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勃朗特姐妹》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勃朗特姐妹》经典影评10篇

  《勃朗特姐妹》是一部由安德烈·泰希内执导,伊莎贝尔·阿佳妮 / 玛丽-弗朗丝·皮西尔 / 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勃朗特姐妹》影评(一):三生花

  为了同时代的两个Isabella来看这部电影, 被三姐妹的斐然才情和各自之美所打动。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无疑是三姐妹作品中最成功的,但在这部电影中,阿佳妮才是最大的惊喜和最难得的率真。她在三姐妹中的角色,更像是唐顿庄园中的茜玻,也似乎所有阿佳妮演过的角色,都无一不展现着这种和甜美恬静外表截然不同人物性格。癫癫狂狂,乖张孤傲,特立独行,带着那么一点点的不屑和狂妄,和令人屏息的野性的美。 像个离恶魔太近的小精灵。她喜欢山野,无所谓穿着男人衣服大阔步在荒原上。“你看到的只是外表…野玫瑰好比爱。爱只盛放一次。我看不上它,我踩碎它。去它的爱和浮华。”然后她穿着笨重的靴子用力踩踏那些娇嫩的花朵,像个调皮的男孩儿。她配合着姐姐在姑妈面前炫技,却因为弹错了音符而花容失色慌张错乱;她在布鲁塞尔和那些嘲笑她和姐姐的女学生们怄气,趁人不防去拽人家的胸衣……太可爱啊,也太难得啊,她率真,但她也不失承担责任照顾近乎失明的父亲的是她,从全片来看,照顾兄长最频繁的,给予他鼓励最多的,也是她。她似乎比夏洛蒂更与那个年代格格不入,她比家族中的任何人都离黑暗更近,更熟悉人性中的黑暗面,所以她的《呼啸山庄》的美也更为“狂野和异端“。而这种野性的美对我而言,也更为诱惑

  于佩尔在25岁左右出演的这部戏,她甚至要比阿佳妮年长2岁。前几日看到于佩尔的采访录,她说道:“我始终确信自己有着谜一样个性,任何人对于我都不可能明确的认知,包括我自己…” 像她在这部戏里扮演的安妮,喜欢深邃狂暴的大海,却又大部分时间沉静安然。勃朗特三姐妹里,我印象里最多的关于她的片段,就是她那副略有些怯生生的安静表情。她虽涉世未深,但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打破她内心平和。大部分时候,她也一直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注视这个家族中其它的成员们。似乎她哪里都能存在,又哪里都可以缺少她,她就是这样一个若有若无的最年幼妹妹,就连她的美丽和才情也难以在艾米莉和夏洛蒂的光芒突出瞩目。似乎每一个多姐妹的家庭里总要有一个人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像《唐顿庄园》里的伊迪丝,《无声告白》里的汉娜,她们一直是整个家族中最会观察,洞悉最多的人,也往往是最沉默的人。这种美丽,美的让人难以察觉。

  而至于夏洛蒂,一部《简.爱》自然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她也被认为是整个家族中成就最大的人。我也当她是最懂规则的人。她同时具备了艾米莉的坚定和安妮的从容,在艾米莉在姨妈面前慌里慌张上蹿下跳之时,她沉得住气据理力争,劝服姨妈同意两姐妹远赴布鲁塞尔求学;但也是这样一个女子冷静和韧劲叫人服气,姨母去世,她哀叹自己本不该回来探望,怕的是自己就此丢掉了重新回去求学的机会;布鲁塞尔求学环境那么艰难,她却做了与艾米莉截然相反的决定---她一直留在那儿,她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她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向世人揭开她的身份,什么时候该保持缄默。她和Downtown Abbey里的Lady Mary, 是一类人。她们懂规则,明事理, 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却也不失平和淡定。但这样的女孩子,太过于完美,对我而言,反而少了阿佳妮的那种出乎意料亦疯亦魔的魅力

