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乌鸦》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3-11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乌鸦》的观后感10篇

  《乌鸦》是一部由詹姆斯·麦克特格执导,约翰·库萨克 / 爱丽丝·伊芙 / 卢克·伊万斯主演的一部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鸦》观后感(一):《乌鸦》的恐怖美学

  怀疑导演本人就是爱伦坡的忠实粉丝,爱伦坡的文学主张,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在这部电影里表现淋漓尽致,但是对于对他的作品不太熟悉的观众来说,恐怕剧情不是那么好理解。1849年爱伦坡在和少年时的恋人、现已孀居的爱弥拉·罗伊斯特·谢尔顿订婚,在一周后诡异地死于巴尔的摩。电影在这个史实的基础上虚构出一段恐怖而诡异故事,坡死前嘴里不停嘟哝的Reynolds被设计凶手,在那谁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周里,粉丝和偶像进行了一番特殊对话

  故事虚构的不能说不好遗憾的是在“斗智”的环节上不能让人满意。坡所表现出的唯一过人之处,就是对自己作品的熟悉。尽管最后通过便条和报纸的破绽辨别了凶手的大致身份,但坡还是判断错了,直到Reynolds自己站了出来。大约是出于对爱伦坡的热爱,不甘心让凶手逍遥法外,导演最后借警探之手赏给了Reynolds一颗子弹终结了这个迷案。

  影片风格阴暗压抑,不是太好看,冲着“悬疑推理”去的观众恐怕要大大的失望一把。

  作为坡的死忠的我看了是超级鸡冻,里面对坡最著名的几个故事:泄密的心、一桶白葡萄酒、丽姬娅、陷阱和钟摆、莫格街谋杀案、红死魔面具的还原和致敬充分表现了导演和编剧对坡怀着和我一模一样的崇拜与热爱之情,但对于不是他的粉丝的人来说可能就没那么有趣了,而且故事情节还略嫌粗糙——凶手从哪儿找来那么个带着巨大钟摆镰刀的房间?那可不是随便一般人家就有的玩意儿吧?又怎么能在那对母女的家中安置机关制造密室谋杀?在化装舞会上劫走艾米丽一处也很混乱,那么多人呢,怎么就轻易给他绑架了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呢?就算是用氯仿弄晕了,当着大家的面抱出去也太显眼吧……汗……而且原本是我的最爱的《红死魔面具》场景,却完全把握原作的风格精髓,那里本来可以处理得非常戏剧化非常高潮的,结果什么房间什么红死魔都没,那个骑马冲进来的人竟然也被轻松放过了,喂那是个重要证人警察都不好好审问一下的么?!艾米丽的人选也问题多多,你也说了,那是坡的初恋情人年纪比当年40岁的坡小不了多少,才不是电影里那个清纯少女呢……反正看了就觉得感动但是片子过于着眼于风格,却忘了起码的故事逻辑,作为一部细节吻合的“篡改历史片”,远不如同类型向莎翁致敬的那个《匿名者》

  -------------------------------

  文/微电影排行榜(www.miclook.com)

  《乌鸦》观后感(二):真凶绝不是印刷工伊万!

  越看越感觉是探长菲尔,第一次怀疑到他,还真是他取子弹时张大嘴巴给牙的特写。

  推理再多,这个也是给不相信者摆出的最大证据。地窖里真凶的牙齿洁净细密尤其“歪”,探长张大嘴巴镜头专给牙齿的特写符合这特征。尤其镜头为什么给这两处这么大的镜头特写呢,再看伊万的牙齿明显疏松,不那么紧凑的互相挤歪。

  1,从窗户得弹簧窗就感觉来的蹊跷,当时爱伦坡并不出名小说也并不畅销,但是探长就是早期的读者之一。剧情每次跟着走更多一方面是华尔兹牵着走的,从窗户到演出用的血浆,再到海员衣柜里的舌头,地下道埋尸的位置和口中的表等,这个推论虽然弱点但也算些微的根据。

