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北角》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18-0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北角》经典观后感集

  《北角》是一部由朱少宇执导,钟淑慧 / 吴岱融 / 林隽健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角》观后感(一):哪里去寻黄金

  看电影《北角》过程中,一直有种奇怪感觉,最初难以用语言形容,不过慢慢在其他观众的反应上察觉到,并非我多想了。

  虽然这是部不折不扣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调子算不得大悲,可也决不轻松。但我耳边却时不时会传来微弱笑声,并非电影本身有任何笑点,也非观众的观影态度不端正,而是其中许多角色口中直接说出的台词完全颠覆了我们这2,30年来从香港电影里接收到的,对这个城市认知。甚至可以这样说,用最抽离的角度看,《北角》是一部我们前多少年大陆就一直能看到的反应中下层人民疾苦的电影,但恰恰因为它拍的是今时今日的香港,拍的是港人与陆客(或许该加部分二字)翻转的关系。香港人一直在叫苦,内地人一直端着架子。这种情节反复出现,于是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共鸣感和虚幻感。但也正因如此,让电影有了一种很特别力量很喜欢电影里,阿敏小媳妇的一句不经意的台词,“那时候爱看香港电影,所以就跟他来了!”,我想,这应该是导演故意放进来,非常有情怀一句话吧?

  《北角》有个别名叫《黄金岛》,用这三个字称呼香港一点也不过分。关于香港创造出的经济文化奇迹,不用再多费口舌赘述,珠三角诸沿海特区的当年顺利建设,顺利发展自然都与它息息相关。所有怀揣着梦想南下的内地人,都是背着大包小包来到维多利亚港,希望能在这里淘到自己的金。香港影视中几十年前就出现了大量反映这些移民的故事,“表姐”“阿灿”这些带着各种复杂意味的称呼,也多少现出港人看这帮“穷亲戚”的心情。这倒也没什么,不是为了努力赚到大钱,谁来这个弹丸之地拥挤着打拼呢?《甜蜜蜜》里的马小军和李翘,也都是这样想。

  对比邱礼涛之前那部尖锐的《我不卖身我卖子宫》,《北角》的视角比较温和。它当然提出了一些质疑,并且从根本突出了荒谬,但并没将涉及这个事件各色人等过于脸谱化。中介自然是努力抽水,但也谈不上骗人,想让孩子变成香港人的那些父母,大多数总还是怀着美好愿望普通人。而医院面对这种风口浪尖行为,因目前依然没有相关法律,即便知道对方身份目的,也并未刻意冷漠。电影始终就是淡淡地看着他们来去,乃至于在片中那对费尽各种辛劳,却一无所获的重庆夫妇身上,故事更倾注了最明显的"善报"的思路。从他们最终留下的那张纸条看,一切其实还有希望。没有了黄金,至少,岛还在。

  《北角》观后感(二):《北角》:从题材和情怀中突围

  有时候看着影院凌乱上映的片单,想买票究竟看哪场,却终究下不定决心,真是难得有惊喜之作。而像《北角》这样的小成本合拍片,选材不错关注现实,表演出彩,音乐有力画面富于感染,导演讲述有情怀, 但最终会因其在公众视野中的“小”,而失却了本来的分量

  都是悖论。这跟当下的电影环境有关。但也没有办法。只能觉得好的狂推荐,觉得差的狂吐槽。对于《北角》,我是赞赏的。

  题材是如今电影的弱项。无数制片人和导演以及编剧到处抱怨:题材都被拍光了,在国内拍片又那么多限制,已经没什么好故事了。其实远不是这样。过度商业性的开发和过度短视以及急于看到利益回报的投机心理,让很多人没有了刚开始牛逼电影的梦想,他们心里想的更多还是利益。当然利益没有错。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北角》的可贵:选偏门的跟现实生活相关的接地气的群像题材,她是让人感慨的故事,却是让人心酸的现实。生活中苦辣酸甜,在有节奏镜头中立体呈现时,你觉得那是身边的你我他,霎时会恍惚,然而同情和反思自身总会在刹那间交会。

  不过故事并不完美。尤其是人物设置和故事走向过于刻意,有几处细节似乎不合人情,失却了自然之魅。可能也真有很多这样的人,只是你无法理解她的所作所为。当很多人的悲剧故事聚合在一个人身上,虽然矛盾冲力被强化,但斧凿的痕迹却明显起来。然而即便如此,《北角》影像表达的题材角度仍需提倡和赞赏。

