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生活》是一部由乌妮·勒孔特执导,金赛纶 / 朴度妍 / 高雅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故事的开始,爸爸给珍熙买漂亮的衣服,可口的蛋糕,并答应带她去旅行。珍熙最喜欢坐在自行车上,靠着爸爸温暖宽厚的背,还会给爸爸唱她最喜欢的歌,“你都不知道,我真的好爱你,时光一去永不回,总有一天你会后悔,当你悲伤时,或是寂寞时,呼喊我的名字,我就会出现。消除你的悲伤,用我的眼睛,刚流出的热泪,替你洗去忧伤。”
三次被抛弃:
1. 来到了一个修道院,里面都是和珍熙年龄差不多大的孤儿(或者说并不是孤儿,只是生身父母不愿意要他们了,他们被抛弃了)。修女把珍熙带到小朋友面前,让她做自我介绍时,她忘记了拿蛋糕了,跑出去,只看到了爸爸的背影,她似乎还不太明白她已经被抛弃了。一直说着,“我爸爸才不会骗人,他会来接我的”。
2.和孤儿院的好朋友淑熙的约定,淑熙是比较能接受现实的孩子,她知道已经被抛弃了,留恋以往的生活,对她的未来,毫无帮助。因此遇到从美国来的收养夫妇,淑熙表现得非常热络,积极推销自己。淑熙说要对养父母说,要求一起收养珍熙,结果呢,淑熙隔天就坐着养父母的小车离开了孤儿院。珍熙再一次被抛弃了。
3.被好朋友背信弃义后,珍熙非常愤怒,把淑熙寄给小朋友们的洋娃娃都撕烂,跑到院长先生那里,把家里的地址告诉他,要求送她回家。几天后,院长告诉珍熙,她家已经搬到别处去了,她父亲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珍熙第三次被抛弃。
影片后段,珍熙把自己埋在曾经和淑熙一起埋葬小鸟的那个坑里,腐烂的泥土盖住自己的脸,突然间,她好像明白了什么。下一个镜头,一座插有十字架的坟墓出现,那里埋葬着过去的珍熙,对过去,对父亲一直抱有幻想的自己。
修女洗刷窗棂玻璃,珍熙站在背后,阳光洒进来,一切的阴霾都已经洗去,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她接受养父母的收养,独自一人踏上了开往巴黎的飞机,有一个画面,曾经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的温暖的背影深深埋藏在了心里的某个角落。
生活里,接受已经发生的残酷事实,埋在心底,向新生活进发,才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二):没有凭什么,只有怎样开始
看完整部影片,竟然没有落泪,只是忧伤,不是淡淡地哀愁,也不是凝重的悲痛。世界是如此,我们还能怎么样呢?不如放下,像最后合影中女孩的笑容,重新开始。
影片中的台词感觉是我看所有影片中最少的,每位演员只用动作,表情便可演绎地那样完美。女孩儿到了孤儿院后沉默地坐在饭桌旁;别的孩子说她不是孤儿院的客人,是跟他们一样要住在孤儿院时,女孩儿流成细线的眼泪;当最大的女孩也被收养走后,比以往更用力地干活……这种种说明一切,再加上缓缓地音乐响起,真让人心碎。
自己活在这世上自知不长,但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被这世界污染很深。看到医生没有告诉女孩针扎进去了,看到“11”岁的同伴没有遵守约定自己离开了,我竟然怨不起来。究根到底,谁都没有错,世界本如此罢了。医生怀着善意,只是不想让女孩害怕罢了;同伴也没有错,当她站在女孩身边,不停地说“对不起”,她也不想这样,毕竟,这种幸福对一个孤儿院女孩的诱惑太大了。你要相信,也应该相信这世界并没有错,没有为什么现实如此的问题,只有玻璃杯碎了,再也回不去,坦然接受,换一只,会更好!没有凭什么玻璃杯碎了,只有怎样换一只,重新开始。。。
所以也不用为女孩儿鸣不平,孤儿院那么多的孩子都很令人怜惜。饭桌旁大口嚼着饭菜的孩子,自己的洋娃娃被拆坏依然过后就好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怨恨,恼怒,反而生活的更好一点。我不相信命运,只是当自己的生命轨迹走到黑暗处的时候,不要只是责怪这个世界,要学着在黑暗中行走。不走,就永远见不到光明。
