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上传奇》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6 02: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上传奇》观后感10篇

  《海上传奇》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赵涛 / 陈丹青 / 杨小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传奇》观后感(一):关于一个城市过客

  对于贾樟柯这个山西莽汉来说,一针一线不是他的擅长,以此讲一个他也十分陌生的上海就更加困难,因此他选择了乱打乱撞。

  施工地面旁屹立的铜狮子

  轮渡上等待的各色男女

  抡扇遮阳的白衣女子(赵涛)

  据说之前采访了80个人,最终选定了现在这18个。陈丹青、杨杏佛之子杨小佛、张逸云之子张原孙、曾国藩曾外孙女张心漪、杜月笙之女杜美如、韦然的母亲上官云珠……一直到杨百万、韩寒。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索,从“移民”陈丹青开始,就定下了贾导基本基调,不是去讲道地上海人的弄堂生活,而只是用影像恢复一代经历过上海的人们记忆,有小时候来到上海的,有在上海度过一生的,有小时候离开上海的,有只是途经上海的,而上海不过是这些过客口中故事的标点,淮海路、复兴路、提篮桥监狱 、三马路汉口路,这座城市是死的,无论地面翻修还是高楼林立,上海正如片头车水马龙岿然不动的铜狮子,春雷般的吼声,流动的过客却如血液般在上海身上汩汩作响。

  “我想很多上海人都不大离开上海,我也是其中一个。”李家童在台湾清华大学说。

  从上海2009到台湾2009,再到香港2009,最后到上海2010,中间蒙太奇的手法夹杂的1999的苏州河(引用娄烨1999年《苏州河》)再到2009的苏州河,画面时间空间上无限延展,以苏州河观照微观的上海景象,腐臭的河面两岸变换无常建筑,河上船只如麻,桥上的人来人往,或梳着马尾的小姑娘,或神情忧郁男子,或相视无言的老伴,或迷茫青年情侣,或甜蜜新婚夫妇,所有的一切,似乎是从刚刚进沪的外域船队的视角所看到,巧妙的将上海通商的历史讲述出来。

  2009的上海、台湾、香港,三地的人们讲述着他们曾经关于上海的记忆,关于童年,关于政治斗争,关于战争,关于文革,关于父亲母亲,关于误解,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出丑,这些个体的记忆,也许无关于上海,不过是船上的等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目光,每个人有每个人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张原孙唱的一首歌“I wish I knew”,或许只是陈丹青的“白相奔”,或许只是王佩民相片中的父亲,或许只是王童手中的绳子,或许只是黄宝妹的胸口的劳模胸章,或许只是潘迪华忘了词的歌,人们讲着自己的在上海最可笑的事、最幸福的事、最自豪的事、最悲伤的事,没有任何逻辑,没有任何联系,这也就是上海最大的魅力

  赵涛在整部片中似乎十分脱离,漫无目的地在当今上海的工地、施工的外滩、空无一人电影院等等转悠,但有时却巧妙的成为了全片的线索人,更像感今怀古之人,如在外滩抽着烟,响起《东方红》的钟声,接下来正是王佩民讲述父亲被枪毙,上海解放一段故事。对于这看似一盘散沙的故事,贾樟柯运用多种手法过渡,主要有无源音效(如杨小佛之前的枪声),音乐(如雨夜花)还有各种老电影(如从《战上海》到《红柿子》),三地之间的空间过渡则采用轮渡火车轨道通道等画面。

  对于叙述者所处空间的选择,也颇有讲究,大部分叙述者的声音先出,有破败的烂尾楼,有电影院,有正在排戏的车墩影视基地,有空无一人的剧院,有候船码头,有理发店,有化妆室,有赛车场,这些空间的选择,使叙述者的叙述颇有活力,观众的想象力得以在空间里延展。

  无论是空间、音效、电影片段,穿插在叙述者的故事之间,是上海的过往的现在的,虚无缥缈的,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后来呢?这谁的电话?”王童说着,被一个电话打断。

  对于上海的历史,其实就是过客的故事。

  贾樟柯讲述的就是关于一个城市的过客,关于一个城市的生命

  《海上传奇》观后感(二):平庸开端发展高潮结果

  贾樟柯去年拍的上海世博前夕的上海市宣传片。

  上海的历史上海的现在,都请了各方面名人通过他们的身世经历娓娓道来。这就是和再之前的《24城记》的显著不同

  有杜月笙的女儿,有上官云珠的儿子,有曾国藩的外孙女,有杨德昌,有陈丹青,有韩寒,有证券大亨,有见过毛主席的纺织女工,有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助理,有《小城之春》的女主角