  2,杀手(伊万)和探长有几次交锋,在下水道时探长把灯吹灭(当时杀手已经在站立着提着灯笼),说明杀手应该先看到探长了却没开枪 。尤其是最后在教堂,杀手在后背开暗枪,只打的最无关紧要肩膀

  3,探长做完手术醒来(惊醒)后第一时间大喊女佣的名字,前后就这一个镜头。紧跟着就是女佣拿的报纸和纸条出现在坡面前,引导坡去报社。

  3,杀手(伊万)最后和坡交流时候,杀手的表现就像一弱智(根本不像有心机玩这么多杀人案的)。杀手曾自鸣得意的说“割舌头是我唯一的创意言外之意还有其他人参与。杀手问“”现在我们到底在谁的世界里,你的,我的?“,坡无奈的回答”我真的不知道答案“。坡应该猜到了这个只是傀儡。

  4,尤其杀手最后要走的时候,门外传来“雷诺先生马车到了”。第一,不是说雷诺先生“你”的马车到了。第二,在此之前探长醒来要来报社的时候,先给我叫辆马车,然后才说给巴里(同事)传话让去报社。很明显他先比其他人赶到报社,“雷诺先生的马车到了”就是探长接应杀手伊万逃走的,“雷诺”或许就是只有他们两个才知道的暗语。“雷诺” 坡听到后重复了一下,立马顿悟一样凳子上摔下来。

  5,坡为什么最后选择救出来未婚妻后,独自一人来到公园,而不是直接等待探长们的到来直接告诉探长。而是意味深长的独自一人逃出来,然后说了句引人遐思的话语“告诉菲尔他姓雷诺”,这是主人公最后一句话。一,他已经意识到探长就是雷诺,接应杀手的真正幕后凶手,委婉的告诉探长意思是我都知道但已经无能为力。二,他没告诉未婚妻或别人,他想把这事划上句号,不想再给其他人增加危险。这也真正显出坡的睿智无奈

  6, 重点是,医生说他死前一直说,“告诉菲尔,你姓雷诺。” 探长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正面回复。而是郑重的问 “我很想知道他死亡的分析结果。”医生说,查不出来。这个问题,对探长对破案来说真的已经无关紧要。

  7,最后再法国,伊万上马车前跟驾车人说辛苦了,应该说明有人在等他,他也知道,径直来到这个马车前。当探长拿枪管指着他时,说的是“你好,伊万” 而不是“你好,雷诺”。这个不符合千辛万苦找到后,却不喊真凶的真名一样莫名其妙正常情理都会说“你好,雷诺”给嫌疑人震慑。 关键当伊万看见探长用枪指着他时,他做出的举动愤怒的要掐死探长,愤怒是很值得玩味的地方更何况当时是在法国,一个外国警察只身来到法国,敢于直接开枪(他很明显就是要直接开枪的),更多是来谋杀灭口的,警察没想着抓捕想着直接开枪,罪犯也没想着束手或者抢夺枪支,而是愤怒的想要掐死探长。 探长之所以把伊万接应送出美国,很有可能怕他供出来在美国也不方便灭口。

  8,在地下室,棺材里的小姐和真凶有过对话,真凶说话都是很低沉很低沉,腔调异常。印刷工伊万和小姐生活中交集,不会防备这么深。而探长却与小姐交面机会不少。

  《乌鸦》观后感(三):乌鸦泣鸣之时

  作为一个坡粉,此片的诱惑力可想而知。看后的感受,居然没有诸影评渲染的那般坑爹。难道我已NC到了凶手的那个级别个人感觉,本片想网罗的也许就是来看坡的观众,而非探迷。这个路子,跟《莎翁情史》和《莫里哀情史》是一套的,即“戏说+作品情节还原=另类传记”。无奈只是那两位都拥有能鼓捣出喜剧资源,而坡写的东西,一COSPLAY就惊悚了。只好任一众认真求推理的人大呼穿帮。其实即便拿着坡的小说,原原本本地照搬,也未必能让后辈的本格口味群体满意。因为他虽顶着“推理小说创始人”的名头,实际却只想上惊吓和恐怖的菜。智力和破案并不是他的重点,心理黑暗深渊才是他最爱聚焦之处。