  三生花,三种香气,三样美丽。

  而我更偏爱离黑暗和疯魔更近的阿佳妮。

  以上。

  《勃朗特姐妹》影评(二):None

  刚烈的艾米丽说不需要一枯即逝的爱情,不需要治愈的药丸,任由疾病啃食身体,暗黑的眼圈和苍白的脸孔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衣服挂在室内晾干,因为外面的风雨呼啸难以消停。夏洛特在荒芜中捡回冬青的尸体捧给艾米丽,坚强意志是以生命基础是在存在的平台上搭建起来的姿态转瞬即逝的得以救赎的时间点霎那间溜走(即使持续了再久时间,只要不抓住就是转瞬即逝,更别提怎么都会挽不住死去的宿命的所有人的生命)。阶梯课桌的小教室里收到嘲笑的泡泡袖夺身反抗。从画像上被湿布用力逝去的男性成员在道路中被一封信毁灭,人们被信中字里行间渗出来的毒汁一击感染迅速崩溃。安妮接上艾米丽的步伐,就像一根毫无重量羽毛自始自终由艾米丽引导随艾米丽离开。夏洛特的现代在于对生命踏地的珍惜,与一般人组成稳固的形态重重的在地皮上扎根拖挪并幸存。

  《勃朗特姐妹》影评(三):她是黯淡

  我承认,我是为了两个伊莎贝尔来看这部电影的。最初得知这部电影的大概剧情,只当做是阿佳妮饰演艾米拉,于佩尔饰演夏洛特。

  曾经好奇导演是怎么想到要于佩尔出演安妮一角的。那时候的阿姨已经是新科戛纳影后,在法国影坛刚刚站稳脚跟,据说威胁到了阿佳妮的地位,以至于现在还有个被人们津津乐道八卦。。。后来我灵光一闪:也许是这个原因吧。

  是否还有人记得《编制女孩》?那时候的于佩尔不是现在这么咄咄逼人的冷冽,而是清秀可爱的金发女孩。她在这部电影里“不说话时就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似乎任何暴风骤雨都不能侵袭她平静的心湖。

  ”后来的于佩尔说:“就像每一个小女孩一样,我喜欢各种童话故事,也么梦想成为白雪公主或灰姑娘。但现在回想起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故事是《小美人鱼》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一个死于爱情,一个死于寒冷,我相信《编织的女孩》就是脱胎于这两个人物。”

  也许,导演是看了《编制的女孩》?

  我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忘记了安妮的存在。百度百科里甚至这样记载:“在英国文学史上,勃朗特三姐妹是一个奇特现象。她们既作为璀璨的星座而闪耀,又作为单独的巨星而发光,至少就夏洛蒂和艾米莉来说是如此。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考验,《简·爱》和《呼啸山庄》已经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安妮作为三星有机体的一员,也被带进了不朽者的行列。”

  安妮,这个家里最小的女孩,她的美总是被人忽略,因为她活在了的两个激情四溢的姐姐的光环下。

  她是艾米丽的最佳伙伴。两人的亲密超过了和另外两个兄弟姐妹。艾米丽热爱荒原,是在那荒凉空旷的原野,在狂风呼啸中的石楠花;安妮热爱大海,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会最终在海边疗养,并且葬在海边的缘故

  有人将她和简奥斯汀相提并论,认为她的风格不似两个姐姐,反而更贴近冷静优雅的奥斯汀。我对此不置可否:她是勃朗特,是住在英格兰荒凉的原野中三个孤独寂寞贫病交加没有爱情的女孩子之一,即使她用温柔隐忍的外表来掩饰自己,也一定有着激情浪漫的内心。

  就像她热爱的大海一样:平日里平静无波,可内里蕴含着狂涛巨浪。

  实际上,我是不认为她的天分不如姐姐的·--是上天太早地夺取了她的生命·,没有给她足够的时间而已。至少,不会比她的大姐夏洛特差--她但处女作可比夏洛特的《教师》好。

  这个女孩,那样沉默安静,和艾米丽一样终身未嫁,如寂寞的空谷幽兰独自绽放。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勇敢一些夏洛蒂,勇敢一些!”

