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由拉吉库马尔·希拉尼执导,阿米尔·汗 / 卡琳娜·卡普尔 / 马达范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一):末座惨绿少年何人也
如果你知道世界欺骗了你
如果世界被你识破后照样欺骗你呢?
有人说“高考生不应该看这电影”
其实你们都错了
在大学死读书读死书,以陷害他人为己任
工作后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10年后,也还是事业有成。在美国有一幢自己的别墅,一个美女,还有一辆兰博基尼
曲线的峰值被称为喷点
高数老师会告诉你,对这条曲线函数求导可以得出你的喷人频率,也称为愤青指数
像你这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连死都得死法诡异才能上报纸
她不看重你有多多金、帅气
如果不爱,你又不愿像chatur那样死记硬背,成功凭什么找上你?
你可以闭嘴吗?
别做愤青,别骂2B
当主公只搞你而不搞内奸的时候
你可以闭嘴吗?
然后
安静地阐述自己
不要对抗,不要争辩
就这么安静地阐述自己
如果可以
如果你也像男主角那样,对自己有信心
那么到时候,你说,我听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二):学历vs学力
这两天为了一些问题纠结,就又翻出了这部电影。
“病毒”的理论也许是有一定道理,在竞争中跑得慢就会被别人踩过去,所以大家都要拼了命的争第一,即使这个第一是自己并不喜欢的,它的意义是模糊的。在这里名次是一切,知识倒成了可有可无,也许有人认为在追寻名次的过程中自然会学到知识,但这一定是建立在教育体系完善的基础上的,目前,尚不能达到。因此,先要名次、学历,再要知识、学力就成了本末倒置。
其实这个电影重复的道理大家都清楚,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人人都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当然,是不违背法律道德的工作,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很美好,人们的生活会很快乐。但是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把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原因很多,自己的兴趣不挣钱,自己的兴趣不能让亲人有面子,不能光耀门楣……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永远的悲哀……
记住,追求卓越,成功自会追着你跑,学历重要,学力更重要,毕竟没有人为了你的毕业证而给你工资……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三):生当为兰彻
文/caesarphoenix
1.自己对着电脑看片哭成这样实在是出乎意料。我看电影还是经常哭的,这次哭的程度和高一时第一次看《死亡诗社》相当。也许是有太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勾起了太多回忆、和这两天的心情也有关吧。
2.音乐、歌舞都很爱,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时就觉得印度这种可以将歌舞完美融入电影叙事的手法太棒了,此片直接秒杀所有国产公映过的商业片。没能被引进放映真是可惜,比《盗梦空间》高明太多了。
3.下载720P版,不到一小时就下好了,对于我的网速来说真是个奇迹,也从侧面证明此片是多么的受欢迎。
4.结构、叙事上都非常纯熟,很多片段摘出来可以直接作为MTV,放在里面也令故事动感十足、并使人物的心理转变非常自然。这样时长的影片却转瞬过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实在难得。
5.虽然也有逃避现实和塑造神话的感觉,深刻程度都不及《阿甘正传》,但这部在其框架和诉求内做到了完美。顺从己心,其实也不一定能获得世俗认可的成功。“消声器”也许不会如结尾处那样露屁股求饶。但还是要顺从己心,因为那才是“人”。
6.《看电影》里说兰彻直接超越甘地接近耶稣了。我以为比起印度乃至世界上数十万计的“神”,兰彻更难得些,根本不兴和那些被历史粉饰的装神弄鬼比较。
7.我认识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坚持了兰彻式的理想,但我们都只有坚持自我的能力,却无力也无心去改变周围的人和世界,就算有辐射范围也小。
正因为缺乏勇气亦缺乏智慧,无法如兰彻般行“神迹”,所以看到有这样的魅力人物,自会为其努力的壮举而感动。
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生来都有机会成为兰彻,也有能力如他一般改变世界、改变别人和自己的命运。
不畏宿命和权利的压迫,需要勇气和智慧,兰彻是个范例,但如何获得要自己思索。
生当为兰彻。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四):好的影片让我心悦诚服!
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这是一部笑的让我喘不过气来,又感动的几度喜极而泣的片子,我不想剧透,但忍不住要说两句,希望能勾起你观看的欲望,相信我,虽然需要三个小时,但你不会失望的。
千万不要被片名所误导,这部片子和宝莱坞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实际上是印度版的??,实在想不出有哪部国产片可以类比,不仅是内容,更是精神上的,如果硬要归类,或许可以叫大学校园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我们还沉迷于《致青春》的感情回忆时,三傻却深刻地揭示了当下的大学教育问题,“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文凭成为兑换现实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抛弃兴趣,抛弃理想”,“校园达尔文主义”,影片尽管有些理想化,主人公有点像乔布斯,有些皆大欢喜,但电影本来就是虚构的,何况让观众在快乐中触动内心,收获感动,未尝不是一件赏心悦事!
