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是一部由侯季然执导,谢欣颖 / 张书豪 / 姚坤君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一天》观后感(一):与梦境为邻
在梦里的你,在未来的你,与过去的我相遇的你……无论如何,我都想要遇见 。
2009年与2010年交替着进行。
未来的欣颖梦见过去的自己与阿聪的相遇。未来的阿聪在梦中见到了2009年还没有去台北的欣颖。谁说梦境一定是相反的。阿聪的生活,还是按照欣颖的梦进行下去。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吧,突然觉得这一瞬间的动作与感觉似曾相识,但说不出什么时候遇见或是经历。也许那是才认识的人、是未到达过的地方、或是第一次看见的风景……
那么,
应该是在梦里吧。
在梦里活着的时候。
一开始,没有很明白故事到底在说些什么。时间紊乱,过往与未来重叠进行。梦境与现实没有明确的区分。看见的是,过去的欣颖与未来的欣颖,刚刚喜欢欣颖的阿聪与在梦中与过去的欣颖相遇的阿聪……这么写下来,自己都觉得凌乱了。
看这部片子确实需要充分的耐心,慢慢的沿着故事的情节融入其中。确实像梦境那样,没有头绪,忽然就变换了时间与地点。没有想到思考,也不需要思考。直到影片的最后,留下的有满满的感动,这就已经足够了。
隔着一块木板的你、在四点半记得叫醒我的你、慢慢与我熟悉的你……直到与我互相喜欢的你~~
这一切,不曾是梦境。
“我”想“我”一定还会去找你,就像“妈妈”那样,即使知道爸爸的离开,却仍旧选择嫁给爸爸,因为在一起的那些幸福的时刻,真真实实的存在着。伴随着心脏的跳动,不曾离去。
如果我睡着了,请记得的叫醒我。
真正的彩虹有几道颜色吗 那是指北针 爸爸说 找到北方就不会害怕迷路了 是迷路 不是麋鹿哦 恩 彩虹最外端的那一层有个名字 叫什么 叫做天使光
那些一个人在家捏气泡纸的童年 会不会有个瞬间 那些全世界都在梦乡却唯独失眠的我们正在做着相同的梦 打开那扇门 便是梦醒的时候 可梦里头 总有一个人会记得对方 提醒对方下一个梦的转角要记得的事情 手心握着的是你的信物 可是为了让你一直活在现实 我只能将你丢在了上一个梦境中 为了让你还能记得戛然而止那个梦的记忆 我在现实里用力捏破了一颗气泡球
我和谁曾做着相同的梦 然后又在同一时间认出对方确认彼此
你答应我 梦醒之后 千万不要来台北找我
为什么
至少让我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下辈子 还要做个人 做个女孩 要在青葱岁月的时光里 谈一段很不靠谱的恋爱 和帅帅的男孩 可以彼此傻乎乎疯疯癫癫地恋爱一场 冲动的 疯狂的 开心的 尽兴的 会吵架 然后孩子气地分手 然后一点点长大
是梦 便总会有醒来的时候 我曾经梦过你的梦 那个梦里 你认识我 我却不认识你 后来回到现实 你告诉了我那个梦 所以 在下一刻我开始做那个梦的时候 才会想起你曾经告诉过我 可是 当我认识你时 你却不认识我了
原来你早已出现过 在我梦中 只是很多年很多年之后 我才从现实中认出了你
《有一天》观后感(三):死了还做梦
镜头不动时,我以为侯季然又是一名低劣的模仿犯,好比上世纪90年代初的徐小明等人,举有侯孝贤监制的大牌子,妄图使那固定长镜,靠了无新意、故作呻吟的故事去国际上骗吃混喝。镜头动起来的时候,空间终于有了变换,一艘开往金门的船,一个哭泣的阿兵哥。然而人物在动,叙事不动,前二十分钟你根本不知道《有一天》讲什么,连已成滥觞之患的小清新气息都没有。当男主角对女主角说,我们现在梦里,我惊吓不已,这导演不会是受到张作骥的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吧?后来梦境与现实随意剥离,忽而切换,我终于想到了先前看过的《盗梦空间》,这一副孱弱文艺相的《有一天》,原来也有追赶世界潮流的奇幻雄心。
很显然,《有一天》是有意无意去迎合一部分特定观众,搞两个舒服的演员,玩点儿叙事花样,软软的,嗲嗲的,入口香甜的迷幻剂。情比金坚?相遇就不再错过?都不是。电影好像讲了很多,其实又什么都没讲。说到最后,导演故意留了画外一声响,原来这只是一个开头。