  而情怀也是其亮点。关注当下现实的片子,在中国,真是太少太少了。这也使得类型片还并没有大行其道。情怀电影是口碑的重要因子,但情怀显然不是当下主流买票电影观众的菜。在一个沉默的大多数的社会,情怀是真正能够刺痛、能够温暖包容的火苗,她需要众人加柴。

  还有怀旧。影片主演钟淑慧女士,早年曾参演过《活色生香》等多部三级片,后与在梁朝伟版《绝代双骄》中饰演花无缺的吴岱融结为夫妇,从此相夫教子,举案齐眉。如今,两人分别作为重要人物出现在同一部影片中,且在故事里还有千丝万缕情感纠葛,真是让人感慨,又会觉得生活与电影如此相近,如此有人情味。

  然而再咀嚼咂摸,终究是别人的人生。去香港怀孕生子并非个案,北角或者尖沙咀或者轩尼诗街道都是人生缩影。生活的欢乐悲伤都会飘渺成歌,路上的人,只能且歌且行。

  阿顺(影评人)

  《北角》观后感(三):信佛有用么?

  豆瓣观影。

  之前没太注意看预告简介,大概知道是去香港生子的题材,还以为主要是讲内地人如何费劲千辛万苦想要在香港生子的故事。那天看新闻还提到了赴港生子越来越严,和朋友探讨了下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挤破脑袋去香港生,总还是有些原因的。港人身份和医疗保障大概最吸引人了。

  其实电影本身着重讲的是香港人的另一面生活,与繁华五光十色的相反的,有些辛酸的更平实的生活。

  阿敏的老公被内地的小三拐跑了,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大儿子有个内地来的女朋友,面临着怀孕了要结婚问题。小儿子的多动症需要治疗,又没有彻底根治的好方法。一同从福建来的老谢一直对她有好感,但她知道他有老婆不能接受他的帮助。

  阿敏关掉了裁缝生意做起保险打算多赚些家用,因为在教会认识了内地来的李伟,他老婆刚好怀孕,希望兼做来港生子生意的同事帮助他们。

  在你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各种不顺利就找上门来了。大儿子没钱结婚闹自杀,父母卖掉房子资助她,而李伟夫妇终究还是没能让孩子拥有香港人的身份。

  阿敏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做出她认为不好的事情,她帮助李伟夫妇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真的觉得这是人之间的缘分

  这是我们看不到的香港。

  只是,阿敏一心向佛,每日诵念佛经,捐钱帮助别人,还是得到这样的回报,佛祖待人太不平了。。。。

  电影中对细节的把握挺好,配乐也不错,钟淑慧演的很好啊。总体是超过了我的期望值,所以打四星啦~~

  没想到观影后还有见面会,吴岱融还来了,啊啊啊,真是越老越有味道后悔没带相机啊!!!

  《北角》观后感(四):想去圆的香港梦

  北角——这是一个地名,地铁里的一站。据说,这里聚集着很多福建人,他们从福建来香港打拼,聚居于此。影片开场,阿敏收了铺子坐地铁到北角回家。打拼在这寸土寸金的香港,好不容易在这水泥森林里安得一个小家。这是阿敏的生活,离婚的她要努力赚钱养活两个儿子:大儿子需要钱和大小姐范儿的女朋友结婚,淘气的小儿子需要钱来治疗多动症。这一切的负担压在阿敏身上,她没觉得那么难,坚信着佛祖的怜悯,善良坚强面对生活。通过对于最普通家庭场景表现,人物间的对话,描绘了一幅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细致真实,透着点儿《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影子

  影片在此铺垫出的人物线索,是为了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做伏笔。而或许恰恰是导演试图这部电影中塞入过多的内容,使得之后的故事变得碎片化。随着故事的继续,电影展现了三组人物故事:阿敏为了多赚钱开始帮忙同事接待赴港生子的孕妇;大儿子想要和大小姐般的女朋友结婚生子却苦于没钱;花了大钱想要给孩子落一个香港户口的四川夫妇……导演试图在每一组出场的人物身上挖掘故事,却也为此使得故事变得残缺不整。前场铺开的人物背景在结尾草草收场,有的甚至不了了之。大儿子失落难过至企图自杀,四川孕妇摔了一跤差点导致孩子流产…电影插入了足够的戏剧冲突,却无法完整的表现人物。本是因为主人公信佛而插入的佛教元素,过多的运用却成了失败的转场镜头。