  有时想来,坡粉本就是神经大条的一伙人。多半小时候炕尿得不够,或伴着张震讲的故事入睡。片中《爱国者报》的段子说明,当年的他们腰杆硬气得很,不停地向作者索取凶杀和血腥。否则就不掏钱。任你“美国浪漫主义”的一把手,也得沦落成孔乙己,在酒客的讪笑中,被酒保撅出去。对这个群体而言,看书看到去杀人根本算不上“另类”。但这个人杀得绝不可毫无创意。因此,排字工的BOSS气场走味才是本片唯一的罪孽。刚才编辑双腕齐断的帅活儿犹在,这会儿却坐下玩起毒药游戏和老套的“动机表白”了,实在令人大失所望

  演文人当然还是动用文青为上。于是约翰·库萨克就出来了。他的气质不够阴暗,解决办法是在神经质上找齐。在酒店里“死猪不怕开水烫”,拿着心脏与浣熊交心,以及文人的必修课——和编辑干一场“咆哮体”的仗,都很中规中矩。然而,一到需要冲着探长背诗或痛陈生平传记的时候,就看出文青的用处来了。他能赋予这个角色身为作家的“说服力”,将他癫狂下的另一面展示出来。但凡伟大的作者,必有他认真面对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它藏在种种玩世、狂妄刻薄、不羁之后。对有些人来说,可能终其一生,只有桌上的墨水瓶和台灯能够见到这个时刻。爱伦·坡可以不是一个侦探,但库萨克在演的至少是爱伦·坡。

  因为有那首神作,乌鸦就此成了坡的标志,就像海盗和鹦鹉。即便没有什么剧情上的意义,却不放不行。开篇的马车出警戏,差点让我穿越到《大侦探福尔摩斯》。不少观众抱怨血浆还不够多(我则是纯为写实故,觉得那段“腰斩”的戏能加点内脏更好)。但若能一边看、一边跟那套著名的插图脑补对应,味道倒也不差——看到艾米莉在棺材里吃土,立刻想到那幅在土下被树根穿透的棺木里惊恐变形画面。至于坡的死,如果真是这样倒好了。可惜那只是一个永远也破不了的案子,毫无线索

  归根究底,世界不是由理性主宰的。奥斯特在《布鲁克林荒唐事》中,讲述了坡的身后遭遇:买了墓地却刻不起墓碑,好容易有人捐款刻了碑,却因事故被砸坏,坟墓修到半道因为缺钱被扔下了好几十年。。。这待遇,足够让这位痛恨爱默生的大爷大笑三声,然后还魂了。所以,下次还是拍灵异片吧。

  《乌鸦》观后感(四):脑残粉

  虽然片子是讲述侦探作家都有个变态杀人狂的脑残粉,或者说连科幻作家都有火星脑残粉。但是导演自己就是哥特诗集的脑残粉,而已吧。

  就算导演喜欢吟诗作对就罢了,情节色彩浓郁一点也就罢了,居然直接把主角黑死了,导演是有多么爱向暗黑致敬啊,没有三观的家伙

  而且JOHN叔前一秒还沉浸在哥特气氛中安抚自己被天煞孤星收编的小心灵,下一秒又欢蹦乱跳的像个愤青,沉痛不是这样表达的啊。看看他的眼神进化史就知道:老子想好好发挥一把.....要深沉点吗.....要加点嬉皮.....又变雅痞了......哥特式沉沦......愤青沉不住气......导演你到底想搞神马......老子投降了你让我咋样就咋样吧........

  luke哥哥还算有点幸运,一个参与度不高但是可以到处奔跑的警察,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是50分的平均主义,这种枪毙别人的角色最适合他了。

