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奥色治郡》是一部由约翰·威尔斯执导,朱莉娅·罗伯茨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一):总有一款吵架适合你
总有一款符合你的气质,想想这句还应该换个说法,总有一种吵架反心思适合你现在的心情,家庭也就此开始喧闹的开始,自杀离去的结束,没有什么开心或者不开心,只剩下了那些看似以前种种回忆而已,剩余也就是发泄发泄自己的想要控制的欲望。
也许每个人都在老去的时刻会变的刻薄刁钻起来,没有了一点活力和想要去玩的心情了,那是不是你就会不懂得如何才能够把握好自己余下的生命;想明白了一切但还是无法过好自己的一生,特别悲剧的事情大概就是如此,忘记了开始怀疑过去,种种是非中没有了什么可能性。
人生有时候特别有趣,有时特别好玩,但更多的时候是平淡中找到乐趣,乐趣中发现着点点滴滴中的迷茫,大概就是在某种混沌的情况下才能够潇洒自如的欣赏着生活,憧憬着未来可能带来的变化。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二):生活就是一出狗血剧
看了这么多年电影,几乎没想过要给哪部写观后感之类的东西,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太懒还有语死早(。另一大原因就是这些电影大都是看过就算过了,戳心戳肺的还是少数。当然戳到的点因人而异,对我来说《八月:奥色治郡》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个人觉得,大部分电影是老少咸宜的,人人都能看得很嗨皮,这类不用多说;还有一些是需要到一定的年龄或有过经历的人才会产生共鸣。除了《八月》以外,我能想到的另一个例子就是Amour。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真实到可怕,硬生生地扯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把生活中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观众面前。
《八月》广受好评的餐桌戏固然精彩,但我最喜欢的是最后的结局。Barbara愤怒地开车离开母亲家,开着开着车速减慢了。就在我以为剧情要朝着她掉头回家,和母亲拥抱在一起的大团圆结局发展时,Barbara又发动了引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只留下了Violet和保姆。这就是生活,没有什么happy ending,王子公主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像这样的情节无处不在:Bill拥抱着Barbara睡着的时候观众以为他们会复合,但是Bill最后带着女儿离开了,因为他早有了更年轻的新欢;Karen的未婚夫勾搭Barbara女儿的事情败露,大家以为Karen会和他分手,但是他们只是一起离开,Karen还是会和他结婚;Violet充满爱意地说着和丈夫相识的过程,结果是她有意无意地促成了丈夫的死...这些人一开始也是相爱的,只是生活慢慢磨去了这份爱,血缘的纽带变得脆弱不堪,裂缝一旦产生,就很难弥补。生活里有的是姐妹为了谁承担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心存芥蒂,离家的子女指责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兄妹照顾不周;有的是父母偏袒孩子中的一个;有的是妻子明知丈夫出轨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是或叛逆或无能,就是不给自己省心的子女...作为一部戏剧改编的电影,《八月》只是把这些狗血剧情集中到一个家庭,最终造就了这奇葩的一家。
剧中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饱满,没有谁是罪大恶极的,也没有谁是完美的,他们或现实或温情,或自私或懦弱,或刻薄或善良,就如同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Life is very long.”Beverly,或者说T.S.Elliot在电影的开头就这样告诉我们。幸好生活中并非完全充满了这部致郁电影的剧情,生活还是充满了惊喜和期待。Amar tu vida.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三):Violet:何处安放那颤抖的灵魂
老公溺水自杀后,母亲Violet上演了与家庭成员的各种冲突。电影展现了Violet这如鬼魅般的母亲,如何一步步向家人扣动扳机射中他们命运的齿轮的。
梅姨扮演的Violet刻薄得像一把上膛的手枪,随时向别人扣动扳机,靠发射子弹熄灭心中的怒火。
每个人都是她的靶子。为什么她会这样?
Violet从小受到妈妈的精神虐待。十几岁,最爱美的年纪,数着指头等待圣诞节的靴子礼物,等来的是失望及母亲的嘲笑。母亲把一双破旧的靴子放在礼包里,看着她失望的表情哈哈大笑,并让她以后穿着这靴子下地干活。妈妈经常换男友,一个男友很暴力,Violet要勤奋干活,还时时警觉以防被暴打。
在母亲那,Violet学到的是长辈可以随意嘲笑打击孩子,随时指责谩骂孩子,孩子就像一个桌子凳子,是长辈任意施暴的器具。她的自我。在妈妈和继父那里受到了万点暴击,灵魂千仓百孔,脆弱的如被穿孔的松饼,一触即碎。背负了无数的愤怒委屈恐惧与绝望,Violet她该如何安放自己那颤抖的灵魂?