  在一个不平庸的时代的不平庸的中国,从平庸的中国民众脱颖而出的不平庸的人,这是这部电影聚焦的人群,也是导演贾樟柯本人的真实写照

  御用女主角赵涛在上海各处摆各种艺术造型POSE,这是贾樟柯认为自己不平庸的开始。可这恰恰也是贾樟柯平庸的开始。

  假设如果《海上传奇》中,贾樟柯没有余力为这杆好枪,那还剩下什么:毫无主题的堆砌,同时能把大部分观众给无聊跑了。

  《海上传奇》观后感(三):《海上传奇》是一部没有灵魂作品

  从我这个普通观众的欣赏角度出发,《海上传奇》是一部没有灵魂的作品,所有与人有关细节全是可怕灾难。大部分人物性格单薄卡通,包括核心人物,其创作目的仅被刻画为获得观众承认这唯一的层次任性到近乎浅薄实在让人不忍。我们说电影可以以结构和声画为主,也可以以叙事为主,两者结合肯定是最好的,它可以严谨表达意见,也可以浪漫地抒发情怀,但我从来没见过,剧情如此松散和无逻辑,制作如此不精致整体如此不知所云的电影,

  我想反问,如果那些人物不存在现实中,你们还能这么自high么?你们几乎已经承认,这片的好评完全仰赖于角色原型;你们也就不能否认,这片作为电影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总之,抛却历史,从电影故事构建与完成的角度出发,《海上传奇》表现得十分粗糙,难逃小圈子里捧臭脚的嫌疑

  《海上传奇》观后感(四):海上上海

  贾樟柯,一位70后的青年导演,他认为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和上海发生关系。想拍上海他计划已久,2010年用自己的电影风格拍摄了《海上传奇》。

  贾导非上海人,他让18位受访的上海人来描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的生活和记忆的时代。受访对象包含了多方面的人士。有迁居上海的也有土生土长的,有名门之后也有劳模,有作家也有赛车手。老、中、轻三代人。通过贾导的镜头和18位受访者的述说,我们感受全方位别样的上海,不仅仅是那外国人留下的——外滩。

  陈丹青、黄宝妹、朱黔生------不同的述说者用用他们的语言方式怀旧,畅讲那霓虹灯闪耀下的海上传奇故事。贾樟柯更关心的是在抽象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当他面对他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往事时,贾樟柯用摄影展现观者的是那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

  片中还出现了娄烨《苏州河》、王家卫《阿飞正传》、谢晋《舞台姐妹》等电影片段,折射上海前世今生的时光流逝,令人唏嘘

  镜头语言的单一考量的是导演对电影文本的把控,在《海上传奇》长镜头、原生态的拍摄手法,贾樟柯再一次显示了他的天赋功底

  《海上传奇》观后感(五):那位牺牲共产党人微笑照片

  其实贾的电影风格还如从前,只是题材形式变了。

  贾还是喜欢关注变化对比,拆迁楼和东方之珠在同一画面里,访谈的名人或名人后代和过渡画面里的普通众生,贾这么做无疑很好,可是有些过于关注上层社会,显得浮华,有些访谈匆匆几句话,挖掘的意图不深,导致主题内核凝聚力不够

  开始看时我很烦躁,但当我看到那位牺牲的共产党人微笑的照片时我感动了,也明白了贾的用心,随后出现的就是敌对的一方的经历,贾是想把这种时代环境下个体的遭遇的普泛化,从而对这个城市产生认同感。

  个人觉得贾没有必要让赵涛来作过渡式的表演,其实贾在某些过渡段已经很好的找到了方法,那就是把镜头对准普通大众,对准正在改变的上海景观可能是时间和精力有限原因吧。

  《海上传奇》观后感(六):《上海传奇》:离世俗有点远

  (从日记里挪下位)

  大约在四年前,香港的TVB有部不出名电视剧,也叫《上海传奇》,说的是帮派相争,一开篇就给“传奇”下了定义——“民初上海滩群雄逐鹿;十里大洋场,仇杀不休”。

  时过境迁,这剧早就被遗忘干净了,而新的一部《上海传奇》又出现在大屏幕上,只不过这一次的关键词是:纪录片,贾樟柯,人物访谈,老电影,新时代,等等等,只要这几个词一出,大概是什么气质的作品,也就很明白了。