  从表演的角度来说,主演钟淑慧对于阿敏的形象刻画很棒,表现了一个善良而艰辛母亲。其余的一众演员,却让人频频出戏。生硬的港式台词,路人范儿的表演,使得影片的水准大大下降。

  尽管影片在质量上有着许多的不足,导演在影片中想要表现的社会问题却依然值得深思。底层在香港生活之艰难,阿敏的福建同乡给她以支持帮助;四川夫妇想要孩子落户香港之心切,大儿子无法满足女友家里要求悲哀……这些人物,他们并不拜金,他们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百姓,但却需要金钱物质的生活保障来实现他们梦想中的生活——香港梦。打拼在这所繁华的都市,尽管可以从同乡或是同来的人身上找到归属感,但每个人仍要面对最现实的生活问题。香港梦,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向往着在这所繁华的城市落户生根,向往着那“去138个国家不用签证”的户口,向往着“香港人”的身份认可。忽然想起来《甜蜜蜜》里面李翘不说普通话的原因,和《北角》里的人物有着些许的相似之处。香港梦,有的人实现了,有的人却最终梦想破灭返回家乡。生活不是“爱拼就会赢”的童话,有太多现实的问题让人不得不屈从现实……

  香港梦,很难。却依然有着那么多为此努力的人。

  《北角》观后感(五):如果片子晚上映三个月,命运会不一样

  2012年2月2日,香港《苹果日报》上一则反对大陆孕妇赴港生产广告引爆了全体国人神经眼球,一下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香港人用直白的语言把近年来对大陆人的不满发泄了出来,同时也遭到了大陆人的调侃和嘲笑。在这个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大陆)人从来没有这么自信扬眉吐气过:世界都缺钱,就中国人——有钱!中国一下成了世界的财神爷!

  这部片子上映的日期是2011年11月,对于这样一部导演、演员都没有名气,名字、海报也无爆点的电影来说,票房惨淡的“一日游”自然是情理之中了。现实主义题材从来都不在讨好之列,人们更愿意看虚幻的、古装的、哪怕是无脑的、雷人的,也不愿意看这样一部略微沉重的片子,甚至连它是关于什么的都不愿意了解。从某种角度上讲,本片和命运和它当中的主人公的命运又何其相似。

  本片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社会底层最普普通通的阿敏一家的生活反映了在香港的大陆移民这个特殊群体,从题材到表现形式都很容易让人想到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不同的也许是片中传达出的感情色彩:《天水围》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在平淡的生活细节中让人体味到人性的真善美,充满了希望;而《北角》则要消极一些,但这种消极并不是片中人物所传达出来的,也许它更接近与生活本真,不是好人就一定有好报,也不是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生活本身就是这么残酷不公

  阿敏

  毫无疑问,阿敏这个人物是片子的灵魂人物。她的身上凝结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点勤劳、善良、虔诚坚韧独立任劳任怨、默默承受。然而她的运气始终差了那么一点:年轻时被第三者插足独自默默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大儿子要结婚急需钱,小儿子又有疾病需要治疗,缝纫铺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做保险又因为不善交际做不出保单……她也从不怨谁,想必她只怨自己命苦吧。这样的底层人物,对宗教表现出超常人的虔诚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是片中多次出现佛像的原因,好歹那是她寄予希望的精神信仰。对于暗恋她的商会会长,她也拒绝了会长的好意。如果一定要说她的缺点,我想是过于老实吧。相比她的同事,她虽然善良,但不够精明、不够圆滑、不够世故心眼不够坏,这样的人却是老天最不眷顾的。所以说老天本来就是不公的。

  李伟夫妇

  李伟夫妇在赴港交流过程中,因缘结识了阿敏,阿敏也是一片好心介绍他们留港生产,然后最终事情不如他们所料发展,最后也竹篮打水一场空。从李伟夫妇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但是他们也是善良的,最后他们留下了钱和感谢信悄悄的走了。