  谨以此文献给安妮,以及我爱的阿姨。

  《勃朗特姐妹》影评(四):太过文艺就去死吧

  好了,我决定重放一遍然后记录台词

  1.你对生活一无所知。你无法理解激情是如何越过理法而烧灼起来的。(伯伦威尔)

  2.你看到的只是外表。爱只盛放一次。我看不上眼,我踩碎它。去它的爱和浮华。冬青是友谊,它岁寒而不凋。(艾米丽)

  3.当卑微播种下去,以及悲伤,以及平凡。(安妮)

  4.我的才华能否换来与之相匹配名声,我无从得知。你们无法想像城市模样,姐妹们。这令人费解,犹如生与死,夜与日。你们只是井底之蛙。而在城市,生活是电光火石的事。(伯伦威尔)

  5.我在想这趟伦敦之行是否真的必要,然后我们被出版界的事务缠身,认同呀还是拒绝呀,然后我们就局限到里头去了。(艾米丽)

  6.我们生在一个满目疮痍的时代,我们要去给予抚慰,而不是恐吓人们,我越把自己往回拉扯,就越需要你的帮助。当心着凉,一入夜,天就变凉了。

  7.没有雄心壮志,又怎么成得了事儿呢?我们有这个天赋,总该有所得吧。我们该珍视自己身上的才华,就算到头成不了大器。(夏绿蒂)

  8.我的缺点四年来都没有改变,但我仍获得了智慧经验,我更能为自己做主了。我当然忘不了《冈多尔王朝》,是不是在这四年里,我们都各自撑起了各自的生活,而你又存在于何处呢?(安妮)

  9.生活粗粝且不休。我尚不能适应这许多的变故,丢弃命运的赠予。并且,这将持续不止。青春岁月难免潦草无知......生命对艺术的献予总是短暂。我们需要时间来让梦想成型,坚实而饱含光华。但叫人无奈的是,它总是光华闪闪,却没什么硬度。

  看《勃朗特姐妹》的时候觉得那样也不错,人物鲜明又脸谱化,就是这种脸谱化中又有一些变化,是利用气氛的烘托,才让观众觉得肯定还有什么没有展示出来。有的电影就没有这个能力,脸谱化就是脸谱化, 没有更多的可能。

  《勃朗特姐妹》影评(五):字幕翻译

  安德烈•泰西内是营造气氛的高手,看这部电影就像置身于《呼啸山庄》的荒原之中。阴郁的天空,迷漫的山丘,怒吼的狂风,冰冷的夜雨,寂寞腐朽灵魂演员选的也好,特别是阿佳妮,气质完全符合我心目中艾米莉•勃朗特的形象,外表孤僻刚强,内心却热情激烈。就像艾米莉•勃朗特自己描写的那样:“我头上乌云密布,我下面狂洋奔流;任什么阴郁也不能使我移动,我不要,也不能走”。

  但这部电影在叙事上却存在问题,一些情节处理的比较晦涩难懂。连贯性也不好,需要借助字幕来理解剧情。

  写这篇评论目的就是要感谢一下字幕作者——千丝万絮,翻译的太好了!仅录几条我喜欢的台词。

  ——他们顺从如羔羊,

  男人,女人,孩子,

  吃进去牧草,挤出来奶汁。

  夙兴夜寐,像家畜一般操劳。

  如果你也尝受一下困顿日子...

  一成不变的酬劳,

  在那种情况下,男人们酗酒赌博,

  根本算不上怪事。

  他们藉此消磨着人生...

  这人生予她们养料,

  填充着她们笔下,一页页草就的篇章。

  ——你看到的只是外表。

  野玫瑰鲜艳欲滴,当然可爱。

  但一转眼,花落水流,好景不再。

  到了冬天,它还美得起来吗?

  冬青却四季常青

  野玫瑰好比爱。

  爱只盛放一次。

  我看不上眼,我踩碎它。

  去它的爱和浮华。

  冬青是友谊。

  它岁寒而不凋。

  ——别去管什么律法,人有权追求快乐

  ——你无法理解激情是如何越过理法

  而烧灼起来的。.

  ——28岁,我已经老了,

  比任何人都更老。

  老人能怎样呢?