  这是一部题材演员200分的好影片,但是由于导演见了诗仙爱伦坡激动过头僵尸化了,所以导致菜没炒熟变成了既无激情又无JQ的纪录片推荐大家闲着没事的时候看一看吧。

  《乌鸦》观后感(五):过早埋葬

  爱伦坡命运多舛,半世坎坷。生父在他出生不久便离家出走,生母在他两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但是他的养父母对他很好。

  爱伦坡怀着他的文学梦想开始漂泊,迫于生计他应征入伍,后来进了西点军校。在其后的日子里他在多家报刊杂志当过编辑流寓于巴尔的摩、里士满、费城和纽约。爱伦坡生不逢时,当时的书商没意识到他的诗文是不朽的杰作小说《丽姬娅》只有10美元稿酬,《我发现了》也只有14美元还有的则实际上是无偿发表的,而当时郎费罗的一首短诗就有50美元稿酬!他的文学梦想未能为他带来”实际“的果实,仅能维持三口之家的温饱。爱伦坡我行我素,他曾写过不少对能获得高报酬的二流作品的批评

  1849年10月3日,有人发现了处于昏迷状态的他,4天后死在一家医院里。据目击者称,他在死前最后一句话是:”上帝保佑我可怜灵魂。“

  《乌鸦》观后感(六):断线,到底是编剧还是导演

  首先,看了一些水军高分灌水的文章,觉得挺好笑的,给那么高的分,然后写了影评,再去逐篇看过,发现压根就没写出这个片子到底哪儿好,都是一些本片与爱伦坡作品的联系介绍,《莫格街谋杀案》之类

  先要为爱伦坡鸣不平,每次提到这个人要先缅怀一下,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有名的侦探小说家,恐怖小说家,惊悚电影,恐怖电影,悬疑电影等等所有的这些,有一个共同“之父”,那就是埃德加.爱伦.坡,写此文也是为了强调一下这位可怜的天才,在文学史上、人类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举例说一下吧,我们都喜欢看《名侦探柯南》,柯南的全名是江户川柯南,柯南都知道,是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江户川是现代日本侦探小说巅峰人物江户川乱步的姓。而柯南道尔,江户川乱步,这两个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巅峰,都共同承认一个祖师爷——爱伦坡,而江户川乱步出道时的笔名——爱伦坡。同时,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波德莱尔,等等,也都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爱伦坡的敬仰与缅怀,美国现在还有以爱伦坡命名的侦探小说大赛

  就先说到这儿吧,谈一谈这部影片

  导演是《V字仇杀队》的导演詹姆斯麦克特格,我很喜欢V,我的头像用的就是剧照,但是,麦克特格其它的片子,不太敢恭维

  本片的造型不知是故意还是失误,约翰库萨克一出场时,让我有种尼古拉斯凯奇的感觉,甚至在后面的表演中,其不太变化的面部表情,让人有种深深的误解

  历史的爱伦坡是个可怜人,老婆病死,一辈子穷困潦倒,《黑猫》诞生的背景就是他过不起冬天的时候,而本片也意识到了这些,提到了诸如:爱伦坡是个敏感的可怜人,老婆病死,不敢面对生活及感情;郁郁不得志,借酒浇愁,脸上永远病态的惨白;临死前,刚和心爱的女人订下婚约,便冻死在公园的长凳上等等

  可是电影中的爱伦坡,仿佛这些悲剧都与他无关,从情节上设置来看,导演编剧都意识到了爱伦坡应该是一个无望的人;却被表现成了一个有望的人,他的悲惨与沉痛,仅仅只是说说,换句话说,也许换成尼古拉斯凯奇,把他当时在逃离拉斯维加斯的表演拿出来,还真像点爱伦坡。此处是在情节叙事上的第一大断点

