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是一部由布兰登·马赫执导,帕特里克·吉布森 / 杰克·劳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丧钟》观后感(一):太容易出戏了
第一集还没看完就频频出戏。。。
1、在看到两个男主所在的战队在对抗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不是对方的友军(手动再见*1)
3、德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有点忍不住了
4、最糟心的是bgm,一出来就以为是国产民国片(国产手动再见)
5、演老邓妈妈的大妈和tommy'shonour里面的妻子真是神似,不管是眼睛还是颧骨抑或是嘴巴和牙齿
出戏了出戏了
最喜欢的就是两个男主的颜了
1.可能对军事历史之类的有兴趣的小伙伴是能认出来他们的军服分别是代表哪个国家吧,我是看不出来的。2.对于不知道他们演的是哪个国家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理清双方爸爸看报纸时说的话。。。(嗯对我来说要去理清地区姓名这类事物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的...)我原本以为两个都是英国的,老邓参加的是陆军,另外一个boy参加的是海军什么的,结果没想到大大的错误。。。
《丧钟》观后感(二):"Come back!"
开头有一种英德两方男主角站错位的感觉,好在不影响第一集的气氛——最美好的场面都集中在这里:米夏埃尔和邻家姑娘暗生情愫,汤米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了参军谎报年龄。同时,全片唯二最悲伤的镜头之一也出现在第一集:两位母亲送别即将奔赴战场的儿子。孩子还不明白战争的残酷,年迈的母亲却为他们的生死心如刀绞。战争初期,月夜坐在窗旁的德国少年、被林中鸟鸣吸引的英国男孩,都是未染战火的纯净。甚至在首次受伤住院时,汤米还有心境去为波兰护士一见倾心,米夏埃尔也用短暂的探亲假向女友求婚(这位饰演德国少女的演员,长得实在是巴巴多斯风情呐!)
《丧钟》观后感(三):补补背景
一个晚上看完,感触挺深。我们之所以回首战争,正因为我们要远离战争,永远不要听战争鼓吹者所说,战争永远没有赢者。一句“come back”就已经让我流泪了,what passing-bells for these who die as cattle?命似草芥轻,丧钟如何鸣!!!!
补下背景一战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不过要分清谁是哪方要花点心思,因为他们都讲英语!!!!不过如果十分熟悉一战期间的军服,倒也可认出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刚开头他们父母谈论的事件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主要讲的是西线战争,里面包括了索姆河战役,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里面还涉及了波兰的复国,波兰在18世纪末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瓜分,一战后才恢复独立。一战当中波兰只是沙俄、德国和奥匈帝国相互厮杀的战场。也就是之前的东线战争,故有里面的护士说波兰的人民为各个国家战斗,互相残杀
《丧钟》观后感(四):丧钟敲响的那一刻,我才看见希望...
几年前看“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书的结尾这样写道:“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我喜欢这本书对西线的讲述,在平静和沉寂中,平添了几分冰冷与残酷。
同样这部英剧也传递了相同的感受,无论是对西线战场冷静的描绘,还是对“索姆河”这个“一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温柔而细腻”的刻画。虽然没有浪漫的意大利人的战场自然多了几分悲情,也没对“凡尔登绞肉机”这个充满血腥的碰撞多加展现,但是一战题材的作品实属难得。
记得初中时在一节历史课上讲“霸王计划”, 赘述完准备充足的资料后,我引用了电影《…Ryan》中“诺曼底登陆”的片段作收尾。因为那时的我觉得将战争可视化才能让大家了解他真正的“面目”。
下课后闲聊时老师告诉我:“就算这部电影拍的再好,只要战争被戏剧化了,它就不再是真正的战争…”直到几年后看了《浩劫》,才觉得老师的想法多少也有些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