接下来说几个感动点吧:
当拉度面临开除和出卖朋友选择时,最后跳楼结果成为植物人,兰彻和法兰锲而不舍成功唤醒他的那个瞬间;
拉度来自非常穷困的家庭,父亲瘫痪,非常需要工作,而当拉度面试时,面对工作的诱惑和价值观的改变时,说出这样的一段话:“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你们留着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态度”。 结果赢得了面试官的尊敬,获得了那份工作的那个瞬间。
当校长的怀孕大女儿羊水破裂,却由于大雨无法去医院,而由兰彻和其他学生一起接生时,克服停电,婴儿没声音诸多困难,最后当婴儿开口大哭的那个瞬间。
我发现当我被感动的时候,影片中的人物眼睛中也含着泪水,是含泪的微笑,所以再次让我觉得人性是共通的,突然想起一句话“逻辑的力量是内在的、但与心悦诚服相对照,逻辑的力量是外在。”好的电影真的能够让你心悦诚服!
最后奉上影片中一首小诗,《屁之颂歌》: 震耳欲聋的屁令人尊敬;浓淡相宜的屁可以忍受;轻如晨风的屁是令人可怕的;沉默无声的屁让人无法忍受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五):宁为白痴 不为傀儡(转载自百度贴吧)
咋一看这部电影的某中文片名,不明真相群众必被忽悠:典型的印度歌舞闹腾片。但只有那些看完了全片的观众才有发言权:这绝对不是闹腾,而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它继承了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片类型元素,却与电影中流畅轻松的校园青春故事配合无间;它展示了印度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人生观念以及爱情愿景,却为其他民族和地区的观众所认同和喜爱。
相比美国的青春校园喜剧,《三个白痴》没有对性的调侃和尝试性越界,更别提恶心的屎尿屁笑话;而和华语大多数描述残酷青春的文艺片比较,本片的暴力和鲜血又稍稍少了一些。它怎么能够打动人呢?而且是打动了一大批中国年青学生,尤其是感动了已经步入社会的八零后和正在象牙塔煎熬的九零后。追求故事的真实感是导演拉库马·希拉尼的制胜法宝。对于绝大部分渡过大学时代的人而言,上大学报专业只是为了考虑四年之后的就业,究竟到底喜欢与否就看个人性格取向,而最终四年之后能否得到一份好的Offer更成为比哥德巴赫猜想更难以算计的未知谜题。《三个白痴》展示了三位普通印度学生的成长故事。男主角Rancho是电影的核心角色,他出身贫贱,但天赋过人,在机械学上有极高的天赋,但Rancho的人格魅力才是这个角色成功的关键。他就好像新时代的雷锋,乐于助人,却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的框框条条。
不过,Rancho不是学生领袖,他无意反抗和摧毁不合理的填鸭式和等级式的教育制度。他的人生信条是“一切皆好”:遇到事情,总能乐观积极,永远不被恐惧所控制,追随自己的心灵。这让人想起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的“天命”说,小说讲述的人生哲学与本片有着惊人的一致:相信自我心灵的修炼,相信主动和积极能创造美好人生。有人说,这是中庸之道吗?这当然不是,这只是让我们了解世界并非非正则负。在这存在无数个可能性的世界中,总有适合自己的路子。Rancho就是这么一个“圣人”,片中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了他的事迹。电影并非一味地让Rancho们顺风顺水,大多数时候,Rancho们遭遇着我们读书时也会遇到的挫败感:考试垫底、挂科;老师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父母唯成绩论成败……电影还原了校园生活的真实,它不是一味地阳光灿烂,但也绝对不是黑暗到一地杯具。在这种近乎每位观众的校园回忆录的氛围中,电影如明灯一般冲破“郁闷的、无聊的、乏味的”校园生活迷雾,年长的观众怀念起自己的过去。其实谁都有Rancho的人格特质,有人走得更远,有人只能止步不前,这就是真实,被导演深刻领悟后的真实。他把大学生活的各种妙趣横生的轶事融合到美好的人生信念当中,从而迸发了强大的精神火花。
《三个白痴》打破了印度票房记录,尽管被“三俗”的某中国翻译竟然把这部优秀的印度电影的中文片名弄成如此“三俗”(英文名直译“三个傻瓜”),不过却无碍其艺术的技巧和人性的点滴在银幕上焕发跨越民族和国界的光辉。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六):电影为理想主义保驾护航
毫无疑问的,此片对于“理想主义”这个标签是当之无愧的。片中的这三个“傻瓜”以自己嬉闹的方式来对抗现实的谬况,不以世俗的功利化标准来逼迫自己,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坚持自我。而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可以主人公的这一坚持服务。它会告诉你:在浑浊残酷的现实面前,不随波逐流,仍然坚持自我是多么的重要。尽管这种坚持会暂时让你放弃别人都向往羡慕的东西,但总有一天你会拨开云雾见太阳,守得云开见月明。但我在看此类电影时,现实的惯有逻辑依然会让我产生“代入式”来考量主人公的选择及他之后的境况,甚至产生困惑,而没有被“励志”二字所直接刺激,顿时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在《三个傻瓜》末,“消音器”找到了兰彻,趾高气扬地再他面前炫耀自己现在拥有的丰厚资产及社会地位,嘲笑兰彻只是一名老师,以此来证明他比兰彻成功。兰彻没有答话,只是微微一笑。看到此,我以为兰彻的一笑是对“消音器”世俗评判的不屑与嘲讽,甚至有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无奈。“收入不菲而无内心追求”与“坚持自我自得其乐”就此分为两路。然而后来的结局却出乎我的意料(也赖自己耽溺于此而忽视了之前一些的情节铺垫):原来“消音器”百般巴结唯恐得罪的那个科学家正是兰彻!原本看似迥异的两条路最终还是汇为了一条:哪怕是在“消音器”对成功的价值判断中,诺兰也获得了优胜。针对这一情节,不能不说之前面对“消音器”的挖苦,兰彻的笑是有底气的。