她拿丈夫当出气筒。等老公出轨妹妹既成事实后,用道德来攻击辱骂丈夫。丈夫一旦让她不如意,就搬出来此事责骂一番,如同对待垃圾一样把丈夫踩在脚下。Violet在老公身上罩上“出轨”的金钟罩,再抱怨丈夫无法让人靠近。婚姻深陷孤独,Violet靠药物寻回依赖,丈夫Bever靠酒精得到安慰,直至丈夫无法忍受溺水逃到另一个世界。
Violet拿女儿当施暴的器具。丈夫溺水,她无法承受,把责任通通丢给大女儿,指责她不关心父亲才造成父亲走失溺水死亡。Violet一边享受着二女儿的照顾,一边贬低她。她眼里二女儿是隐形人,痛苦也好努力也好,都与她无关。发现二女儿与懦弱的外甥有恋情后,急切地爆料,等不及要狠狠地羞辱一番。经常对小女儿怒骂,让小女儿变得唯唯诺诺,常年在外游荡,总与渣男相伴。
葬礼的晚宴是冲突的高潮。大女儿以彼之道还治彼身,恶狠狠对Violet发泄愤怒,抢走她的药,羞辱她靠药物维持自尊,活脱脱成了另外一个Violet。
最后,Violet失了丈夫,逼走女儿,一人呆在越发昏暗的屋子,靠回忆打发日子。想要爱却亲手扼杀爱,Violet的灵魂深陷荒芜之地。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四):Eat your fish
我的外公在我5、6岁的时候去世了。关于他,我的短暂的片段式的记忆大部分来自小时候去外婆家吃饭。在我的印象里,外公和外婆简直从没说过话。我记得我问过我妈这个问题,她好像很惊讶的样子,似乎从来没注意到过这一点。至于“为什么不说话”,她似乎也没给出一个答案。
其实那时候,我心里还有个问题:难道外公不爱外婆,或者外婆不爱外公么?但年(zǎo)少(shú)如我,也知道那是个太不合适的问题。
直到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外婆也去世之后,妈妈跟我说,翻出了当年外公写给她的情书。隽秀的字,用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的特有的谦和内敛的笔触,涵蓄地表达着对于这个年轻女子的喜爱。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另一件事,是去精神病院探望我的一个舅舅。无论再怎样“知识分子家庭”也好,家人对于这病的态度到底还是不同于支气管炎、反流性食管炎之类,多多少少要叮嘱小孩子一句“别在外面乱说”。可能就是这么句话,使我面对这个舅舅时总是紧张兮兮,生怕他觉得我怕他,或是对他跟对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那天我们去看他,车好像是停在一个不大的操场上,我和大表姐坐在车里等他出来。表姐的五官皱成一团,不知是阳光太刺眼,还是她真的太不耐烦。我记得她抱怨,抱怨干嘛要来看这个“精神病”之类的。反正我记得她叫他精神病,吓了我一大跳。
后来我听说,他得病之前,一直觉得外公更喜欢另一个舅舅,一直努力却感到得不到外公的认同。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说不上来这片子是哪打动了我,但,你看,它确确实实让我想起这些。
可能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是“I love you, but you're really a pain in the ass!”,
是心里知道自己不是深爱的儿子的亲爸的男人在房子后面抽的一地烟蒂,
电影像是一阵长长的席卷过家庭痛苦的风。
其实,我不确定在另一部分的真相里,有足够多的温柔香甜来抵消以上所有。漫长的冲突和伤痕可能会溃烂到表面,迅速留下伤痕,之后缓慢愈合。
And you take it as it is.
Just like taking the plate in front of you--
Eat your fish.
——————————————————————
盗火贼。微信号:fire_stealer。
互相扶持,活得明白点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五):八月:奥色治郡
1. 首先让我到熟悉的是故事发生的那座房子,这个取景地很像《恋恋笔
记本》中的那幢,而且父亲自杀那湖,那栈道也很熟悉。。。
2. 当大女儿对自己女儿说,“好好活着”时,自己若有所思。。。
3. 再提一下,大女儿的女儿那长相,老让我情不自禁地把她和《血色将
4. 百变的梅姨,还有什么角色她没有演过吗,还有什么角色她演得不像
的吗?
