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大电影》是一部由菲尔·罗德 / 克里斯托弗·米勒执导,克里斯·普拉特 / 威尔·法瑞尔 / 伊丽莎白·班克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画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高大电影》影评(一):忍不住要写影评歌颂一下
首先,这是一出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甚至可以定性为加长版的商业广告。
电影从一个最普通的乐高人偶的角度出发,通过一段异想天开的冒险故事穿越了一系列乐高模型场景,最后讲述主角如何通过团结大家的力量打败boss(结果还是脱离不了好莱坞典型的英雄结局…)。
本片绝大部分镜头都使用了定格动画效果,加上其浅景深和旁轴效果的摄影,使整部片的质感十分贴近现实,以致于最后主角跳进真实世界与人类的互动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导演通过最后打boss的片段,告诉了观众(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一个道理,玩乐高就是应该解放创意,任意发挥才能享乐其中(嗯,这真的是一出广告片)
基于剧情和创意实在太赞,不想剧透太多,大家赶快去戏院感受一下!
(p.s.要专程赞一下香港版的粤语配音,很多地方翻译比单纯看字幕生动多了!)
乐高这么久才出第一部大电影也算是时机成熟,乐高积木这东西其实在中国没啥影响力,毕竟价格昂贵,其对80后的影响还不如弹珠,而且其电子游戏在亚洲基本没销量,在欧美却卖的飞起。这种玩具在欧美成了完全垄断级别的玩具,欧美很多作品里都能看到,这也算是少有的欧美货打不进中国的案例之一了。
本片华纳发挥了旗下拥有版权的人物优势,整个DC都是它的,有趣的是在乐高里,DC的大明星是蝙蝠侠而非超人,而且,这两个人的性格被乐高化之后有了很有趣的设定,一个过度爱耍酷,一个过度乐观,将其原本的特性喜剧化了,也算是给DC迷一个休闲的享受。
片子还是讲的小人物做大事的励志故事,但是影片后半居然直接把世界观完全打破,这点很牛,法瑞尔和他儿子之间的互动把影片的故事升华了,而且也把乐高影响好几代的特点展现了出来,将玩具的概念很好的融合进了电影中,怪不得票房大卖。
不过我看完片子之后还是不会去玩乐高的,我更喜欢一些机械类的组装玩具,比如变形金刚和高达,而非积木类的。
《乐高大电影》影评(三):感叹号太多,你不敢看!
看了开头,明显是功夫熊猫的剧情啊!看完之后,这的确是《功夫熊猫》的剧情啊!不过呢,是用另一种方式讲述了,人物不同,背景不同。
商业大王必须是有强迫症啊,一切都追求秩序!艾米特呢,是代表美国梦的实现啊,这是必须的,小人物的逆袭!
当狂野妹号召大家起来反抗时,每个人在做的事都是,创造和创新!
我强烈怀疑,镜头突然转向一个小孩要玩乐高积木,是因为故事无法合理进行下去了,因为从高耸入云处掉下来,艾米特必死无疑!当然了,电影肯定是解释,这是电影手法,这可是《乐高大电影》!其实嘛,的确是导演和编剧故事讲不走了!
不知道这次乐高的合作伙伴有哪些了,但是有漫威是确定无疑了。蝙蝠侠是第一男配角,超人是第二。不过是要黑我韦恩大少爷吗,虽然酷毙依旧,但是怎么就有点白痴的感觉呢!
必有第二集无疑,请看结尾的外星人入侵!
至于男孩和父亲的对话,肯定是宣传乐高的积木啊,没有其他意思,观众朋友不要想大道理哦!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日
《乐高大电影》影评(四):LEGO Is Always My Favorite。
我絕對可以算是玩LEGO長大噠孩子。
記得小時候總是天馬行空胡亂搭建房子。
新買噠LEGO也經常把圖紙撕噠爛七八糟。
各種玩具都能住在LEGO屋裏。
可長大以後每次一搭LEGO準保第一件事是找圖紙。
而且搭完就擱在一旁也不像小時候那樣拿起來想像各種各樣噠劇情玩耍。
似乎成長讓我們變噠一成不變讓我們變噠死板封印暸我們噠想像力。
對於成年人來說LEGO更多噠是一種記憶。
我們喜歡把它們擺起來作為展示。
可作為玩具它們是渴望被玩耍被擺弄噠。
本片應該是傳達暸LEGO噠眞締。
那就是LEGO從不被系列所局限。
它們都可以隨意組合!
不和諧也是一種美!
是誰將我們Building Master噠能力奪走暸呢?
是我們自己啊!
祗要妳願意它們隨時都可以囘來。
LEGO我又要玩妳啦!
《乐高大电影》影评(五):年度最佳最special!
一直翘首以待就是这部电影。
对我就是LEGO脑残粉……放屁!LEGO的粉能脑残吗!