  儿媳

  儿媳妇是真心爱儿子的,她并不贪图他家钱财。儿媳妇的娘家人也是通情达理的,并没有过分为难他们家。然而结果也并不如意

  通片看来,他们都是善良本分的人,可是总是缺少那么一点点运气,好人都不一定都有好报。真实生活中本身就充满了太多这样的无奈。反倒是那些耍心机,玩心眼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上天眷顾的:要么是特别优秀的,要么是特别会做人的,要么是特别有胆量的,要么是特别会乱来的。老实本分的人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这部片子的性格也够老实本分,所以票房够差也就不足而奇了。倘若换在三个月后的今天,这片的题材会变成当下最热门的题材,这一定是连制片方都没有想到的。如果是在当下上映,好歹搭个免费宣传的顺风车,票房卖数倍应该不在话下吧。

  《北角》观后感(六):内地人在香港

  喜欢影片的另一个名字 黄金岛 金灿灿的字眼透出各种诱惑和欲望 面对这种欲望各种淘金者走在涌来的路上 还记得北京人在纽约的歌词中的那句经典“爱她 带她去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 恨她 带她去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 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香港这块富饶的土地同样是富人的天堂 穷人的地狱 本片聚焦在北角的一户普通人家 透过普通底层人物阿敏来展现香港这块黄金岛的作为天堂和作为地狱的一面

  信佛的阿敏代表的是普通香港底层 即使生活上有困难 依然在不断的自我奋斗 信佛的传统让她具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影片中断断续续的表现了时下诸多的关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关系 比如内地人跑到香港排队买婴儿奶粉 比如她的大儿子说“我们的积蓄都加起来也不够在内陆买房子” 比如来一次香港就被朋友托付买大量东西从而变成采购员 而最典型的就是内地人来香港生子拿香港的护照 香港有不同于大陆的优越性 香港人出国大部分不用签证 香港的教育、政治环境、商品消费都是作为黄金岛闪耀的一部分 但是香港的天堂是向富人开放 就像大儿子要娶内地的姑娘 不拿出像样的聘礼来 女方都不好意思跟周围人提自己是嫁到香港了 来港生孩子并梦想着拥有香港出生纸的李伟夫妇在梦想进入天堂之前也要经历公立医院3万 私立医院6万地狱般的天价生产费的打击 本片在探讨这些社会热点的时候一笔戳中要害

  不只是在北角 在这块畸(鸡)形的广袤土地上 每一个犄角旮旯都在上演这样的生活迫、家境难、心向上的普通大众生活剧 生活剧的主题是奋斗

  《北角》观后感(七):钟淑慧携《北角》赴长沙宣传 曝曾一度入戏甚深

  搜狐娱乐讯 近日,一代艳星钟淑慧携《北角》主创赴长沙做宣传。该片借一位香港底层小人物的故事,阐述了当今青年人面临的生活压力,淡出娱乐圈多年的钟淑慧、吴岱融夫妇凭该现实题材的电影再次回归大银幕,钟淑慧更被曝曾一度为角色不可自拔。

  据了解,电影《北角》主要讲述在香港生活的福建人的故事,他们是香港人眼中的内地人,是内地人眼中的香港人。一个生活在香港北角,每天除了卖保险就是诵经的内地女人阿敏虽然要面对许多困难,但是依然坚强乐观的生活。环球小姐出身的钟淑慧一改以往性感、妩媚的形象,出演一位生活在香港北角的社会底层妇女,包括服装、化妆都是比较沉重的。连其夫吴岱融都称钟淑慧为该片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原本开开心心的,当进入剧中角色的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变得很沉重,内心酸溜溜的。

  钟淑慧的复出得到了其夫吴岱融鼎力支持。不仅参与影片的剧本策划,更是亲自上阵与钟淑慧大演对手戏。夫妻二人多年后的再度联袂,用他二人的话说,这是戏外夫妻,戏里谈情。

  据悉,电影《北角》将于11月4日在全国影院上映,相信这部情节丝丝入扣、反映另类香港真实故事的电影必将令观者们感同身受、引起共鸣的。

  《北角》观后感(八):别羡慕那些内地人的香港孩子

  时下影坛充斥着太多太多的浮华之作,生活流的现实题材影片成了稀缺之物,当内地新秀朱少宇执导,香港明星钟淑慧主演的《北角》、这部带有港味的“另类”赴港生子指南出现之时,给影迷带来一份久违的感动。

