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是一部由塔里克·萨利赫执导,法瑞斯·法瑞斯 / 玛丽·马利克 / 亚西尔·阿里·马赫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一):这真不是黑埃及
这部电影有点意思,制片方是瑞典、丹麦、德国、法国,导演兼编剧塔里克-萨利赫是个瑞典人,主演法瑞斯-法瑞斯是个黎巴嫩人,跟埃及毛关系也没有。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堆外国人拍了个有关中国的电影,片中说中国警察贪污腐败,国安替人暗杀,然后群众闹事、冲突,你确定这不是在黑中国?
俺曾经去过埃及,从阿斯旺一路到卢克索、贝尼苏韦夫、开罗,然后到亚历山大、塞德港、然后再到马特鲁、塞卢姆,与埃及的导游、警察、公务员、普通民众都打过交道,看过埃及的城市、乡村、古迹,看这部电影时,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埃及就是这模样,埃及人就是这德性,或者说操性。
这真不是黑埃及。埃及城市就是土灰色的,乱糟糟的,因为建好的房子要收税,很多人家盖房时就留个尾巴,满眼望去,到处都是没有盖完的房子。埃及人随便做什么都喜欢伸手要钱,不给钱就不办事,就跟你光练嘴皮子。你去住酒店,服务生帮你拿一下行李就得给小费,导游经常偷工减料,说好要去的地方,不知怎么就绕别的位置,甚至到了门口也不带你进去,省下了门票费都不知道。
我看到警察努尔丁办案时掏死者口袋,拿走钱包中的钱,然后相互都拿钱贿赂办事,一点也没觉得奇怪。这样腐败混乱的现象,在埃及都是常态,走到哪里都会遇见这样的人。而努尔丁也并不会因此受到什么惩罚、查处。在片中,努尔丁还算个有正义感、责任感的人,知道要追查凶手,要保护证人,但是他也照样明目张胆地贪污受贿。
片中展现的警局简陋的办公环境、努尔丁四壁空空的家以及他们开的破旧的车等,都不难看出埃及人如今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这还是在开罗,除了国会议员、地产商的豪宅、高尔夫球场,其它人的生活真的没有多少品质,也没有什么舒适的感觉。努尔丁看的电视机,让俺想起80年代的中国家庭,收不了几个台,信号不好,画面经常出雪花点或扭曲,还要找人修理天线。而现在,中国人家里很多都不看电视了,要看电视的话都是大屏幕、彩色、遥控、上百个台。
电影中比较明显的Bug是那个杀人的国安人员,居然还带着证件,最后竟会被目击证人枪杀。这不知是杀手太大胆,还是太愚蠢,按常理来说,他应该不会留下证实自己身份的东西,而且也不会在加油站那个明显有人的地方动手去杀人。
片中展现的“ML花革命”与剧情和主要角色没有明显关系,仅仅是故事发展中的一个大背景,多少能展示埃及社会混乱的状态和局面,而故事本身揭示的则是埃及混乱的一个原因。饶有意味的是,片中不时出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画像,到电影最后,人们正在慢慢抹去街头巨幅的穆巴拉克画像。这意味着,穆巴拉克时代结束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 埃及人如何看待穆巴拉克?”,其中一个回答是:
“ 在我询问的大学生和白领中,普遍是非常非常不喜欢总统穆巴拉克的,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坏的人,原话就是“He is a very very bad guy”。
最可以代表这个情绪的现象就是所有以穆巴拉克的姓名命名的街道、地铁站等都被非常彻底的刮掉了,不能有丝毫的显露。后来为了在人们的说话和思维中彻底抹掉穆巴拉克的痕迹,就把那些带有他名字的各种名称都用其他新名字替换掉了。当然同时他们也说道还是有小部分人是支持穆巴拉克的,虽然他们很不屑。(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54136/answer/14866337) ”
这部电影似乎也是对“穆巴拉克时代”毫不容情的一种揭露和批判。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二):这个社会需要推倒重来!
