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狱惊情》是一部由约翰·卡兰执导,爱德华·诺顿 / 罗伯特·德尼罗 / 米拉·乔沃维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狱惊情》影评(一):是神棍片么?
很奇怪,每当德尼罗遇上诺顿,片子的化学反应就有点起不来,2001年的【大买卖】是,2010年的【危狱惊情】也是,仿佛这两位之间有私怨一般。
影片的剧本有点吸引人,如果往悬疑惊悚的方向拍会很好看,但编导没有这么做,他们想的更多。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信息,显然是想把观众领向更高一层次的思考——上帝的话语不可不仔细聆听,一切罪恶皆原罪(包括所谓的本罪也是不存在的),世人无分善恶,万事万物皆是上帝的旨意。很可惜,编导借着诺顿的嘴叨逼叨逼了好一通,又借着德尼罗的老肉嘎吱嘎吱了几大晚,也未能把上帝的思路表达清晰(也很有可能是小弟我原罪太重根本领受不了),有沦为神棍片之嫌疑啊。
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伪君子和假正经也该下地狱这么个理儿,上帝您说是吧?
这是一部如此戏谑的电影,充满嘲讽。
当你的价值观,你的世界被你最不屑的事或人侵蚀,你才发现原来你的世界从来就是堆狗屎。
我们看到影片中有着信仰、从事最具公正性工作,肩负审判责任的德尼罗,原来他的所谓信仰,所谓价值观是多么不堪一击。
而讽刺意味的是,让德尼罗审视自己审视内心的,居然是自己审视的犯人!
或许诺顿扮演的,需要别人的审查报告才能减刑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
影片让德尼罗妨碍司法公正的行为,使得所谓真理公正更是充满嘲讽。
我几乎没有看过一部完全没有戏剧高潮平铺直述的电影能给你如此震撼。
有些片子无关票房,口碑,就像当年被抨击到爆的【东邪西毒】,有多少人奉其为神作?当然更多是说靠,这真是天书!
为什么说到王家卫,那是Stone也是部依靠全台词撑起的影片,就像王家卫的很多电影,就像是在读一本小说,直接和心灵的对话,感受思想。
影片的隐喻和饱含的哲理性引人久久深思难以自拔。
这是人生中第三部关于宗教、信仰的好片!
就像王家卫和刘镇伟的泽东公司,一个去拍东邪西毒,一个就要用东成西就去弥补票房损失一样。
导演用这样的拍摄方式来阐述他的观点,也就必定是抱着他并非寻求影片的商业价值。勇气着实可嘉!
那么我该给这部可看性极低的影片几分?
说实话真的很难
从可看性为零
从收获性为一百!
TW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也是狗屎!
《危狱惊情》影评(三):和谐——倾听
剧情简介引自“司炎”的评论文章: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56192/
有关信仰,有关家庭。影片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压抑的气氛,唯一轻松的时候也就是辫子头的ed好奇的逼问调侃deniro如何维系婚姻43年的那一段吧~ed的角色又是个话痨,或许只是用不停的说话来掩饰内心的秘密和迷失。原本只是为了争取早日假释的机会才开始思考信仰方面的问题,却陷入了对上帝的发问之中,开始寻找所谓the sign of god,开始寻找和谐发生的那一刻宁静和救赎。而在目睹了一场罪恶的发生的那刹那,我似乎看到了他眼里的恐惧,而不是在面对祖父母尸体在烈火中燃烧时的那份awesome。。
而罗伯蒂尼罗,作为ed的对立面,则是个非常彻底的伪君子,每周日去church只是为了维系和老婆弩拔弓张的婚姻,靠着烈酒才能隐忍下去,每天循规蹈矩的上班反复听着罪犯虚伪的说着自己真的打算从新做人,也只是为了生计,要不然不会做到退休也只是个porale officer。他只是对一切麻木到了一个地步,到头来才敢于承认自己其实啥都不信,继而怀疑一切~唯一不麻木的就是对刺激和激情的憧憬吧。。否则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勾引到,明知道对方的目的还弥足深陷,以为自己还仅存一丝男性的魅力。。
蒂尼罗的老婆是个关键人物,沉默,隐忍,靠着烟酒麻醉自己,终究还是有爆发的一天。只能说这对couple确有相通之处,要不然也不可能忍43年。。。
最后就是ed的老婆米拉了,就像她老公ed所说,她是个alien,不能用常理判断啊~~~其实她心理层面上真是爱ed的啊,只是肉体需要的更多而已。。。
