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特攻队》是一部由扎克·施奈德执导,艾米莉·布朗宁 / 杰米·钟 / 吉娜·马隆主演的一部动作 / 奇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天天气不错,就和朋友约出来逛街,吃晚饭前就去买了电影票。吃过晚饭,两个人才慢腾腾的进场,电影已经开始了,一分钟左右吧。
我没看见片头,所以不清楚是怎么一个开始。我进场就听见一首电子摇滚乐,屏幕是一个金发小萝莉拿枪对着一个猥琐男(貌似是她继父?)然后就被一群人送到精神病院了。之后,一个眼睛镜头的特写,精神病院就变成一个俱乐部了。
俱乐部就太精彩了!俱乐部里萝莉真多啊!黑丝,爆乳,金发,制服,有木有!!!啧啧,再看看这些性感萝莉的名字:洋娃娃,甜豆豆,金发碧眼,琥珀,火箭。尼玛啊,这名字就是为宅男服务的!《美少女特攻队》。要是叫《专扁衰仔》,宅男会看么,会看么!
接下来的剧情,就尼玛的坑爹了。金发萝莉鼓励其它萝莉逃出俱乐部,要收集五样东西。然后,金发萝莉就开始跳舞。两眼一闭一睁,不停的玩穿越。好,这部电影的卖点就来了:五个黑丝,爆乳,制服萝莉拿枪,举刀打僵尸,打怪兽,屠巨龙,打飞机。。。。尼玛啊,暴力萝莉版《飞跃疯人院》?机关枪版《爱丽丝》?性感萝莉版《落山鸡之战》?黑丝爆乳版《盗梦空间》?
当然,我承认,扎克斯奈德拿手好戏就是玩视觉~《斯巴达300》《守望者》都是。这部美少女,每开一场战就像地震一次,那音效震得座椅都震动了,那机关枪的火焰把姐眼睛都晃痛了。我唯一觉得爽的就是音效和视觉了~~~至于那5个黑丝爆乳的萝莉姐实在没感觉啊。。。但我相信,男同胞都会觉得爽。。。
至于剧情,我简直觉得是没有。从头到尾就不停的在玩穿越。。。最让姐无语的是,结局还玩了下内涵。。你妹啊,300和守望者的那种内涵,那种要表达的情感,你在这部全是黑丝爆乳萝莉的电影里已经找不到了!尼玛啊,这电影坑爹啊!!
扎克斯奈德真的很聪明,瞄准了时下最流行的宅风。《里约大冒险》一样是只宅鸟,可姐看的很欢乐。这部美少女看的姐相当无语啊,预告片都比正片强!
3月份的时候,我在网上看见4月这部片子会在内地上映。我和微博上的博友还蛮疑惑,广电居然引进这种暴力片。昨天看完,姐彻底明白了:这就是一场宅男的胜利!宅男已经成功进入广电了!广大腐女还需努力啊!!!
《美少女特攻队》影评(二):这也能称作“电影”?
1、实在没想到会是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东西,差点去电影院看,悬了。买这个碟也够冤的。
2、我们必须搞明白什么是电影最主要的东西,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说是故事情节。没错,情节是基础,其他的任何明星、特效及其他技术性细节都在其次。
3、因此我们说,《美少女特攻队》这个东西根本不能称其为电影,它只是一个拼盘,一个MV,或者一个视频剪辑,就是不能叫电影。无论它的特效做的有多么出色。
4、给火车里的那段长镜头搏斗鼓鼓掌,真不错,要不这片儿我评分还得低。
5、女主角太难看了,大大的不如其他的4位,看她就倒胃口,不知道怎么找的这么个演员。
6、吉娜.马隆不错,有味儿。
很早就看到了这部片子的介绍,当时听到这个<专扁衰仔>的挂三片名,再加上脑残的剧情介绍.真是没多大兴趣看.
这几天朋友推荐,说是很好看,于是抱着对这种类型的片子也能好看的好奇与质疑去看了.