还好,女孩儿最终露出灿烂的笑容,伤口终于要愈合。 “你爸爸把你送到这儿,只是希望你过得更好!”院长是这样对女孩儿说的说的,希望事实也是这样吧。女孩到了巴黎,有一个明亮、安静的家,养父母无比的爱她,疼她,竟然最终填平她的伤口。这恐怕是我能想到的最完美的结局。祝愿大家,祝愿自己,终能平和地面对未来,在虚静之间得到吉祥。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三):等我爱的人
quot;你都不知道 我真的好爱你
时光一去永不回 总有一天你会后悔
当你悲伤时或是寂寞时
呼喊我的名字 我就会出现
消除你的悲伤
用我的眼睛 刚流出的热泪 替你洗去伤痕"
爸爸那天给她买了很多东西,她爱吃的蛋糕,新的裙子,新的鞋子。说要让她旅行,然后在孤儿院的高墙里她渡过了她短暂的童年。
她不喜欢说话,觉得一个人更安全,自己执着的事情从不听别人的劝,受伤了也一个人承受。她做什么都很慢,所以等待对她来说不是困难的事情,可是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的离开,她也必须学会接受现实。她想自己被抛弃的原因是自己犯了错误,可是那次错误是一个误会,她怎么可能去伤害别人呢。她想再见一面解释给爸爸听,她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可是大人们不会理解,他们认为接受现实是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没人帮的了她。
父亲从她的世界里消失了,她找不到他。 院长告诉她忘记过去好好生活,会有一个更爱她的家庭出现。她在一次次任性中,看见小鸟被埋在土里挖出来后尸体还是完好的,她就挖了一个坑把自己埋进去,插上十字架,她让自己死了一次,又重新活了一次,可以忘记过去了。
她不大会表达自己的感情,认为世界就是由可以信任的人和不可以信任的人组成的,通常她都不会拒绝友好和帮助,因为她确实需要,她也能接受欺骗,因为她相信骗她的人会后悔。她确实是一个人人喜欢的女孩,纯真又固执,因为不懂得保护自己,所以总是莫名其妙的受伤害。
时间证明爱是可以走出来的,消失也是一种选择。所以,接受它。再怀念一次坐在父亲车上靠着他厚实的背的温情,再怀念一次父亲对她玩闹的放纵,再怀念一次父亲教她喝酒。然后忘了他。长长的旅行你只能独自去旅行,去成长。
quot;你都不知道 我真的好爱你 时光一去永不回 总有一天你会后悔 用我的眼睛 刚流出的热泪 替你洗去伤痕"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四):旅行者
【1】
看了一部叫做《旅行者》的电影。韩国和法国合作出品,镜头冷静、节奏稳淡,像是夜色下的潮水,一波波漫过脚面。
主角是个被父亲遗弃的小女孩。从一开始的怀抱希望,到怀疑挣扎,再到绝望灭顶。孤儿院里的她在被一度信任的友人背叛后,将自己埋在土中,深吸一口气,将土洒在自己脸上。
她知道父亲遗弃她的原因,但她一开始坚执地对所有人宣称“爸爸会来找我的”,几番无望地守候和奔逃,后来她对孤儿院的院长说出自己猜测的被弃原因——“我想抱抱弟弟,但有个别针把他弄哭了。爸爸和后妈以为是我故意的。”
人有时会因自身的卑劣将恶意投射在他人身上,然后寻找事件印证自己的投射。所谓心中有善,所见为善;心中有恶,所见为恶。
可是当成人将那些自己制造的墨汁般的恶毒泼在这样一个小女孩身上的时候,坚硬如我,还是不得不转开了眼。
是的。坚硬。
痛苦时会逞强地挺住一张傲然面目,感动时却会不顾场合地眼红泪崩。这样的战刚降软,我把它定义为“坚硬”。
【2】
女导演乌妮·勒孔特9岁时被领养到了法国,《旅行者》近乎是她的自传。
她用镜头注视过去的那个小女孩,看自己笑眼妍妍地坐着父亲的自行车后面;看父亲为自己清洗掉足上的泥垢;看他一门之隔渐渐远去;看自己以死相逼出逃成功后,却站在孤儿院外却不知去向何处;看自己最后只能回到孤儿院,挖出锅底饭壳充饥的同时,第一次嘤嘤地哭出声音……那是她第一次承认,自己是真的被爸爸遗弃了。
我没有这般寸寸死去的过程。你只是给我一个巨大的空荡,并以向你诉求为耻。
