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纺织姑娘》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8 03: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纺织姑娘》观后感10篇

  《纺织姑娘》是一部由王全安执导,余男 / 程正武 / 赵鲁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纺织姑娘》观后感(一):隐忍的笑

  第一次看王全安的作品,第一次看余男。他们是成功的,吸引我在电视旁坐下。

  作为90后或许这些记忆离我们更加遥远些,我们生活城市中心车水马龙之中,看惯了夜幕下西安城的繁华,未曾听过车间中的嘈杂

  纺织城,在我们这代很多人眼中是个装B的字眼。他早已变成艺术区,废弃的厂房被分割成不同工作室张冠李戴根据地。是文艺青年的朝拜之路,是摇滚小生的必去之地。

  在西安生活了20年,去觉得对生活人之太少,除了常说的 “梦幻套餐”,“千年古都”,或许我的了解不及一个外乡人。

  听着余男一口地道甚至有些过土得掉渣的陕西话。

  我走进了纺织姑娘,走进了那个时代底层的西安生活。我不是要歌唱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我觉得压抑,93分钟的影片,我见过李丽两此笑容

  第一次出现在与昔日恋人合影上,我们或许只将目光停留在从韩国来的那张照片上,给我们留下她阴郁脸庞。再手拂过发丝的之后,她抬起头,有那么一瞬间,她的嘴角露出过一丝笑容转瞬即逝。我相信那一刻,她是释怀了的,就如她所说,因为信没收到的误会胜于被一方抛弃,释然了,对十年的怨恨等待变成那一抹笑容,留在记忆里,可笑容里终究包含着更多隐忍与压抑。

  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结束。当心电图不在有节奏震动,她眺望窗外,看着守在身边的丈夫,她是幸福的,是被爱着的。回到卧轨的那天,身后的责备声也变成了幸福的基石

  她奔跑,快乐

  那才是发自内心的,笑。

  《纺织姑娘》观后感(二):人不胜天

  时间:2009年8月31日21:30

  地点:Theatre Maisonneuve

  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第五天 - 主竞赛单元

  上座率:60%

  影片开映前,王导演说希望观众能通过影片看到一个真实中国现状。这句话虽说讲得大了点,但也没有完全错-影片通过下岗、工厂倒闭、社会医疗保险、打擦边球的歌舞厅等比较写实地折射出中国社会某些人群的生存状况

  除了主角铁道上奔跑的场景外,个人比较喜欢李丽在北京跟旧情人羊肉那场戏,二人十年后再见,四目几无对视,追忆从前,只有叹一声命运捉弄、老天无眼。

  虽然明白本片的悲剧基调和主角的悲惨命运是故事根基,但片中反映出来的极度悲观无奈竟然能够通过有关方面的审查,个人认为也是某种进步。

  在结局处理上,导演显然有些欲说还休,几次黑屏的剪辑也许可能解读成悲剧的谢幕,但从节奏上却影响观影情绪

  不知道国内上映时的版本有何不同,片中还有两场女工群体洗浴裸戏,导演处理得比较自然。当然,作为主角的余男,镜头只取到了肩部为止。

  《纺织姑娘》观后感(三):其实 不只是纺织

  纺织厂 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父母长大的地方 祖母外祖母奉献青春的地方 用兄弟的话说 我是根红苗正的一厂人

  陕西导演 西安拍摄 陕西方言 一切给了我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取景在西安纺织厂 没有来咸阳 开始传说回来一厂拍

  影片开始让我很兴奋 熟悉的场景 一厂没破产前 每晚风电视台会播放企业新闻 余男的工作性质应该是织布工 如果我没有看错 和妈妈一样

  都是上个世纪初期成立的纺织厂 经历了共和国的最初岁月 为GDP之类的贡献巨大 厂房 澡堂 下班 勾起很多回忆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 让这类国有企业纷纷破产 那个年代也就结束了

  影片女主角所面临的问题我很熟悉 双方都在纺织厂上班 家里给孩子无限期望 每个月累死累活那点工资 家里不算富裕 但也平淡温暖 不敢遇见大事 买房 看病 会要了纺织厂工人的命 前几天看凤凰节目 鞍山的煤矿企业倒闭 当年的国有大企业 说没就没了 工人对企业不舍 他们的青春 闾丘说 也许 在我们政府能力时候 可以给这些社会大发展下的牺牲的人的利益 做个补偿