结果真的如我所料.简直就是烂片中的烂片.
不知所云到了一种程度.这算是养眼版的<飞越疯人院>咯?剧情可以再低能点伐?编剧和导演或许有个很好的构思理念,他们想表达的概念及希望达到的效果我也明白.但是没拍出来,结果变得很俗.
:既然导演要拍萝莉,干嘛女主们的妆还要这么浓?太风尘了.是因为她们在色情场所工作的剧情需要吗?这假睫毛真是跟刷子一样的.就因为风尘与萝莉,是时下流行的卖点?就这么莫名的混成一锅粥了?
《美少女特攻队》影评(四):和美少女无关
看完已经过了两周之后,还是想写一点。
这是部有趣的电影。
这个“有趣”和好看无关。它确实不好看。
而导演又想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同类型意义的影片,比如《飞跃疯人院》,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可是导演扎克斯奈德不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化不腐朽为神奇也都还差点。
看《盗梦空间》预告片的时候,心想这些跨度如此之大的场景,看起来全无关联,如何能把他们串起来成完整的故事?结果诺兰做得很好。看本片的预告片,同样想,这些幻想味超浓的场面如何与疯人院的现实串联起来?结果串得很糟糕。
片尾最后那段独白,已经是技穷之后无奈只好直白的抛出主题。颇可对应国外前面几个月发生的一切。当然墙内的同胞没多少能有这种对应感。
美国以自由理想立国,文艺作品中呼喊这一主题亦不在少数。对于不太明白自由为何物的中国观众而言,很多时候听他们这样呼喊已经是审美疲劳耳朵生茧,干嘛老嚷嚷啊,你烦不烦啊!
人家觉得这是自己最大的最终的权利,切不可疏忽怠慢了它。我们看它就是张过期海报,落在街面上已经踩得面目全非,谁把它当回事啊!
“谁认真谁倒霉”,真犬儒。可犬儒在这里又是必然。
除了练好内功,还能怎样?
《美少女特攻队》影评(五):梦总是那么美好,现实永远这样黑暗
我觉得整个故事是Sweet Pea上了公交巴士之后做的梦,她希望Baby Doll有一个好结果,再加上她自己刚脱离险境,所以梦的结局还算不错,但恐怕现实是很糟的:
心理医生和守卫领班是一伙儿的,还有不正当关系。守卫领班明显也有心理疾病,所以容易和心理医生发生畸恋。之前的情节里凡妮莎无助无措的时候心理医生(舞蹈老师)让凡妮莎向她倾诉,结果等凡妮莎说出她们计划要跑的时候守卫领班(老板)就来了,还向心理医生(舞蹈老师)伸出了手。
两个人可能有分歧,心理医生可能不愿意让守卫领班对女孩们太凶,但在关键时刻心理医生还是和守卫领班站在一起的。
所以吗,心理医生的签名就那么容易模仿?就可以那么神不知鬼不觉的模仿签上去?其实现实里就是心理医生和守卫领班狼狈为奸,在一起害女孩儿们。
weet Pea自己刚安全,又觉得亏欠Baby Doll,所以在梦里给了Baby Doll一个迟来的公正。但现实呢?咱们只能苦笑,还记得Baby Doll的养父在幻境中的化身是什么吗?是一个神父,说明现实中他的地位和身份在他精心伪装下是多么的无懈可击,怎么可能那么轻易的就搬到他呢?如果可以这么容易搬到他,那么Baby Doll在进疯人院之前总会有人相信她的话。也只有在梦境里,才可能通过那样戏剧性的最后一分钟大反转让事实公诸于众。
现实的结局,总是那么黑且悲的。
《美少女特攻队》影评(六):扎克的润喉糖
发自我的微博所以是一段一段的
今天去看了《专扁衰仔》,这部宅片满足了宅男的一切幻想,各种萝莉,金发,短发,水手服,铠甲,丝袜,大眼睛,还有假睫毛。他们不仅舞刀弄枪,旋转跳跃,并且驾驶着蒸汽朋克的人形兵器打纳粹,打高达一样巨大的黑武士,打喷火巨龙,打终结者,打飞机。