在我看来,同为侯孝贤监制的《有一天》和《36个故事》都在患病,病入膏肓却还要做一些与世隔绝的梦。这种变质文艺体的存在,它和90年代朱延平疯狂榨取商业剩余价值、透支个人信誉的做法并无不同。十年过去,恶名远扬,惟独他们还活在自己的孤岛上。《有一天》只有两位主角,活得无比空洞。老妈和鬼佬之类的,只是用来对话做戏的人偶道具。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艘船、一间K书房,不与外界发生关系。如此致命的缺陷,正是我一直排斥小清新(台湾青春校园偶像爱情片)的原因。80年代表现青春的电影是有些傻气,演员也土,可他们活得真实,从乡间到都市,主动或者被迫与社会环境发生关系,中间有挫折,更有成长与坦然。仅是这个,那些电影就做到了忠实的记录。
《有一天》有什么?一个白痴到家的梦中梦,一串矫情的、深度催眠的对白,一些慢到死的、躺在床上对视的特写。也许有人会觉得男主角抽中金马奖很有趣,同是一份男女感情,也喜欢留白,让观众去猜想,拜托导演再去看看《恋恋风尘》里金门服兵役一段,你真以为观众看不出哪些真挚哪些虚假啊!如果玩点平庸的嵌套结构就是创新了,那你导演可以再业余一些,但不要以为观众都是低龄人群。麻烦推开窗户,好好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2008年,台湾电影有打了鸡血的复兴口号,然而光从这两年一些新导演的作品来看,实在难言复兴。80年代的台湾新电影导演很偏执,就拍自己想要的东西。现在这批新导演们,他们尽喜欢拍某些观众爱看的片子,幼稚可笑。就像刚听片尾曲,一开始还觉得有解脱后的安慰,不料听到这么一句“我们有太多的故事,要说出来让你哭”,我突然感到一阵恶心,跟吞食了只苍蝇般。如果这么一批白日做梦的电影能让台湾起死回生,我情愿先去一头撞死。【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oeeee.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4c2/065a33.html】
《有一天》观后感(四):Just love
通过她妈妈还有女主人公自身的经历共同支撑了一个这样的观点:爱就是全部,爱可以不论时间与空间、不论模式(或形式)而存在:Just love!
人们通常在爱的问题上太让爱为难了,往往附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并一致认为这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时间、距离、学识、容貌、金钱等等(当然最初人们这样做是为了呵护爱)。
电影通过“回忆”(妈妈对爸爸的爱)、“梦”(男、女主角的爱)两个手段将时空打乱、重组,然后在一种新的模式下告诉观众:Just love 这样的主旨。
“爸爸”的失踪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将“爸爸”和“妈妈”阻隔开,但通过“妈妈”的一句:“即使------我还是会嫁给他”而证明,在天人两隔的状况下“妈妈”还是爱“爸爸”。
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展开男女主角的故事。
在男主角要去金门服役的时候他们双方都经受着剧烈的内心困扰。但后来通过他的一句话:“即使你躲到月球去我也要找到你”而表明了态度——爱,距离不是问题。
在女主角出车祸去世后,男主角通过梦境与她相会(这个梦有之前女主角生前的梦与之呼应,这个妙!),表明了另一个观点——爱,时间不是问题。
另一个细节,在梦境中,女主角是不认识他的,就是说在梦里她不爱他,但男主角同样深情、同样落泪,这样又表明了另一个观点——爱,模式(或形式)不是问题,哪怕是单方面的。(梦里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和“妈妈”对“爸爸”的爱如出一辙——对方并不知道。)
因为,Just love! Love is enough!