  之后的故事 跟纺织厂并无多大关系关爱婚姻

  有多少人是只为结婚而结婚 为的只是有个依靠 有个家 有个孩子 他们叫 过日子 这里 感情成分不必太多 爱情奢侈品 但我觉得 很失败

  整个影片 细节并不是很好 突出 吸引我的 只是“纺织”二字 没有看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一个女工的命运 PS 余男的妆扮 部分有些时髦了 纺织厂的女工 是没有那么多心思资金打扮

  《纺织姑娘》观后感(四):乏味时刻

  回到一个旧时代的末尾部分,这是个有趣的起始点。一个既可以向过去张望,又可以向未来眺望的时刻。一个安全的,同时也乏味的位置人们一方面来不及惋惜旧日岁月,也顾不上想象后面的日子究竟会怎么样。命运在此时此刻戛然而止,对于本质意义上的人生来说会显得多余迷茫

  一个人突然被命运叫停的人生,重新审视起这一辈子。在死亡的门口,人物命运没有引发电影对社会的愤怒怀疑。因为这是纯然的“命”而不一定和他人有多大的关系。也没有引起对生命本身的思考,或者对个人关系的重新理解主人公只是开始了一趟旅行,旅行的所有价值仍旧回到了对命运本身的确认。原来,情书并没有寄到心爱的人手里。这也是命。

  这个故事不断的在指向一种不可知的确定无疑的结局。一个残酷的,冰冷的世界。这是臆想症患者的世界,一个只为了说明“命”,和“认命”的幻想的世界。一个极力的用现实空间、现实的只言片语所构筑的谎言。为了说一个故事而不得不牺牲掉复杂性本身。这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取巧?是一个仪式?还是一次无病的呻吟

  人多大程度上可以不顾任何的现实,而仅仅关心自己?自我是真实的还是虚无的?身份被偶然性调戏之后安身何处?灵魂在多大程度上与肉体战斗?一切有趣的、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都被导演过滤了。这个人物身上可能最重要的部分——她的灵性,被严重低估了?

  就像这个讲述故事的起始点一样别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好像是在讲故事,而故事却是干瘪的。希望怜悯可以有所作为结果上却否定了一切道德指向。进而走向一种虚无,和一种无力。既保持现实的生活空间和质感,又过滤掉真实的其他内容。不能将其称为现实,又不能将其归类为心理。如今细节的表现不可能支撑人物在文本之内获得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失败的作品。

  工人的时代,残缺身体尚且没有灰飞烟灭。时代和个体将死之时,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无法证明曾经生活,也无法证明苦难本身。这是虚无主义的烂尾楼。

  《纺织姑娘》观后感(五):纺织姑娘

  文/布宜诺斯

  将死的现实

  偌大的厂房,数以千计机器,还在气头上的李丽精确地来到自己的位置,在旁人没法分辨的众多茶缸中取下属于自己的一个,如同迷宫中识路的小鼠,记忆成了一种本能。在耳朵里塞上棉球,大力撩拨棉纱经年的积尘,是纺织女工李丽每天的例行动作。同样例行的还有午休时与工友靠墙偷偷抽烟发牢骚,送孩子学琴,与丈夫在沉闷空气中对坐吃饭。日复一日乏善可陈,生活,如循固定线路觅食的工蜂一般单调忙碌。这是属于李丽的现实,显然,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国人的现实。毫无雕琢,没有巧合,王全安就是把日光之下的旧事呈现出来,为越来越依附戏剧影像一再做减法,“非奇观化”,既是如此。

  [纺织姑娘]为我们提供的现实影像中,最鲜活的一幕是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镜头中的她们已经青春不再,肌肉松弛,臀部下垂,却没有任何掩饰,也未见丝毫别扭,因为这也是生活最普通不过的一幕,每日都在发生,因为真实,所以自然。最应该“奇观”的一幕是丈夫们骑车送妻子们去舞厅赚钱。难得如此靠近,难得有这么多玩笑话男男女女像是憋闷了一夜的鸽子终于出笼觅食,调子是欢快的,而在他们路途的尽头,竟是要将自己的女人亲手送入陌生男人怀抱。在乐观表象之下,男人尊严已经完全败给窘迫的生活,如果不加讽刺,便只剩下悲凉,而这,才是生活的原貌。