宅男的一生梦想导演让你1个钟头体验个遍,他最大的限度满足你对你熟悉的虚拟世界的好奇。他的故事简单、暴力、直接,全篇都是MV式的剪辑手法,音乐轰鸣,直接的作用着你的肾上腺素。他毫不顾忌你的感受全部都是高潮,不给你喘息的机会。
那些眨着假睫毛的大眼金发妞,在想象空间里斩杀的竟然没有一个男人,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真正的男人受不了她们那娇滴滴的眼神的。你以为他是科幻片,萝莉片,精分片,其实他是A片,5个妞里面总有一个是你喜欢的,他帮你把她们带出了你的电脑,带上了荧幕。
电影里面的她们总是在打枪,射击,跳一个只有导演知道的舞蹈,扎克在《300》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他才是宅男之王,要肌肉男,我就给你们一群奎爷,到了《守望者》他又给了你们一群超级英雄,这次他说给你们萝莉吧。扎克不是昆汀,他不会用难看的乌玛瑟曼和李小龙的连体衫,他给了我们水手服和丝袜。
扎克也不像昆汀一样血浆乱溅,那会影响那些美丽的金发妞的美感,他甚至没有了昆汀的废话,直接开始就给你大开杀戒,没有前戏,没有润滑,只有高潮。没有昆汀9浅1深式的铺垫,他直接高潮到结尾。就像甘草菊花的润喉糖,没有润喉。这比3D肉蒲团还能撩拨宅男们的火,毕竟原纱央莉我们早在硬盘里面看过几千遍了
这部A片和电脑里的一样不能帮我们泻火,只能越看火气越大,最后电影散场的我久久不能起立。 PS:宅男的悲哀在于我和另一个宅男一起看了这个电影,我们就着爆米花越看火气越大,空旷的电影院里面只有一对情侣,和一个腐女(不是腐女谁来看这个啊),她应该不自觉把我们分了攻受。
我忽然想到扎克在电影里对洋娃娃那征服全场的舞蹈的隐喻,他可能是对于性的暗示,例如洋娃娃第一次跳舞之后,有人夸赞她地声音与动作地配合,更可能是自慰的暗喻,因为妓院也是出现在想像世界,我更相信她们是通过身体而不是舞蹈来吸引注意力而获得关键物品。
《美少女特攻队》影评(七):应该去电影院看
这片子除了很久了
国内公映的片名叫“美少女特工队”
那时候以为就是LOLI僵尸各种奇幻
还是觉得这片子挺炫的
想到之前的歪小子斯科特和创,战记
视觉特效很给力
高清很HIGH
当然电影院一定更完美
MG很喜欢
意境也不错
可这三本都还挺耐人寻味
高跟
双马尾
金发
DANCE
MUSIC
EXY
暗黑
哥特
古堡
屠龙
话说BABY站在龙头上一刀斩落的时候
我忽然想到龙族里的夏弥了
然后又想到路明非的首杀
各种呼应
暴力美学
恩。。。
《美少女特攻队》影评(八):萝莉的微笑和牺牲——看精彩的《美少女特攻队》(有剧透)
今天看了《美少女特攻队》,感觉挺好的。我以前看过《300》,相信导演扎克施奈德的野心不止于一部MTV或者游戏动画,今天看来没有失望。我不介意有缺陷的电影,我喜欢有个性的电影,以及真诚的电影,它做到了。
围绕主题——反抗
电影的主题就是一个词——反抗。《300》是一群猛男的反抗,这里是五个萝莉的反抗,反抗邪恶、强权,还有命运。反抗,还有爱情,这都是一些永远可以让我们兴奋的电影主题。
电影是怎样渲染反抗这个主题的呢?一起来看看这些鲜明的矛盾反差:
萝莉——战斗。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围绕在生活中的应该是是粉红的墙纸,毛茸茸的公仔,明星的演唱会,还有爱情的幻想;但是在这里,围绕她们的是武士刀、M4步枪、UMP冲锋枪,爆炸、恐惧、杀戮,僵尸、火龙、机器人、半兽人。
