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4 03: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10篇

  《最后一次驱魔》是一部由Daniel Stamm执导,帕特里克·法比安 / 路易斯·赫特哈姆 / Iris Bahr主演的一部恐怖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一):《最后一次驱魔》:讨巧狡黠的伪记录包装

  《最后一次驱魔》从动机明显就想站在巨人肩膀上。73版的《驱魔人》的确是难得一见传世经典,就现在拿出来细细品味,不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气氛营造,甚至是特效处理都是首屈一指可圈可点的。今年的这部《最后一次驱魔》,制片方显然熟谙生存营销之道,把一个事实上不怎么靠谱,也不怎么跌宕起伏故事,穿上一件“伪纪录片”的外衣。如此一来,无形中就将影片提升了一个观影档次增加了影片身临其境神秘色彩。恐怖不及《死亡录像》,悬疑稍逊《科洛佛档案》,《最后一次驱魔》上交了一份中规中矩答卷

  伪记录片最有力的杀伤性武器,就是能够将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种极具真实感的氛围内。追溯到伪纪录片的鼻祖《女巫布莱尔》,公映之后一度爆棚,不少人就针对故事的真实性展开了激烈辩论。时至今日,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钻,没诚意的影片大多数都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伪纪录片的市场空间依然前景一片光明。只不过,想达到《鬼影实录系列高度,还是得再潜心拓展研究一下。毕竟经典总是被模仿,难以被超越。《最后一次驱魔》诚意十足,手法也极为老道,导演对伪纪录片的风格驾驭得张弛有度开篇同《驱魔人》一样,旧瓶装新酒,现代人已经逐渐不那么虔诚相信神灵,而是把祷告弥撒当成一种自我约束良好生活态度人们教堂,不再是为了寻求宽恕祈祷上帝,而似乎演变成了集体聚会,共享天伦之乐另类Party。更为颠覆的是,影片中出现牧师科顿,实际上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选择的一份工作而已。当连牧师都不再信奉上帝的时候魔鬼貌似应该露一露脸了,否则也太不像话了。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对应上帝、魔鬼就没有探讨其是否存在价值性了。如此狡黠地切入了正题,逢场作戏地披露所谓的“驱魔”的真实内幕先入为主地将观众的心拉拢到了影片当中。很显然,绝大多数观众觉得“驱魔”实际上就是装神弄鬼,想着法子捞钱,纯粹心理作用。然而,影片突然峰回路转,恰恰也是迎合了观众这种不信神明心态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采用了反转式的“双结局”手法——“伪真相”与“真结局”。颇为调侃的“Blow Job”,一语道破天机,心悬到最后一刻原来魔鬼果真是不存在的。相信不注意影片进度条的观众,也觉得倘若是这样的结尾也挺凑合,还不至于到滥俗的境地。但最后一场惊心动魄黑暗祭祀,让我们意识到导演依旧在耍宝。开放式的结局,似乎也是好莱坞一贯的套路合情合理。在此,不妨来将结局单独提取出来,结合先前的剧情剖析一下。个人将结局理解成两种——“魔鬼存在论”和“一切都是迷信论”。

  其一,“魔鬼存在论”。那么很显然,我们就应该理解成奈尔的确是被魔鬼附身了。最终说自己怀孕,那是撒谎,找理由事情了结。魔鬼当时是附身于咖啡馆男孩罗根,与奈尔发生性关系。这也能解释罗根虽然是个GAY,但也能成为孩子父亲。而奈尔肚子里的孩子,就真的是魔鬼之子了。她的弟弟小镇上的那些牧师,都是信奉邪教的魔鬼。从一开始想方设法保护的是奈尔肚子里的孩子,拒绝驱魔,而不是奈尔本身。最后杀了记者摄影师必然也是大势所趋。而牧师科顿命运何去何从,能否战胜魔鬼,就留给续集阐述了。