  传统的中国人信奉佛祖意见,让“死”在人生四苦中占据偌大一席,于人来讲何等重要,但是,在王全安非奇观化的镜头中,死亡也被淡化得如生活本身一般微不足道。李丽被下了最终判词后,伴随着她的沉默的,是工友唠家常般讲述自己得乳癌、散了家的经历;是效益低下工厂终于面临倒闭的消息。在婚姻冷漠生计难继已成为常态情况下,肉体的死亡,只是为李丽早就行将就木的生活加了一把助力。

  在女工们饱含深情的《纺织姑娘》歌声中,李丽第一次倒下了。

  这是一首符咒般的苏联老歌,将这样一群人尘封在一个时代里,操弄着过时的机器,遵循着过时的制度,壳子即将支离破碎时,他们的第一反应还是死撑着。这样的人和故事,至今仍散布在这片土地上,这种胶着和死亡,让始终回避批判的王全安都有点撑不住了。

  但王全安毕竟不是贾樟柯,虽然二人都是拿“现实”做最基本的食材。李丽不是小武,她再普通不过,怎若他以社会边缘人身份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茫然。李丽不是韩三明,同样寻访旧情人,她了却了一个私人心愿,而他却背负着一个被迫移植群体的所有目光。李丽也不是侯丽君,都在面对下岗,李丽懒懒地说“我要能把厂子‘吭’倒闭,我就天天‘吭’不停”,只是一个女人的赌气调侃,[二十四城记]让侯丽君原原本本地讲述了散伙饭的“咽泪装欢”,再就业的次次辗转,仍旧是对一个时代典型的提炼。

  [二十四城记]中,赵涛饰演的娜娜曾抹着眼泪提道:“我一走进那个车间,就听见轰隆轰隆的声音,说话得喊着,我往里一看,根本找不见我妈,里面所有的人穿着蓝色工作服,低头干活。”这话里面,呈现的正是千万个李丽。对于同样的生存状态,贾樟柯提供的是一句精炼的口述女儿母亲的悲悯代表一代人回望上一代人的群体心态,而王全安则给出了漫长描述,几乎不予任何意见,对诠释感情的兴趣远大过于批判体制。比起贾樟柯那颗见微知著、对一个个时代长吁短叹少年野心,王全安倒像是个知天命中年人

  王全安只是王全安而已,他从没试图如[盲井]、[夜·店]般,让现实主义沦为一个极富戏剧张力故事的最大注脚。[纺织姑娘]并没用死来做一场大戏,如同[图雅的婚事]本身就已经是一则社会新闻头条,也被他处理得如你我身边的夯实故事。能做减法就做减法吧,是王全安影像现实的所有着力点,大概,也是他用来应对现实的一贯态度

  埋葬的情感

  [纺织姑娘]给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模式都是最接近国人生活本源的。电影开头,李丽由于被扣了工资大为光火,在车间吵嚷一番后,又让这件事成为浴室工友的最大谈资。与此同时,丈夫胡小光却被顾客无端挑剔,默默地将“错杀”的死鱼留给自己。足见,李丽算得上是个泼辣的女人,与她相对的胡小光却一贯隐忍。“我先上去了。”“我回去做饭。”二人的婚姻生活如大多数平凡家庭一般,琐碎,平淡,吃饭时低头看着自己的碗,只言片语关乎当日烦恼,然后很快无话,好像也没什么爱情。

  当死亡突如其来时,总会坍塌掉一些东西,但是在中国式的情感表达中,连坍塌都可能是无声的。

  至始至终,胡小光几乎是没有表情的,在口吐判词的医生面前一样,在脱力的李丽面前一样,第一次对顾客爆发时一样,卖掉房子给李丽看病时也一样。而在死亡面前,泼辣的李丽第一次沉默了。整部电影,李丽只哭了四次,没有一次是在人前;笑亦有四次,直面相对的或舞厅里的陌生人,或海鸥飞过的大海,和儿子亲热的一刻也是隔着遥远的电话线。和初恋情人赵鲁寒会面时,她也只是淡淡地看着,没有拥抱,没有笑容,时隔十年再次交谈,也没什么眼神交流,谈的也都是些生活琐事,有当年的,有如今的,唯独少了浓烈的情感表达,虽然她口口声声也在说,就让我出去,在外头,快活一天是一天。

