故事里少年的孤独感和后来满墙的鬼画,其实也是现实男主的心境,他自己孤立无援,二傻子事件之后满心恐惧。同时 他也希望世上是没有鬼, 如果真的没有鬼,那么 二傻子也没有鬼魂,也不会来缠着他了, 所以他的职业是戳破别人的所谓的“有鬼” ,结果没想过,这世上也许真的没鬼 ,但是有心魔。
《鬼故事》观后感(四):司马南小迷弟的奇妙冒险啊~
可以啊,这片儿可以。
故事超级简单,就是一个看了《我爱我家》第19集的小朋友,疯狂迷恋司马南,从而变成“破除迷信”接班人的奇妙冒险。(大雾)
当然,结局来了一个超级大反转……
像这种一段接着一段的恐怖片估计大家都看过不少,泰国的《鬼三惊》《鬼五虐》,美国的《致命录像带》3部曲,香港的《李碧华鬼魅系列》之两个晚上~等等吧。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电影以3个故事开篇。但不同于常规的玩法,《鬼故事》放弃了罗里吧嗦的来龙去脉。巧妙的选择了3种常见的灵异现象——走着走着身后的灯灭了;在森林里觉得有人盯着自己;预感到亲人朋友的离世——来让观众感同身受。别说你没遇过,咱们都是天天看恐怖片,琢磨见见鬼的同道中人。所谓常在河边走~这几个小现象你肯定感受过一二。
这点抓的其实挺准的。当我们回忆一部恐怖片的时候,往往能记住的也就是那么几个吓人的瞬间,以及秒天秒地的结尾大反转。比如《电锯惊魂》老哥站起来的一瞬间,多少年了都是恐怖迷们津津乐道的绝妙桥段。
而这也恰恰符合了“峰终定律”的概念。想让观众记的住,出了门跟朋友推荐推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来几次jump scare,然后结尾一掀桌子~齐活。而吓人的同时,要是再能和观众的日常生活有所联系,让观众想着“哎哎哎,这我好像遇到过一次”,那简直堪称完美。
当然最主要的是,前面铺的越好,后面的反转也就越容易出彩,越能让人记忆深刻!就好像本片的结尾大反转!恰恰就……还特么真挺容易猜到的……
大哥,你这最后又搞进医院里去了,实在是,好像最近国产恐怖片都不这么搞了吧?
这也就算了,毕竟咱们看的恐怖片多,套路知道的也多,偶尔有几个结局能猜到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毕竟过程还是赏心悦目的呀~可没想到,中间有个小环节,居然让我看到了“倒播”这种土法特技。要是没有抖音快手,我还能说是90年代香港恐怖片一脉相承,可现在……让我怎么往回圆呀……
所以,这部《鬼故事》我喜欢的反而是大揭秘前的部分。那些似曾相识的灵异经历,那种时时刻刻充满未知的追寻旅程,以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跳出来的鬼脸,反而比结局更加动人呐~
《鬼故事》观后感(五):《鬼故事》中的那些细节
2.下水道里的9个数字完整出现过2次:一次是在第一个案子中教堂内的两侧,一次是花生打开门拿枪时的门上,而查尔斯拖车的号码79,第一个案子里守夜人经过的那一排牢房编号也在那九个数字里,以及第二个案子青年的家门牌号是20
3.第二个案子主角上楼看见的脚是现实中青年医生进来的情景
4.开场被主持人叫起的女人,她儿子死前住的医院和主角是同一个。主角住的医院名字在那个清洁工(就是想象中的守夜人)的推车上写着
5.第一个案子里,在最后一个牢房旁边写着nf81,和下水道旁写的一样
6.花生开门的时候说为什么每次总要是最后一把钥匙才开锁,而也正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案子告诉了观众真相
7.第一个案子中的女鬼和后面的洋娃娃一样的服饰
完整看一遍下来比较不容易注意到的就发现了这几个,欢迎大家补充
《鬼故事》观后感(六):一部恐怖电影教科书
去年电影节就听说了这部电影,一直期待着资源。平心而论,我被豆瓣自家朋友剧透了,但倒完全没有影响我的观影体验!
电影主要分成三个故事,三个鬼故事,另附一个主人翁的线。电影处处是线索,绝大部分台词都是铺垫。三个鬼故事间接推动了男主角的绝对主线。三天故事支线的惊吓指数层层叠进,讲完三段故事后的剧情,完全没有按照我的推断逻辑进行!当我看到结尾的大反转后,我才想起来被豆友剧透的那句评论!精彩绝伦的结尾,瞬间讲整部电影,三条故事串成一个整体!
对于这部电影,我能说太多了!非常适合那些致力于拍摄出高质量恐怖电影的中国导演学习,因为那一条大家默认的中国式恐怖电影套路。简直是一本教科书!极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