  其二,“一切都是迷信论”。既然站在这个角度,那么至始至终,都要相信魔鬼是不存在的。奈尔肚子里的孩子,也是罗根的,但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而已。至于罗根为什么是GAY,他完全可以撒谎,这没理可寻。而奈尔的弟弟跟小镇的牧师都是信奉魔鬼的邪教徒,孩子出生后丢进火里,产生的好似魔鬼的巨大火焰,其实是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也没有任何操作难度。但是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奈尔整个人变得就像魔鬼附身一般,还有种强大力量。这只能说是电影本身的艺术装修饰。我们可以理解成,奈尔被当地的邪教洗脑,灌输了魔鬼存在论,由此产生了心理上的魔鬼。她的那些怪异举动动作难度实际上并不大,也不夸张。不像《驱魔人》中,真的被魔鬼附身之后,头转向180度就是小菜一碟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后一次驱魔》固然不能跟《驱魔人》相提并论,但它在不到90分钟中片长里包涵的悬疑惊悚片所必备元素,都一应俱全关键在于对大众信仰心理的把握,不论是否信奉上帝,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看点。一切所谓的魔鬼都是纸老虎,因为魔鬼要是真的,那么上帝也将是真的。而这,M•奈特•沙马兰早就告诉我们了。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二):God Plz Help This World。

  撒旦是萬能噠。

  但上帝是全能噠。

  也就是說撒旦它眞噠有兩把刷子所以它才會與上帝較量這麼久。

  人在上帝和撒旦面前難道不像是迷途羔羊麼。

  撒旦噠厲害在於它會偽裝成神來人們崇拜和祭祀。

  它假冒上帝噠樣子借著試探和罪來與上帝抗衡。

  本片的確很邪乎。

  世界上沒有鬼但有魔鬼。

  因為這些東西是與撒旦為伍和上帝抗衡。

  所以人要有堅定噠信仰做依靠才能得神噠庇佑。

  如果有一天妳開始質疑神開始悖逆神開始遠離神。

  那妳可能就離撒旦越來越近。

  這部片子讓我對上帝對耶穌基督信噠更堅定。

  求主赦免我們噠罪讓我們在神噠臂膀生活

  Amen。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三):High过就够了

  1973年的[驱魔人],噱头是源于1949年的真实驱魔事件。2005年,[驱魔人前传]欲借经典题材重掀恐怖狂潮,却遭到堆砌血浆的骂名。现今,[最后一次驱魔]虽披了一副“烂大街”的伪纪录片皮囊,但它绝不只是用形式观者步入圈套,其迷惑性在于它建构了现实,又还你一个有关撒旦的结局。

  影片有三大现实点。首先牧师卡顿·马库斯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这便与[驱魔人]等同类影片开场的超现实背景区分开来。再有,马库斯“大逆不道”地将驱魔的各种骗人伎俩公布于众:藏在袖子里录有800种恶魔声音的录音机、装有粉尘一按开关就冒烟的十字架,以及在水盆里悄悄丢撒使水沸腾的化学物——关键是伪纪录风格,电影仿佛一集破除封建迷信的《探索发现》,极具说服力。而女孩内尔的怪异行为,导演则故意将观众引入伦理道德区——是父亲路易的施暴致使其行为失常,并以路易与当地牧师发声冲突、其子请求马库斯保护内尔、内尔被铁链拴在床上等等加以佐证。这些“合理”解释之所以给力,是因为不断有超现实现象穿插将其搅乱。内尔在被驱魔后,神秘出现在马库斯住的旅馆,警醒了观者这仍是一部恐怖片;众人发现内尔颇有祭祀意味的杀戮绘画,放大了影片的宗教神秘色彩;内尔以[驱魔人]经典的“蜘蛛爬”和“折腰”造型示人,表明恶魔附身,直到最后生出魔鬼。[最后一次驱魔]复制[女巫布莱尔]——恶魔并未显形(只在结局以幼体闪现),但电影不断在现实与超现实间反转,催生了观影快感

  原文本应刊载于2011年某期《看电影》,几月号不记得了,哈哈。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四):我来分析一下后半段剧情~~~!

  第二次驱魔后,女孩说出了“真相”:

  她肚子里的孩子是咖啡店男的。

  牧师由此推断,她被魔鬼附体是假的,一切是自己所为。

  然后请来了当地牧师对其父女进行安抚。

  同时,当地牧师也证明咖啡店男确实存在。

  在回去的路上,他细心的去咖啡店询问那个男孩。

  得到的结果是,女孩在骗人,

  他俩确实是有在当地牧师举办的宴会上见过一面

  但是那个男孩是同性恋,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发生关系

  为什么这个女孩要骗人呢?