  这是典型的东方式压抑,即使在死亡面前,情感的表达也是重重掩饰的,终究还是无法完全放开地快活。

  西方的狂欢式死亡在东方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你的妈妈也是]有来自南美的狂热路途,是绝症女人勾搭两个半熟少年走上寻觅黄金海岸性爱之旅;[战龙闯天关]则是刻板德国人的反攻,二个从绝症病房结伴逃出的年轻人,抢劫,逃亡,一路跑向大海,让一个大火球最终融化在海水里。而东方,有[八月照相馆]中命不久矣的永元对德琳未置一词的回避,却在暗处的屋内抚摸她印在窗上的身影;有[纺织姑娘]的李丽,在飘雪的天台上望着空气抽烟,身边的丈夫自知劝不出什么,讷言良久,默默陪她站着。

  讲究自我和个性的西方,生死由己,随性而行的一面在死亡的逼迫下被放大到极致,而东方,顾虑来自于他人,时间越短,便需要与他人更少的牵绊。无法放纵,是在尽自己最后一份责任予身旁的生者。在压抑的表象之下,拖曳住东方人的,其实是埋藏得太深的情感。

  说到底,王全安是被一个纠结于“你到底收没收到信”的女人触动,才有了[纺织姑娘],李丽就成了这样一个犯轴儿的女人,一起分享过那么多的赵寒鲁,说断就断了,连封信都没回过,一去十年。所以,她对胡小光从未上心,连本该最宠爱的儿子与她都是疏远的,映射出这段婚姻的冷漠。她送儿子去学钢琴,惦念的还不是与赵鲁寒一个拉手风琴一个唱和《纺织姑娘》的日子。对生活提不起劲头的表面之下,她其实太重情,太念旧。站在李丽背后的胡小光,榆木疙瘩性格,没有人知道他爱吃什么,没有人过问他喜欢什么颜色,他对李丽平日的无理取闹照单全收,明知治病毫无希望,还是卖掉了房子,拙劣的表达方式背后,是深深的爱、责任和忍耐。胡小光的样子,正是太多被现实磨去了自我、从没从口中吐出过爱字的朴实国人的样子。

  东方式的隐忍之下,不乏的其实是大智慧,那是对生死的通透和对生活的原谅。

  一路面无表情的赵鲁寒,终究在陈年旧物中拾起那架荒废多年的手风琴,拉了那半首曲子。与此同时,临去的李丽用灵魂温柔抚摸了胡小光的头,其时守在病床旁的他因疲累而昏昏睡去。[图雅的婚事]以图雅的哭泣开篇和收尾,那是她终于踏入新生活时,将以往的辛酸一并释放,而[纺织姑娘]的李丽,是收在一个笑容上的,被铁路员紧咬在后面,刚死过一回的她越跑越有力气,跑着跑着就笑了。淡忘掉死亡之后,生活,总归还是有趣的。

  原文刊于《看电影》2009年11月上

  《纺织姑娘》观后感(六):在现实与情感中挣扎

  整部电影很安静,却让观影者的心情无法平静。 生命中最珍贵的是情感,而情感则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主人公在生命结束前寻找自己生命中最珍贵情感,北戴河旅游一段,画面处理的很温暖(有点韩式风格),但还是让人感到一丝凄凉,男主人公在妻子生命结束前尽一切努力挽留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情感’,在寒冷的冬季让人感觉一丝温暖、欣慰。

  火车戏是全片最出彩的部分,3分钟的一个长镜头将主人公的从绝望到重拾生活信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一幕契合了‘弱势群体在现实与情感中挣扎’这一主题。

  影片也不乏败笔,如北戴河韩国留学生拍照留念,看似为结尾的照片呼应留伏笔,但太过牵强。还有男主角和医生的最后一段对话、由儿子口中得知卖房治病等都略显唐突。

  总体来说,斩获33 届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两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纺织姑娘》观后感(七):纺织姑娘的遗憾

  该片讲述了李丽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既然孩子的命运已经注定,或者说李丽自己已无法把握,那么在有限的时光里,她所能做的只有再重温一次初恋情怀了。于是,她动身去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这是她真正的爱,也是她唯一爱过的人,相比较而言,她现在的丈夫只能是一个合法同居者。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李丽在卧轨自杀未遂后,被铁道工人追赶,追着追着自己到笑了起来,她为什么而笑,她临死之前大概没有了什么痛苦,该做的都做了,该见的都见了。

  《纺织姑娘》观后感(八):遗憾

  我喜欢纺织女。我妈是纺织女,她有一群姐妹死党,小时候过年,一定有一天留给她的姐妹们。纺织厂的女人,尤其是武汉的纺织女工,并不象大多数人以为的,风风火火,刮燥的象一群麻雀。当然有豪爽型,但不少也温柔、安静,虽然她们精心打扮后显得土,甚至有点......艳俗。