5. 选角导演为梅姨挑的三个女儿,太有区别度了,一眼看出去就能分
出一二三来。。。
6. 对于父亲的死,从电影中我没太看懂,为什么要去自杀呢?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六):生命有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每个人都有一件袍子,外人看上去都那么光鲜亮丽,其实那华美背后的究竟有多少虱子,只有自己知道。戏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努力遮掩,遮掩那些不堪,让自己被外人看上去都过得不错。Barbara在遮掩自己失败的婚姻,Ivy在遮掩自己畸形的恋情,Karen在遮掩未婚夫结过几次婚的放荡,父亲和姨妈在遮掩私生子的事情...
看这么多戏骨飚戏,很过瘾,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戏,这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或许现在或者多年后,我们也一样会遭遇他们所遭遇的事情。生活就是这样,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样都不会缺。
随着年纪慢慢增大,生活的本质渐渐变得清晰,我越来越不会去过问别人的生活,也不会去羡慕谁过得好,我知道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情况,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的。
想起戏中那场午餐,妈妈嗑药后撕扯开每个人华丽的袍子,虱子乱跳不堪的场景,虽说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现实。大概这些话也只有嗑药后才能道出。
我渐渐觉得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尊重,其实是包含着一种对自己不堪状态被人揭露的担忧和恐惧,知道自己的难处,才逐渐明他人的难处,想得到别人的体谅,所以开始体谅他人。所以任何一种恰当和谐关系的形成前提都是互相理解或者是曾经感同身受。
记得Ivy离开之前的那一晚,三姐妹坐在一起,当她们互相指责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告诉彼此的时候,Ivy说了一句大实话:其实我们之间也没那么熟悉,她说她会离开,不会再照顾母亲。Ivy的那段话比当时午餐上母亲的那段话更加现实与残忍,那是要看透看淡多少关系要多有勇气才能说出那样一段冷澈痛骨的话。接下来是三姐妹的沉默,谁还能否认呢。
其实人和人的关系也披了一件华丽的袍子,表面欢愉,实则永远是不近不远。想起一个比我大很多的朋友谈起他的朋友圈,十几个人坐一起,不聊生活也不谈工作,只是凑在一起喝酒欢乐瞎起哄,后来有几个朋友逐渐不参加活动了,淡出了他们的圈子。他说他也觉得没劲,几次想尝试退出,但太寂寞了。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参透这些,却没有几个人敢勇敢地抛开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和关系。
但其实真实是怎么样的又有那么重要吗。就像karen说的那样,Doesn’t that sound nice?是呀,听上去是不错看上去也挺美,若要真的抛开外层去看清里面的真实性,我想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nice吧。谁在生活里又没有自欺过呢,我想每个人守好自己的袍子就行了。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七):人生哪有那么多精彩,精彩的都是一瞬间,痛苦才是永恒的
梅姨用她歇斯底里的人生告诉我们,生活是漫长的,所以,都耐心等待吧。
最近有点抑郁了,因为突然在想,我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才能尽快的走上人生巅峰,赢取白富美,笑傲臭屌丝,逆袭高富帅。
这思想导致我无法专注于当下手头上的事,满脑子想着就是重新考个研去北大光华学管理改变人生轨迹、说走就走浪迹天涯增加人生阅历出书立传、放弃一切去顺应移动互联网浪潮按照自己的Idea创业成为CEO、退学考公务员为人民服务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所以我去网上买了浪潮之巅、野蛮生长、给你一个亿你能做什么等“创富”的书,还买了江南的龙族顺便YY得过且过(PS:强烈建议18岁以上儿童和16岁以下成年人购买,其他年龄段还是放弃吧)。
终于有一天我说服自己: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其实是冯仑说的,囧)。SO,专注当下,提高技能,锻炼身体,听老板安排,为老师卖命,让家人安心,啊,我给自己准备(熬制)了满满一大罐鸡汤,看起来效果显著,我可以安心的干活了、玩了、休息了、看书了。
但是,总觉得还是少点什么。
Life is so long. 看了梅姨家一堆疯子的“现实版”人生后,看着大嘴在车里突然露出淡然的微笑后,看着老末哭着说出“Doesn't it sound nice”,看着老二哭着开车逃离后,看着梅姨手足无措寻找印第安纳姑娘怀抱的时候,一直揪着的心突然就释怀了。
就像梅姨说的:鞋盒子里装的是一个玩笑,是一个对天真孩子美好梦想的毁灭。而这一切都是出自梅姨他妈之手。所以,我就是这么刻薄犀利,就是这么咄咄逼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环境决定的,性格、命运、趋势,人终究是抗争不过整个世界,如果想要获得纯粹的自由,像毛姆写的查尔斯,那就必须一层层剥掉社会加予自身的外衣,有的容易脱下,有的就已经和自身融为一体,不弄个遍体鳞伤如何能够获得新生!