这电影真的太赞了,作为一个lego粉看得我是感动至极。一般人觉得这犹如定格动画般的电影粗糙我也不说什么了。反正我基本上是十秒按一下暂停这样看过来的。
所有特效,当然光影除外,绝大绝大部分都全是用积木来表现的!作为喜爱乐高的人,看到这场景简直和看到真人现场搓大火球放冰冻新星差不多了。自己手上的玩具,居然能有如此帅炫狂拽DIAO炸天的表现力,无论是水花、烟雾,还是爆炸、激光,只要你MONEY够多,完全可以完美重现电影中的场景啊!
呃当然要动起来那基本只能靠脑补了。
特效尚且如此,那些个场景道具……全是由积木组成的……!或许不玩乐高的不会有这种感觉:这个电影的摄影棚就在我的玩具箱里!呃……一部分……
除去这个表现手法不说,乐高大电影要表现的道理还是很直接的:人人都可以是最特别的那个,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极权主义是不好的blablabla。
道理是很浅显易懂,但通过主角的一次次自我质问反思,这个简单的道理还是讲得非常振奋人心的。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艾米特,我们普通甚至平庸。但不甘平凡的心始终存在着,即使是在我们最沮丧最失意的时候。可能正是有了成为special one愿景,在每个本应打倒我们的该死的现实面前我们才有了不放弃的勇气。我们可以像艾米特一样,咬紧牙关,挤出一句:I`m speicial one!Just because I believe!
唉这小抒情有点扯远了……
最后的现实线埋的很深啊,有点小让人惊喜。现实中的循规蹈矩的父跟随意创作的子之间的情感的转变也让人十分动容。特别是父亲看着儿子的作品时,突然眼泪就流了下来。可能是感同身受吧。
我们在小时候或多或少在这样那样的事上父母总是训斥我们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其实小孩子,不就是应该痛快地玩胡乱地闹吗。最自由的时候我们用自由来换取能力,将来有能力了,开心玩乐的自由却没了。
说得好像挺高端大气似的,其实影片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在插科打诨,各种意想不到的笑点。
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光是凭乐高这表现手法我就恨不得给32颗星。这部电影,唤醒了每个人心里的那个小孩子,我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哭得正凶的时候擦又被逗笑了。
《乐高大电影》影评(六):反正是要老泪纵横的了
这个夏天快过去了,家里早成了秋天,据说为了挽留这个夏天,我提早回校了。学校里的bt站是上学期就有的,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下来看。
跟老何说这个夏天以后,就是奔三道路无疑了,虽然乐高块不碰已多年,钳形手掌和树状火焰还忘不了。
至于为什么不建议没玩过的人去看,是他们不知道,背景你懂得,背景很重要。凑热闹的观众侃侃墨镜王的几部闷片,却从不知道刘以鬯;一遍遍看大猩猩武斗和石像惊魂,却不曾想去看亚瑟·克拉克原著是什么一样。玩过的人,看了就会想起自己曾拥有的世界吧。
用机械的话讲都是标准件,互换性比较高,当然在互换性以外,也会有独特的,譬如我当年就有一个一个白色的骷髅,我让它喜欢把钢盔反着戴,名之无面骑士,是我多部幻想剧的主角,当然一般的人物就是建筑工人那样的平淡无奇,因此我们混搭,把包装上的原设定统统打破。
如今我在这里学习量化世界和分门别类,学习近似理论对付缺憾世界,不再耽于幻想能够构建整片天地。虽然乐高给我过这个机会。
我不喜欢拆装收音机,看谁做木工活,生活没有给我一双灵巧的双手,敏锐的构件辨识力,因为我习惯“文学性”地玩玩具,而非工程性。我搭过不符力学的房子,高难度动作的武者,奇形怪状不符流体规律的飞行车。
然而如今我偏偏要走一条工程师的道路。对我只是ABS积木的好朋友,从不知道哪一种钢牌号,和多么常见的机构,这个大部分用金属与硅构建的真实世界。廿一世纪初的乐高生涯馈赠了我什么我不得而知。依照如今的浪潮,是否当初应当有个望子成龙的大人逼迫我去学科学知识,不把旺盛的才智浪费在肆无忌惮的幻想里,就像与乐高未曾谋面,看了简介声称这一部广告片的同学们一样,我依然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变成电影里那个“更高一楼的人”,一个自以为是,思维清晰的大人。毕竟我们一点点长大,去应对这真实的、不那么美好的世界,非乐高的世界。当然,作为大人,我们还可以去建构一个世界,美好的属于孩子的世界,像那位伟大的丹麦木匠一样,对吗?这和解的结局,我的生活一定也会拥有的!
八月末给玩过的人~
本片的主题只有一个: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同人。
最后屌丝对总统说,所有这些灵感,在我看来,既是由这些人相互激发的灵感,也是被你所激发的——借由你的创造,他们创造出了更多新东西,你是世界上最吊的人,不过我也是,每个人都是。
这是什么?这是同人宣言啊!
这整部电影都是同人啊! 这绝不是雾。
别告诉我你没看到黑客帝国。
别告诉我你没看到三头身妇联,别告诉我你没看到kitty版的hulk。
别告诉我你没看到那么多CP!
所以我不枚举了。
所以让我们用乐高填满一切脑洞吧!(硬广顺利达成但这切入点是不是哪里不对)
just believe it!every idea you got is awesome!everything is awesome!