弱小——强大。女孩们梳着辫子,穿着短裙、丝袜和高跟鞋,展露着青涩和性感的混搭,一群彻底的少女。而她们的敌人,在虚幻世界里或体积庞大,或武装到牙齿,或像潮水般海量,在现实世界里也是高大强壮,手握刀枪和权力。
清纯——残酷。主角洋娃娃经常向我们展露着最清纯的面容,或者是紧张,或者是无助,或者是不知所措的青涩笑容;而她所面对的,是禽兽般的继父,凶狠的俱乐部老大,各种恶兽和怪物,以至于色情俱乐部所象征的整个残暴秩序的压迫。
反抗是关于弱小和强大的。因此对于实力差距的夸张就是渲染反抗精神的重要方式,例如300勇士对抗波斯的百万大军,例如科技落后的纳美星人对抗地球人雇佣军,例如《海扁王》里的紫发萝莉对抗整个黑帮。
反抗也是关于限制和秩序的。阴森的疯人院,令人压抑的色情俱乐部,都代表了强权和它治下的秩序,俱乐部老大声色俱厉地训斥:“我要的仅仅是你们尊重我!”女孩们从一开始的屈从,到洋娃娃鼓动下的反抗,直至最后洋娃娃以自己的牺牲,换来甜豆豆推开象征着自由的铁门。威胁甚至死亡从来阻止不了生命对自由的渴望,如同巨石的重压阻止不了身下野草的生长。
超越游戏——牺牲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迎合宅男和电玩文化的电影。没错,围绕反抗这个主题,电影有着大量的游戏元素,但是痛苦和牺牲使电影超越了游戏。
关于电脑和电子游戏,什么是游戏?游戏在于存档和读档,在于通关和爆机,在于快乐。而这部电影,比一般好莱坞电影想要的稍稍多一点,除了快乐,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它还想要带来一点精神上的冲击。不是思考,只是冲击,狠狠地摇晃你的肩膀,将你的灵魂从日常生活的麻木中猛然惊醒的冲击。
于是,经历了前面三关的酣畅淋漓后,在第四关火车里,游戏的快感戛然而止,厨师捅向火箭的一刀将萝莉和我们猛然拽回残酷的现实,原来这是玩真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反抗不只是打游戏机,没有牺牲的反抗只是粉红色童话和游戏。我们知道,游戏是绝对安全的,在游戏里死掉了可以再读取存档,实在过不了关还可以修改作弊。电影里类似游戏的场景让我们兴奋,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但同时也让我们的精神进入观赏模式。只有当玩游戏的人自己也不再绝对安全时,电影才把观众拽回认真。只有牺牲和痛苦这些硬梆梆的、不那么让人快乐的东西才连系着真实,才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冲击。
在厨师的刀下,火箭离开了;在俱乐部老大的枪口下,琥珀和Blondie离开了;到最后,洋娃娃被切除了脑前额叶,永远失去了灵性。此时,游戏的爽快已经一扫而空,代之以残酷现实的压抑,这些竟然是真的,反抗的代价竟然是如此沉重。幸而甜豆豆得以逃脱,坐上巴士驶向一个未知但沐浴着阳光的未来。浸透着鲜血和牺牲的自由,最后摆在我们的面前,是如此的弥足珍贵。
电影来到末尾,被切除脑前额叶的洋娃娃坐在椅子上,又一次露出了她的笑。但这已不是跳完舞面对称赞时的青涩笑容,而是对一切已无感触的淡淡微笑。我突然间觉得,这何其相似于我们每天汲汲营营的麻木!是否所有这些邪恶和不公都是理所当然?是否我们这一生已是命中注定只能默默接受?如果连一个穿裙子梳孖辫的小女孩都可以鼓起勇气对强权和命运大喊“去你*的”,那么我们呢?