电影发挥了它“无巧不成书”的优势。在“消音器”狭隘的价值观里,兰彻的老师身份自然是不能与他现今的腰缠万贯相比,然而就在他狭隘的价值观所构造的游戏规则中,兰彻偏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我在想,若是兰彻不是“消音器”有所求的那个科学家,是不是就说明了“消音器”的生活方式更为成功?若是如此,尽管兰彻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理想,尽管他过的很快乐,当他面对“消音器”的趾高气扬时,他依旧能笑的那么有底气?那些坚持自我,最终梦想的平凡人,在艰难的踽踽独行中,真的就能保证他们绝对不会受世俗的干扰与挑战,真的坚持内心做一个“傻瓜”?
励志片最终是要拍给大众看的,电影可以为梦想保驾护航,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结局,成功的多元化最终还是屈服在观众的惯有逻辑里。有人说:我们不是天才,我们甚至连人才都不是,我们不具备任何力量,更没有颠覆的勇气,。所以我们在电影的理想主义ENDING后,只能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同身受,继续默默无闻和压抑的生存下去。又有谁会真的把那句“我们为脚下的旅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的歌词放在心上呢?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七):感觉没什么意思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听说这是励志片而看的,看完觉得失望的又又多少呢?
主角无论怎么看都是戴着“主角光环”的优秀学生,有着过人天赋的学生,快速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临场应变力等等等,这样的人真不适合作为励志片的主角。
首先,校长是有些过错,但那绝对不是他所说的竞争有错。二百年前的达尔文就提过生物进化论,适者生存的道理是恒古不变的,大学作为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的地方,校长想教会学生未来的生存之道这本该合情合理,理所当然的事,但主角一味否定,以这样的剧情发生,最后还被大家认可了,为什么呢?说到底都是人家能力超群的关系。
顶撞老师,质疑校长,破坏活动,挑战制度等等等,这些都没关系,因为主角有这个能力,要不怎么总考第一,最后还成为了优秀的科学家。
或者换个角度看,假如主角考不了第一,最后只能成为乡村教师,看电影的人们是什么心情?说不定就会禁不住为主角叹口气,甚至想着:他当初不那么做就好了~~~~而其实这才是现实,一边挑战制度权威,一边又能随便拿个第一,最后还获得了成功的人恐怕真的没有
而想着不与别人竞争,活出自我~~~~这样的想法只能说太天真了,不竞争不进步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远的不说中国那么多年被列强欺凌不就是最好的列子吗?老老实实的做着自己的天国梦,然后就在落后中被世界所淘汰了~~~~~~~~~~~~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所以感觉这部电影好像就说了一个道理:除非你是主角那样能力出众的人,要不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行不通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八):只是善与不善的问题
主角兰彻是个去世园丁的儿子,从小热爱学习,热爱机械。于是乎他穿着校服冒充学生去上课,去旁听各种课程,帮雇主的儿子做作业,后来干脆以雇主儿子的身份代替他去上大学。对于这样的成长历程,对于兰彻这种反传统的学习方式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说是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是学习,是机械让他一所以没有所谓的学习压力。他一直是自我引导式前进,可以说,在他上大学之前,光是作为学习功底的逻辑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抽象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再加上他对机械一如既往地热爱,更加使他能把机械学得更好。