只是我想乌妮讲述这个故事,与其是让人谴责那个将她遗弃的父亲,不如说是伸手将过去的自己拉在了怀里。
那个,无声哭泣的小女孩。
【4】
你将永远与“爱”这个神龛无关。
只是,我原谅你了。
也原谅了这个年龄愈长,却愈像个讨爱的孩子般的,我自己。
【5】
《旅行者》的英文名是“A Brand New Life”。
崭新的生活。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五):一段苦涩的人生旅程,凄凉与温暖一齐涌来
——你永远不知道,我有多爱你。时光一去不回,总有一天你会后悔。
看完电影,温暖与凄凉一齐涌来,这种感觉很奇妙,好电影总是轻轻的触动你的心,让你若有所思却难以尽言。小女孩珍熙的孤儿院之旅,也成为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从这里开始,她将离开父亲和家,展开全新的生活,踏上人生漫长的旅程。
小女孩珍熙有着一双忽闪闪的大眼睛,笑起来像一汪弯月,着实招人怜爱。然而,家庭的变故让他不得不面对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因为后母,父亲不得不将她送到孤儿院。影片没有对父亲做更多描述,开头的几分钟看不见父亲的面孔,正面只有一个镜头,可以说是中性表述。父亲或许也是爱她的,从悉心洗净珍熙的脚就能看出,但这终究改变不了抛弃的事实。在这样偏于中性的表述下,愈发能显出其残酷性来。因为在旁人眼中的轻于鸿毛,对漂亮可爱的珍熙来讲,却如泰山般沉重。
她拒绝接受这种存在。拒绝开口讲话,独自躲在角落不肯出来,故意将食物拨到地上,跳到围墙上想要“逃走”……然而种种抗争,终于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阿姨最后把门打开了,但珍熙又能走向哪里呢?失去关怀,失去爱,从此这张面孔笑容不再。
幸好,还有同命相怜的淑熙。年长珍熙的淑熙,就像一位大姐姐一样,从珍熙一进来就开始照顾她。劝她从角落走出来、帮她把拨到地上的饭收拾干净、担心她跌落而想把她从高处拉下去,洗头的时候给珍熙拿来洗发水,和她说“用香皂会伤害头发”。一个个小细节,慢慢将珍熙的心门打开。珍熙也只将淑熙视为好朋友。一起聊女人长大的秘密,一起悉心养护一只受伤的小鸟,一起都吃厨房的面包,甚至约定好一起去同一个领养者家里。这泥淖中的友谊,显得那么纯真。
日子如流水,孩子们在长大,一波又一波的唱起“友谊地久天长”和“金达莱”,送走一个又一个的好朋友。孩子中最年长的丽欣姐,却因为脚有残疾始终留在这里。面对外面的世界,丽欣却并不心生向往,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如果她被领养,只不过是去领养者家里当“烧饭大妈”。表面上开开心心的她,只有在和阿姨沟通时,才会留下苦楚的泪水。丽欣在教堂的歌声是圣洁的,这圣洁的歌声却正好反衬了生活的悲凉。这里的每个孩子,大概都会在每个寂静的深夜,如耶稣般哭泣着祈祷:“在天上的父啊,何以将我残酷的抛弃。”
命运总是这般残酷,有些残酷在于你无法选择、只能接受。丽欣对帮孤儿院送玩具的星水哥哥暗生情愫,在知道自己即将“被领养”时,她鼓起勇气想要主宰一次自己的命运——写了一封情书给他。这当然不是一部浪漫的爱情电影,结局可想而知。被拒绝的丽欣对生活彻底地绝望了。绝望的无力感,让她在明媚的清晨难以动弹。她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却终究被挽留下来。于是,丽欣对大家的告白就成了全片最苦情的一段了。虽然孩子们和丽欣到最后都笑了,但是,谁都知道,丽欣的心在历经绝望之后,该是怎样一种苦痛。再多的塔罗牌,也算不出自己的未来。面对这该死的命运,也只能笑着说无奈吧。
丽欣走了,大概是唯一没有歌声和祝福的默默离去。从领养者的神态,可能想象丽欣未来日子的凄凉。丽欣没有犹豫,眼神却在游移。她在寻找她一直以来唯一的倾吐对象——阿姨。阿姨此时却躲在在后院敲打着晾晒的被子。一下,一下,眼神呆滞,表情冰冷,打向被子的棍子,成了发泄的工具。谁知珍熙的一句“丽欣姐走了”,就让一向坚强的阿姨留下泪来。