信仰这件事,如果成为鼓励人面对挫折心怀喜悦享受生活的工具,是无可厚非的,可千万别成为伪善的武器,麻木了心智,浪费了人生。终究是自己选择的路。
———————————悲催的分割线———————————
电影用很慢的节奏伴随着“上帝之音”电台的声音诉说着对于信仰的看法,强调了方法“倾听”,强调了目的“和谐”。
在不管有没有上帝存在的地方,我们发出hue的声音之后要学会倾听这世界的声音,学着安静的接受,学着设法和谐的相处。这种“和谐“不是片中演绎的逼迫式的和谐,也不是违反法律的和谐,恰恰是一个待罪之人聆听到的和谐,通过煎熬、折磨,最终淡定的和谐。
我想说,世界需要这种和谐的声音,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去倾听,这是片子想传递的一种思想。
我是这么理解的。
《危狱惊情》影评(四):说实在的,我真没看懂
冲着爱德华诺顿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代演技派的首次合作去的,结果真的超级失望,简直不知所云,唯一的亮点就是露的两点了。看完真郁闷,浪费时间。
所谓的悬念惊悚什么的要素全都没有,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一部宣传宗教的电影,还不是主流宗教,估计是某一个小众的教派吧。导演估计是想把个人的生活和信仰归结到一起,想表现每个人的生活的混乱和生来带来的原罪,为了摆脱世俗的烦乱和赎罪,最终只有信教一条道路,但是导演功底确实不行,浪费了两个演员。看的憋屈的不行。
诺顿演的罪犯,坐监狱坐的快疯了,一开始特别想假释出狱。他知道关键人物在于德尼罗扮演的假释官的认可,所以他让他的漂亮妻子去勾引假释官,这里面有阴谋的影子了。可是这个罪犯突然看到一本教派读物,突然就信了教了,一点转折和过度都没有,这怎么有说服力呢!
德尼罗扮演的假释官本身是个自私的人,从一开始威胁他的妻子就可以看出来,马上面临退休,突然着了道,被囚犯风骚的妻子勾引了,最后弄得灰头土脸,只能也信了教。
囚犯的妻子是个荡妇,但是她依然爱着自己的丈夫,竭力相救他出来。最终还是被抛弃,依然没感觉一样照样发浪。她这个人是塑造的最失败的,她到底是浪还是爱,既然是浪为什么还要救丈夫?感觉她眼里只有性,她其实不爱丈夫,但为什么又拼命救丈夫?很不能理解,匪夷所思。她还是个和孩子打成一片的老师,导演到底想把她打造成什么样?四不像。
假释官的妻子本来马上就信教了,但是被丈夫威胁生生的止住了,一止止了二十年,最后又开始要信教了。
演员表演方便,诺顿的表演最好,可以评8分。德尼罗有点发挥失常,和诺顿比差了一大截,勉强给个及格。女一号,我也忘了叫啥,就叫她爱丽丝吧,这个角色纯粹打酱油,敢脱就行,换谁演都一样。
总之,这是一部很乱的电影,所以我的这篇影评也乱着写。我总感觉诺顿和德尼罗是不是受胁迫了,演了这么一部不知所云的宗教电影,或者他们俩本身就是这个教派的信徒?演这部戏就是为了为教派做贡献?他们难道真的没有片子可以选了吗?真搞不懂。
《危狱惊情》影评(五):虚伪的石头————《危狱惊情》
今天算是第二次看这部影片,突然发现除开爱德华诺顿与老戏骨罗伯特德尼罗的出彩演技,这部影片也不过是一个二流的制作。处处过于明显的暗示,过于力图阐释的道理,一旦导演的企图无限制的逼迫你,他离虚伪几乎一步之遥。
这是一部试图探讨宗教,重生,内心的影片,却让你始终觉得不过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的道德说教片。导演失败之处在于任何一部好的影片都善于留白,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与体悟,而这部影片恰恰相反的解释了一切,你不用任何的停顿即可明白一切,代替了你的客观,而他自己的主观也必定无法嵌入你的认知。没有应有的手法,但总的来说还是至少讲好了一个故事。
爱德华诺顿与罗伯特德尼罗,单个来讲都是一等一的表演高手,但两人在这部影片中几乎全部的对手戏中却完全少了应有的火花,没有飙戏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两个人磁场不和,使影片落入了无聊的拼凑。
至于影片的内容也就是一个道德评判问题,奇怪的是影片本来是想说罗伯特德尼罗这个假释官每天面对囚犯充当着上帝的虚伪,但我在看影片时却感觉导演在讲这个假释官的故事的同时,不也是一个充当着上帝的虚伪吗?反向的嘲讽,让我觉得这世间还是谁也不要企图去评价谁,自由止于他人之鼻.