另一个插曲将这里的男、女之间的两性之爱做了一个横向扩展——亲情之爱(这样电影就不会太单薄了,之前让女主角梦见爸爸也是这个思路下安排的吧)。印度阿三因为很想很想再见到妻儿所以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最终获救。(之前有个细节,在K书吧外的张贴栏里有印度人漂流多日获救的简报)这个插曲不仅对“爱”的范围进行了扩展,还对“Just love”做了逻辑上的整理:为什么爱就是全部,仅仅去爱就可以了?梦境中,男女主角对印度阿三的鼓励:“你一定还会再见到他们的,你要相信,只要你很想很想,上帝一定会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女主角最终会在梦里相会:因为很想很想、因为很爱很爱!这不仅使得电影安排的“梦境”成为了合理,而且对整个电影的主旨:Just love!做出了行为逻辑上的解释。因为只要“很想很想、很爱很爱”,就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忽略模式的去爱。电影中在梦境里,用心感受就能跟讲印度语的印度人对话也是对这一观点的强化。
另外,电影中两处重要的场景安排我觉得也是有特殊暗喻的,一个是“K书吧”另一个是“船”。K书吧里,每一个格子间都那么的方方整整、规规矩矩,人在其中显然是被限定被禁锢的,在那样的环境中人的行为必定受到约束——连说话都得低声细语。这就像我们现实的生活,人总是从属于一定的“主体”、遵循一定的秩序:如家庭、学校、单位或者说组织,我们的心理和行为都得受到特定的牵制——自由是有条件的。然后是船,梦里的船(船就是梦,梦就是船)。它相对于格子间式的K书吧(暗喻现实生活)来说当然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了,在那里可以弥补现实中的种种(如男女主人公的阴阳相会,因为很想很想很爱很爱所以他们在梦里相会了),船上的情节很美,特别是他们居然会在不同的时间做同一个梦。但是,很明显导演不是傻瓜,他也知道他的观众不是傻瓜,大家都知道,梦仅仅只是梦而已,所以最后在梦中当他们推开那扇门的时候他们回到的是那个K书吧,那个暗喻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定和牵制的地方,于是梦醒了。
在电影中为了配合“Just love” 这样的主旨还做了一些相对应的处理——一切都那么的简单、顺其自然,甚至没有表白没有诺言——我们很少看到常规爱情片中的种种“标准配置”:男女之间的亲热、激情;误会、别扭;眼泪、吵闹等等等等,只是让他们自自然然简简单单的相爱,电影中剥离了一切常规的爱的形式,它弱化了怎样去演绎爱,而更强调引导观众去感受爱去理解爱,因为电影想说的就是:只是去爱就可以了,爱了,然后很爱很爱就可以了!
《有一天》观后感(五):我的曾经遇见过你的未来。
很有台湾电影那种文艺到爆的清新感。有传言是10年最佳剧情电影。一点都不为过。
刚开始看真的有点闷。无关紧要的对白,缓慢而冗长的情节推进。但是看到了最后,才知道,里面的每一句对白,都是保证电影能顺利进行的关键。
欣颖总是做着重复的梦,梦里有看不清轮廓的少年,不停地对她喊着什么,可是她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清,越想看清,越是模糊。
她对妈妈说,我梦到爸爸了。他好像更年轻了。
欣颖的父亲在一艘开往日本的船上遇难失踪了。她问妈妈,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让你回到与爸爸初遇,你还会不会嫁给他?——当然会啊,在一起很幸福,为什么要为了以后的事情放弃眼前的幸福?