如同生活五味杂陈一样,电影也并非一味苦楚下去。下一首“友谊地久天长”,唱给的就是一直向往海外生活的淑熙。淑熙的幸运其实与她自己的心态和努力密不可分。既然命运已然如此,不如从容接受,然后在根据自己所能掌控的,试着去改变。英语不用太多,只要最关键的几句就好;笑容一定要甜,自我介绍时要大声而自信;与人相处要懂礼貌,融洽地相处增进感情更是必要。于是,终于这一对美国夫妇领走了淑熙。美国夫妇和善的言谈,能够预见淑熙日后的阳光将是明媚的。
唯一的朋友也走了。为什么每个人都遵守约定呢?说好只是去旅行,为什么就将我抛弃在此呢?说好给我留块蛋糕,为什么盘子却是空的呢?说好打针时告诉我,为什么扎针时却不说呢?明明都拉勾了,说要带我一起走的,为什么又反悔独自走掉呢?珍熙这一次绝望了。这一次更加彻底,因为转眼间,她就成了所有孩子中最年长的。她还能向谁诉说呢?做些什么呢,去找院长,让院长帮忙找父亲,只有这最后一线希望了。无望的生活,让珍熙将愤怒发泄在陌生人送来的洋娃娃上,撕了一个又一个。阿姨过来,告诉珍熙:“要想发泄,就用棍子使劲打吧。
院长带来最终冰冷的消息,砸碎了珍熙最后回家的梦。无法接受现实的珍熙,想和死去的小鸟一样,融化在大地里。埋在土里,最后的时刻没有她想象中那样到来,扒掉脸上的泥土,珍熙呆呆的凝视天空,转动眼珠若有所思。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吧,前一刻还是满身污泥,下一秒可能就如同被清水冲刷的玻璃般剔透。珍熙最终释怀了。院长说:“你在这里会遇到新的父母。”好吧,那就从容的面对新的开始吧。
新生活的到来不用漂亮聪明的珍熙等太久,不久一对法国夫妇在海外收养了珍熙。这对她来说是个好消息。她却没有笑。临行前,阿姨帮她把衣服改小变得更合身。就像离开爸爸前穿上新衣服一样,只不过,珍熙在这一刻长大了。她给阿姨唱起了最初唱给爸爸的歌:“你是不会知道的,我是多么爱你;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时候你就会知道;当你伤心的时候,叫我的名字吧,我会站在那里。用双眼流下来的泪水,我的泪水,把你的伤口治愈。”
临行前的合影珍熙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当熟悉的歌声响起时,珍熙遥望她短暂停留的地方,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珍熙没有表情,只是大睁双眼注视着。大概是有一丝留恋,却又更加渴望离去吧。穿着同样的衣服,新的旅程开始了,就像夜路上坐在抱着爸爸的后背坐在自行车上时一样。面对无数的陌生,珍熙将如同片尾最后的定格的面孔一样,充满好奇的走下去。
背景资料:
《旅行者(A brand new life)》是一部带有导演自传性质的影片,女导演乌妮•勒孔特(Ounie Lecomte)是韩裔法国人,1966年出生在韩国并在孤儿院长大,9岁时被领养到法国一个牧师家庭。1975年被定做了这部电影的起始年份,而这一年导演正好9岁。该片是导演的处女作,也是首部韩法合拍片,由李沧东出任制片人。该片在当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首映。小演员金赛纶在片中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将珍熙的倔强和绝望出色演绎出来。演技派薛景求客串了父亲,。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六):旅行者-A Brand New Life
看到30分钟,认出饰演孤儿院伙伴的小女配,原来这部电影我看过。
这是女导演的自传影片,她9岁时(1975年)被父亲送进孤儿院,后来由一个法国牧师家庭收养,所以现在的她亚洲面孔西方姓。本片描写的是在孤儿院那几年的岁月,一段被迫上路,也不知道终点的旅途生涯。
IMDB上也没有导演的照片,可能因为主要做电影服饰工作,不算电影人。但她后来也是名校毕业,可谓事业有成吧?也许这就是孤儿院长所说的“你爸爸希望你过更好的生活”?(为什么70年代的韩国,父母可以把孩子送进孤儿院或修道院,现在也是这样吗?)