  那为什么当地牧师要举办一场专门请年轻人的宴会呢?

  带着这些疑问,牧师带着记者又赶回女孩家。

  结果发现了真相:

  原来当地的牧师是邪教徒,

  那天晚上组织的宴会,

  他让女孩怀上了恶魔,或者是恶魔的孩子,

  而女孩的父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从他结尾被绑的情况看,他是对此一无所知的,

  从女孩一系列古怪举动来看

  女孩是真的被恶魔附身,她也是受害者

  为什么这个女孩要骗人呢?

  有两个答案

  1,当时她仍然被恶魔附身,是恶魔在骗人。

  2,恶魔那晚化身成为咖啡店男孩,和她发生关系。所以女孩误以为孩子是咖啡店男孩的。

  我更相信第2个答案。

  哥哥脸上的伤是谁造成的?

  根据前后情节分析,应该是女孩划的。

  最后的结尾哥哥杀了摄影师,

  正说明哥哥是邪教的,

  他是潜伏在家里的恶魔孩子看护者,

  从他一开始抵触驱魔,留纸条给牧师,

  一度让人以为他是在保护妹妹

  其实他是在保护妹妹肚子里的孩子。

  因为他是邪教徒,而妹妹肚子里的孩子是恶魔的。

  最后结尾,牧师,女孩,女孩的父亲,生死未知,至少没有出现他们死亡的镜头。估计是为第二部埋下情节线索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五):好像也是第一次驱魔

  看了电影又看了一些影评 我对什么宗教邪教是不了解的 只说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片名是最后一次驱魔 指的是结尾处 估计还没驱完就死翘翘了 但这次驱魔和以前的驱魔有点不同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第一次驱魔。

  他毕竟不是地狱神探里的康斯坦丁

  下面提一个问题见义勇为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少 也许是现在的人越来越明白了 见义勇为的结果或者说“后果”。

  接下来 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刚好碰到,你会见义勇为吗?

  人第一次做好事难事)的时候 需要什么?

  所以 电影的精华 也许就在 神父拿着十字架 走了出去 面对恶魔

  他认为他能……

  他认为也只有他能,至少那时那景……

  所以说是职责还是勇气……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六):罕见的恐怖片

  当男猪脚敲门声响起,我扣扣上也应景的响起了“笃笃”声,我和小杨杨一阵大笑。严肃点,这是恐怖片——《最后一次驱魔》。话说我是很久没有看恐怖片了。昨天看这个之前,做了半天心理准备。剧情介绍啊、电影海报啊什么的。多么希望预见每一个惊悚的画面,然后做好准备的我不至于被吓得一激灵。可是,在影片刚开始十分钟的时候,小杨杨说她困了,我瞪了她一眼,说虽然我也困了,但是我们要相信亮点在后面,后来证明我错了,无亮点。。。除了结果能让我猜测一番。到底是恶魔的孩子还是牧师的孩子。

  这个低成本的电影,全片就用了一部摄像机。用的是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不相信上帝的牧师对一个农场女孩实施驱魔,却遭遇奇特经历的故事。看完我发现,要觉得这个电影恐怖或是惊悚,首先要相信万能的上帝的存在,其次要相信邪恶的恶魔的存在。很不幸,我都不信,于是乎,杯具了。其实说句实话,海报都比电影看着恐怖。三个版本我都找到了。

  后来看网上点评,一个人说,不如叫《最后一次摄影》。哈哈哈。

  《旧金山纪事报》评论说:一部罕见的恐怖电影。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七):信仰应虔诚,但虔诚非盲目

  宗教、政治、性,应该是中国普遍不敢随便发表言论话题吧,毕竟所谓的言论自由也没有多高度,再加上无论现代的年轻人如何想把自己标上无比开放的标签,中国人体传统血液决定保守的大环境。于是,有时候,在某些场合内本来毫无恶意表现出来的开放反而成为较为保守传统的人群认为自己标新立异、脱离大众的理由。