  乍一看这两个《上海传奇》,除了名字一样,几乎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东西。但是,仔细一想,不也都说的是“十里洋场,名流辈出”吗?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一样罢了。不信你看后者的18个被访的人(或其后人)——三个是政军界大腕(曾国藩,杨杏佛,汤恩伯),一个是金融大亨(杨怀定),一个是帮派大佬(杜月笙),而文艺圈子的名人则包揽了剩下来的名额

  贾樟柯说,自己以前拍的电影都是普通人,而这一次每一个都是传奇人物,他们讲述的是城市的历史、中国的历史。这不仅是一个视角问题,而是一种态度。其实,我倒是希望他能继续拍普通人,拍完了之后再命名为“传奇”。因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再大的繁华,也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造就的,是他们涌进来,通过一点一滴的过小日子,带动了城市的浮华和变迁

  换句话说,真正代表老上海传奇的不是十里洋场里的一小撮上层人,而是如《乌鸦麻雀》、《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太太万岁》等影片里呈现出的石库门小弄堂里的小市民,而新的上海也不是拍拍几个名人就可以让人满意的。

  于是,影片大部分时候就有了一股很衰败的味道,一张张高贵苍老面孔,一段又一段的“想当年”,传达出的更多却是——他们代表了曾叱咤风云的那些人,但是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旧的正在死亡,新的则无忧无虑的跑来了——也只有韩寒可以轻松的跑向镜头,然而让之前的老人家奔跑都是很不人道事情。倒是有几个草根出生的老人精神的很,对着镜头大声嚷嚷自己的那些事,才折射出了这个城市最有趣一面

  其实《上海传奇》中也拍摄了街道、渡轮、弄堂、地铁里的人群作为过场,但是大多都是麻木和残念的脸,配乐悲怆的像在送葬,仿佛他们已经被这个城市挤压的没了灵魂,而更多的时候,赵涛是行走于一座空城,所经之处刻意搞的半个人影都没有。

  片中引用了安东尼奥尼《中国》的段落,几乎是秒杀,同样是纪录片,同样是老人,安导镜头下的喧嚣热闹,只觉得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短短一瞬,就把此片渗人的、形式化的冰冷“河蟹”了不少。其实,片中引用的每一部老电影都离不开世俗生活的拉杂,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唯有此片本身是个例外,甚至一比起来,连《苏州河》和《海上花》都透露出了更多的人间气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那些零散的老电影的确让人感动,这就好比看关锦鹏的《阮玲玉》,最动人时刻是属于七十多年前黑白胶片里的匆匆一瞥。看来还是“怀旧什么的最美好了”,在这一点上,《海上传奇》做的挺好。

  而这一次,贾樟柯在切割进几近失语的近代史的时候,倒也没有让人失望,只因他至始至终都攀在一只以电影为名的小船上。

  而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沉沉浮浮,本国电影的断裂残卷,也终于得以在大银幕上被后人缅怀了,不能不为之一叹。

  完

  《海上传奇》观后感(七):海上传奇

  看着看着就走神,不知道为啥看不下去,但是看到后半截坚持看下去了。

  赵涛时不时的出现,是有何用意啊?看不懂表示。

  看这个片子之前,正好前两天去了趟上海,看到了影片中的城隍庙,和现在去的时候不太一样,九曲桥还是一样的拥挤。在影片中看到还是比较亲切感的。

  看了看豆瓣上的影评,说是如果把影片打乱的受访人稍作整理,能找到一条清晰的时代线索。从侯孝贤讲述清末的《海上花列传》到民国初期兴起的男女恋爱,从杨杏佛被暗杀到杜月笙防范刺杀,从味精大王飞机到费穆拍电影,从解放军进入上海到国民党的撤至台湾,脉络清晰。黄宝妹对应了上世纪50年代,上官云珠是60年代,而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是70年代,杨百万是80年代,韩寒则是90年代,工地上的农民工是完结的00年代。这其中最明显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批判事件,它并不专属于上海。贾樟柯巧妙地偷梁换柱,把它放进了电影当中,成为一段时代记忆。

  《海上传奇》观后感(八):王怡:人类本质上是一场聚会

  王怡写的,从楚望台的博客上看到。

  虽然这电影我不喜欢,虽然王怡这评论我没看太明白,但我觉得值得一看。

  ————————————————————————————

  乡村的意思,是树比人多的地方;城市的意思,是人比树多的地方。

  马克思的人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拆成两个短句,第一句,人是“关系的总和”。这是犹太人的观念,来自旧约的世界观。第二句,一切关系都是 “社会关系”。这是唯物主义的眼光,与犹太传统背道而驰。多年来,我曾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以一种近乎烈女的姿态,拒绝过这一定义。十年之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应当拒绝的,是第二个短句,而不是第一个短句。