  影片的风格平静且舒缓,却暗藏着时代的洪流。从故事表面看似乎只是在展示一个香港单身女人的生活如何艰辛,内在探讨的是内地人赴港生子的热点话题。现实中,香港良好的都市环境、教育体系、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及宽松的出国便利条件,像一块磁石吸引无数内地夫妻不惜花费重金赶往香港生孩子,把其作为一种投资,丝毫不顾这条狭窄异常。可这趋之若鹜的赴港生子热潮背后,却不见得都是一帆风顺,父荣子贵,且不说多少家庭为此承受经济压力,身怀六甲的内地孕妇们在陌生的环境之下和紧迫的时间里,自身安全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有关内地孕妇在港产子未成的悲剧就屡屡见诸报端。

  《北角》的故事劝戒大家,赴港生子绝对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片中李伟这对来自四川夫妇在香港的遭遇,清清楚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历经离难的他们虽把孩子生在了香港,但未能获得婴儿出世纸,使得孩子无法让拥有香港身份,带着希望而来的他们却失望地踏上归途。相信如果有赴港生子大军的成员们看到本片,心中必定是五味杂陈,深有感触。

  拥有一个香港的身份,对内地人难道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影片却借片中阿敏儿媳小芸之口,给予了否定的答案。片中文杰和小芸是中港两地跨界婚姻的缩影,这对小俩口对于婚后的居住地,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来自内地小芸的要坚决离港在内地安家,而土生香港的文杰却执意留港定居,双方的选项看似是因住房大小的面积而起争执,但折射出的却是对自身身份感维护的隐喻写照。

  不可否认的是,回归之后的东方之珠国际影响力日趋下滑,尤其是在经济和商业领域萎靡不振,昔日香港人优越感几乎丧失殆尽,有着难言的失落。相反,大陆却因为经济的崛起,让内地人自信心不断上升。而小芸一家的强势和文杰一家的弱势,恰好体现出内地人的身份在升值,而香港人的身份却在贬值。

  当下影坛,产业复兴但创作不振,大部份电影人都缺少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对社会热点问题不是视而不见,就是采取避重就轻的鸵鸟态度,《北角》带着鲜明的立场和话题,以及对平民群体的关注,对香港精神的解读,再加之演员不着痕迹的表演,让影片愈发显得清秀脱俗。

  《北角》观后感(九):导演比电影好

  朱少宇导演态度很诚恳,无论对剧组还是对观众,对自己这部《北角》分量的估计也算得当。《北角》的本子给人感觉臃肿、平坦,想说的东西不少,但杂乱地平铺、堆砌在一起,毫无错落、层次感。最终给人感觉迷迷糊糊、不知所云,本子成型成年,却以侏儒示人,不免奇怪。

  片子似乎意在讲述香港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和坚韧,此前香港电影中不乏此类作品。《北角》中的女子同样拥有一摊乱糟糟的生活,她难以做到有条不紊,只是努力在四面打理中做到不晕头转向。本是展现小人物坚韧的正常路数,可是摄影和剪辑的稚嫩将这个女子活生生地从生活中剥离了——这几个人的生活像是游离于外界一样,让整个镜头显得相当贫瘠。料想导演可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通篇几乎地毯式地覆盖了钢琴配乐,配乐的质量着实不错,只是有点过分密集,音乐成分过分浓郁,甚至冲淡了影像。

  总之这部《北角》整体上是显得比较初级的作品,尽管着眼方向和情怀可圈可点。

  《北角》观后感(十):香港身份证的增值与贬值

  电影或因成本、话题等各方面限制,在剧情推进上并不显出如何强有力的压迫感。但剧本把握的细节真实,对白均是非常直白的生活情境对话,粤语国语交杂的家长里短让人并无隔阂。恐怕导演是索性放弃了强调戏剧化的企图,就用散点式来描绘一位中年女性乱糟糟的生活,再时刻加上一层宗教色彩,把节奏托得更稳当。黑场,亮场。开门,关门。生活一幕幕就是这样开启和落下。店铺经营失败,自身性格不适合做保险,前夫早已远走,追求者却有家室,小儿子有多动症,大儿子面临结婚,但女方要在内地买栋房子当聘礼。阿敏是一个好人,他身边也没什么坏人。但人就是会这样互相逼迫。过不去的坎,就是过不去。说实话,这些如此熟悉的困境,到最后居然隐约透出一点绝望的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北角》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