欣颖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她便在梦里看清了那个少年。2009年的欣颖在梦里遇到了2010年的阿聪。我们有可能再同一个梦里的,只是我们做这个梦的时间,不一定是一样的。好比我们两个,在同一个梦里,我们中间竟隔了一整年。
你怎么知道?欣颖问他。——是你告诉我的。
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欣颖忽然说,很久很久以前,我梦到过你,你要去金门当兵,我们在一艘开往金门的船上相遇。
阿聪说,梦是反着的。
阿聪出门为欣颖买饮料,欣颖看着他沿着马路上了天桥,阳光在他周围打出了奇怪的光晕,就像梦里出现过的那个人。她一直看一直看,看见阿聪站在天桥上朝她喊,可是他在喊什么呢。
欣颖终于知道了梦里的那个人不是父亲。
阿聪喊着小心啊,可是欣颖却没能躲过那辆朝着她的方向前进的大卡车。
所以,2010年的阿聪会对2009年的欣颖说,我曾经失去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人,但是我很想很想很想见到她,后来,我真的,又遇见她了。
可是,2009年的欣颖不知道。
在梦快醒来的时候,阿聪对欣颖说,梦醒了以后,请不要去台北找我,不要去台北找我。
欣颖不知道。就算欣颖知道,她也肯定会去台北找他。因为,眼前的幸福,是任何以后的事情都阻止不了的。
这样心灵相通的爱情,这样曲折离奇的相遇。是上天的安排,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们相隔多么遥远,命运都会把我们带到一起。让我们相爱。
我喜欢这部电影,有点文艺,有点蒙太奇。错综的时空里,错综的情节里,错综的顺序里。有两个相爱的人。
有一天,我的曾经遇到了你的未来。我的曾经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阻止我找到你,我爱你。
《有一天》观后感(六):永恒复现
你曾经喜欢过一个人吗?一个即使奋不顾身跌跌撞撞也愿意跑向他的人;一个不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开心只要你悲伤都想见到都想与他分享的人;一个只要知道能和他在一起你就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是光亮的人;一个你明明知道遇到他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你不管不顾却只求这一小段幸福的人。
【我做过你做过的梦。】
电影时长一个半小时,但真正的情节却没有多少。在刚刚开始的半个小时,拖沓的情节曾一度想让我关掉显示屏,可是开始时导演侯季然设置了太多的悬疑,让人不得不往下看。
女主角与男主角在开往金门的船上相遇,他和她有着一摸一样的指南针。
女主角与男主角在K书中心相识,她让他在4点半叫她起来。他们相爱了。
女主角与男主角在海边吹风,他说:“我去买饮料哦,你等我”。于是她就真的永远停留在那。
女主角与男主角在开往金门的船上相遇,他在2010年,而她却还停留在2009年。
女主角与男主角在K书中心相识,他在2010年,而她来到了2010年。
女主角与男主角在海边吹风,他在2010年,而她永远留在了2010年。
看到最后终于恍然大悟,他们在梦境中相识,但却在现实中相爱。现实和梦境反复出现,让人分不清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
“妈,如果現在時間倒轉,妳還是會嫁給爸爸嗎。”
“当然会啊,因為在一起的時候很幸福啊!總不能因為後來的事,而放棄眼前的幸福啊!”
喂,你是不是就因为这样,所以明明知道遇见他是死路一条却还是抛弃全世界也要和他在一起呢。你可真是一个傻女孩啊。
【如果時間倒轉,我們還要相愛嗎?】
在现实中,煮熟的虾放久了虾头就变黑了,咬过的苹果也会被氧化,即使保质期最长的蜜桃罐头也一样会过期。我们总以为爱情可以坚持住岁月的考验,总以为自己所爱的人会穷尽一生来爱你,可是呢?时间带走彼此牵过手的手心温度,时间带走曾有过的一瞬间感动,时间带走的,是你以为你会爱一辈子的人的生命。我无法猜测欣颖走后,阿聪会在心中停留多少时间来想念她。对,或许是一辈子,可是他最后,一样会与别人相爱,一样会组建一个和美的家庭,他会有一个爱他的妻子,他也一样爱她,也许有一天他突然醒来会想起和欣颖坐在海边吹海风的味道,也或许有一天他醒来已记不起她的名字。
但这一切,不会影响阿聪曾对欣颖说的话:
“你千万不要来台北找我,千万不要。”
阿聪曾想靠梦境改变他们的结局,他曾想用自己的幸福来换回欣颖的生命,可是他不知道,欣颖太倔强,她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交换一段一年不到的情感。因为她明白爱永远不会后悔。
【如果知道最后的结果,你还来不来找我。】
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评价欣颖和阿聪的爱。他们的爱太深沉太辽阔,像刚刚切开来的莲藕,明知道最后他们永远见不到对方,却还是死死抓住手中仅有的那根线,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剩下只有那根透明却联系着对方的细线。只是很可惜,坚韧的丝线终究抵不过刀剑的锋利,就像紧紧牵着的手也抵不过时间的捶打,他们输给的不是死亡,是时间。
但我却依然庆幸,他们在梦境里的爱,一定会永恒不变,纯净如初。就像欣颖在K书中心的阿聪旁边,笑着涅破一个塑料泡泡,然后开始一段没有结局的旅程。
《有一天》观后感(七):命运的圈
有没有一种感情让你不顾一切,不管外界物质力量的拉扯和纷扰,只留给自己想念的空间,心会告诉你,这个代价究竟值不值得,不顾一切的,要在一起。
最近喜欢上了清新系小电影,从《那些年》,《33天》,《海角七号》,一直到《有一天》。
有一天,女孩在梦中遇到了男孩;两个人在不同时点做了相同的梦,于是有了穿越时空的玄幻色彩。
欣颖:当我不认识你时,你失去了我;当我找到你时,你不认识我;当我爱上你时,你喜欢上我;当我离开时,你爱上我。
有一天,即使我早已知道故事的结局,我仍选择来到你身边。你是我命运的起点和终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生命因为有你变得圆满。
阿聪:请你答应我,千万不要来台北找我。
即使永不相见,即使我的想念你永远也听不见。我宁愿我们从没遇见,在这个世界上是两道平行线,你过的很平安。
整个故事其实很简单,简单到看到结尾时才猛然醒悟,一个半小时原来只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整个故事也很复杂,在导演慢节奏的一天中,我有足够的时间审视自己的心。
这样纯真的感情,我曾经也真么的相信。可是现在,如果真的知道这个结局,我还会坚定不移的去找他,完成这个命运圆圈吗?