以埃及开罗革命为背景,这部电影的整体故事发生在2011年警察节前夕,在希尔顿酒店发生了一件谋杀案,将各路人马卷入其中。死者是一个歌手(高级妓女),她在酒店被人杀害。牵扯进谋杀案的有她的情夫,开罗的商业大佬,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察局和警察主人公A,真正的凶手也是埃及国安局派的杀手B,打扫酒店卫生的服务员C,还有歌手的经纪人D。整体上,这部电影是一部群像,将埃及颜色革命前夕的社会乱象通过希尔顿事件来为我们展现出来,今儿勾勒出埃及的腐败混乱现状。
有趣的是,电影全片为法语,法国也是电影的制作方之一。这里面意味深长,一方面中东和阿拉伯国家近些年面临着阿拉伯之春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受困于恐怖袭击,需要西方的帮助。而法国参与这样的一部片子,大概是想要向世界展现,埃及发生革命的必要性。换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对于埃及问题的视角,是从一个民主的角度来看,欧洲希冀这样的一部电影来推动阿拉伯国家看到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成分进而接纳阿拉伯之春。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条线最后共同交汇于埃及颜色革命的潮流中。
情夫商业大亨,所代表的社会的财团,利益群体,他们通过金钱交易来通过政府得到特权进而来谋取利益。他们与政府当局勾结,共同构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位大亨一个电话可以让某个人升职降职,甚至是杀人等。
当局,这个没有人物来扮演,但是却出现在电视里,电话里。特别是示威者出现在警察局门前,当局在电话里下达了开枪的命令。
警察局和警察、国安局,代表了政府的暴力机构,他们维护了当局和商业大亨的利益,他们充当了他们的帮凶来维护统治,来打压一切反对。
服务员和歌手,代表了社会的人民和底层人物,他们成为政府剥削取乐享受的对象,他们一方面在政府面前如同蝼蚁,另一方面又充当他们的玩物,这个人群没有话语权,只能依附于外在的强权。
总之,这四条线代表了各个社会阶层,每个阶层都不是没有道德污点的,而且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他们活在乱世,想要挣扎来求的自己的一线生机。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非常流畅和抢眼,在大背景 的衬托下,有点乱世大案的感觉,可是最终淹没在颜色革命的人潮中。这其实说明了导演的一个态度:腐败杂乱积累成社会的混乱,而这股混乱将再次将人民的生活冲乱,社会需要推倒重来。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三):满足西方自由主义精英对阿拉伯世界偷窥欲的猎奇之作
架不住发行商和院线的狂轰烂炸,明知道是乱炖,还是忍不住去看了。行走过北非中东除了也门,利比亚和叙利亚之外的所有国家,不得不觉得这部片子完全是满足西方自由主义精英们对阿拉伯世界幻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peeping tom。更像是导演在油腻大叔聚会上听到找到这个素材的一些八卦新闻后,拍拍脑袋的猎奇之作,为了讨好赞助商和文化界的自由主义精英们,强加了11年的事件做背景,却显得非常生硬。
看到的电影是法语版,所以全程出戏,或许当时是阿拉伯语观感会好很多。埃及是北非地区唯一一个非法国殖民地,也是阿拉伯国家里和法国联系甚微的国家,法语对白和偶尔穿帮的法语印刷品让人完全无法入戏。加上演员本身长得也不是很埃及,黎巴嫩人长像在中东算是最有特色的,法瑞斯无法撑起我对埃及大叔的印象,摩洛哥的各路群演更是把我对埃及的记忆打得粉碎。