  片中提到了儒勒.凡尔纳,最后反派还真去了巴黎,暧昧不清。后期的文学界一直也都认为凡尔纳的先导是爱伦坡,凡尔纳本人也承认自己受到了爱伦坡科幻哥特式的风格影响,两人生长在同一时期,爱伦坡的创作要稍早于凡尔纳。这里的描写及最终引向,还有反派拿出来跟爱伦坡的对比,到底是想说明什么,这个两人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是笔者多心,还是刻意为之

  情节上,反派将爱伦坡的侦探小说做了一个合集,设置了一个系列谋杀案,强调一下是侦探小说,其它的哥特式的都还没有。于是导演和编剧们开始了对小说的还原,包括场景及一些细节。但是可悲的是,反派成了一个天才的形象,大侦探爱伦坡和男配们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白痴,并且每一处的线索都是那么的直白,就那么直挺挺的放在那儿,将侦破过程转变成小说,成为了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硬伤在于最后时刻,爱伦坡已死,虽然有些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但史实不是这样,对往者尊重还是没改。只是突然反派就被干掉了,那时的车票船票应该也不是实名制吧,然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男配一下聪明了呢,这是个问题

  本片的悬疑明显是不够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预先可以判断的,但不应该影响本片的表达,明显感觉本片有些预算不够,场景单一,为死而死。除了男主男配被牵着走外,观众也有种剧情无力感,唯一摆脱的方式就是一边读爱伦坡的小说一边看电影

  值得肯定的是,本片充满着对于爱伦坡的敬意,几次流露对于这样一个悲剧人物的缅怀,最近好像挺流行这种风格的,《雨果》什么的

  还有一点,有些牵强,这个片子越看越觉得法国范儿,还不是英伦范,更加不是应该有的美国范儿

  《乌鸦》观后感(七):我最不喜欢想标题写什么了

  卢克埃文斯,我是一会觉得他长的像布鲁姆,一会觉得像贾斯汀。

  而库萨克呢,我一直觉得他长的像诺顿,然而,留起胡子,又像凯奇了。

  每一个灵魂,都独立的存在。但是,每一个灵魂,在某个特定的时候里,会跑向另一个世界。哥特风,看的时候,让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在学生时代出现的美国神人,爱伦坡。可以说是科幻和恐怖小说的先驱。在结尾处,还提到了凡尔纳。爱伦死的时候,嘴里一直提着罗纳德罗纳德,电影也契合了这一点。

  又想起柯南,有一集,凶手,利用工藤先生的作品。来杀人。最后,在他即将出枪的时候,工藤先生出现,说,感谢你喜欢我的作品。而坡先生,直接把自己处死了。其实,迷茫的眼神,在死之前,还能看一眼最爱的人,我觉得,也是幸福的。

  自打知道库萨克,一直没觉得他有一米九多。

  影片好像略显长了些,高潮来的太早了吧。真想大声呼喊,让高潮来的更猛烈些吧!!!

  《乌鸦》观后感(八):爱伦坡的最后时刻

  这是一部粉丝电影,所有的剧情都源自爱伦坡的笔下。所以对于爱伦坡的忠实拥趸来说,几乎可以算的上通篇彩蛋。而无论悬疑效果渲染得如何,观众如果对爱伦坡的作品了然于胸的话,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成主角的身份,那这部电影就完全变成了一个RPG游戏。

  犯罪侦探小说的构思过程和阅读过程大抵相反,创作的时候很有可能先想出结果,然后再一路放置路标,这样便于控制轻重,更好的引人入胜。而阅读的时候就不得不按部就班的寻找线索,妄图解开谜题。所以当最后Ivan对Poe说,artist to artist时,我们可以想见他对于Poe的崇拜导致了他想成为Poe,他想做那个知道结果而设置指示的人。当然他也成功了,他自己写不出旷世的作品,但却通过Poe的笔,再次发表了一部犯罪小说。