执子之手,与子偕行。前路漫漫,我愿与你共同成长。我选择,自己将命运的圈画圆满。我要我们在一起。
《有一天》观后感(八):哪個是真實的你
在夢裏
可以聽懂平時不會的語言
也可以脫口而出的交談
如果你醒了
你會認識我
然後跟我說:你會跟我發同一個夢
在她的夢裏,她不認識他
而他的夢裏,她會離開他
夢醒之後
你千萬不要來找我
再讓你選擇一次
你還會選擇遇見麼?
lt;有一天>.
感覺很熟悉
原來是觸不到的裏維斯
人會發同一個夢
如果你和我發同樣的夢
你會懂我
《有一天》观后感(九):还是选择遇见你
2009年的她
带着一个梦来到通往金门的轮船
2010年的他
带着2010年她留给他的指北针,遇见2009年的她,他哭了
那似乎又是梦
让2009她和2010他再次在梦中遇见
梦醒之后,你千万不要来台北找我
为什么?
你答应我 梦醒之后千万不要来台北找我
到了2010年
她还是选择到台北,捏下第一个汽泡纸,决定再次与他相遇
如果现在时间倒转,回到你刚认识爸爸的时候,你还是会嫁给他吗?
当然会啊!
可是你都已经知道他出事了?你还是会嫁给他哦?
我还是会耶!
为什么?
因为……在一起的时候很幸福啊!不用为了以后的事情,放弃眼前的幸福,对不对?
嗯!
2009年 梦 指北针 让两个人相遇 再次见到她 他哭了
2010年 游泳馆 你真的来啦?…… 她哭了
你回来找我吗?
我会
真的?
就算你躲到飞往火星的太空梭上,我也会找到你
梦醒之后,你千万不要来台北找我
为什么?
你答应我 梦醒之后千万不要来台北找我
彼此选择不放弃
还是选择遇见你
想起曾经很喜欢JS的那首“也许有一天”
《有一天》观后感(十):时间逆流是个伪命题
终于有机会再与你相见,是欣喜,是留恋,是绝望。因为在我的世界里你终将远去。我望着你能听我倾诉衷肠,我看着你站在眼前,我狠心告诉你不要来找我。可是即便知道结果你还是出现在我的世界,我欣喜,我留恋,我绝望。
终于与你相见,是茫然,是感动,是义无反顾。因为在你的世界我只能留下一个时间坐标而非一个时间轴。我望着你能向我走来,我聆听着你的痛苦爱恋,我爱恋的向你走去。即便我知道我终将逝去离开你的世界,我茫然,我感动,我义无反顾。
叔本华说:“我们的生存,不过是占据在两个永恒之间无限短的一瞬。”既然是这短暂的一瞬我也要烟花一般的绚烂。“不要因为以后而放弃眼前的幸福”。我们只是这世间的一个世俗人,我们即便知道结局的惨淡,但是仍旧贪恋眼前的温暖,因为我们及时行乐,因为我们活在当下。
时间逆流是个伪命题,无论我们做什么客观的改变都无法左右我们的主观情感。
当我遇到你的那一刻我已经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