《美少女特攻队》影评(九):包裹在小众狂欢表皮下的独立思索
在写这篇影评之前,先去翻看了一下其他朋友们的评论,于是拜他们所赐,对观影时有点朦胧和疑惑的细节恍然大悟。
作为底线比较低以及动漫老咖,一开始对这部杂糅了宅民们都很熟悉的元素:制服、萝莉、动作、各种枪械冷兵器&大boss、血腥扫荡——的片子,一开始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观影压力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抱着“看一部美女动作片养养眼”或者“算了就当是看特效”的心情坐在座位上?
你会以为这纯粹就是宅男的意淫之作,但是当你顶着违反物理逻辑、毫无现实逻辑、对白幼齿弱智的压力和吐槽的心情坚持到中段,你会发现它其实以沉重的阴谋开头,讲述了现实中金钱与罪恶、扭曲的心灵,还有我们自己身上现出的荒谬;它的华丽,掩饰不了哥特风格特有的阴郁灰暗,仓促而发的死亡隐藏在荷尔蒙的激发背后——幸而,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它的结尾,始终留下了一丝希望,就像雾霭密布的天空中,穿云而落的那一丝阳光。
简单的来说,这是一部令人难以给予评价的片子,就如同恍然大悟之后的那种百味陈杂。你说它是动作片吧,但是它那对于现实中的丑恶与荒谬的嘲笑又那样明显;你说它是伦理片?但那华丽丽的爆乳+暴走萝莉(其实她们真的比较像御姐啊~~囧TZ)大战各种怪物/怪兽的桥段,太天马行空太3维世界太卡通了些。
这些“不搭调”配合在一起,大约是符合一些人对于“烂片”的评价的:节奏混乱,不明所以,主题暧昧,演技三流……我有一种习惯,就是去坚持看完很多为人不齿的烂片——因为我一向有点偏执的认为,别人的评价固然可以参考,但是毕竟只有你自己去完完全全的体验过,才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与你合拍,能够让你汲取到某些灵感。
所以即使无数的人——现实中周围的、报刊的影评栏、网络论坛……对这部片子都直接给予了“不明所以”“不尴不尬”的评论;所以即使我在电影院的柜台前原本决定选择《烈焰战场》并且因为错过前者而只好抱着不情不愿的心情订了此片——我还是得说,我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一部作品。
对于能够跟得上这部片子节奏的人而言,它就像从装巧克力的盒子里吃到了薯片,虽然意外,但却并非不能接受。甚至,它给我感觉就好像在未曾预料的时刻,获得一场意外的邂逅,遇见一个未曾想过会有交集的有趣的人。
这部片子就是给我这样的一种感觉:你可以称之为心理落差,也可以谓之——意外惊喜。
《美少女特攻队》影评(十):写个拾人牙慧的影评
花了两个小时看片,然后用了一整晚时间看豆瓣上诸位的影评,受到不少启发,关于剧情的才稍微算是理解了一点。下面这些文字还会间杂一些我看别的电影受到的启发,所以有可能不小心就把其他影片也捎带着剧透了,还望见谅。
大家都比较没有争议的应该就是片中有三重世界,关键就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的那两重是谁制造出来的。我比较倾向于认为是babydoll制造的。而影片是以sweet pea的视角叙述的,这在最后已经交代了,那么我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sweet pea和babydoll是一个人。这也就是早已经被大家提出的一种观点,所谓的“精分说”。
我的理解是,影片中的世界有点类似《寂静岭》,除了现实世界外,还存在表世界和里世界。所有战斗场面就是在所谓“里世界”,这个是无论片中人物还是观众都从始至终就清楚的认识到是个幻境的世界。而妓院和最后sweet pea坐上的巴士就是“表世界”了。观众一直到最后才知道这是幻境(我是指妓院的部分,巴士是不是幻境还有争议),而主角则自始至终都认为那是现实——因为对她们来说那就是现实。
而真正的“现实世界”只有开头和结尾的精神病院的部分。