我认为我没有那种那种抗争命运的本事,即使有了勇气,也不认为有能够抗争命运的本钱,我就是一个来自不知名县城的小户家庭,我所有了解到的恢弘的世界和肮脏的故事都来自于书籍、电影和闲话,我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
但是,在慢慢人生的痛苦当中,去怀抱着“Inner Peace”观察一切、倾听一切、体悟一切,用这所有自身的经历去塑造自己,诞生自己,放弃一切与他人的比较、抛开所有与烦恼的斤斤计较,就做自己,让命运去说吧!
突然想起一段对话~~~~~~~~~~~~~~~~~~~~~
我:长大想做什么呢?
小孩:我要做一个安迪霍尔!
我:安迪霍尔是谁?
小孩他妈:那是他的名字。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八):我所得到的力量
我老是认为看驯龙记这样的电影是重要的。它就像阳光一样透过枝叶温柔的洒在身上,又像一根刺,偶尔提醒我[别被当下围困]。然后,看August Osage County,看another year, 似乎这些电影扮演着,要刺痛,要审视的重任,但我感受到的是更深沉的温柔,好像在缓缓扳过我的肩头,说,这漫长,这人生的漫长,可以这样大白天下,不堪和猥琐,由我们一同来过。
我的眼泪洒在Julia Roberts的两场追逐戏。她长发扬起,双手摆动,她的脚步砸在我的心里。这是必要的追逐,在她经历过一切之后她仍然放纵自己乱成一片拼命追逐。她背负着一身沉重的琐碎,她跑起来是多么惊惶。
这电影把炎热和无力拍进了每一寸阳光照射下扬起的灰尘里,那种置身其中的烦躁和焦虑无比的清晰。rough,但是精准。我看到很多豆友遗憾它过大的戏剧冲突感,我却觉得这种,用朋友的话说,“人人一屁股屎”的局面,其实不能再日常了。
好喜欢影片的结局。它比小查尔斯的吟唱更安抚着我的心。好像很多人都通过电影逃避现实,可我通过电影得到的是确认。确认我所处的是怎样的世界,确认我们,很多人,正在一同经过。而有人用心,尽力地把这些经过带给更多人看到,是一件很温柔很温柔的事情。
我是这样去理解的。
以后有机会能看到原版舞台剧也不错啊。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九):Closure is overrated
这电影教给我们一点,不要和fucked up person在一起,不管他们多性感,多让你觉得被需要,多让你放不下。因为你救不了他们,他们也更救不了你。
- You are never coming back to me, are you, Bill?
- Never say never.
- But no. And I'll probably never understand why, will I?
- Probably not.
我觉得年轻的自己怎么样也无法接受没有closure的结束,没有解释,没有理由,只有猜想。大概是因为自己没曾把感情那么当过真,只走肾不走心的感情比较容易——反正不是当真的感情就谈不上彼此伤害的必要。直到遇到了真心的人反而会被伤。因为他们那么在意,那么认真,认真到可以以爱你的名义忍心伤害你。除了这样相信,没有别的办法能够安慰自己。只是希望所有把心穿在袖子上的人都不用经历以爱护为理由的不辞而别。你给过他们的Closure,他们给不了你。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十):当家长里短用作长篇大论
情歌那段特别赞
well i never been a man of many words And there nothing i could say that you havenot never heard But i sing you love songs till the day i die The way i am feeling I can't keep it inside i sing a sweet serenade whenever you're feeling sad And a lullaby each night before you go to bed I sing to you for the rest of you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