  对宗教一直都有很大的兴趣,但却从来没有故意去找相关的书籍去读,不是不想,只是觉得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层次实在还没有到能消化这些精髓地步,总觉得,这类书籍是应该被花好长一段时间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研读的,而现在的自己即使再好奇再感兴趣亦无法保证看过后是否就如同过眼云烟,那对它可着实不公平

  西方基督教中上帝与撒旦(魔鬼)这两个对立面经常被用作电影题材,而且所拍出来的作品往往由于浓厚的宗教氛围所带来的若隐若现的真实感和既刺激又神秘的灵异气氛并存而获得观众称赞,较早的如1973年的《驱魔人》和1976年的《魔女嘉莉》,在恐怖程度上,我认为前者还是更胜一筹

  回归到《最后一次驱魔》本身,导演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拍摄更加重其给予观众真实性感观的感受。若然完全不知道电影背景而是突然在电视转台偶遇,观众绝对无法把前部分轻松的talk show和后面诡异恐怖的情节联想到一起。

  电影情节我认为并不拖沓,前十分钟用访问的形式清楚交待了身为传教士的男主角Cotton对上帝、魔鬼、驱魔的看法。Cotton的父亲是个传统的传教士,由于父亲的关系,从小他便学习传道,长大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传教士。但他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传教士,而是一个置身于信仰外、对自己的信仰并不坚定,却依然因为掌握信徒心理而做得非常优秀的传教士。传教士于他只是谋生必须扮演的角色。

  由于深知驱魔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欺人手段,无法忍受许多孩子因被驱魔而死去于是想要向世人揭发真相的他找到两个摄影师为其拍摄纪录片。这便是电影的开篇。

  在故事正式开始之前,在短短的10分钟开篇里,除了Cotton自身职业与信仰的矛盾成为贯穿整个电影的一个看点,教徒们的反应也非常引人深思。一个与上帝无关的香蕉面包食谱只不过是在那个激情四射的传教氛围中道出并在后面加上“阿门”与“阿里路亚”竟然也能够让他们无比崇敬。他们对所信仰的宗教的虔诚到底只是停留在盲目阶段以慰藉自己无所依托的心灵还是真的就虔诚到一切冠以上帝名义的东西都值得其盲目尊崇?

  Cotton的话也似是而非的给了一个令观众更加疑惑的答案。

  ——撒旦本来是天使,有人说他是天堂唱诗班的指挥,为上帝谱写赞美诗,但他决定赞美自己,于是被上帝赶出天堂。他带走了天堂三分之一的圣体,然后就出现了存在至今的魔鬼,然后就存在了圣经的基本架构。他们在争夺人类的灵魂,上帝想开导你,撒旦想夺走你的灵魂,因为撒旦肯定想打败上帝,于是就发生冲突。

  ——整部圣经充满着魔鬼,如果相信上帝的存在,就要相信魔鬼的存在,耶稣本人是个驱魔师,因此,如果你是基督徒,相信圣经,相信耶稣基督的话,你就要相信魔鬼。

  这段话是电影里我比较喜欢的一段话。

  我将其归纳为Cotton的“相对必信论”。

  Cotton不相信魔鬼的存在,同时也在怀疑自己是否如想象中那么坚信上帝。

  Cotton以及摄影师千里迢迢来到一个郊外的农场,农场主Louis有两个孩子,大儿子Caleb,和小女儿,而他认为Nell被魔鬼附身导致其每晚均杀死农场里的牲畜,遂叫Cotton来驱魔。但Cotton的“无魔鬼论”加上Nell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模样更让他坚信这又是一场无知人类因无法解释和解决困境只好拿出魔鬼作为挡箭牌的闹剧。

  第一次驱魔,Cotton用他一贯的夸张伎俩让Louis以及Nell都相信,魔鬼已被驱逐,但是正当一行人回到旅馆的当晚,Nell竟然毫无指引自行出现在旅馆…..