  其实本片也是这样。我们都知道,爱伦坡最后被人看见是在巴尔的摩一个投票站外,处于半昏迷谵妄状态并不断呓语,嘴里始终重复着“Reynolds”这个名字。所以编剧就是根据这个结果,反推过程,而编排出了这么一出悬疑惊悚剧。所以很多剧情或多或少有些牵强。Ivan白天工作,晚上杀人,精力无穷。而且几乎毫无纰漏,完全按照计划完成。而受害者中不乏壮年男性,还有水手。并且巨型钟摆如何搬运安装,如果他只有一个人的话都是问题。而最后Poe有枪在手,Ivan也从未表现出只要就范就告诉他Emily下落的想法,他居然就轻易的将枪交出,毒酒喝下,而后看着罪犯从容出走。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必须的死,因为史实不能改。

  最后一点疑问,化妆舞会Ivan掳走Emily,我感觉一开始邀Emily跳舞的就是Ivan而非Poe,可面对一个宁愿违背父亲也要和他在一起的人,带个面具就不认识已然相当扯淡,居然对话后都分辨不出声音那就纯属胡说八道了。

  《乌鸦》观后感(九):论每一个酸牙的诗人背后总有一只狂奔的野兽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本爱伦坡,旧旧的破破的纸张发黄,看到底,不过是舞会,凶杀,乃至死神,阴阴郁郁的样子,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凶手,让人看了不爽,为了艺术而艺术,只是单纯为了快感而生的写作,怎么说都缺乏点让人深思的厚度。

  乌鸦这部片子,想起来也是这么个节奏,为了快感而铺展剧情,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被杀死,坡自己沉浸在杀人的幻想之中无可自拔,但是终其所究,你看不到什么推理的逻辑性在里面,不到最后一刻,凶手绝对能够逍遥法外自由逞凶,也绝对上不了一个枪弹子眼,你跑来跑去,死了这么多人,原来是一个粉丝的率性杰作,说是精神妄想,更不如说是为了他一个人驾驭生死的快感而作。

  不过好歹爱伦坡还算是一个跨时代,他的死被也如此辛苦的安排,看起来也不枉作为一个悬疑小说之父。在那个黑暗的混乱的年代里阴鹜的存在一隅,将无助和惊恐用确凿的文字记录下来,唏嘘世人。

  记得poe说过这么一句话 is imagination now a felony?

  想象也是一种罪吗?

  又回到那个很老的问题,作者是否该为他的想象力负责?文艺是否对于人心有观照作用?

  写不写是我的问题,看不看是你的问题。

  明明是你自愿自发去做得事情,为何又要摊到作者头上,只因为他写了文章,在你的大脑中植入潜意识时时唆使你去实施犯罪?

  如果这样的罪名成立,想象确实是一种罪。

  再说,以恶为恶,或说,以美为美的界限和罪的讨论点并不一致,罪讨论发生,而恶或美的评判在于人心,并未发生,人们用生动精彩的字眼来描述小说,并不意味着放在现实中的同样事物是美好的,显示权利的,恶俗或美好评定的是相对整体的构思句法顺序,而一旦涉及到事件,作者或导演本身并不一定必须描写美好的,艺术作品是虚拟的,必要的通过对恶的虚拟达到震慑和教化的作用,何况即使没有小说,世界上依然会有凶杀和黑暗和暴虐。

  唯一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犯罪问题,不在于作者写不写侦探小说写不写凶杀暴力和黄色片段,而在于这个社会有无自我净化的能力,通过彼此的关怀和连接让人的本质从善而不从恶。媒体的作用不在于发觑和搞发行量,而是好好的有去关心事件的本源,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逢场作戏和冠冕堂皇,而在与是否提供平台来解决问题,一个人,内向也好外向也好,可以用他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关注发生的一切,并作出回应来些微的将它越变越好,这就够了。

  扯远了。。。。总之不管爱伦坡是否有罪,他都死去了,失去的同样有黑暗的世界和他的心上人艾米丽。

  那只狂奔的野兽终于奄奄一息,坐以企求上帝的垂怜。

  忽然想起,这个男人,曾哼哼的笑道,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么他居然看着这一切苦难发生而袖手旁观吗。