题名叫尼罗河希尔顿,满眼竟然都是卡萨布兰卡的棕榈树。既然是架空虚构的改编故事,却又不给我们的拉姆西斯希尔顿一个顶楼套房俯视尼罗河景的特写,那何苦还要黑希尔顿,不能黑一下旁边的费尔蒙或者凯宾斯基显示一下入住者更高的段位吗。真替希尔顿鸣不平。算了,反正埃及酒店自打11年之后就没高过,不用一部电影黑也红不起来。可能是导演阿加莎奶奶读多了,发生在埃及的探案故事必须有个尼罗河一词开光才行。虽然剧组可能已经尽力了,但是卡萨的白墙街景和开罗相差真的太多,所以基本行车戏只能对街道虚化到无限大,却还有穿帮的路标和摩洛哥国旗偶尔映入眼帘,大概也就只能靠室内戏里更多的摆埃及国旗和穆巴拉克来弥补了吧。
编剧上,整个11的事件基本完全是可有可无,更像是最后不知该如何收尾强硬的一笔(或许就当是黑色吧)。黑人角色的安排是学好莱坞政治正确吧。可是在种族歧视几乎相当于美国平权法案之前的埃及,黑人在五星级酒店打工(尤其是保洁,重点在“洁”字),或者当街道办老大,根本就是忽视埃及社会现实的神操作。
角色设置脸谱化,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深度没有转变。尤其是男主,腐败社会里的警局混到这个年纪不懂点权钱交易的刚直不阿未免太失真。这样一个故事,放在任何一个腐败的国家都成立。
拍摄技法中规中矩,倒算不上一部烂片,但是基本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如果不是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不敢踏足的阿拉伯世界的窥淫欲,加上阿拉伯之春和之后的政治波澜一直被西方世界定义为阿拉伯人民觉醒而喜闻乐见的趣味正好被导演迎合,这部片子完全不值得今天的票房和非常creepy的圣丹斯的肯定。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四):有刻度的对比
1.最后杀手打开门,我特别紧张,没想到剧情会反转的如此迅速,杀手被射杀,相比死去的歌手,她更加敏感,聪明。影片想讽刺的不是人之间的差距,而是在这个社会中,你是谁?
2.靠前的部分,有句台词,现在天真的灵魂不稀罕,可惜…当时附和的警长,正是此片中,最“天真”的人,而他看透,没有为时已晚一说,因为能做的太有限了,甚至可以被忽略。
3.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我和男友探讨此片时,他说这种事情太少了,我幽幽的说了句,你知道tang灿吗?
4.从社会资源占有的角度来看,场景里很分明的就是,希尔顿服务生所居住的贫民窟,警长小康的生活,以及纸醉金迷的社会,仔细想想,这刻度对比,不仅仅如此吧?好多东西不写,敬请脑补。
5.埃及可以上fb。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五):患病的埃及乱象
社会的乱象,腐败到了骨髓。男主还算是个能做自己工作的人,但也是明目张胆的受贿刮钱。当这一切都成为了常态的时候,就说明了他所在的国家真的病了。警察之间跨地区抓疑犯都需要塞钱才能带走,积病太深了。 骚乱,当街杀人,人民已经迷失生存的意义。主角作为公务员吃拿卡要但活的仍然是拮据、简陋,那更何况是老百姓呢,活着根本就没有什么指望啊。看看他的家,可谓寒酸啊,那电视机让我想起了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老黄河电视,没几个台,还竟是雪花啊。我们应该庆幸啊,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咱们国家也有收贿受贿的龌龊败类,但不至于干什么事都得用钱开道吧,老百姓只要你不懒,都能过得很不错的吧,最起码的想看电视都大约百十个台左右吧,就这一点幸福指数比其这些国家简直爆棚啊。
影片结尾,所谓寻求的最后的一点点良知怂恿下的正义也没有被伸张,随着一片乱象就这么结束了。盲目的百姓,刷掉一半的国家总统画像,一切都是政治家的玩物,就像开始时被杀的女子,都是屁。政治家,弄权者们才是国家患病的病根,可百姓是看不了这么深的,所以只能被玩弄,还傻乎乎的被所谓的民主,自由的紧箍咒所绑架。百姓不在乎谁赢,谁赢他帮谁,哪怕谁统治都是想要剥削他们,他们仍然是乐此不疲,因为那是他们的主子!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六):导演花了2小时展示社会众生相,但是忽视了案件主线,整个影片就是乱七八糟