《乐高大电影》影评(八):【乐高大电影】——小积木与大人生的精彩博弈
影片动画设计虽然是采用3D建模制作的CG动画,但手法上却采用仿逐格拍摄的方式,有意遵循积木本身的结构局限人物的动作和肢体语言,完全贴合玩具气质,越看到后面越带感。部分桥段的音效和配音有意用人声做粗劣的模拟,根本就是咱们小时候一边玩积木嘴边一边做拟声表演的感觉,观众仿佛边看边玩,有着一种”我正在玩积木演绎这个故事“奇妙的参与感。
为配合乐高积木本身的蠢萌感,故事居然也采用了极度幼稚的模式,好人坏人分明,情节发展无需曲折离奇,天马行空各种神逻辑,一如肆意挥洒的儿童绘画,每个人幼年时候都是艺术家,只是后来受教育之后,我们越来越谨慎了。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最后现实与想象的对接,跃然升华为一场孩子为捍卫纯真想象力跟固执带有偏见的成人世界做斗争的故事。片尾高潮轰轰烈烈的积木大战,无缝对接了现实中的这场对抗。串联起了现实中迷茫的自我:人长大了,有了些许得失,自然会变得更稳妥;拿得起的放不下,企图向片子里的父亲一样用不干胶把自己搭建的城市永久的粘合起来,掌控拥有间却也因此禁锢住自己创造的脚步,失去了梦想的自由意识。一盘小小积木的战争,透射出的是你我人生得失间的感慨,真正让故事的主题和电影的格调得到质的提升。
晚上没事做就在电视上打开了这部电影,电视上不是完整版导致我以为会有下一部,后来看到时长100分钟,电视却显示70分钟。跳到视频网站花了观影券看了后面的内容,当真人出现时心里的好感就蹭蹭的上去了。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简单的类似英雄电影的剧情,什么平凡的人被命运选中的老梗已经让人觉得无聊,我只是觉得通过乐高形式呈现还蛮有意思,否则我会错过一部有意思的电影。
虽然很直白的说胶水,但是没想到借喻我们现实中的对于事物一种死板的想法,顽固的按照说明书去拼装之后固定它,让它本可以“活”而“杀死”它。孩子的幻想想象力却被扼杀在地下室外,随处可见的不可以让孩子如同那些物品一样死气沉沉。
看完电影有两个想法:一、乐高真是有点意思,改天来弄一套;二、以后一定陪着孩子玩玩具,开拓他/她的想象力,不要让创新力丧失掉。
《乐高大电影》影评(十):这就是乐高,Everything is awesome!!!
不要用“大电影”这种俗名来侮辱乐高。我特别讨厌国产电影“XX之XX”或者"XX大电影"之类的名字。语言注重简洁和达意,加那些个别莫名其妙的容易引起歧义的字进去干什么?
比如这部电影,按照直译叫乐高电影才最贴切。因为它是宣扬甚至定义乐高这个产品最核心的几个特点的电影。讲得就是乐高。不是什么大片、大电影、大制作,更不是小毛片儿,就是动画形式的小品电影。逗逼、笑点低、冷笑话。这部电影还做到了更进一步:老少咸宜、寓教于乐。
一般来讲,我将动画电影分成四类:
一:低幼儿童片。典型的有现在所有国产能放到宣传机器播的动画和《蓝精灵》《丁丁迪西拉拉波》这类。
二:看一半就可以不看的量产批发片。比如去年的《Free Birds》、《Monster U》、《The Croods》(这片完全因为在国内放了才被脑残粉刷高)。笑点一般,剧情比较predictable,形式没什么新意。
三:勇者斗恶龙片。比如《驯龙高手》、《Brave》、《Despicable Me》、《Monster Inc.》这种一个主角通过成长、反思、打倒bad guy最终找到自我的电影。整体来讲,剧情可能和量产片雷同,但人物刻画、题材(邪恶天才、与龙作战的种族、怪兽世界)都要比量产片质量高,槽点也少,因而大人孩子都能接受,并且有部分会造就第四类动画电影。
四:偶像片。靠动画偶像卖钱的电影。一般来说就算剧情差一点也会被观众忽略。最近的典型就是《Despicable Me 2》。再有就是各种大热动漫的剧场版。像《Monster U》这种偶像效应差不少的个人认为都排不上。
The Lego Movie属于第五类的开创者之一。这类片完美融合了其他的艺术形式,现在还比较少见。之前可能只有《玩具总动员》和《Wreck it Ralph》能算。这两者分别融合了玩具和游戏的形式,从而产生了无数新梗,也recall了成人的童年记忆,可以说达到了第三类影片的高度并且在形式上有所超越。
《The Lego Movie》做到了以上所有,而且在这之上完美地宣传了自己的品牌,同时将品牌融入到了几代人的生活当中,这种代代相传的感觉很难被超越。以后如果可口可乐能做一部动画,也许能达到这个高度。
总之,强推。
-------------------------
以上是牢骚和Intro,有空在下面更新带剧透的评论,没看电影的千万不要看,因为这片如果知道了结局就会少一半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