而作为兰彻的对立例子,消音器同学则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他唯一的特长就是记忆能力好,凡是知识都能快速背下来,不懂自己背的是什么,也无所谓自己背的是什么,只要考试能考第一,只要他能把背的东西在需要的场合里说出来。他的学习动机也很明确,就是要赚大钱,买大房子,买漂亮跑车。为了达到他考试第一的目的,他会在考试前晚放些黄色书籍到每个男生宿舍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复习。他热衷于与别人竞争,不管竞争是恶性还是良性的。说得绝对一点,他的世界几乎只有自己。
兰彻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要学以致用,坚持团结互助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他带动他的两位舍友一起反传统,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做事要遵循自己的良心。法汉压根不喜欢学工程,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学工程,其实他想做一个动物摄影师。拉斯拉朱斯托吉喜欢工程,但是他却因为心理的恐惧而影响了自身的进步,他恐惧的是家里的经济压力,恐惧的是怕找不到工作而让家庭永无翻身之日。法汉的家庭其实并不贫穷,兰彻帮助他争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兰彻通过帮助抢救拉斯拉朱斯托吉的父亲,通过帮助拉斯拉朱斯托吉脱离死亡,让拉斯拉朱斯托吉明白团结互助可以战胜困难,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折磨自己内心的恐惧。
消音器自私自利与死记硬背与兰彻乐于助人与学以致用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反映了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联系。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帮助别人,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帮助别人能提高学习文化知识的动力。如果一味自私自利,只是以竞争与经济为目的,隔开乐于助人与学习的联系,将这两个事物孤立,必然会像消音器那样,成为一个死记硬背的人,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我觉得本片需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父母不能强迫孩子学习他们不喜欢的知识,必须用引导的方法使他们找到学习的意义,热爱学习;作为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的本质意义,明白要学以致用,学习是为回报社会。个人与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人只有在服务社会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切莫忘记学术研究的本质目的。提醒自己,也提醒别人。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九):严肃标题党会错过的好电影
我差点也成了错过的一员,这有多神奇,所以有时不得不感叹,这算不算是意外之喜。这个剧名的翻译真是让人想吐槽。
如果不是豆瓣评的高分,我就不会下载
如果不是想看点轻松愉悦的片子,我就不会打开
如果不是
结果却意外地得到惊喜
“All is well"一切都会好。我们的心很脆弱,有时你得哄哄它,让它坚强
”当你真爱上一个人,你会发现,他身边风在吟唱,他身后月亮巨如银盘“
”当人真的爱你,他在乎的是你本人,而非其他。“
“为什么我学得最好,因为工程学是我的最爱,它让我有激情。你,法兰,爱摄影却想娶工程,多痛苦,你爱摄影就追求她爱她与她相伴,她必定与你最好的回报。你,拉杜,你说你爱工程,你巴不得你的老婆情人全是它,但是,你恐惧,你要养活你的父母、你的家、嫁出你的姐姐,喔,恐惧,它时刻让你不得安宁。恐惧对你的学业 可一点好处都没有。”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十):简评
一直以来忽视印度电影,觉得宝莱坞出品歌舞戏和靡靡之音没啥大区别,都是念旧的人喜欢的东西。不过这部口碑异常高的电影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看惯了【贫民窟百万富翁】中破败的生活状态以及每次【极速前进】经过印度都直观脏乱差的幕幕,实在是被【三个傻瓜】里美艳风景以及小资情调所惊到,更没想到青春励志戏码演得有模有样,象牙塔里的Geek们也有胡闹美好时光,虽然不至于大笑到歇斯底里但绝对会让人对印度电影耳目一新。全天下对于改变填鸭应试教育的反感是一样的,对于传统迂腐制度的挑衅由嬉笑怒骂的方式来演绎,比干巴巴的口号有用的多。印度电影歌舞场面当让少不了,新潮的曲风让呆板的调调见鬼去吧,吉他弹唱很动听,时髦舞曲也有范儿,就连帅哥也不再是印象中的阿三脸了,印度阿汤哥Aamir Khan个人觉得眉宇间有点Jude Law的味道。
看了【三个傻瓜】觉得印度人的生活状态有点意思;儿子就当工程师,女儿就当医生的培养方针,怪不得印度盛产工科的编程师,一切都有渊源的;印度号称适龄青年自杀率最高(戏中人自称),看来亚洲人的抗压神经都比较脆弱,亚裔勤奋的背景下还潜伏着高折损率,别纠结棒子和小日本了,大家都是一样的,笔者大学时就耳闻同系学长和同辈草草了结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