  在第二个短句中,对人的社会学解释,否定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也就是作为创造主的上帝与受造的人类、作为救赎主的上帝和立约的选民,以及作为审判者的上帝与犯罪的人类之间的关系。在康德和黑格尔之后,“摩西十诫”的前四诫,即上帝与人类的立约关系,就被哲学化、唯理化和道德化了。这一过程在中世纪经院神学中,曾因希腊哲学的沉浸,就已发生过。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重新将人类灵魂的路线图,指回耶路撒冷。马克思事实上站在这两个德国伟人,即黑格尔和马丁路德之间。他穷尽一生,致力于删除第一块法版(前四诫),并重述一个第二块法版(后六诫)的唯物主义版本。

  耶稣曾说,十诫的总纲,是“敬虔爱神”(前四诫)和“爱人如己”(后六诫)。加起来说,人是两重关系的总和。一是人与上帝的关系;二是人与他人的关系。更准确地说,人是这两重关系中的爱的总和。

  马克思的革命理想,是在摩西律法中去掉第一块法版;在两重关系的总和中,去掉人与上帝的关系。但文革中,却连亲爹亲妈的关系都保不住了。当道德律只剩下人际关系时,也可能看上去更加充满道德激情。因为人类一定忍不住,会将高尚的目标,等同于高尚的自己。结果,参加唯物主义者的葬礼时,人们却连一句真话都不敢说。

  关系的总和,意味着人类在本质上是一场聚会。城市是身体的聚会,教会是灵魂的聚会。家庭是私人的聚会,国家是公共的聚会。换成柏拉图的话,“人是天生的城邦动物”。他有些不可想象地说,一个离开城邦还能保持完整生活的人,要么是一个神灵,要么是一个野兽。

  就第二块法版的范围说,国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着保护每个家庭、每间教会和每座城市的聚会。不然,国家就沦为了人类史上最大的非法聚会。

  就第一块法版的范围说,如果人类不敬畏上帝,人类在本质上就是非法聚会。

  所以我借用两块法版的层面,来解读这部关于城市的电影。上海的兴起,显然是中国近代史上,场面最大的非法聚会。在第二块法版的关系内,有足够的理由,又爱这城市灯红酒绿,又恨这城市婊子无情。上海和几乎所有中国城市不同,它在起初几十年,基本上是一座“民办城市”。1930年,上海的民间慈善总额,已接近政府当年财政支出的50%。长达半个世纪,上海的救火会,承担了城市的消防工作。1949年初,上海有1300多个近代民间社团,超过全中国其他城市的总和。慈善社团兴办的育婴堂,收养了全市新生女婴的10%。上海之于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这1300个聚会,北京还是北京;但没有这1300个聚会,上海就不再是上海。

  贾樟柯的野心,是记录那些参与这场party的人,是如何被打扰的。爱和自由,又如何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聚会中被争取、放弃和叙述。随后,在第一块法版的关系内,贾樟柯很天才的,给了这部片子一个看得见的灵魂,就是幽灵般走来走去的赵涛。就第二块法版的关系而论,这个常被雨淋湿的妙龄女性,透出起伏的胸脯,满目的情欲,和鬼魅般的情思。象征着一个肉身的集体主义时代,和一个灵魂的“伪个人主义”时代。赵涛的女性身体,成为这座秀色可餐的城市的,记忆与欲望的LOGO。

  贾樟柯用18位访谈者的故事,和聚集在黄浦江边的码头工人,世博会建筑工地上生动的目光,及地铁里疲乏漠然的市民,形成了一种历史与当下的对照。如果说,上海是一场人类的聚会,这18位访谈者显然都是这场聚会的参与者,许多人还在其中扮演了历史性的角色。但从开埠到世博,多数的与会者,那些更加生动、短暂的脸庞,其实就如赵涛一样,只是一个游魂;甚至,是一个鬼魅。他们并未真正参与这场聚会。这里或许是他们栖身、谋生、逃亡、伸冤的地方,但这里却不是他们的party。