  诡异事件接踵而至。

  与Cotton正好相反,由于妻子的死亡,Louis极度不信任医生并且极度依赖上帝,相对的,他也相信一切灾祸源于魔鬼。于是乎,在Nell突然被检验出怀孕时,他毫不犹豫相信是魔鬼玷污了Nell.此时,已不仅是魔鬼与上帝争夺灵魂的斗争,也是Cotton与Louis之间信仰与科学之间的斗争。Cotton始终相信,世上无魔鬼。

  魔鬼阿巴伦看似终于出现,利用Nell的躯壳与Cotton一行人以及Louis第一次正面交锋,但固执的Cotton依然相信这只是Nell的精神问题,最后状况又平息下来。这里我用了“看似”是因为Nell的家庭背景以及Cotton的坚信让我确实对魔鬼出现的念头产生动摇。我觉得这也是电影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与想象的一个巨大课题,这不仅仅关于这个场景,纵观整部电影,信仰与科学、上帝与魔鬼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结局之处,疑点无数。带领邪教的当地牧师与修女?生出怪物的Nell?火光中嚎叫的魔鬼?杀掉摄影师的Caleb?被绑的Louis?

  还有最后,为了救Nell虔诚捧起十字架祈祷并在熊熊火焰中死去的Cotton.我们都知道,他终究回归信仰。

  这一切都归咎于魔鬼吗?难道导演就是为了纠正那些不坚定的基督徒才拍这部电影以为他们指明方向?若肤浅一点用所占电影比例来区分的话,整部电影80%或者以上都是以Cotton的无魔鬼论为基底的,影片既然采取的是伪纪录片的方式,导演必定是有某些非常重要的观念想要传递给观众。而比较反映真实的部分我认为是开篇里男主角面对镜头时所吐的一字一句。那些看似讽刺阔达的话语,其实字字珠玑。

  ——折磨人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信仰应虔诚,但虔诚非盲目。

  .今年有《最后一次驱魔2》了,网上能看了,而且看完2估计还有3……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八):本片的几个重要问题个人分析

  一 两年前的酒会并非是有些影迷分析的萨特祭祀,而是对魔鬼祭祀人物的选定。由于当时母亲的去世,尼尔与哥哥同时加入邪教,并在指令下完成乱伦。在宗教上来说,乱伦的毁灭了血液的纯洁性,不为教义所接受,所以是祭祀的最佳产品。片子的最后生出来的婴儿之所以怪,并非被恶魔所奸污而产生的产物,而是近亲繁殖的怪胎。

  二 承上,尼尔自始自终都知道自己在参与邪教后的使命,而且她确实被附身。可以通过片子两点佐证,第一,她预测到牧师一行三人的死法,二是她无人指引般找到牧师住处。可以推测,尼尔希望能被牧师所拯救,恶魔的附身没有让她完全失去神志,她的柴房中的哭泣全是恶魔的谎言,圣经中就说到,恶魔满嘴都是谎言,通过欺骗,来获取人的灵魂。

  三 尼尔的哥哥自始至终都是邪教安插在家中看管尼尔的棋子,片中的他被尼尔划伤,再一次佐证其实私底下尼尔对他的仇恨,极可能与被迫长期乱伦有关,但长期压抑下不敢说出来。这是影片的隐藏信息。

  四 之所以尼尔的哥哥让牧师不要让他父亲与尼尔单独相处。一是怕尼尔吐露实情,二是怕父亲打死尼尔,让祭品泡汤。

  四 值得高兴的是,虽说牧师挂掉,但他找回了真正的信仰,由他祈祷后不顾一切地冲进森林对抗魔鬼开始。

  五 最后证明,尼尔的父亲是正确的,确实该一枪消灭她。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九):魔不是鬼

  昨天碰到一个自称八大处的第五代主持的尼姑,情节无非是先送你一张结缘卡,之后再掏出一个本子来让你留下大名捐香火钱。遗憾的是没等她掏出本子,她就跑了。其实我只问她何门何派,念什么经而已。结果她念叨着我们尼姑无门无派就匆忙忙离去。

  记起佛陀曾问魔王,“我在世你破不了法;我死后你会怎么做?”魔王一笑:“嘿嘿,那时我将化成你的摸样乱你的佛法。”末法时代,果真如此。

  话说回来,《最后一次驱魔》里上帝与魔之战也不外乎表达这个观点。请注意,魔不是鬼,魔的能力远远在鬼之上。也就是说与之相比贞子之类的都是小儿科。附身是最低级的把戏,此外他还能随机化相,让你崇拜、让你疯狂。关键你还不觉得他是魔,反而你会认为他是佛、是上帝、是天使。这就是魔的厉害。