  仍有愿望果实

  却没有了采摘的精神

  但我,我甚至连意愿都没有。

  ——生活粗粝且不休。

  ——生命对艺术的献予总是短暂。

  我们需要时间来让梦想成型。

  ——当卑微播种下去,

  以及悲伤

  以及平凡。

  《勃朗特姐妹》影评(六):《勃朗特姐妹》:呼啸的荒野之花

  勃兰特姐妹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传奇,除了艾米丽,我并未关注过其他两人的作品。之所以想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一张偶然看到的剧照,阿佳妮一身男性骑马装打扮,胡乱披散着头发眼神冷漠凌厉,跑上一片灰白的荒野,松了一口气似的欣喜的看向远方。我一眼就认定,这是艾米丽!这完全是我想象中的艾米丽!完全就是!如此冷峭,如此倔强,于冷漠的外表下藏着不羁的狂野。她奔跑、跳跃、跑过茫茫的荒野,忘乎一切存在。

  在这个如油画般存在的19世纪的荧幕里,她常常穿着长裤、长靴、马甲、风衣,可以想见,在这个女人都要束腰撑裙的时代她是多么异端的存在。

  沉静的外表下是火热燃烧着的激烈,她女人的身体里是甚于男人的勇气坚韧。除了外表的冷漠,她内心高傲。当安妮赞叹犬玫瑰的美丽时,她不屑道:“你看到的只是外表,此时,野玫瑰鲜艳欲滴,当然可爱,但一转眼,落花流水,好景不在,到了冬天它还美的起来吗?野玫瑰好比爱,爱只盛开一次,我看不上眼,我踩碎它,去它的爱和浮华。”多么决绝!随即一片片花瓣被踩碎在泥土里。她爱的是岁寒而不调的野冬青。

  勃兰威尔是存活的姐妹里唯一的男子社会不会像禁锢女性一样困住他。他是风,他要随处飘摇,他要肆意挥霍自己的才华。他敏感而又脆弱,多情却又懦弱。当他沦为家庭教师,受到男主人的奚落嘲笑时,女主人的爱慕欣赏抚慰了他内心的脆弱,他跌入爱情。镜头上跳跃着黄色的鲜花时,我嗅到他们之间滚动的情欲。陷入私情时,他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诫安妮:“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你对生活一无所知,你无法理解激情是如何穿越理性而灼烧起来的。”

  他是诗人,是画家,他深情款款,让人沉醉,却经不起生活的作弄与历练。失却爱情的时刻他已死去,昏黄的煤油灯下,他把自己从四姊妹肖像画里擦拭不见,他自此成了模糊的一片,以酒精鸦片消磨着残存的身体。他死于消瘦症,大张着嘴,眼窝暗沉,可以清晰的看见骨骼。

  艾米丽对勃兰威尔有一种隐秘的情爱。两次陪他去小酒馆,女性的温柔,隐晦的爱恋,坚实的依靠,默默的陪伴。这爱意,她未说,他未醒。在他的葬礼上染病,隐忍的哀伤浇灭了心上的火焰,烧蚀了疲乏的身体。她是野性的,她必须是野性而热烈的,贫乏会让她死亡。沉在一片茫茫荒野里的时候,她是自由的。她死的时候夏洛特去荒野里为她寻得一株冬青,她知道她跟别人不一样,她需要一些野性的东西。

  夏洛特和安妮的存在,于我,是微弱的。

  夏洛特太像一个励志的存在,就连她的小说也脱不了那股浓浓的励志味。她的才华是那种大众追捧的、认同的,于我,是太正太普通了些,我欣赏的是艾米丽那般炙热而激烈的天才。

  安妮弱小,温和,隐忍,或许也有一颗坚定、倔强的心吧,但她无法盛开,她死在含苞欲放的时候,一辈子都是,让人无法感知,无法铭记。

  罗宾森一家是那个时代中产阶级的代表吧,暴躁蛮横的丈夫,落寞寂寥的妻子,早熟又无所谓的被放逐的孩子。莉迪亚投入勃兰威尔的怀里时,大概只是可怜的想要感知被关爱被温存的热度吧,她需要感到自己还是活着的。

  电影是很早以前就拍的,画面切换在棕黄和暗黑色之间。呼呼刮着的冷风、荒荒凉凉的原野是免不了的外景,内景的转换则像一幅幅流动的粗糙的油画。

  我对19世纪的英国总有一种热烈而浪漫的幻想,那种沉静之下的热烈让我着迷。表面上,大家都彬彬有礼,一切井然有序,一种近乎古典的浓浓气味。平静之下却滚动沸腾,节制之中的情、欲、浮华,都被酝酿的更加热烈、更加灼人、更加有滋有味。反而是毫无禁忌的后现代里,一切看似肆无忌惮,实则平庸无聊,轻浅到没有存在的力度,没有我所向往的真实热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勃朗特姐妹》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