  贾樟柯曾构思,一艘船从重庆出发,去接近上海。因为上海不只是定居者的上海。很多人可能只去过一次上海,送儿女上学,出一趟差,度一个假,签一份合同。就像今年参观世博会的3500万游客一样,人们奔赴中国史上一场最大的聚会。如果从月球往下看,这是前所未有的长征。茫茫人海,是对城市最恰当的描述。显明人们对这个世界,仍然如饥似渴。人们对一切灵魂内涵的聚集和陈列,永远翘首企盼。

  还有更多中国人,是上海的消费者。小时候,上海货,构成了我们生活理想的一个注释。一块肥皂,一辆自行车,不止是一桩关于身体的消费,而且是一座城市的信物,是关于另一场更带劲的人类聚会的短消息。

  一个牧师说,既然上帝爱人多过爱树,上帝也一定爱城市多过爱乡村。在圣经对历史的描述和预言中,人类的梦想并非田园牧歌式的,人类的确开始于一个园子(伊甸),却将终结于一座城市(新耶路撒冷)。我想这是对的,如果说,人类是受造物的中心,那城市也就是大地的中心。上海的意思,就是风云际会,就是大江大海。上海和我们的城市一样,既是罪恶的中心,也是恩典的中心。

  如果城市是人类的聚会,城市的意义就是公义和怜悯。在树比人多的地方,不需要民主,也不需要法庭。任何受害者,永远都是到人更多的地方、而不是到人更少的地方寻求公义。所以没有上访者的城市是可耻的。除非这世上本无上访者。乞丐也从来只有在城市才能生存,因为乡下养不起他们。所以没有乞丐的城市也是无耻的,除非这世上本无乞丐。人类史上的异议分子,也几乎都生活在城市。因为在乡下更容易被烧死。所以没有异议分子的城市,简直就不配被称为城市。

  越黑暗的时代,人们越向往城市。因为古人说,小乱避乡,大乱避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这三场大乱成就了上海。所以在第一块法版的关系内,赵涛的形象,其实就是许多高尚社区外面,柱子上雕塑的天使。在希腊叫守护神,在上海叫城隍爷。

  没有一座城市是没有天使的。当初朱元璋下令,给每座城市的城隍爷,裂土封王,打精神牙祭。意思是承认,一座城市的聚会,不可能都握在政府手里。既然纽约需要自由女神,上海也需要一个精灵。即使我们尚不明白她的面庞和泪水,到底意味着什么。

  http://www.xiananlaw.com/1240.html

  《海上传奇》观后感(九):海上传奇未完

  从上海回来的晚上,终于看完了贾樟柯的《海上传奇》。

  这是我的第一部贾樟柯电影,没有很多影迷《三峡好人》的积淀和《二十四城记》的失望,带着一张白纸的心情观影,也算是一件幸事。上过动画概论以及电影经典的课程,发现太多的术语在让自己变得略有专业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负担与痛苦,所以我告别了它们。始终认为,真正让我喜欢的电影,都是能打动我的。特效能给我一瞬的视觉冲击,再像幻影雷电般转瞬即逝;而好的电影则凭借它的动人之处陪我经历沧桑、洗尽铅华,成为我一生的挚爱。

  上海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就想写文章一样,开口大的往往难以驾驭。但当我饮下《海上传奇》这杯越品越香醇的酒,带着若即若离的醉意,我还是要说,这种滋味,很美。

  影片中有关于上海的各种画面。最难忘的,莫过于这一幅:镜头前是狭小陈旧的弄堂,尘土和市井的气息飘荡在空气中,而镜头的远处则是高耸入云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插在同一幅画面里,却感觉是咫尺中的天涯。这与我头脑中的上海正好不谋而合。最繁华的都会,总会有阳光下的阴影吧。这才是真正的上海,新旧交错、高低纵横,在老去和新生的交杂对比中,实现一种融合。

  说起城市,就不得不提起人群。一群群心怀理想的人,在活在上海狭小居住空间的同时,也许心底藏着偌大的梦想和道不尽的故事。若没有人,大概只剩下海上,绝不会有传奇。影片中采访了18位上海人,他们大多已入暮年,有的仍居住在上海,诉说着往事,也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上海的变迁。有的早已离开,101大楼旁,年迈的老人拾起乡音;维多利亚港边,浓妆的老妪难忍泪水。年轻的上海人,导演只采访了韩寒一人。我很喜欢韩寒,却不喜欢他在影片中说的那个老段子。但他的奔跑与赛车、经历与写作,也在谈笑风生中成为海上传奇的一部分,镶嵌在这部电影永恒的时光中。