  我妈在世的时候,每年年末,我要拿着一堆医药费报销单,去她的老单位,排着长长的队,队伍大多也是纺织女工。退休的老女人,在岗的中年女人,刚工作不久比我还小的多的小女孩。

  余男很象我脑海里的这些女人,除了说普通话的时候有点出戏。也许真有普通话说的这么好的陕西女工吧,只是我没见过。有观众说她的陕西话有待加强,我不熟这种方言,所以不影响我观看。

  但是这个故事比我想象中好,这不是雷诺阿的洗衣女人,也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这只是一个面临死亡的女人的故事。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她最想做的事情,是见她短暂人生里唯一爱过的男人。

  所以我觉得这只是个爱情故事。我们都以为,人生这么长,谈恋爱的时间足够,我们会爱很多很多的人,经历很多很多的事。但其实大部分人,一生可能只爱过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或者象纺织女工,只有一个。

  他和她,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错过了。他一辈子都爱她,她一辈子都爱他,只是他们和所有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选择了,认命。直到她知道生命即将终止,她终于什么也不在乎了,她要去找他。她找到了,她知道,他也一直爱着她。他们是彼此一辈子的爱,只是,她就要死了。

  我喜欢图雅,我也喜欢李丽,我喜欢电影里的音乐和歌声,我喜欢王全安的镜头。他的镜头象温柔的眼睛,注视着他心目中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温顺、善良、隐忍,就象李丽的台词,中国人,不都这么过吗。

  从韩国寄回照片的小段子,看的时候我笑了。想起那年去张家界,在武陵源的大排挡里吃炒粉,夫妇俩有个可爱的小女孩,我给她拍照,她问我,你怎么把照片给我呢?

  我请她的妈妈留给我地址,老板娘说不用了,小孩的话别当真。我认真的说,我一定寄给你们。一个月后他们发短信告诉我,收到照片了。

  于是,我想起那个小女孩一家,他们和李丽、赵鲁寒还有李丽善良的丈夫一样,这些普通的、没什么钱的中国人,你们是我的兄弟姐妹。

  《纺织姑娘》观后感(九):纺织姑娘

  十分真诚的一个故事,纺织城,一个特殊的地方。偌大的厂房成千的机器,李丽轻车熟路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众多看不出谁的是谁的的一堆茶缸中取下自己的,耳朵里塞上棉球,开始了一天按部就班的例行工作,日复一日循环固定如外出觅食的工蜂工蚁般已然麻木,仿佛对所有的事情都接受,却又很排斥,似乎一直在想,又什么都没想,这是李丽的现实,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她们青春不再,肌肉松弛,互相面对却是毫无遮掩和一丝扭捏,因为这也不过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幕,因为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自然又真实。 李丽被查出身患绝症,于是瞒着丈夫去北京寻找初恋,了却最后的心愿,李丽问他为何当年一去杳无音信,自己写下的百多封信一句回音都没有;男友却也震惊,自己一封信都没收到过。两人一起去北戴河看了海,完成了年轻时的心愿。第二天李丽不告而别,跑去卧了轨,铁路工人赶来阻止,她跑着跑着就笑了,也许是不再害怕活着,也许是想做的都做了,什么也不需要在乎了。 回到家,自己不爱的木讷的丈夫始终深沉的爱着自己,倾家荡产为她治疗。抵抗和不甘的心让她忽视了身边的爱,临死前,读懂了其中的温情

  《纺织姑娘》观后感(十):幸不幸都要活

  很平淡的故事,浓缩了西安纺织城的部分生活现实。

  演员本色,除余男外演技都一般,尤其那个大夫忒紧张了,念台词时一个劲儿吃螺丝,显得很业余。

  不知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画面中有带“Beijing 2008”标志的汉斯干啤的同时,舞厅、街道又那么破旧,一点不像近几年的西安哦。东郊人的好勇斗狠,在李丽老公身上倒是可见一斑。

  剧情方面,李丽的信,私以为是被赵鲁寒的女徒弟(即他现在的老婆)给扣了;不过导演没有公布答案,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想象空间。结尾李丽的“复活”和漫天的烟花,也许只是导演的一点仁慈。我们知道的,死去的,回不来。

  现实中幸与不幸都要活,怎么活?这是个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纺织姑娘》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