影片很多与案件无关的人物和社会细节,把剧情搅得较乱,一些相关的社会现象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更是看不明白,导演完全没有用心在编案件,导致影片没主题,两小时看得很疲劳。看完联想起欧洲人看中国某些大导演的乡土电影,还能颁奖,难为欧洲人了。
我整理猜测了下案件主线。
女歌手L(高级妓女)和经纪人(皮条客)偷拍不雅照,匿名勒索富翁议员沙先生。L去酒店见沙先生,清洁工目睹了沙先生从房间出来,随后国安局杀手杀L。
警察N从L的手包拿到照片冲洗单,并最终拿到底片。警察N询问沙先生,但局长叔叔说结案了。皮条客旗下另一个妓女G到警察局询问L。
这时清洁工的室友和邻居生贪念,勒索沙先生,开启了后面的案件混乱。可能沙先生收到的勒索不够明确,误以为是皮条客干的,让警察N重新调查皮条客。这时皮条客从冲洗店知道底片在警察手里。警察N找妓女G询问,中招被偷拍床照。同时,国安局杀手干掉清洁工的室友和邻居,警察N从不雅照中顿悟出拍摄地从而抓捕了皮条客。
电影时间循序上,警察N把皮条客关进牢里,马上就去照片拍摄地,发现已清场马上返回监狱,这时就发现皮条客死了,叔叔让他去国安局。他找沙先生问妓女G,沙先生问他底片,他说皮条客没有。然后在国安局,警察N得知妓女G死了,而且国安局展示了N和G的不雅照。
警察N从国安局回家,马上被扫射(朋友死了),他得出结论是沙先生要他死。小警察Mo把意外被捕的清洁工带给了警察N,警察N马上逮捕沙先生,而且回到警局得到检查总长的电话同意,沙先生入狱。这时发生暴动,警察N带清洁工逃跑,途中反杀国安局杀手,清洁工逃出国。局长叔叔放走沙先生,并烧国安局杀手尸体。
从这个主线,我没想通的几点:
1,沙先生为了底片重开案件并给警察N升职,这时叔叔说搭上高层做生意了。为什么沙先生不直接让杀手或局长秘密干掉皮条客。
2,警察N为什么被国安局总部的人询问?警察N的不雅照怎么出现在国安局,杀G的是局长叔叔吧,清场的应该也是局长叔叔。
3,沙先生为什么扫射警察N?局长叔叔知道扫射吗?如果沙在皮条客死后从另一警察那得知底片在N手里,那沙怎么知道N是单干的。
4,警察N逮捕沙先生,为什么检查总长突然支持他,中间发生了什么。
5,局长叔叔在里面搅什么?叔叔坦白保护了皮条客的勒索生意,在重开案件时应该明白沙被勒索了,怎么还让侄子慢慢查案并越陷越深。警察小Mo放走清洁工后被酷刑,局长叔叔到底要干吗,清洁工证人应该没啥用,最后警察N也承认了她没用处让她逃。
6,最后警察N拿枪对着局长叔叔犹豫,叔叔利用暴民对警察的恨脱身。警察N是不是意识到叔叔和扫射也有关。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七):人物刻画较为成功
在今天这个日子看了一部埃及开罗革命为背景的电影,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人的巧合。透过影片里群情汹涌的学生走上街头抗议的场景,很难不让人回忆起七年前那场波及范围甚广的“阿拉伯之春”事件。不过这部在去年圣丹斯电影节上一举获得最高奖项的影片焦点并不是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恰好发生在那个时期的一桩谋杀案。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这个悬疑惊悚的故事算是做到了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的悬念不断推动情节向着难以预测的方向发展。导演借助男主角查案的过程不断揭露出埃及当局的贪污腐败,警察与黑帮沆瀣一气,权贵高官与政府勾结等等黑暗现实,让观众可以较为直接地了解到埃及社会的现状。 人物刻画较为成功,基本上得益于反面人物的呆板印象。谋杀案目击者女孩的戏份不够,明显应该有更多的发挥。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男主角身上,这个本性坏透的角色是如何良心未泯,而在后来大彻大悟而倒戈相向呢?至少在我看来心理描写不足以说明。 尽管是一部当代埃及题材电影,但导演却是瑞典人,摄制团队也充满了国际化色彩。也许是这个缘故,影片并没有太过偏激或者主观的态度,这似乎也令影片的政治讽喻意味更容易让观众去反思和理解。尤其是影片最后那个镜头,穆巴拉克在墙上的肖像被人们渐渐涂抹掉,明显暗示着一个黑暗的时代即将终结。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八):当社会的规则是通过金钱来体现,真是不寒而栗