其他四个女主角全都是babydoll的人格,但在“表世界”中,她们是互相独立的个体。这种关系就像是《盗梦空间》中,人一旦潜入梦里,无论你是前意识还是潜意识,都部分主次,一律是梦境世界的平等公民。片中进入战斗场景代表的是babydoll在跳舞,此时其他四人应该在忙别的,为什么也要一起跑到战场上来?我觉得是这其实是在幻境中主角的不同人格之间的互动。当然也可以理解成babydoll感念同伴们为了逃跑作出的努力,所以幻想她们并肩作战作为一种补偿,这样的话其他几个主角的主要活动还是存在于babydoll的幻想中,即便现实世界存在这四个人,影片所刻画的也还是babydoll所幻想出来的那四个——那这还是“精分”。另外,其实我一直对几个女主人公的人名有点疑惑,尤其是blondie。感觉出了amber之外其他几个都不像是真的人名,而比较像是昵称。sweet pea和babydoll似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至于blondie——片中最blonde的不就是主角babydoll了吗?所以我觉得这些名字其实都是别人用来称呼babydoll的,在幻境中被她分配给了不同的人格。不过amber和rocket有什么含义我还想不到,望高人指点。
关于“表世界”的产生,我认为一种可能是babydoll在误杀妹妹后真的精神失常,然后就开始创造出一个幻境来逃避现实,其中sweet pea对rocket的过度保护应该是babydoll潜意识里对妹妹之死的愧疚。不过也不一定是在误杀发生后就马上产生,也可能是在精神病院中遭遇长期虐待后才产生的。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表世界”和“里世界”是在babydoll接受手术的瞬间同时产生的——也就是说影片一直是顺叙的,开头在其他几个女主角登场之前,演到babydoll正要接受手术,仪器刚接触到她的头颅,这时候躺在那里的变成了sweetpea,而她突然站了起来,宣布她不想再演这种戏份了——我的理解是,她是想要表达这样的观点:她不想再以babydoll的身份存在下去了。
我认为,当手术开始执行的瞬间,babydoll的大脑受到了刺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于是开始产生各种幻觉。事实上,这时候babydoll相当于是在临死之前了,她的意识是既生又死的——我又要忍不住扯到《盗梦空间》了。死亡是最绝对最极端的“睡眠”状态,所以一个人处于意识即将消失的那一瞬间时所产生的梦境应该就是limbo,每一层的时间都是上一层的12倍,那么limbo的时间应该是12的无穷次方,也就是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都无限的“新宇宙”——抱歉,跑题跑这么远,我要说的其实是——处于既生又死状态的babydoll在这时其实就是在创造这个“新宇宙”,她把自己之前帮助同伴逃跑的经历和她这时产生的幻想相融合,产生了影片主体部分发生在妓院里的故事。她这么做是为了让新产生的人格sweetpea合理的取代自己原来的主体人格babydoll在自己创造的新宇宙中好好活下去。其他三个人格都存在缺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掉了,而babydoll这个人格又过于完美,最后也被淘汰掉,只留下最接近正常人的一个人格sweet pea,让她在新宇宙中获得新的正常的生活。
通过影片主体部分的经历,主角一方面清理了自己体内的几个比较活跃而又不够理想的人格,确立了sweet pea的“独尊”地位,另一方面也逐步把新宇宙的设定完善,使得它变得逼真,以达到最后用新宇宙——也就是完善后的“表世界”取代“现实世界”的目的。她在幻境中的一系列经历为的是克服恐惧,使灵魂获得宁静,这样由她意识创造出的“表世界”才能稳定下来,有资格承担起变成现实世界的新宇宙使命。当一切就绪以后,“表世界”也就是babydoll制造的新宇宙就从她自己的意识中脱离出来,取代对她来说已经崩溃的“现实世界”,成为新的现实世界,而她则用新的人格sweet pea来继续在这个新的现实世界中生活。至于那个在现实世界中获得babydoll的帮助越狱成功的病友是不是叫sweet pea 她逃出去以后过上了怎样的幸福生活,都不是影片所要讨论的。
这里又要扯到部别的片子——亚德里安布罗迪的《灵幻夹克》。在一个时空的他是死在了抽屉里,可是在他死的瞬间,他就永远进入了那个真正让他有归属感的未来时空。未来时空就相当于本片中babydoll的新宇宙,都是精神力量的产物,但是只要足够强的话,就可以大过整个物质世界。所以对于最后的sweet pea或者babydoll来说,原本的“表世界”现在就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世界!