相对最好的一段吧,只有最后爱德华诺顿出走的一段,伴着他一直思考的问题的对白,但还是觉得难免脱不了说教。不过就说教来讲,算是说教当中的优秀说辞。
When you experience a spiritual truth,that is comes to you through sound.If you let the sound go through you,it changes you.Put you back to the harmony,makes you like a tunning fork of God.
《危狱惊情》影评(六):谁又比谁高尚
片名和简介极易误会成动作片,原来是如此丰富的带有哲学思考的内心博弈戏。假释官和犯人,身份如此悬殊的两个人,触及灵魂的对谈,聊聊我们可能终其一生缄口不谈而又无法逃避的问题。
倾听,果然是件危险的事情。微妙的殊途同归。罗伯特德尼罗如此虚弱而用力地试图洗清,是啊,你有什么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我,纵火烧屋,和开窗抛女,难说哪个更冲动魔鬼,经年累月的冷暴力,也不比探监的激情萌发更高贵优雅。
所有的道貌岸然都是虚伪,在欲望面前不堪一击。不确定的信仰叫人更容易陷入无休止地动摇,矛盾和角斗中。纠缠于好人与坏人的判断本质上是徒劳。世上太多深深浅浅的灰,却只能无奈地用法律范畴去界定。人根本无法脱离原罪,这是人与身俱来背负的枷锁。谁又比谁高尚?
开头几分钟描述婚姻的无奈,十分惊艳,囚禁而挣扎欲出的蜜蜂是上帝的指引吧,而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此置若罔闻。最后的焚火烧屋是终于冲破捆绑她一生的牢狱吧,唏嘘不已。
片中许多隐喻,包括那个伊甸禁果。
《危狱惊情》影评(七):等了他8年,为了他勾|引假释官,最后却被抛弃,这点让人郁闷气愤,让我联想到了色戒
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学的时候看的钟丽缇版的《色|戒》。刚刚百度了一下,记得是钟丽缇演的,但不确定电影的名字,因为2007年汤|唯和梁|朝伟的色|戒太出名了,有点模糊拿不准了。没想到2001年也有《色|戒》!