  艾米丽的父亲讨厌他,因为他写那些肮脏的书籍,是个无神论,还是一个酗酒者。

  酒馆里的路人讨厌他,因为他落魄,没钱,poor了还自称是poe不是poor。

  甚至在凶手眼中,他也只是一个没种的家伙,认为这旷古一见面对面的最终对决让他有所怏怏。

  oe,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个人,他最后的写作,不是写给希望,而是写给绝望者的永远,普天之下唯有艾米丽能够欣赏他,想要与他共度一生,但就算是这一点,也即将终结。

  天不仁视万物为刍狗,poe到最终也没能明白,颓废了一生,空余一声苍苍茫茫的叹息久久徘徊不消。

  看到影片末尾,一颗子弹bang的一声,激烈的音乐跟上,略有所喜,好歹从这混里混沌的片子里面挣扎出来,喘上一口气。

  再回头一看导演,原来和V字仇杀队的是同一个,不免笑而颜开,果然是V字仇杀队的节奏,连台词都不时不的想起我大爱的V,原来真是事出有因。

  文艺压抑的背后,忽然窜出来一个野兽,虽然毫无关系,却也混搭得相得益彰十分,抑或本来就是一家亲也未知呢。

  《乌鸦》观后感(十):永不复生Nevermore

  最近关于电影标题的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概是风烛泪的缘故。

  看这个片子之前我要承认我是不知道爱伦坡这个家伙的, 恐怖悬疑这样的题材我只拜读过史蒂芬金和lovecraft. 直到电影结束我也和众多观众一样, 带着被标题扣上的偏见帽子, 认为这是部伟大侦探破案的故事, 神探爱伦坡么, 或是乌鸦这与死亡和腐臭挂钩的鸟儿。于是我便将这帽子丢向导演和编剧,这哪是什么神探, 明明就是个懦夫!

  可我的好奇心和理智同时抓住了我的手, 她和他打开了维基百科, 她和他告诉我你该看看爱伦坡是谁。

  在此我感谢我的好奇心和理智。

  我暂且将偏见丢到地上, 看了爱伦坡一生的介绍。

  哦, 他只是个神智不清的, 酗酒的怪人, 靠写东西维持生计,更不是什么狗屁神探。他将死的几年失去了爱妻, 被人写文抨击,他开始变得更不正常, 神神叨叨, 喃喃自语, 还有被害妄想。

  试想在如此糟糕的人生境遇下, 他遇到了一个连环变态杀手, 还是模仿他的作品来杀人的Psychopath,我想约翰库萨克的表现已经够好了, 这要是换成当年的老坡, 可能早就饮弹自尽了。 我们都被男主角的外表骗了, 试想真正的老坡奇丑无比邋遢干瘪, 观众或许就不会抱怨了。

  让我们再次回到关于电影名称的翻译,The Raven, 而不是Ravens。 The Raven是老坡写过的一首诗,诗里那只来自冥界的乌鸦一直答着Nevermore Nevermore Nevermore, 永不再?永不复还? 为何一定要照着字面去翻译, 而不去探究诗歌的本身?难道翻译的人对爱伦坡没有一点点的好奇?

  他该被译作永不复生。

  他的爱人, 爱, 灵魂, 希望。

  永不复生。逝者永逝, 他陷入自己无尽的黑暗世界, 就好像电影里满是雾霾和鸦叫的树林。 绝望, 无助, 迷茫。

  所以他畏懦地写下:一命换一命。

  看完那首诗的夜晚, 我也好像中了咒语一般, Nevermore,永不睡去, 呵呵, 我半醒着做了一个梦, 梦里那个杀手其实就是老坡, 他戴着人皮面具用自己小说的情节结束了那些无辜者的性命,那个杀手只是他分裂出的人格, 梦的最后, 他从他的梦里醒了, 而我也似乎解脱了。

  那顶帽子, 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不留痕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乌鸦》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