  都说《最后一次驱魔》是像《驱魔人》致敬,而除了扭曲的肢体外,情节和结构已经脱胎换骨,比我想象的有意思多。我倒认为这片子有些类似《凶兆》(建议看三部曲,比重拍的那部电影好看),同样包括一个即将降临的魔王,同样有一个(一群)贴身的信徒来保护魔的肉身。

  《最后一次驱魔》明显弱化了上帝的力量,甚至通过主角神父表达出人们对自己信仰的迷惘,和魔的一方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这留出的这个明显的弱点以及片尾神父的生死等都是为了续集做铺垫。上帝不是不疯狂,他是要等真正的对手出来后才能登场。这个逻辑就好像《圣斗士》开头是青铜和黑暗斗士,而一定不能是黄金十二宫,你够级别才跟你玩啊!

  不恐怖,其实要给3星。多出的一星是冲着续集。

  耶稣基督的生日居然看了这么一部片子,够意思!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十):它是悬疑片,不要把它当作恐怖片

  关于这个影评首先声明,有灰常多的剧透。

  故事中的线索

  1.主角介绍背景的时候阐述了那本讲魔鬼的书,他父亲说全世界只有20本,驱魔150次,按照老美的思维习惯,用数字叙述的东西很少有假,而且在故事后面也证实了那部书上对的(起码魔鬼的名称没错)。所以这个魔鬼存在是必定真实的。

  2.再讲主角从小就学习教义,他一开始在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样子没有传道者的那种严肃和拘谨,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手法来进行传道本身就具有对教义的歧向理解,基督教传播不是靠各种魔术手法来获取信民,而是教导人向善和自我救赎。然而这个剧情的主线却是让伪传道者去揭露他自己都不相信本身却真实的魔鬼事实,这就是剧情的看点之一。

  3.小支线,第一,主角说是因为孩子才不相信上帝的真实信。其实在他幼时开始传道到最后一次驱魔之间都没有真正的见到过魔鬼(证明了上帝的真实性),与祖上传下来的驱魔背景相矛盾,才导致在他人生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小孩)对信仰产生怀疑。

  第二,主角在车上的时候说过,这个地方被各种教义环绕,是恶魔的滋生地,在这里他主观还是认为恶魔的意义只是心里的恶魔,对现代科学的不理解导致信仰的偏向,而且在路途中问路,“我觉得那儿就是通往地狱的大门”,“那里有个邪教”,“那个邪教头子,认为应该把人类的灵魂喂养给恶魔吃”。等等言论都揭示了这个驱魔故事的背景..... 邪教,灵魂喂养给恶魔

  第三,回到开始主角拿到信件的那一幕,“我感觉我是被恶魔附身了”,是第一人称所以寄信人是那个被附身的小女孩,而且第一次假驱魔之后女孩自己找到了主角在镇上的旅馆,这里有个隐晦的暗线,小女孩是怎样在与世隔绝的条件下两次知道主角的地址?为什么要去寻找主角?我这里推测是因为主角的那部驱魔的书籍,毕竟全世界只有20本,才是这个驱魔故事的核心,有恶魔必定会有上帝,上帝真正眷顾这个小女孩让给她一次次指引,悲剧的是这一代的驱魔人是个假道士,这就是这个故事要说的。

  要说故事剧本是挺不错的,各种线索层出不穷,而且在后面的气氛也很紧张刺激,不过还是有很多遐丝的地方。

  比如说开场渲染主角性格和塑造性格条件原因的片段过长,这种应该是连续剧的叙述方式,让人信以为真故事就是讲上帝是假的这件事,在故事后面关键的地方,第一次驱魔之后,没有给时间观众思考小女孩怎么会找到旅馆这个线索,没有给信任他的父亲(然而最后才知道这个父亲是善良的),没有真正的询问这个地方的背景比如说邪教(在路上的时候路人让他问的),全篇大面积都是以理性的思维去判定事件并不是恶魔附身导致,让观众一次一次被欺骗这就是电影的失败之处。

  嗯 很多人对这个小女孩各种扭曲的姿势很有微词,其实我想解释一下,剧中主角给小女孩父亲解释这个恶魔在驱魔书上写到,这个恶魔如蛇一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