唉,不知道怎么把感动的情绪写出来了。让一个小小的孩子,被迫接受人生的无奈真的很残忍。她反抗过,最后也不得不选择埋葬旧我,重新开始微笑,重新面对生活。
“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父啊,父啊!你为什么离弃我?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七):原来你也可以这样活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个电影不止要比《素媛》好看,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素媛》所讲的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偶然发生的故事,而本片所讲的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故事。
我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这个故事明明是说一个被遗弃的孩子的新生活,这个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多被遗弃的小孩?更别提这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经历了,我只想告诉你,当你或者你的孩子第一次被送往幼儿园(或者学校)的时候,你或你的孩子肯定会产生一种类似“被遗弃“的想法,你也别说这种想法跟电影里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真的没什么不同!都是要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开始一段新生活了,所以这个电影讲的,才是一个真正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电影里,我映像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孤儿院的院长和主角的谈话,当主角提到自己跟这里的其他人不一样,不是孤儿的时候,院长提出了下面一个反问:你真的以为你爸爸送你到这里来,是对你不好吗?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反问,因为小女孩来到孤儿院这么多天,她想的只是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不要我了?她没有把这个特殊事件前后所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而是陷入了这个问题所制造的怪圈。看过电影的人会知道,小女孩被遗弃之前发生的事情预示了小女孩如果继续留在父亲身边的话,不仅得不到想要父爱,自己的人身安全都似乎不能保证,而遗弃之后所发生的则是孤儿院的生活安逸,工作人员也颇有爱心,更重要的是,这里随时可以等来一份“迟到“的父爱,甚至美好的前程。这些都是小女孩留在父亲身边所得不到的,而经过了那次谈话后的小女孩,对待孤儿院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少。
上面一段对电影的解读,其实完全可以放在任何人的生活中去,当你来到一个新环境而无法适应下去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判断你在新环境下生存的利弊,但如果你跟片中的小女孩一样,是个未成年人,还不能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多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你做出正确的判断,毕竟,盲目的封闭自己,在伤害想要帮助你的人的感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判断力发挥失常,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这个电影的结尾处,小姑娘终于走出了那段阴霾,选择了属于自己新的生活,在机场出口处那个看上去怯生生的小眼神其实更多的是充满了期待!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八):留给一个人的沉默
当淑熙离开的时候我的泪水已经止不住,一个小小的依靠再次的消失,在珍熙年幼的心里应该是又一次的被抛弃。曾经在这陌生的地方唯一和自己交谈欢乐的人也走了。
躲在荆棘深处,隐藏自己对爱的渴望,对爸爸的盼望,可是多少时间才能等来,我哪里都不想去我哪里都不要去,只是土没过珍熙的脸庞时我想孩子在那时依然懂得,她等的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再回来的人,在校长确定家已经不再原处后,心已经不再有期盼。
最好的选择如淑熙一般。孩子里仿佛只有珍熙如此的情绪,其他或许已经习惯孤儿院的生活,或许也是期盼如被领走的孩子一样的生活。引来送往从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了孩子这些,而珍熙的冷是对不遵守信用的人的一种反抗,她的爸爸没有带走,打针的护士没有,还有自己要好的小玩伴,这样的事情对孩子内心该是多大的冲击。
小女孩的眼神贯穿整部剧,冷淡、渴望、期盼。等待着自己的家人,那原本生活的家中。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九):世界上最怕的事情
没有什么比家更值得留恋的地方,没有什么比亲人更加无法忘怀的人!