又气愤了,百度百科上竟然说是女主角(钟丽缇)勾|引男主角(那个喇嘛僧人)。我看的,理解的,是男主角自己控制不住幻想和冲动,忘不掉女孩的美貌和笑容,晚上春||梦,遗||精,被喇嘛头知道了(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做方丈或者住持),开导他……结果坚定了他还俗的决心。
下山娶了美|娇|娘,做了上|门女|婿。(僧人的地位很高,类似80年代的大学生,虽然倒插门,但非常受尊敬……日子越过越好)
买卖做大了,开始雇佣农工,和一个印度美女|搞|上了(姿势还很牛×),被钟丽缇撞上。他羞愧难当,竟然又回山做了喇嘛。
最后让我深思不知对否的结局是,钟丽缇痛斥丈夫,逃避责任自私享内心的平静。还有一句哲语,一滴水不想干涸就要融入大海(应该是这句)。我觉得女主角的痛斥很对。但那句哲语不知从何说起。---------------------------------------------言归正传--------------------------2010年的《危狱惊情》讲的也是宗教、人性、反思……和2001年的《色||戒》大同小异。(不同,堕落|淫|欲的一个是妻子一个是老公)但我是俗人,对这两个男猪脚甚是反感。--------------------------那就隆重推荐“钟丽缇”的《色|戒》吧,绝对有的一拼!遗憾的是那部《色|戒》不是国产片,除了钟丽缇,导演啥的都是国外的……
《危狱惊情》影评(八):超越情感与认知
因为突然的感觉,时隔很多年我又想起了这部电影。
影片最后,爱德华诺顿听到了上帝之音,醍醐灌顶般的找到了新生。
我也曾有这样的感觉。
这感觉来源于上学时读黑塞的《悉达多》,故事末尾,主角希特哈尔塔走入恒河,念出一个“唵”字,(这个字应念做om),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每个人活一生,都不一定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做,如果碰巧这个人是个情绪丰富的人,那他一定是痛苦的。
人需要超越情感与认知这两个维度,上升到第三维度,才能达到心中的平静,这是《悉》所说的,也是电影所说的,而这,只能去体会。
《危狱惊情》影评(九):蜜蜂
电影说来说去就是stone重复了一万遍的话,上帝通过蜜蜂的那个buzz声和你交流,但是你必须得听,你得让这个声音through you,这样才能改变自己。
电影开头的信息密度很大,jack的妻子正在听到上帝的声音,就是那个蜜蜂,但是她没意识到,等到jack来丢孩子的时候,给那个蜜蜂卡死了。
就这样,两个人本来可以改变的契机,没了。就没能听到上帝的声音。
其实电影的主线一直用广播贯穿,而且stone的发型也一步步的改变,象征着他变好的过程。具体的,就是上帝的指示。
但是电影不只是为了说上帝的一个对人的通话以及救赎过程,同时又加入了stone老婆和jack乱搞的故事。于是jack的世界观崩溃了,同时导致jack老婆的世界观也崩溃了。然后jack的老婆一把火烧了自己的房子,想把jack烧死(或者自己和jack一起烧死)。而这个又应了之前stone烧掉他爷爷的房子的纵火罪。
事实上,这一烧,都得到了救赎,上帝开始给他们通话,通过蜜蜂的声音。
电影最后,stone的老婆不信上帝,她依旧勾引男人。而本来向善的jack和jack老婆都开始重新听到蜜蜂的声音。
其实如果你注意了广播的内容,这个就很好理解了。
另外说一下,其实编剧和导演挺用心的,而且演员也很卖力,但是看惯了米拉的打戏,淫荡一下还真有点不太适应(当然我以前也看过她袒胸露乳的电影。。)。。
《危狱惊情》影评(十):I Tried 2 Get It。
說句實在話我眞是看完就糾結叻。
這部電影究竟想說甚麼啊。
給五星兒純是因為愛生化危機裡面大Alice!
她在這裡面太露骨叻……
全裸……
裝純……
和老男人上床……
著實讓我看傻叻。
囘歸劇情。
影片通篇圍繞聖經啟示錄和部分其他章節噠經文做背景。
給我感覺好像是一群表面上虔誠噠基督徒實際躁動噠內心。
tone才是眞正聆聽到上帝噠聲音得到重生噠人。
Ed和她老婆都是偽基督。
Ed很明顯。
可是她老婆這麼多年雖說依靠上帝沒有一直沒有和Ed離婚但是卻一直用煙酒麻木自己噠感情。
這不是眞正信靠上帝噠做法。
而我們烈女Alice則是一個慾望高漲噠女人。
她為何要獻身也要給Stone弄出來?
原因很簡單。
她想念和Stone瘋狂做愛噠感覺。
影片也一直提到聆聽上帝噠聲音領受上帝噠話語。
說“Hue”這個音節雲雲。
或者說那個聲音更像是蜜蜂噠嗡鳴。
那這樣看來影片開始被Ed夾死在窗框噠蜜蜂是上帝派來噠傳話筒而他們錯過叻。
結尾再次出現在Ed面前噠蜜蜂是一個首尾呼應。
是不是也意味著這是重生噠開始?
是不是那是上帝重新給Ed噠機會?
總之。
信仰不是行為上噠習慣。
而是內心強大噠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