  影片不是简单的纪录片。很出彩的是,它时机适当地插入了很多电影与歌曲。它们与故事本身、电影本身非常契合,在一个个讲述着个人的曾经沧海里,所插入电影片段的准确与恢弘,更道出了一个个大时代的一往无前。《海上花》、《黄宝妹》、《阿飞正传》等等等等,是几十年的时空轮转。这让我想起发过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南特的雅特》,那部作品也插入了很多电影片段。不同的是,《海上传奇》是对一座城的思念,《南特的雅特》是对一个人的怀念,无论宏观微观,都让人震撼。而此刻,在耳边单曲循环的是插入在《海上传奇》的一首歌曲《浪子心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比海里沙毋用多牵挂,君可见漫天落霞名利息间似雾化。”当浪子离开故土,来到陌生的他乡,在世事沉沦中,总能看穿如肥皂泡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浮世虚名,不知忘不忘不得了一苇杭之的故园情思?

  然而很多网友却对贾樟柯的另一个创举多有诟病,他们不喜欢那个游走在影片中的无名女子。赵涛扮演的无名女子,一言不发地走在上海的不同角落,她的目光悠然,想寻找些什么,但又猜不清她究竟在找些什么。就算评论界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我还是不想被淹没在沉默的螺旋的理论里。我想说,我爱这个构思。因为,我觉得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不同的观影者。

  她可以在找寻着失散的恋人,这个恋人可能是一个男子,也可以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她可以是重返故土的上海人,却在故土只读出陌生。就像我有一位姨婆,当她在八十多岁的年龄,重新回到阔别了几十年的上海小住,用埋藏了几十年有些生涩的上海话感谢亲友后,坐在车里看窗外的风景时,她微笑着,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她也可以是怀揣着上海梦想的异乡人,在上海的高楼和人群里,太多这样的人,只能慢慢将自己的梦想折算为现实。她也可以是我这样的小卒,坐公交车路过当年祖父打过工的马路,抬起头看到祖父经常提起的国际饭店已渐渐黯淡在闪耀的星空中,若有所思。

  当然,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部上海的宣传片。但是我很高兴,它没有把上海描述地无懈可击。比如电影中的世博园区里那个还在施工的中国馆,还有灰蒙蒙却寄托着信仰的苏州河。这样并没有减少电影的美感,反而因真实而更让我刻骨铭心。

  导演贾樟柯说,《海上传奇》是给上海的一封情书。我很爱这个譬喻。它讲述了上海几十年的历史,有数不尽的美丽,也有说不完的瑕疵。但对瑕疵的描写并没有让这封情书贬值,反而让它更珍贵。就像如果男子对女子说,“我爱你,你是世界上最美的人”,这样的爱就让人觉得来得太表象太不值得相信。另一种表白却更能抵达内心,“我爱你,我知道你眼角有细纹,我知道你喜欢吃醋,我知道你紧张的时候会偷偷地发抖,但我还是爱你。”

  影片结束在上海地铁的播报声里,声音渐渐低下去,直至字幕升起,仍然隐约可听。《海上传奇》结束了,但上海的海上传奇未完。无数的人们会在每天挤上纵横交错的上海地铁,他们可能居住在上海,也可能只是上海的过客。所有的乘客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在不知疲倦的播报声里,续写属于自己也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

  《海上传奇》观后感(十):上海!上海!

  踏踏实实地看完了《海上传奇》。看之前有些许惶恐,因为导演和题材都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怕失望。但贾樟柯终究没有让我失望。之前的《二十四城记》只有一个单调的维度:工人的遭遇牵扯出工厂、民族资本在这个时代的命运,而《海上传奇》要丰富得多:解放、沦陷、散失、漂泊,新与旧,建设与破坏;生产的上海、消费的上海;平民的上海、贵族的上海;政客的上海、艺术家的上海……每一股势力都在参与并改造历史。

  贾樟柯捕捉到了波澜壮阔中的脉脉温情:民族实业家击溃洋货的自豪,国民党败撤台湾时的慌乱,左翼革命者的大义凛然,工人、解放军的意气风发,香港、台湾、上海之间斩不断的情愫。

  上海跌宕的百年史,华丽或黯然地谢幕了。上海的明媚和忧伤,随风而逝。电影的结尾不是舒畅地松了一口气,而是另一种灼伤:那是一幅上海人的群像,在不算拥挤的三号线内,一张张苍白、茫然的面孔,背景声音是每日重复百次不止的地铁广播。这是一个褪了色的上海。还是说,历史碎片化的细微末节从来无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上传奇》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