抱着爸爸的腰坐在自行车的后面、跟爸爸执拗地要求喝点小酒……曾经我也是这样快乐的爸爸疼爱的小孩呵,为什么突然间我会到了这里——“这里是孤儿的地方”,可是我有爸爸哪。
我要离开这个地方,不要离开我也一定要离开。就是翻墙我也要离开,我翻墙了,修女阻止不了我,就我开了门,可是当我走出去,我才真的发现我没有哪里可以去。我真的成了没有哪里可以去的孤独的小孩。
我在这里有朋友了,因为照顾一只受伤的小鸟,我们成了这样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做一样的事,说话、吃饭、玩耍、照顾小鸟,我们像亲人那样的在一起,但是,但是,但是你却是想要到别人家去的小孩。
小鸟死了、你也走了以后,我想要干脆就这样埋葬自己,我挖了一个坑,用那个曾埋葬小鸟的小铲子。可是当泥土没过了我的脸,我在快要窒息的一刻却发现我还是那么想要呼吸呵。
想要呼吸的我也决定去做别人家的孩子,可是为什么我还要想起抱着爸爸的腰坐在车后座上穿过黑夜,我还会想起那样的情景。
那个会是我永远的记忆。
我要跟那个——那个家、还有亲人说再见了吗?
《崭新的生活》观后感(十):你永远不知道,我有多爱你。时光一去不回,总有一天你会后悔。
“你永远不知道,我有多爱你。时光一去不回,总有一天你会后悔。”
这是韩法合拍片《a brand new life》(译作《崭新的生活》《等待回家的日子》)开始时,9岁小女孩珍熙唱给爸爸的歌。
她面带满足笑容,轻快地唱起这首歌,我却嗅到了悲伤的基调。
爸爸亲手为她穿上漂亮的小裙子,紫红色大衣,换上新皮鞋,仔细洗掉沾到的泥巴,带她去餐馆吃饭,放她在自行车后座,任她安心地靠在后背,答应她旅行,买下最好吃的蛋糕。
然而在夜里,爸爸安静躺下,背朝她。在清晨,爸爸带她来到孤儿院,细细叮嘱要听话,要和其他人好好相处。修女带走她,爸爸沉默地看了她一眼,没有任何语言。
从此,天空总是灰蓝色,或者总是淫雨氤氲。泛着湿气的窗后,大雨冲刷的窗后,总能看见她倔强苍白的小脸,紧抿的薄唇,低着头任刘海遮住明澈的双眼,或将目光定定地投向远方。
隐忍。“和你说好了的,你怎么可以不守信用!?”出门前,爸爸答应旅行的;抽血前,和护士说好了要提醒的;领养前,和朋友说好了要一起的。你你你,你们,为什么不守信用!?大人用自以为是为她好的方式对待她,不顾她的意愿。为什么任意的伤害,还可以振振有辞理直气壮?以为一个怜惜沉重的眼神,一句不关痛痒的解释,一声轻描淡写的对不起,就可以得到原谅吗?不原谅,不原谅你们!然而,不原谅又能怎样?别人打定主意,只是要成全自己,不是为了伤害你,除了忍受,你还能做什么?
崩塌。爸爸举家搬走了,脆弱的幼鸟死了,说要在一起的朋友独自离开了,相信爱情的姐姐接受命运的安排了……她真的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翻墙逃跑,掀翻饭碗,绝食沉默,娃娃拆得七零八落,一下重过一下狠命捶打被子,例行送别时机械地唱歌,拒绝眼神的接触……都不能解恨。因为做什么都在伤害自己,丝毫不能触动别人。那么,亲手埋掉自己吧,认真地挖一个坑,紧抿着唇,伸手用土埋住身体,最后留恋地看一眼天空。她在认真的面对死亡。我们在看一个埋葬过往的仪式。从沙土烂树叶中再度露出的脸上,并没有眼泪。
割裂。在缠绵难愈的伤痛后终于接受自己早已被遗弃的事实,对着相机笑出来。影片中她唯一一次刻意的笑,那么明丽动人,我知道这背后有多艰难。她在放弃,在期待领养,即使养父母年纪已经很大。这笑容,将血脉割裂,逼迫自己承认别人成为爸妈。小身影游荡在机场和飞机上,望向身边被父母疼宠的婴儿,那平静的眼神中分明是一缕被杀得血淋淋的魂魄。迈向未知之前早已无所畏惧,再做一个温柔的梦吧,她依然是爸爸自行车后座倚着山一样温暖宽厚后背的幸福女孩,即使是在暗夜里。
我们一定要经历这些,才能成为大人,走向未知的崭新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