另外说一下那个精神导师大叔,如前所述,最后的巴士是属于babydoll制造的“表世界”的,所以他只是单纯存在于babydoll幻想中的,也许现实中有人物对应,但在影片所涉及到的“现实世界”部分,也就是疯人院,他是从没出现过的。我认为他只是主角对于怀有善意的人的一种幻想,在新宇宙生成后,原本存在于“里世界”的他被保留了下来,进入了新宇宙,继续以一个善良大叔的身份存在下去。而原本的“里世界”和“现实世界”都崩溃了。
“现实世界”的崩溃是在babydoll接受手术的时候,旧宇宙消亡,新宇宙正式形成。所以影片一直到人渣首位头目被警察带走,然后是没有意识的babydoll的最后一个镜头,到此为止都是顺叙,而下一个镜头切换到巴士上的sweet pea应该算作“倒叙”,因为新宇宙是存在于babydoll的意识既生又死的状态下的,对应在“现实世界”(旧宇宙)中是只有一个瞬间的,所以当她的意识真的死了,哪怕只过了0.1秒,这个宇宙也不复存在了,至少对于旧宇宙的人来说是这样的——如果他们感觉得到的话。所以对于新宇宙的人来说,babydoll手术之后发生的事都是在几百亿年之后的。当然,也可以把新旧两个宇宙看作是平行的,但是对于babydoll或者sweet pea来说,旧宇宙在新宇宙正式形成时就已经被淘汰了,也就是崩溃了。
至于“里世界”的崩溃,则是在观众们停止了对影片中炫目场面的意淫之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各位看官而定。这里我是引用了马马虎虎前辈的观点(《对它投入101%的爱,即便是让我这个纯情宅受到了莫大的伤害》by 马马虎虎,原文地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883713/)文中对我之所谓“里世界”,也就是前辈文中所称的“幻想世界”的观点令我耳目一新,实在振聋发聩,不能不为之折服。所以我就偷个懒不分析了,直接放个传送门引用前辈的文章了。这篇文章所持的是与我相反的观点,认为sweet pea是真实的,幻境都是她制造的。其实在看这前辈篇文章,我脑中认同的关于电影的解释就有两种,恰好就是我这篇文章和前辈那篇文章中的两种观点,只不过我更倾向于这里这种“精分”的观点。无所谓对错,这两种观点可以求同存异的。比如,我也认为babydoll并没有患有精神病,如上所述,幻境的产生是在babydoll接受手术瞬间完成的,她是因为被手术仪器刺激到大脑才会产生各种奇妙的幻想。当然,对于我这篇分析来说,babydoll有病没病其实并不重要。
我比较懒,且文笔极烂,所以虽然每有写写影评的冲动,却极少付诸行动。实在是惊讶于此片在豆瓣上所得分数之低,不忍见到这样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被相当一部分不用心看的朋友随便就贬的一文不值。其实在这篇文章中我做的最有力的一件事不是啰嗦这一大堆,而是最上方打的大大的五星。希望这部片子的价值能被更多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