电影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The Nile Hilton Incident的故事发生在2011年,那一年,埃及发生了1.25革命,统治埃及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被掀翻倒台。电影的最后,大街上涌满了抗议的人群,穆巴拉克的画像被抹去。
入夜的开罗,混乱、肮脏、一副野蛮生长的样子。警官Noredin就这样开着车上街了,目的不是为了维持治安,而是挨家挨户的收保护费。
希尔顿酒店发生凶杀案后,他把犯罪现场中受害人钱包里厚厚的一沓现金塞进了自己怀里。不知是不是该感谢他的这一动作,钱包里的一张相片冲洗单引起了他的注意。由这一张小小的相片冲洗单引出了受害人色诱并敲诈勒索高官富人的行径,也找到了目击证人和杀害她的真凶。
破案过程很简单,复杂的是埃及社会有权有钱阶层盘根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潜规则。当社会的规则是通过金钱来体现,真是不寒而栗。Noredin想从别的警区带走犯罪嫌疑人被巡逻警察拦下,他往对方手里塞钱后立马就解决了问题。直到最后,杀人的幕后指使因为一大笔钱而被释放,Noredin虽然愤怒了,可这种深入到埃及社会骨髓里的潜规则他无能为力,况且他就是这种潜规则的受益者和忠诚者。
从这部电影想到了东北三省,东北冷到了零下30度,可关于东北的话题一直被讨论的火热。从林业大学女生包车去雪乡出车祸起,各种负面新闻不断,雪乡导游宰客打人、沈阳交警处罚不清晰号牌、毛振华控诉亚布力管委会等。
《南方周末》在《东北人闯关内》的报道中提到,“据辽宁省历年统计公报,2015年末,辽宁省常住人口4382.4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9万人。2016年末,人口继续减少4.6万人。” 而东北人口流失已导致养老金“穿底”。“不久前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黑龙江省2016年累计结余已经全部花光,并负债232亿元。此外,吉林和辽宁两省在2015年也首次出现了当年收不抵支。”在经济方面,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省长陆昊曾介绍过一组数据:2016年与2012年相比,黑龙江的能源产值减少了1587亿元。”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来说,东北三省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究其原因,很多人都提到了目前东北人的观念和种种潜规则。在一篇已经不容易看到的文章中说,“体制内,有编制,这六个字,在东北有魔性。”在哈尔滨环卫局面向社会的一次公开招聘中,457个岗位有一万多人报名,最后进入正式申报环节的7186人中41%为本科学历。
白日焰火中的哈尔滨为何这六个字这么有魔性,原因还在于背后运转着的潜规则,在体制内可以优先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利益。而要进入体制内也不是件容易事,“通过笔试进入面试后,20万元的买路钱总是要花的”,“然而,如果你的家人里没有手眼通天的人物,这20万元你是花不出去的,你注定与体制无缘。”于是这种保守固化的观念和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把东北三省牢牢地禁锢住了,丧失了活力。这也导致了“更多的东北人还在往外走”。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电影的最后,穆巴拉克的画像被涂抹掉了。2012年,通过合法合宪的选举,埃及人将穆斯林兄弟会选上了台,穆尔西当选为埃及第一位真正的民选总统。但一年后又被赶下了台。如果这种依靠关系和潜规则为自己谋私利的观念不改变的话,任由谁来领导,生活和社会秩序都不会有积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